腊八遇小寒

陈章云

<h3>今年腊八节与小寒相遇,时间为2017年1月5日,即为农历丙申年 腊月初八。年味渐渐浓烈起来,腊八小寒在同一天过,虽然天气寒冷,心头却是温暖无比。</h3> <h3>小寒在二十四节气中排在第二十三位,是冬季的第五个节气,是冬季时节正式开始的标志,同时也迎来了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h3> <h3>&nbsp;腊八节,人们俗称之为“腊八” ,即农历的腊月初八,古时候人们在这一天祭祀祖先和神灵来祈求丰收吉祥,也会喝腊八粥。</h3><div>《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十二月节,月初寒尚小,故云。月半则大矣。”“小寒”是指天气渐渐寒冷,还未“大寒”。从字面上来看,“大寒”比“小寒”要冷很多,但是实际上,在气象记录中,我国的大部分地区“小寒”时节都要比“大寒”更冷,可以说“小寒”是所有节气中最冷的节气,原因是人们常说的“三九天”就处在“小寒”时节,因此也有“小寒胜大寒”之说。</div><div>小寒三候&nbsp;</div><div>一候雁北乡</div><div>一候时节阳气已动,大雁是顺阴阳而迁移的的候鸟,所以大雁在此时节开始由南向北迁移。</div> <h3>二候鹊始巢</h3><div>二候时节在中国北方处处可见喜鹊,喜鹊此时感觉到阳气,从而开始筑巢。</div> <h3>&nbsp;三候雉始鸲</h3><div>“雉鸲”一词中的“鸲”是鸣叫的意思,雉是一种鸟的名字,它在接近四九的时候会因为感阳气的生长而鸣叫。</div><div>小寒习俗</div><div>小寒对人们来说是很重要的节气,日常生活中,更加注意保暖,进入小寒后年味渐渐浓烈,人们开始早早的为春节做起了准备,写春联、剪窗花,赶市集,鞭炮、彩灯、买年画、香火等。</div> <h3>小寒时节,人们在饮食上也格外注意,涮羊肉火锅、吃糖炒栗子、烤白薯。人们相信三九天补补身子,明年无病痛的说法,冬令时节多吃羊肉有着调养身体的功效。日常多以暖性食物为主,如狗肉,羊肉,羊汤等等。</h3> <h3>小寒养生</h3><div>民谚曰:“冬天动一动,少闹一场病;冬到懒一懒,多喝药一碗。”冬季锻炼对身体健康有着很显著的作用。冬季应适量的做一些户外运动,如慢跑等。同时也要注意精神上的养生,做到不为琐事劳神,畅达乐观,心态平和。</div> <h3>小寒是最寒冷的节气,也通常被认为是阴邪最盛的时节,日常饮食要特别注意吃温热滋补的食物,抵御严寒,保持身体健康。</h3> <h3>腊八历史</h3><div>在古代,腊八这一天被用来祭祀祖先和各路神灵,人们在这一天会举办祭祀仪式,来驱除灾难,祈求丰收和吉祥。因其在每年十二月举行,所以称该月为腊月,腊祭这一天称为腊日。</div><div>先秦时期的腊日在每年冬至的第三个戌日,后来随着佛教传入,人们便将腊八节定为佛祖成道日。两个节日相融合,佛教称之为“法宝节”。一直到了南北朝,才把腊日固定在每年的腊月初八。</div><div>相传,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在深山中修行,一修便是六年,饿的骨肉如柴,曾欲放弃继续修行,此时偶遇一牧羊女,牧羊女将乳糜送与他,释迦牟尼吃完乳糜便盘腿坐在菩提树下,继续修行,并于十二月初八之日得道成佛,自此便有了“佛成道节”。中国信徒出自虔诚,将其与“腊日”融合,称为“腊八节”,在这一天举行隆重的大型活动。</div><div>后来佛寺根据牧女献乳糜的传说故事,用香米及其他谷物混合在一起煮粥来供佛,称为“腊八粥”,并且将煮好的腊八粥赠送给门徒及前来上香的人们,以后便在民间相沿成俗。</div><div>腊八习俗</div> <h3>腊八粥&nbsp;</h3><div>相传我国喝腊八粥的习俗,至今已有一千多年。据记载,喝腊八粥的习俗始于宋代,每到腊八这一天,举国上下无论皇亲大臣还是普通百姓都要做腊八粥。</div> <h3>腊八蒜</h3><div>腊月初八这一天,人们通常会炮制蒜,称为腊八蒜,具体做法是将蒜瓣去老皮,浸入米醋中,装入小坛封严,一直到除夕之夜再开封,蒜瓣湛青翠绿,蒜辣醋酸香溶在一起,扑鼻而来,是除夕夜吃饺子的最佳佐料。</div> <h3>吃冰</h3><div>腊八前一天,人们通常用钢盆舀水使其结成冰,等到腊八节这一天把盆去下,将冰敲成碎块。据说在腊八这一天吃了冰以后,一年都不会肚子疼。</div> <h3>&nbsp;腊八豆腐</h3><div>“腊八豆腐”是安徽黔县民间风味特产,在腊八这一天,黔县家家户户都要晒制豆腐,民间将这种自然晒制的豆腐称作“腊八豆腐”。</div> <h3><br></h3><div>腊八面</div><div>中国北方有一些大米稀少的地方,因此人们改吃腊八面。提前一天将水果蔬菜蔬做成臊子,擀好面条,到腊八的早晨全家吃腊八面。</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