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非洲鼓,啊不~应该说是金贝鼓!

蝉吟部落

<h3><b>一直以来,大家对坚贝鼓的印象还停留在"非洲鼓"阶段,会觉得有趣但了解甚少,今天给大家讲讲坚贝鼓的"前世今生"和它的有趣故事。</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西非和曼丁示意图</h3> <h3><b>公元13世纪,在强大的西非曼丁帝国(Manding Empire),一种由铁匠制作的鼓开始流行起来。它形似捣碎食物用的"臼",中间通透,一头绑上动物的皮,用双手敲击。几乎每个村子都能见到它的身影,但是人们不会随便拿出来演奏。只有在特定的场合——比如婚礼、成人礼、祭祀活动、迎接客人等——它才会出现,演奏相应的节奏。人们会在节奏中舞蹈、歌唱,庆祝这些快乐或神圣的时刻。这就是Djembe,坚贝鼓。</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Djembe金贝鼓</h3> <h3><b>一直到20世纪50年代以前,坚贝还深藏于曼丁的传统部落之中,鲜为人知。随着西非国家脱离殖民者纷纷独立,统治者们看到了传统文化对于民族振兴的重要性。几内亚、马里、科特迪瓦等国家都成立了自己的国家乐团,开始在全世界巡演。从此,世界人民得以一睹这充满异域风情与独特音乐魅力的乐器。在60年代,几内亚国家舞团甚至造访过特殊时期的中国,那应该是坚贝第一次和中国人民亲密接触吧</b></h3> <h3><b>国家舞团培养了一批拥有高超技艺以及国际视野的坚贝大师,他们中的许多人移居欧美,开始在当地教授曼丁鼓乐,建立自己的坚贝鼓学校,培养了一批又一批&quot;非&quot;非洲的坚贝鼓手。他们也在自己的故乡举行文化体验式的鼓乐营,每年都吸引着大批爱好者前往&quot;朝圣&quot;,那种经历绝对永生难忘。传播媒介的发展也使得坚贝通过教学录影带、纪录片等形式走进大众视野,如在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获奖的坚贝宗师Mamady Keita的纪录片《Djembefola》,以及奥斯卡提名影片《不速之客》(The Visitor)。</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奥斯卡提名影片巜不速之客》剧照</b></h3> <h3><b>这是坚贝鼓的历史发展故事,下一次继续分享西非曼丁音乐的其他故事!</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