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紫砂与建盏都是茶事活动中茶道具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在哲学、美学、风水、工艺属性上的交织与冲突,给茶事活动平添了强烈的戏剧性与节奏感。用紫砂壶泡茶,建盏喝茶已经成为茶几上的最佳搭配。<br>紫砂与建盏被高明的茶人使用时,可以让其所主持茶事活动或中正平和,或奇峰斗现,或错综繁杂,或扑朔迷离,使得参与者如同聆听贝多芬的大奏鸣曲一般,心有戚戚,不由自主的沉浸其中。<br></h3> <h3>若论起紫砂与建盏的交织与冲突,可以用菏泽神秀与曹溪慧能的“法偈之论”作绝妙的映衬。相传弘忍为托付衣法,命弟子们各作一偈以呈。<br>神秀作偈云:“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而惠能是个文盲,他不识字。他听别人说了这个偈子,于是他自己又做了一个偈子,还是央求别人写在了神秀的偈子的旁边。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两首法偈的对比,正好印证了紫砂与建盏在设计、制造以及欣赏上冲突与差异。</h3> <h3>紫砂无论是设计制作还是把玩欣赏,都讲究一个“日积月累,水道渠成”。无论工匠还是玩家,这个修为与眼光都是一点一点的磨练上去的。就连紫砂的原料都是要精心调配,长久陈腐,一点也差错不得,就注重一个水磨工夫,真儿真儿的与神秀大师的思想交相辉映。<br>而反观建盏,那当真是“天马行空,无拘无束”。建盏师傅烧窑,那是真讲究悟性的,跟从业时间和刻苦修行没什么太大的关系。<br>在紫砂行业,没有二十年苦工,当真无法成为一位优秀的工艺师,这还只是起步。中间还不能有任何断档,必须持之以恒的磨炼自己的技艺。<br>而在建盏业,有人从辛苦从业三十年,还在烧大缸;而有的小年轻只消三五年工夫,就可以一窑一窑的爆精品。真可谓是人比人,气死人。<br>建盏的烧造,讲究在纷乱的环境中把握那一丝的似有似无的气机。而这种强大的感知力,不但不能煅炼,甚致还要“吝惜”的使用。因为如果一旦贸然“上量”,会让自己的心灵疲惫,感知能力退步,从而失去“手气”,而精品的产生也无从谈起了。<br>说到这里,许多玩盏的朋友就会理解李达李大师的盏为什么会这样稀少了。李大师的产量低真的不是因为限售惜售,而是因为李大师是一位道家学者,非常注意保护自己的道心澄明,不会为了多挣钱而损害自己的修为。<br>而对于建盏玩家来说,有的福报大的,资质好的,可以对建盏一见生喜,从盏中看到众人难以窥见的世界与规则。而资质差的茶人,那真是要绕好大的一个圈,在经过现实的磨砺与摔打之后,才能领会建盏的无穷魅力。 </h3> <h3>茶道修行就是欣赏音乐一般,非常注重冲突与矛盾的辩证关系。想得个中三昧,真是难于上青天,所谓“大道无门”就是一个真实的写照。 大道无门,修行却有方法,在十余年的茶道修习中,我总结了五个层次的修行方式,供大家参考。<br>第一个层次,就是把茶道当作自己的生活背景,平日里也不需勤加修习,把照片存在手机里,得空就看看。这个方法最为简便,但是问题多多,我个人也十分的反对这样方式。<br>第二个层次,就是安静下来,不听、不做、不想茶道以外的任何事情。绝大部分的人没有办法不做其它任何事,但是这种方式是修习茶道最重要的起点。朱老夫子说的“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说的就是个这意思。也许不想别的事很难,但这只是一个习惯的问题,只要勤加努力,你会发现这是一个根本没有挑战的事情。<br>第三个层次就是在能够安静下来之后,从茶道中解析出无限的规则出来,获得更多的关于这个世界的信息与线索。就比如见一片茶叶,可以茶树生长收藏;遇一捧盏,可以知抟土为泥,烈火试炼的过程。<br>第四个层次,就是有自觉的,完整的去体会茶道。王阳明之“知行合一”指这就是这个状态,经过这个阶段,你就是没有“和于光而同于尘”,离那个境界也相去不远了。<br>第五个层次就是自己演绎一套完整的茶道,体悟规则还不如自己创造规则。当然,这样的境界只有那些古代的大神们才能做到,我是无法体会的,只是知道有这样一个境界,为了文章的完整性,需要给大家提一下。</h3> <h3>修习茶道,感悟紫砂与建盏之间互动的韵律,没有绝对“正确”的方式。我们既要出乎其外,又要入乎其内,感悟阴与阳,刚与柔,光与影在二者之间的流转与变幻,方能够不辜负这短暂的人生。</h3> <h3>建盏与紫砂有其共性<br> 一、原料的地域性 建盏的胎土和釉料取自福建省建阳市水吉镇,这是一个江南水乡大镇,在宋代属于建州管辖,故称建窑。建盏原料是富含铁质的粘土,这样的土质不能承受高温,所以在胎土中会加入颗粒较大的石英砂等其他矿物原料,故建盏整体的材质感觉较为粗糙,也只有取自水吉当地的原料制作出来的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建盏。 紫砂壶的原料紫砂泥取自江苏省宜兴市,紫泥主要矿物为石英、粘土、云母和赤铁矿,其原料也是含铁量较高的天然矿物,因紫砂壶的烧制温度比建盏低,所以紫砂壶的泥料筛的更细,故紫砂壶的整体材质感觉光滑细腻。</h3> <h3>二、作品的艺术性 建盏和紫砂壶都是中国瓷器艺术的巅峰代表,建盏器型变化不大,其艺术性主要体现在窑内天然产生的各种神奇斑纹,兔毫,油滴,曜变被无数古今中外的瓷器爱好者称颂,日本只收藏了8件中国的瓷器,其中5件都是用来喝茶的茶盏,有4件就是建盏,可见建盏极其珍贵的艺术价值。 紫砂壶的艺术性则更为综合,讲究形、神、气、态这四个要素形,即形式的美,是指作品的外轮廓,也就是具象的面相;神即神韵,一种能令人意会体验出精神美的韵味;气,即气质,壶艺所内涵的本质的美;态,即形态,作品的高、低、肥、瘦、刚、柔、方、圆的各种姿态。</h3> <h3>三、喝茶的实用性 建盏喝茶的好处可归结为:色,活,热,雅。 1.茶水注入建盏后,在光线的折射下,建盏的斑纹和茶水交相辉映,焕发出各种神奇的颜色,或蓝或金或银。 2.建盏的高含铁量能起到活水软水的功效,经常用建盏喝茶的朋友都知道,用建盏喝茶水质柔软许多,甘甜无比。 3.蔡襄在《茶录》中赞到“其胚微厚,熁之久热难冷”,即用建盏喝茶,可以长时间保证茶水的温度,保证茶水的口感。 4.建盏的雅是不需要言语的,就像喝茶时的意境,品好茶的同时欣赏雅致的盏。<br> 紫砂壶泡茶的好处可归结为:孔,气,收,变,养。 1.紫砂是一种双重气孔结构的多孔性材质,气孔微细,密度高,用紫砂壶沏茶,不失原味。 2.紫砂壶透气性能好,使用其泡茶不易变味。 3.紫砂壶能吸收茶汁,经久使用,壶壁积聚“茶锈”,以致空壶注入沸水,也会茶香氤氲。 4.紫砂壶冷热急变性能好,寒冬腊月,壶内注入沸水,绝对不会因温度突变而胀裂(红泥除外)。同时砂质传热缓慢,泡茶后握持不会炙手。而且还可以置于文火上烹烧加温,不会因受火而裂。 5.紫砂使用越久,壶身色泽越发光亮照人,气韵温雅。</h3> <h3>四、工艺传承性 建盏和紫砂壶都是民间艺术家手工作品,其原料配方到制作工艺都是完全遵循古法制作,虽说现代紫砂壶行业出现了工业壶,但毕竟是少数,大部分工艺师都是极其认真严谨。建盏兴于宋代,没落于元代,中间断代几百年,到了20世纪70年代第一批工艺师重新掌握了建盏的工艺,到现在已经传承了两代工艺师。紫砂壶起源于明代,传承了数百年,一代代优秀的民间工艺师使得紫砂壶工艺得以继续发扬。</h3> <h3>所以说。建盏和紫砂壶是名副其实的茶道双子,一个贵为喝茶神器,一个贵为泡茶神器,两者相辅相成,共同谱写茶器的传世篇章。</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