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说了什么?

广州铁道

白说了什么? ——白岩松在广铁谈“媒介素养” 明天(12月5日)是中国志愿者日。中国最早拉出的志愿者队伍是铁路系统,其中广铁人扮演着重要角色。在春运时期,广铁以志愿者的身份帮助了很多人。志愿者历史,一直离不开铁路人、广铁人。鉴于明天的日子,我想对广铁人说声“谢谢”。 今天开讲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框架,第二部分是方法。第一部分要理解新闻发言人的角色。新闻发言人的历史不短。在延安时期,就有提到带有新闻发言人色彩的字眼。我建议大家可以到延安新闻博物馆参观。国家层面的新闻发言人制度从2003年非典事件开始兴起,到现在12年。很多实践滞后于理论,但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是实践领先于理论。 ★政府新闻发言人可分成四个关键词来理解:政府、新闻、发言和人 领导媒介素养现在是一门课程。领导要有政治素养、道德素养、业务素养、法律素养,还要有媒介素养。我们理解新闻要理解新闻的规律,明白怎样和它打交道。早期,培训的大标题是“如何应对媒体”,这标题悄无声息地泄露了态度,意思就是如何对付媒体。发言带有政策性、技术性、心理性因素。同样一句话,一个得体的说法,公众接受,还有一片掌声,可以更好地实施;换种说法,就可能变成对立面。在中国政府新闻实践中,方向往往不是问题,方法却是瓶颈。方向越来越清晰,方法问题太大。有时方向容易达成共识,方法不容易达成共识。以前特别晦涩的语言,现在已被鲜活的、短实新的语言代替。新闻发言人建立在人的立场。所有的政策与千家万户有关,和人有关就有温度。 第二部分是方法。方向很清晰,方法不够清晰。智商都已经非常高,情商有些不足。其实,与媒介打交道和与公众沟通,更关键是情商。现在是宏观太多,细节太少;口号太多,故事太少。细节、故事都是传播中的重要因素。我们指令太多,自发调动传播的太少。交流中,自说自话的多,能和人平等交流的少,经常缺少换位思考,导致难以达到好的效果。 ★政府为什么要设新闻发言人?为什么要强调公开、透明?为什么要强调领导媒介素养?因为时代变了 我们党历来重视宣传工作。我们要以弱胜强,认识到笔杆子和枪杆子同样重要。 为什么新闻发言人从2003年非典开始,这是一个警醒。 非典第一例发生在广东佛山,发生在2002年11月。非典开始传染蔓延,是在2003年1月到2月。1月份的广东,人流很多。一个传染性疾病,在人员交叉流动的时期,容易泛滥。2月10日,政府召开非典新闻发布会。但没有相关的信息公开,人们不知道怎么办,没有引起足够的警觉。后来意识到重要性,从4月20日起,国家全面公开消息。新闻发言人每天下午4点直播SARS的疫情。第一个国家层面新闻发布会虽然稍晚了点,但毕竟拉起了警报。公开后,我们马上打了一场漂亮仗。如果没有政府新闻的公开、透明,我们就会被动很多。 SARS给我们的教训太深刻了。痛定思痛,政府新闻发言人在重大事件中从不用到场,转变为必须到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规定除了特殊情况,只要公众想获知,政府要在规定日期给予公开。接着,政府和国企开始举办新闻发言人培训班。 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确立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国家治理能力和体系的现代化,意味着公开、透明、协商、达成一致等等。进入互联网时代,信息不公开、透明,行吗?作为新闻人,我们很难分清哪个是新闻重阵和薄弱环节。我们没有信息不公开的能力和环境。很多事一夜之间就被大家知道,这样的事越来越多。所以,与其被动不如主动。说高了,适应国际潮流;说中了,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必然过程;说小了,不做行吗?很多事是从不得不做到必须做,能力不足要学习。看到不足,是进步的开始。 ★服务更多的是一个情商工作,不是智商工作 乘客千变万化,高铁上,我看到二等座有的乘客想到一等座体验,不同素质的客运员会产生不同的沟通效果。政府和媒体是一个桥梁的两端,中间是沟通。媒体背后是公众,你要理解到和记者打交道,实际是和公众打交道,记者是替公众提问的。记者水平各有不同,有时,记者说话带刺,还是故意的。但是,你要理解最后都是和公众打交道,就不会犯低级的错误。 我们要理解新闻。新闻有很多规律。所有记者供职的单位背后都有受众群。比如《广州铁道》报的背后是16.8万广铁人,包括在坐的各位。大众媒体是一个虚幻的概念。中国收视率最高的是《新闻联播》,收视率百分之十几。这就意味着,一百个人有八十多人不看。《琅琊榜》的收视率是百分之三,就是一百个人中有三个人看。没有一个媒体是一个大众媒体,都是小众的。首先要明白,媒体背后的受众是谁,不知道是谁怎么发声呢?晚报和行业报采访不同。当行业报来采访,你一二三不用说,直接说四五六。但是,当晚报来采访,一二三你要说,而且要掰开了说。你和老百姓尽量不说铁路术语,和自己的《广州铁道》报沟通,不仅可以说铁路术语,而且要说铁路职工的话。 为什么媒体有坏事就来,有成就请他都不来呢?媒体有时是“喜鹊”,更多的时候是“啄木鸟”。这是媒体一诞生就赋予的职责。记者不是坏,而是媒体有舆论监督的职责。媒体通过对突发的、不良的事件监督促进社会的进步,如同啄木鸟啄害虫,维护森林的健康。 ★媒体都喜欢感性的语言和鲜活的例子,不喜欢一二三四的公文化语言,因为没有新闻表达性,不吸引读者的眼光。和媒体打交道,你要给故事和细节,而不是空洞的概念 当记者来,你说四点,每点里有五条,记者眼光黯淡了。怎样用最鲜活的语言报道新闻呢?互联网社会,新闻平均字数越来越短,从以前1000多字,现在平均单条降到700字内。移动、互联时代,出现了标题党。如果你不能用一两句话概括新闻,你不能让传播者把握传播的精髓,这个新闻就是无效的。能不能说出新意,让媒体转载呢?我天天在做这件事。我昨天做掏鸟的节目,被很多媒体转载。节目最后,我说:对于小伙子是负面转变,对于鸟是新命运的开始。如果有别的媒体人说这句话,我就要琢磨另一句话。媒体要有鲜活的语言、故事和形象。 我去年做了一期铁路的春运故事。春运,我每年都做,但是否能找到好的故事呢?去年,我做了一期关于铁路人的新闻,因为找到了一个好故事。山东一个铁路乘务员工作了四十年。前三十九年,他因为工作没回家过年。最后一年,段里照顾他,让他回去过年。但是,他主动要求参加春运,说:“既然这是最后一年,我更不能回家过年了。”观众听了,眼泪哗哗流下来。感性产生力量,大家要说让人一下就记住的话和故事。 ★发言不是内容问题,不是技巧问题,是心理素质的问题 有些发言人平时讲得好,但遇到记者采访就心里紧张,怕犯错,怕上级批评,怕公众挑错。于是,越怕越容易出错。我们要明白,让人都开心是不可能的。《道德经》里有句话:“道可道,非常道。”我可以重新打标点:“道可,道非,常道。”意思是,有的人说对,有的人说错,是个常理。宣传部要做的事是尽可能扩大正面影响,尽可能控制负面影响。《道德经》说,当你无私时,就容易对。所以,你要想的是遵循规律,顺势而为,按规律做。现在有个共性问题,你越担心什么,往往越会发生什么。如果平时端杯水,你可以一滴不洒。如果比赛,能有多少人做到一滴不洒?你往往盯着它,怕它洒,反而洒得多。而且,你又知道领导怎么想?领导还要考虑受众怎么想。 语言有吸引力和魅力,和普通话标不标准关系不大。有的领导人普通话不好,但是他讲话,人们都充满期待。普通话很少人会极度不标准的。人际沟通中完美是距离,认识到这一点就能破除心理障碍。完美不意味着好,不完美才能深入交流,要不为什么女神没人追呢?语言的魅力,内容为王,态度为王。幽默能拉近距离,化解问题。我们总怕暴露自己的瑕疵,反而成为自己的瑕疵。谁说政府不能很好地自嘲呢?我期待我们领导能提升这方面的能力。自嘲和幽默意味着轻松,意味着自信。 语言要有节奏。水墨画的特点:墨分五色,适度留白。用墨有高低错落,该快则快,该慢则慢,要有节奏感。适度留白,不要满,杯满则溢。我们平常与媒体和公众交流,不要指望一次就能说全,要想把哪一点说明白就好,满了就疲劳。 ★人的心电图如果是一根线,那就是死的。语言是一根平线,也就死了 语言要让人觉得有趣。为什么睡卧铺是开车睡着,停车醒?因为节奏变了。人是最容易被节奏控制的。如果你的蚊帐进了蚊子,无论你困成什么样,你会想方设法打死它,因为它的节奏变化太烦人。研究传播当然要研究人的优点和缺点,完成场面调控。会说话的人是会控制节奏的。我不喜欢看到开会睡觉的受处罚。台下有人打瞌睡,主要原因在台上,是台上的讲话不够吸引人,特别是讲话的人不会控制节奏。 新闻的核心是“人”,新闻总是与人有关系。在新闻实践中,我注重看到人的变化。比如掏鸟,我会观察掏鸟者、判案者和公众的反应。这个新闻事件由“三个不知道”构成心理活动:人们以为他不知道,人们不知道他知道,法院不知道判案后人们会有这么大的反应。 现在进入方法论。 ★第一个问题:方向清晰后,方法不清晰 中国人的特点多在探讨方向,谈方法不够。如果每个人都是好的方法提供者,那么好的方法有助于确立方向。现在很多部门都有白纸黑字的应急方案,但是好用吗?如果不演练,问题暴露不出来。务实让更多的中国人成为方法的爱好者,而不是方向的议论者。 ★第二个问题:我们的智商往往没问题,我们的情商有点问题 沟通归根到底是情商的问题。化解危机和公众情绪是用情商解决的。比如天津爆炸事件,当地媒体不报道和领导不出面,老百姓有意见。最后,国家领导人要求他们出来。其实,他们出来是有好处的,没坏处的,这是情商行为。情商是敏锐地体察到周围人的情绪变化,并处理好。中国老百姓是最吃态度的。如果你踩人一脚,别人听到对不起,然后看到你的笑脸,会生气吗?执政者更需要情商。情商高,事情就会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不同的危机事件需要不同的决策者应对,才会在公众中产生效力。法国巴黎出现枪杀事件时,法国总统在看球。他得知的反应是不能马上走出球场,要确保比赛继续,并在球场建立指挥中心。当时,总统要镇静下来,还要在球场看球谈何容易啊?我们要镇定应对事件。服务是情商行为,好的乘务员善于把危险的、糟糕的行为控制好。铁路工作要把情商工作放在重要位置,用软中带硬的话艺术地解决客运服务问题。 ★第三个问题:宏观太多,细节太少 和媒体打交道,宏观没有公信力,细节才能打动人。比如,讲那个铁路乘务员三十九年没在家过除夕,观众眼泪哗地就下来了。细节能产生公信力和感染力。法律最认可证据,而证据就是细节。 ★第四个问题:标语太多,故事太少 宣传和沟通是讲故事。柏拉图说:“谁会讲故事谁就拥有世界。”空讲事儿是很难的,新闻传播,就是一个写故事和讲故事的过程。美国好莱坞编剧优先,编剧就是讲故事的。美国用讲故事的方式走遍天下,还收你钱。 感谢高铁,我是高铁的支持者。我去一个地方,会先问:“有高铁吗?”四五小时内我都会选择高铁。我未来也会成为广铁的乘客。我打算坐高铁从深圳到潮汕。我希望有一天变成:“去哪儿?”“三亚到三亚!”“走顺时针,还是逆时针?” 王之慧 记录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