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书香墨韵 静水流深</p><p class="ql-block"> ——记西海岸实力派书法家丁昌民先生</p><p class="ql-block"> 文:李蕾</p> <p class="ql-block"><墨香浸润> </p><p class="ql-block"> 黄岛区大村镇庞大的丁姓氏族,因历史文化底蕴厚重,先后出过几十位进士,更因有“下笔走风雨,险语天为惊”的旷世奇才丁耀亢而声名显赫,属于名门望族。岁月长河中,丁姓氏族的分支广布各地,其中一支,在邻近的海青镇扎根繁衍。聚焦上世纪六十年代:他,便是这“名门望族”中小小的一员。</p><p class="ql-block"> 家里没有锦衣玉食,吃饱穿暖是他最大的奢望,如同一株扎根于岩缝间的山松,他只能从脚下有限的土壤里汲取寡淡的营养。有一种 “书香墨韵”的气息,脱俗于苍白的现实生活,超越于烟熏火燎的农家日子,经年氤氲在他的家里。营造这一切的,正是他的祖父。曾祖父以前是地主厚待的长工,祖父才得以蹭读私塾,会写毛笔字,是村庄里最受尊崇的“文化人”。</p><p class="ql-block"> 凡是村里有什么重要的“文化工程”,都免不了祖父“御驾亲征”,老人家手握一支老旧的大毛笔,如同威风大将军使唤兵器般,挥毫泼墨,洒脱自如……尤其是隆冬腊月,年味越来越浓,家里的墨香也越来越浓郁,简直能熏香飘落在屋瓦上的雪花。低矮的老屋里,红纸堆得老高,那是村里人求祖父书写春联用的。纸是别人家的,而祖父只有一支毛笔,一支!笔杆和笔毛联接处已经爆裂,祖父用铁丝捆扎修固。生性安静的他,每次都安静地绕在祖父身旁,安静地看着那些大红的春联一张一张完工。祖父笔起笔落的细节,若有若无地储存在一个懵懂“小儿郎”的记忆里。他跃跃欲试,想抓起那神奇的大毛笔,试一下自己的十八般武艺,但祖父不让,说,虽是免费给乡亲们写春联,但这也不能敷衍了事!字写丑了,贴在大门上会让人笑话!拧不过他时,祖父就网开一面,只允许他写“六畜兴旺”四个字过过瘾,因为这是贴在猪圈墙上的,图个吉利就好,极少有人去看一眼。因而,他做得最多的事情就是看祖父写字,给祖父打杂——晾字。他和祖母抬着写好的春联,一张一张运送到西屋去晾干。他多希望能像祖父那样,将每一个字写“俊”,能够荣光地贴在人家的大门上。</p><p class="ql-block"> 幼小的他不明白,祖父的字比自己的字,到底好在哪里?祖父对他的态度也很奇怪,只是在一旁看着他写字,却从来不为他师,不作任何评价,像观棋不语的君子,不说好,也不说孬,这是为什么?</p><p class="ql-block"> ……童年倏忽而过,转眼间他已成长为翩翩少年。祖父依然年年乐此不疲地为村人写春联,而他,经历十年寒窗苦,终于在1980年鲤鱼跳龙门,以优异成绩考入山东省财政学校,端上了那个年代灿耀门楣的“金饭碗”。</p> <p class="ql-block"> 似乎存在什么神奇宿命,入学时,他的床铺下面有个特别的礼物在等着他!——那竟然是一只羊毫毛笔!“毛笔是多么珍贵的东西啊,怎么扔弃床下了?”比起远在家乡的祖父的那只破得缠箍着铁丝的笔,这只简直就是“蒙尘的贵族”! 他迅速捡起来,掸掉灰尘,抚摸着,清洗净,如获珍宝。与此同时,写字的冲动涌上心头,可无纸无案,写在哪儿?他瞄上宿舍的墙,何不就势写几个字,装饰一下呢。没有墨汁,直接饱蘸墨水,按照常练的“柳体”书法进行了人生中的第一次书法“创作”,一番古代文人雅士惯有的龙飞凤舞、横涂竖抹,一幅酣畅淋漓的书法墙呈现在舍友面前。同学们来自天南海北,但是那个特殊的年代,普通人家的孩子哪里知道书法二字?所以大家惊呼高人,有点儿“惊为天人”了。一时间,他的宿舍,那一面墙,成为学校人人先睹为快的“经典景点”,前来瞧稀奇的同学一拨又一拨……真没想到,一次不经意间的“放纵”,成了他书法艺术路上的里程碑。“写字好”的名气在校园里不胫而走,来自贫穷农家的小小少年,顷刻间体会到了写字带来的尊重,在陌生的他乡,收获了莫大的鼓励和自信。一发不可收拾,被学校委以编写黑板报的重任后,他便有心在一方黑板上展示文字的魅力。他悄悄拿棉花蘸水当毛笔写报头,趁湿用粉笔勾勒出来。报头所呈现出来的特殊效果让全校师生惊讶不已,谁也不知道他究竟如何将粉笔字搞成软笔书法的艺术效果!或许是童年期的启蒙得到了有效发挥,少年的他字写得越来越“俊秀”,收获更多的赞誉。</p><p class="ql-block"> 越琢磨,他越明白:在单一的表现手法中去丰富,去寻求内涵,去追求美,去表现自己的情感,实在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事情。没有长时间的磨炼和积累,没有丰富的艺术修养,没有很好的基本功,是完全没有办法来表现其艺术魅力的,这其中功夫,岂是他当年一介小儿郎能理解并体现的。这时他才恍然大悟,祖父当年的不褒不贬,不指不教,实在是启蒙他的明智之举,恰是对他日后书法兴趣的保护和激发。老人家了解他安静专注的秉性,因材施教,以笔示范。</p><p class="ql-block"> 转眼间两年过去,他从开始喜欢欣赏现代人的字而看不懂古人的字,渐渐转化为爱且会欣赏古人的字了。他发现每位书法家的字各有千秋,各有其意,各有其韵,各有其气,各有其魂。他在临摹时不偏颇,博采众长,融入自己个性创造,努力形成属于自己的独特风格,这其间他又开始临欧阳询的字帖。正式就业后,先后被三次调配到大村镇。因为公务繁忙,加之条件所限,一直收在身边用以励志和铭记的那支毛笔,一段时间内被束之高阁。</p><p class="ql-block">他的事业如日中天,对祖父祖母的爱也与日俱增。特别是祖母,这位传统贤惠的小脚女人,这个曾和他一起在每个隆冬腊月晾晒大红春联的老太太,以善良、博爱、坚忍等等数不清的人性光辉泽被着整个家族的子子孙孙,当然也成为他亲情和生命中的重中之重。可2007年,噩耗传来:祖母走了!他挥笔写下五言长诗《悼祖母》。正如人说,书法是抒发情感的艺术。此刻的他,挥洒的不是墨汁,而是满溢的亲情,以几十年的书法功底承载起沉甸甸的爱,一气呵成,跃然纸上,行云流水,力透纸背。他将写好的小行书呈献给已九十岁的祖父,老人家瞬间老泪决堤,夸赞人到中年的孙子:“字,写得好!写得好!”祖父的评价格外有分量,铮铮掷地响,仿佛回音袅袅,从眼前一直穿越到久远的童年岁月。</p><p class="ql-block"> 这是他平生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受到祖父的肯定和表扬!</p><p class="ql-block"> 八个月后,祖父带着那只捆扎着铁丝的大毛笔追随祖母而去,老人家为别人写了一辈子春联,家中竟然没有留下完整的墨迹。后来他辗转收藏起来的祖父写的四屏幅,是从别村祖父的友人处求回的。他收藏的不单是祖父的字,而是整个家族的文化传承之根。</p><p class="ql-block"> 书法艺术是没有捷径可走的,一份辛劳一分收获。正是祖父早期有心熏陶和教诲,又基于他几十年潜水式的兴趣与练习,才会在日后横空出世,成为书法领域小有成就的人……</p><p class="ql-block"> 故事的主角——“他”,就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丁昌民先生。</p> <p class="ql-block"><静水流深></p><p class="ql-block"> 岁月如流水。许多年来,丁昌民先生的心思在于工作,只把写字当成自娱自乐、调剂生活的雅趣,压根没想过写字与名利有什么关系,从来没为写字设定什么终极目标。大隐于市,在喧嚣熙攘的尘世里,工作之余兀自将心境置于笔墨的山水丘壑间,放低姿态,不争名不攀比不喧哗,以欣赏的眼光读别人的作品,博采众长,唯让汲取和积累的养分催开自己的笔下更美的花朵。</p><p class="ql-block"> 层次决定认知。中年的丁昌民先生对书法艺术的鉴赏能力提升到一定高度,他更喜欢品读古人的书法作品里的那份清澈和超然。他牢记启功先生的话:学书别有观碑法,透过刀锋看笔锋。意思是临碑刻的时候不要死临,要分析古人笔法。于是他常静静地盯着大书法家的作品细端详,从笔法、字法、章法、墨法、笔势等内容,到用笔中的轻、淡、浓、重、枯、飞白、疏、密,用笔的中锋、侧锋这些技巧,再到气韵与情感,仿佛他要把每个字看到骨髓里去。他说,美的书法作品必定是线条墨韵的生命化和人生的形态化。字的美感,字的内涵,字的情感,字的意趣,书法家在笔歌墨舞之间流淌的情思,这些都是他要品读的元素。浏览、浅读、深读、透读,四个词语看似有层层递进的关系,受益的结果却相隔甚远。而丁昌民先生,常常一个人浸润在那些别人看似枯燥的书法经典里,安静地透读。</p><p class="ql-block"> 期间,他还求教于楷书名家胡立民、宋旭安先生,在他们的悉心指导下,反复临习王羲之、欧阳询、禇遂良、虞世南等中小楷书法大家作品,终于形成了自己清新自然、婉约遒丽的独特风格。“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丁昌民用一行行艺术的笔画营造了清新洁净的意境,粒粒文字如朵朵白荷素雅恬静地绽放在纸面上,给人以清香拂面之感。“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于字,是也;于文,是也;于他,亦是也。他说,道成为上,艺成下之;人品决定艺品,立艺先要立德,德之馨香致远。正是“字如其人”。丁昌民的修养和情感流淌在他的作品中,其中包含着他的修为和基本功,以及他对书法艺术内涵的积淀和艺术美感的把握。</p><p class="ql-block"> 众所周知,书法是笔墨的艺术,是线条的艺术,是黑白的艺术,要让自己的作品能够使观赏者得到美的享受,感受到传统书法艺术特有的气质、内涵、情感、创意乃至传承,这是非常难的“本事”。书法是无形的画、是无声的乐,是静默的诗,是有形的舞。丁昌民把文字的书写性发展到一种审美阶段,就融入了观念、思维和精神,融入了他人生最高境界的诗情画意。他像春日水下的荷藕,悄悄积蓄着能量,暗暗地琢磨和坚持。他知道什么样的字体适合自己练习,什么样的书法艺术适合自己去终身享用。他从碑中寻找字体的“骨气”,从帖中体会字体的“血肉”。他说适合别人的不一定适合自己,得结合自己的脾性去选择合适的书体,实现基于传承的个性和创新。就像小孩子写作文,同样写一个题材,一百个学生会有一百种表达方式。人的性格、脾性、修养和心境不同,就会有不同的字体,呈现出来的艺术效果也不一样。</p><p class="ql-block"> 丁昌民先生的家中常摆一案,他有空就即兴“划拉”几行,聊以修身养性,恬然淡泊。业余时间,他并不能像别的已婚男士一样优哉游哉远离家务,也更不能全身心地铺在书案上,他的妻子前几年身体欠佳,他就主动承担起家务活计,并且无微不至地照料和陪护妻子,直至她康复。一个儒雅俊朗的中年男子,一个谦逊平和的官员,一对相携相依的身影,一个不离不弃的爱情故事……许多人被他感动,一时间坊间街头交口称赞。如此,丁昌民先生练习写字的时间大多在清早。他每天早起,先为妻子熬粥,然后利用熬粥的四十分钟时间,抓笔练习写字,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竟养成了习惯。通过长期临写褚遂良的《雁塔圣教序》和虞世南的《孔子庙堂碑》,以及王羲之《乐毅论》、《黄庭经》,形成扎实的楷书基本功,并把《论语》及《道德经》等经典作品作为创作素材,成就了自己珍贵的书法作品。在长期的书写中,他悟到一个真理:写小楷必须有中楷的基础才行,将小楷发挥好绝不能隔空建瓴。他认为这是自己独到的经验和真理,后来偶发现,书法家丛文俊先生也持相同的观点。</p> <p class="ql-block"> 丁昌民最敬仰苏轼等古人,他们光耀历史长河的卓越才华和成就足以让他顶礼膜拜,是真正称得上“书法家”的人。清代书法家杨守敬在评论书法家时就说:“一要人品高,品高则下笔妍雅,不落尘俗;一要学问富,胸罗万有,书卷之气,自然溢于行间。”可见,“学问富”对于书法来说不可或缺。书法艺术本来就是一门综合的艺术,它集汉字,古诗词,文学,美学等于一体。修炼写字,如同修炼做人。丁昌民先生谦虚地说,仅凭这一点,自己不敢称“书法家”,而是一个书法路上的修行者。他永远抱着一颗学子之心,虔诚地求学,冷静地接受别人的赞美,谦虚地聆听高人的指导意见。</p><p class="ql-block"> 成功总是垂青有心人。丁昌民的第一次获奖是必然,但却具有偶然性。</p><p class="ql-block"> 之前他不自信,自感与书法大家差距过大。尤其是有些赛事,重形式,还需要书家多色拼接作旧纸张等,追求别样的艺术效果。他可不想对字外的功夫劳费心力。朋友们催促他投稿时,他迟迟按兵不动。</p><p class="ql-block"> 2009年,朋友建议他去参加第五届山东省书法展,他果然入了展,成为省书协的会员。后来他又以小折页参加了山东省青年书法小品展,获提名奖,这是从300个入展的作品中选出的30个获奖提名当中的一个,是真正意义上的获奖。2011年,省书协《红旗颂》建党90周年书法作品展,丁昌民以小楷抄写毛泽东诗词,荣获三等奖。</p><p class="ql-block"> 2014年春季,对于丁昌民的书法生涯来说特别有意义。他被朋友邀约去诸城市参观省书协副秘书长邹方臣先生的书法个展,朋友们认为他的书法水平早已达到相当高度,实在可彰可表,但他非常低调。在现场,有位朋友将他介绍给一位书法权威,当时介绍的是公职头衔,没想到对方反应漠然,微点头后径直从他身旁离开……午餐时,朋友又亮出手机里丁昌民的字让那位权威者看,这下对方两眼放光,惊问:“这是谁写的?”接着说:“功底深啊,应该投展,一定要投啊,能获国奖呢,不投可惜了!”丁昌民顿悟,开始时自己差点被当成“干部体”漠视……接下来当然就是戏剧性变化,丁昌民以真正的书法艺术收获满席人的尊重。</p><p class="ql-block"> 同年下半年,他满怀信心地参加国展,他的中楷四条屏在赵孟頫杯全国书法作品展入展;接着,小楷长卷在《朝圣敦煌》全国书法作品展入展;又在首届刘禹锡杯全国书法作品展获得优秀奖(最高奖)。刘禹锡杯,这是全国非常有分量的赛事,给予丁昌民先生最大的肯定。</p><p class="ql-block"> 2016年春,丁昌民先生被吸收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香远益清></p><p class="ql-block"> 在他一个人默默追求炉火纯青的同时,渐渐地,“隐士”丁昌民的心境发生了一些变化。书法艺术像块磁石,使他不经意间结识了许多有造诣的书法界朋友。近朱者赤,他忽然觉得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自己也可以为书法事业做点什么。于是,他开始热衷公益,教别人写字,指导别人的作品,热情参与各类公益书法艺术传播活动,与朋友们一起进入学校与孩子们交流书法……他以自身的修为,带动更多的人走上正轨的书法艺术之路。庄静,就是一位典型的“学生”代表。庄静女士是青岛天使香气食品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因工作关系结识丁昌民先生。“丁老师”的为人,“丁老师”的书法,让处事理智冷静的庄静由衷敬佩,也激活了她儿时就喜欢书画的兴趣。多年来忙于事业的庄静并没有书法基础,丁昌民先生从一点、一撇、一捺开始教,教她不厌烦地反复练习一个笔划简单的"之"字……丁昌民说,写好这个“捺”,足以克服诸多种捺。教她意临同时学会消化,活学活用,要注重字的自然状态。书法就像一个优雅的人,站有站样,坐有坐相,任何姿势都要规范和优美,都要有骨头和灵魂。写字要有结构美,整体布局里还要有留白的意境美,像诗,像水墨画……丁昌民老师的严教加之学生庄静的勤学苦练,她进步迅速,很快在文化圈子里树立起自己的另一面美好形象。她在山东省第四届青年临帖展中获得骄人成绩;在“大海杯”庆祝省工商联成立六十周年书法展上获优秀奖;“大海杯”的获奖,加上临帖展入展,她从硬件上达到了省级会员条件。一个纯粹的企业家,在丁昌民老师的引导之下,增添了别样的人生风采。另一位经常交流书法的是企业界朋友李强。丁昌民说,李强的字确实不错,但从来不投稿不参赛。这一点,让丁昌民看到了自己以前的影子。他鼓励李强,虽不图名利,但至少可以通过投稿和参赛的形式,知道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利于下一步的提升。他不太赞成去各种研修班,担心喧哗淹没了主题,潜心修行更有益。</p><p class="ql-block"> 他有一些自己比较满意的作品,被朋友们收藏去了。女儿出嫁时,他给女儿送了份最有价值礼物。六个清早,六个熬粥的时段,他倾注作为父亲的爱,完成了六米半长的巨幅——《道德经》。这也是他很满意的作品,他将家族的文化接力棒传递到了下一代手里,希望女儿以及女儿的子子孙孙将书法艺术世代传承下去,发扬光大。这不只是自己家的文化传承,更是巍巍大中华的文化传承。炎黄子孙,千秋万代,书法艺术,源远流长。</p><p class="ql-block"> 丁昌民先生说,国家权威机构的认可,不代表就是最好的,他也不为功名利禄写字,只把每次赛事和展览当作考试,当作学习的机会,从中自知,从中收获。清代诗人袁枚曰“爱好由来下笔难,一诗千改始心安。阿婆还是初髻女,妆未梳成不许看。”丁昌民先生就是这样的境界和情怀。他敬重每一位书法同行,欣赏大家在书法造诣上的千秋各有、多姿多彩。朋友们眼中,丁昌民安静儒雅,一身书卷气,不善言辞。但他若侃起来书法来,就若细涓长流滔而不绝。“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书法艺术的长河里,丁昌民先生甘于隐甘于寂,甘于默默无闻,几十年如一日,心怀敬虔,捧卷透读;孜孜不倦,挥毫泼墨。有人说他是一座远山,走近了,才知其高度;有人说他是一江静水,至深处,才知其内涵。可他就是他,将自己定位为“一个自然人”,含蓄而低调,质朴而谦和,安静地将“书香墨韵、静水流深”题写在漫漫人生路上。</p><p class="ql-block">(6476字,写于2016年夏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