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迷24拐 ——黔西南滇缅公路探秘纪实

大写帅

<h3><font color="#010101">光说24拐恐怕知道的人不多,但是如果给你看下面这张照片,应该很多人都似乎见过。是的,这就是在二战时轰动世界的照片《滇缅公路24拐》。</font></h3> <h3>照片拍于1944年,摄影师是美国的一位战地记者。当年这张照片震撼了全世界,滇缅公路之崎岖、车辆运输之不易、我运输军人之无畏全体现在这张照片上了。但是二战之后这24拐就神秘失踪了。很多研究二战的学者沿着滇缅公路从昆明一路走到缅甸的曼德勒、仰光港都始终找不到24拐的影子。</h3><h3>后来,是一位中国学者叙戈亚在90年代才在贵州晴隆的山区发现了消逝半个世纪之久的24拐。以上是引子。<br></h3> <h3><font color="#010101">这次我的云贵之行没有明确的目的地,没有行程,只是有股冲动要重走青春。</font></h3><h3><font color="#010101">在从曲靖到昆明的火车上哥们一直在看地图,恰巧坐在对面的一个老大爷是位研究滇西抗战史的民间学者。看我有点水平,就主动和我聊起来了。我们从1944年的松山保卫战一直谈到滇缅公路、远征军最后还扯到了西路军及毛始皇的历史功过。总之,有文化的人在一起总是惺惺相惜。谈话间老先生告诉我,滇缅公路的24道拐实际上不在滇缅公路上,而是在黔西南的晴隆县,很值得去看一看。他本来就这么一说,没想到我实在太专业了,马上拿出贵州地图让老先生指。经老先生指点,我发现晴隆离我要去的登猫在安顺的家只有90分钟的车程,于是我就决定一定要去看一看。</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3天后到了安顺,从安顺到晴隆的大巴55块钱,我们不到11点就到了晴隆,一路上不知穿了几条隧道,走了多少高架桥,仿佛一直在云间穿行一样。</font></h3><h3><font color="#010101">晴隆属于黔西南兴义地区,基本上是中国最闭塞的地方了。之前听过个段子:有人说黔西南是第九世界,因为中国是世界上的第三世界,贵州又是中国的第三世界,黔西南又是贵州的第三世界,第九世界因此得名。</font></h3> <h3>到了晴隆,本以为这么个贫困县就这么个景点,应该会把24拐景区叫的震天响。谁知道在县城里根本看不到24拐的任何蛛丝马迹。打听一下才知道,24拐离县城还有3里地。</h3> <h3><font color="#010101">当地没有出租车,我们打了一个破电动三轮车到了24拐脚下。只见这里也完全没有景点的意思,只有块破破烂烂的牌子,上面勉强写了24拐的历史。</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下面有两条路,一条是徒步走完24拐的土路,一条是爬山7公里去观景台,能看到24拐的全貌。我和登猫思考了一会,决定一不做,二不休,先吃饭,下几盘棋看心情再说。当然了,为了让他有个好心情欣赏24拐,我故意输了几盘。</font></h3> <h3>酒足饭饱,我们花了25块钱打了辆三轮终于到了24拐观景台。我们到的时候观景台附近只有一辆当地牌号的车。四周也都完全没人。24拐瞬时呈现在我们眼前,此间美景,不可名状。<br></h3><div><br></div> <h3>我们数了一下,由于角度的问题,基本只能看到20-21拐。但是眼前的景致已经足够震撼。山的另一侧是一座座连绵不绝的大山,山与山的空隙分布着星星点点的村落。只有在这个时候我才发自内心的希望有个单反在手。</h3> <h3>爬山观景的过程中遇到3个当地人,刚才那辆当地牌号的车是他们的。其中有个女孩穿着得体,气质超凡脱俗,放到北京也绝对是个美女。在这黔西南的大山里能有这样的气质,身后一定有不为人知的故事。不论是谁,姑且叫她24拐女孩吧。和她聊了聊,才发现原来她也是第一次来这里看24拐,很多当地人不知道24拐的历史。没办法,我又辛苦了一下,给24拐女孩普及了一下晴隆24拐的历史背景。</h3> <h3>后来我又发现一条土路,可以上到比观景台高20米的山头。我领24拐女孩到了山头上,眼前的景致更是波澜壮阔。不禁感叹,二十四道弯之雄险,皆因其依山筑造,工程艰险,山势陡峭,弯道频急。由关口向远处眺望,山峦叠起,横直连绵,薄雾裳绕,云海茫茫,气势磅礴,向关下俯视,二十四道弯仿佛游晴隆二十四拐。蛇下山,欲饮山脚之清泉,从关下往上仰视,其弯道犹如白龙盘山,真可谓“万山飞翠上吟肩,路曲行人似蚁旋”,给人既有惊心动魄之感,又有心旷神怡之处。从关上经过,可见脚下浮云连绵,烟气莽莽,加入天宇。穿过云海,行至悬岩下,即可见二十四拐左侧的悬岩飞瀑。盛夏时节,可见两涨清泉从悬岩之上,飞流直下,确是"悬岩挂白虹,细雨日飞空"。</h3> 我又仿佛看见了70年前24拐上繁忙的场景。一辆辆大卡车满载着运往前线的物资穿行在犹如肠道般的24拐,给前线军民送去给养。<div>下山的时候我和登猫是搭24拐女孩的车回去的,一路上聊了聊晴隆的发展。当地主要靠附近的一个煤矿过日子,完全没有工业,农业也是很原始的刀耕火种。</div><div><br></div> 我说我要是将来有了资金。就在这里建个《24拐抗战主题公园》。修机场、修铁路、建宾馆、把其他的配套设施一并配上,把24拐建成贵州继黄果树之后的又一游客必去的风景名胜区。每年815的时候,还要在这里开24拐主题研讨会,打造24拐精神……想法都有了,就是还缺3-5个亿的启动资金。<div>下山的路很短,我们很快就和24拐女孩分手了。但是因为迷恋24拐,我们误了最后一班回安顺的车。只能留宿24拐了。</div> <h3>第二天6点,登猫还在睡觉,我又只身一人去把24拐从头到尾走了一遍。当早还下着小雨,满载历史的24拐土路上泥泞不堪。4-5公里的路落差超过250米,每走一步都要小心翼翼。</h3> <h3><font color="#010101">一个钟头之后我带着满脚的泥土走到山下,又搭了当地人的顺风车回到了晴隆县城。</font></h3> <h3>依依不舍的我们走了,正如我们心驰神往的来。我轻轻的挥手,作别这美丽的小县城。有朝一日,我一定会再回来。</h3><h3><br></h3><h3><br></h3><div>&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2012.10</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