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韵悠悠的培田古村

雪豆子

<h3>  &nbsp;培田古村,位于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宣和乡,熟知她的人并不多,她是个清幽质朴、历史遗迹丰富的古老村庄。这里屋宇依山、溪水绕屋、青砖黛瓦、疏朗有致,悠然恬静的古朴之风充满了村落,处处散发着翰墨香和古典美,一切都是那么的古老与沧桑,宛如一曲凝固的古典音乐,一轴无价的稀世画卷,闪耀着灿烂夺目的光华。亲临其境,用眼睛,用心灵,去细细感受、慢慢解读⋯⋯</h3> <h3>  培田古村落,是目前中国保存较为完整的明清时期客家古民居建筑群,有着八百多年的历史。由三十幢高堂华屋、二十一座古祠、六家书院、二道跨街牌坊和一条千米古街,构成了紧密有序、错落有致、布局科学合理的古民居建筑群。每幢结构均为"九厅十八井",是客家人结合北方庭院建筑,适应南方多雨潮湿气候及自然地理特征而建的,外墙为清一色防火砖,内建以木制构架为主,门楼泥塑石雕,屋脊飞檐彩陶,梁檀窗屏木刻雕花彩漆画,用料考究、工艺精湛,无一不体现出客家人的聪颖和智慧,被誉为"民间故宫"、"客家庄园"。</h3> <h3>  培田村中均为吴姓。据说,培田村最早为杂姓,吴姓先祖于1344年迁至培田,后因吴姓中出了大官,逐渐昌盛,其他姓氏陆续迁走,慢慢形成了全为吴姓的村落。如今,全村300余户人家、1200多口人,清一色为吴姓同宗,培田故在民间被称为"吴家坊"。</h3> <h3>  &nbsp;沿着石板小道走进村口,一座巍峨的石牌坊屹立道口,它是建于清光绪年间的"恩荣牌坊",据传是光绪帝为表彰御前侍卫、武将军吴拔祯而建的一座忠正牌坊。与村尾吴昌同得"圣旨"所立的"乐善好施"牌坊遥相呼应,显示着培田村文武竞秀、积善济人的辉煌历史。</h3> <h3>  不远处,有一架古老的水车在哗哗的流水中发出"嘎吱嘎吱"的响声,犹如隔世的音符,低吟着动听的乡谣;古树、牌坊、溪流、水车,演绎着浓郁的乡村风情。</h3> <h3>  从石牌坊下沿着干净的鹅卵石古道行走入村,便觉处处是画,蓝天白云,青山环绕,幽幽小巷,深深庭院,如黛远山,遥远连绵⋯⋯</h3> <h3>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片青砖黛瓦的明清时期的古建筑群落。一幢幢依山而建、错落有致的高堂华屋呈现在眼前,令人目不暇接。古朴的院墙,斑驳的雕梁画栋,无一不在彰显着这儿过往的繁华,单看外观就已觉得气势不凡。</h3> <h3>  沿村口主道往里走第一个看到的是"继述堂",也称"大夫第",规模宏大。它是村中面积最大的一座九厅十八井式建筑,建于光绪十年,历时十一年建成,它集十余家之基业,萃十余山之树木,费二、三十万巨金,成百余间之广厦,属培田古名居中规模之首。因主人吴昌同荣膺奉直大夫、昭武大夫之位而得名。门楣上这幅"三台拱瑞"的匾额,已经挂了整整160多年。</h3><h3><br /></h3> <h3>  庭院里丹桂飘香、三角梅艳丽夺目,让人在这隆冬时节感受到了温情的一面。 </h3> <h3>  &nbsp;过了大庭院来到挂有"大夫第"和"登科"牌匾的中厅,从这两个牌匾可以看出这家宅院祖先曾经的辉煌与荣耀。一进门,我们便可以感受到独有魅力,让你了解不一样的客家文化 。门内为下厅,过天井上台阶是正厅,下厅、正厅、两厢联成一体,雕梁画栋,场面浩大,用于主人会客、宴请、婚丧嫁娶等重大活动,是重要的活动场所。</h3><h3><br /></h3> <h3>  工房门楼:这里原为建造"继述堂"工匠的工场,后来建成民居。门楼内是个"工匠房",是当时建造"大夫第"的木匠们住的地方。尽管是工匠住的也很讲究,门楼上雕刻着各种精美图案,门楣横书"绮里玑联",门联是"南山秀毓书香绍,北斗光腾剑气明",厅堂地面低于路面,寓意为"入内聚财,外出高升"。</h3> <h3>  从继述堂出来往里走左边有一条村间小路,路口就是敦朴堂。"敦朴堂"取意客家人敦厚朴实之意,建于清嘉庆年间,已有着近两百年历史。门前有半圆形的卵石地面,比街路、院内都低矮很多,当中有个铜钱图案,每逢雨季这半圆形的卵石盆内积满了雨水,像个聚宝盆,雨水溢不出去,用意为肥水不流外人田,也喻意为吉利。</h3> <h3>  门楣横书------紫芝毓秀。紫芝:比喻贤人 毓秀:孕育培养优秀人才,那么"紫芝毓秀"则是有贤德的人培养优秀的人才。</h3> <h3>  步入门楼,只见左面云墙上"毋忘三命"的训诫斑驳中透着坚韧。</h3> <h3>  敦朴堂的厅堂里保留有雕版印刷书坊,墙上挂着各种雕版作品,雕版印刷技术虽已久远,但它对中华文化的传承有不可磨灭的功绩,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中华文化明珠"。</h3> <h3>  &nbsp;官宦商贾后裔的培田人,世代耕读结合,书香熏陶,纯朴而热情。时至今日,家家户户仍不失书香门第之风范,耕读文化的余脉还依稀可辨。悬挂在厅堂墙上的二胡、京胡等乐器,展示着培田人细节处保留着中国传统耕读文化的影子,足可感知培田人"耕读为本"之风。</h3> <h3>  望着竹帘上抄写工整的歌谱词曲,耳畔仿如传来一曲悠扬的闽西小调。</h3> <h3>  &nbsp;客家人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令人钦佩。早在几百年前,培田古民居内就创办了女子学校——"容膝居",专门由族中德高望重的中老年妇女给待嫁女和新媳妇上课,希望造就知书达理,工于女红技艺,精于家政妇道的贤妻良母。</h3> <h3>  在"容膝居"里,学习手艺是关键,更有甚者,"容膝居"里还可谈"风月",这在封建礼教统治下是极其罕见的。在举目可见的厅堂正面的青苔石壁上,写有"可谈风月"四个遒劲有力的大字,古意盎然,柔情四溢,引人遐想。</h3> <h3>  锄田山房书院:远望之,灰墙墨瓦,高踞凌空;如磐坚稳,气概沉雄。近视之,房分两层,楼上楼下,木质构巧;精工琢镂,画窗雕梁;一应设置,古意古香。只可惜大门紧锁,无奈只能远远观望。</h3><h3>  </h3> <h3>  双灼堂的主人吴华年,字灼其,吴氏十九世,晚清培田富商,书香门第,弟及子侄多人为文人、武将或是近代的留学生、大学生。门庐横批"华屋万年",藏主人吴华年名字于头尾,颇有内涵。</h3> <h3>  据说主人吴华年热心公益事业,二道门门楣上的"乐善好施",足以说明这一点。</h3> <h3>  房梁上悬挂着的萝筐,或趣味,或格调,足以让眼睛逗留一番的赏心悦目的特别所在。</h3> <h3>  游客们穿梭于小巷回廊之间,在院落与院落之间进进出出,踱行在这古色的街巷中,感受着这里古典诗意的民居生活。正午的阳光温暖明亮,我眯着眼睛,慵懒地行走,任由阳光泼洒在身上,这种感觉令人有些忘乎所以,它使我联想到美好,一些美好的人、美好的事、美好的情、美好的感觉⋯⋯</h3> <h3>  在悠然中迈着不疾不徐的步伐,来到那古朴典雅、内外洋溢着客家风情的培田古宅吴家大院。</h3> <h3>  吴家大院原称"灼其堂",始建于清末,占地1200多平方米,砖木结构,纵深六个院落。曾绚烂一时的门廊上大红灯笼高挂,昂翎翘宇,门宇上的雕刻、绘画,形神兼备栩栩如生,无不让旅人追忆这里曾经的繁华印象。</h3> <h3>  &nbsp;院内,翠木缠藤,兰桂飘香,茶香风徐,热闹的气氛扑面而来。络绎不绝的游客们正惬意地享受着这份清雅与静谧!荡着秋千,做着手工艺品,孩子们三五成群,欢呼雀跃,各得其乐!</h3> <h3>  为了让更多人体验吴家大院的古往今来,古色古香的吴家大院,已改建为一个集餐饮旅馆于一体的农家乐。游客们可以在此深入地体验客家人起居餐饮和民俗情趣。</h3> <h3>  大院前厅上悬挂的"文魁"匾异常醒目,令人一进门,就感受到一股烈烈的书卷之风。这块题匾,无疑是培田客家人重文好墨、推崇书院文化的真实写照。</h3> <h3>  来到官厅,只见四周古朴厚重的高墙耸立,门楼气宇轩昂。门前一对威武凛凛的石狮子相视的雄踞镇守在大门两侧,门档下的两面"户对"石鼓紧靠石狮立在大门两旁,两根石桅杆挺立。大门门楣上刻有"业继治平"四个大字。前院空旷平整的外雨坪铺满了鹅卵石,专为文武官停轿歇马而设。该宅占地5900 平方米,为前塘后阁五进带横屋、中轴对称式布局。它始建于明末崇祯年间,至今有三百余年的历史。</h3> <h3>  官厅前设围墙、半月塘、外雨坪。</h3> <h3>  培田村处于长汀、连城两县官道的驿站上,是汀州、龙岩等地竹、木、土纸及盐、油等日用百货的水陆中转站,明清时期曾设的驿站就在今日的官厅里。</h3> <h3>  培田也是红军长征的出发地之一。 当年红军曾在培田的官厅召开重要军事会议。朱德总司令、彭德怀等参加了这次会议,会后红军抗日先遣队走上了长征的道路。</h3> <h3>  都阃(kǔn)府,建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是培田历史上最精美的建筑,也是培田最重要的传统民居建筑之一。原建筑富丽堂皇,大门门额石刻"都阃府",两边饰以龙凤,并刻联书。其主人是光绪年间御前三品衔蓝翎侍卫吴拔祯。只可惜1994年惨遭劫难,被一场大火烧毁,如今只能从断垣残壁和门外两根高耸的青石雕龙石旌表依稀看出昔日的风采,它的烧毁被形象地喻之为"培田之殇"。</h3> <h3>  &nbsp;都阃(kǔn)府门口,两根桅杆顶衔笔锋,斗树龙旗,柱纹五爪盘龙,是主人文武竞秀象征,见证着当年主人身份的高贵。据说,一般民居建筑装饰物的龙都只能是三爪,五爪可是要御批的。</h3> <h3>  站在遗址前,看着院前地上用各式卵石精铺而成的"鹤鹿同春图",凝神细看,图案中的仙鹤仿佛呼之欲出,活灵活现。</h3> <h3>  古村的街巷地面由密密匝匝的鹅卵石铺就,大门前的雨坪和屋內的天井中,卵石还被镶嵌成各种图案,组成的吉祥图案主要有:松鶴延年、古钱、如意结、麥穗、梅花、八卦等。图案的华美雍容与鹅卵石的质朴天然亦"文"亦"野",清新而別致,显示着士大夫文化与乡土文化的自然融合,雅致美观,寓意美好……</h3> <h3>  在"都阃府"左侧,有一座寓意生生不息的"衍庆堂",是培田村民祭祖、拜神打醮、集会等活动之所,也是全村现存最老的屋宇,为培田吴家总宗祠,建于明正统年间,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扩建,距今600余年。门外荷塘曲径,门前石狮威镇,一对"门当户对",蘊含男女和合、家业兴旺、万代兴隆之理念,喻示著客居异地的客家先民在聚族而居中对宗族自治的展望和追求。</h3> <h3>  衍庆堂内原挂有雕龙绘彩镶边功名匾额40多块和学位金牌,"文化大革命"时期被当"四旧"废去,厅内还存有光緒年间阳刻进士金匾一块、神龕、谱案、相匣、石香炉等,这一切都为这里平添了一份岁月的悠长,默默訴說著當年的輝煌。</h3> <h3>  &nbsp;衍庆堂的大门不正对大堂,而开在宅第的东南方,必须过一道内门,始见一气势恢宏的戏台,飞扬的檐角,高挂的灯笼,这可是当年真正的大户人家的私家戏台,舞榭歌台演绎着一出出培田春秋。节庆时节,可以在這欣赏当地传统戏剧演出。平常周末下午三点左右,也有一场专为游客所准备的当地客家山歌和舞蹈表演,时间不长,却也特别。青山相对,戏台巍峨,坐在这个位置看戏,定然很是享受。</h3> <h3>  &nbsp;培田传统建筑装饰主要是木雕、泥塑图案及文字,常见于厅堂的屏风、门窗、梁头、雀替等部位。</h3> <h3>  "图必寓意,意必吉祥",古屋的主人在门窗装饰上多以福禄寿喜、孝悌忠信、丁财兴旺、平安康泰等作为装饰主题,常用植物、动物、器具、花卉图案、人文故事等,通过谐音、比喻、传说等开声或会意的手法获得某些象征效果,将主人的现实生活、心中愿景、审美情趣寓教化于其中,既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美化。</h3> <h3>  培田建筑的华丽不仅表现在木雕上,其屋脊、山墙、柱础、砖石窗等砖砌作品也别具一格。通常采用砖块、石料、灰浆等不同材质,砌成透空凸显的吉祥汉字、图案或动物形象。</h3> <h3>  古旧的画栋雕梁原汁原味,镌刻着历史的朝华。</h3> <h3>  古村中古祠甚多,久公祠是村中保存最完好、雕刻最精美的祖祠之一,门庐五重斗拱,有大唐遗风,极为少见。</h3> <h3> 承志堂。</h3> <h3>  延公祠</h3> <h3>  容菴公祠。</h3><h3><br /></h3> <h3>  培田传统建筑楹联荟萃:吴姓先民将积累的人生体验、儒学修养、人生理想、处世哲理等感悟凝练成点点滴滴的精辟文字,以楹联的形式,镌刻于大门或制匾悬挂地厅堂、宗族祠堂、庙宇及书院等处供后人学习品味,起着传承文化、教化子孙的重要作用,是一部浓缩版的培田精神文化史。如"积德润身如积玉,遗书教子胜遗金"。</h3> <h3>  济美堂。</h3> <h3>  如松堂。</h3> <h3>  进士第,是武进士、清廷四品带刀侍卫吴拔祯的祖屋,大门为三合门,寓"天时、地利、人和"之意。</h3> <h3>  门厅后的庭院精致雅洁,颇具文人雅士品茶赏画,琴诗之风骨。正门额上高挂着"殿试三甲第八名武进士、钦点蓝翎侍卫"的《榜元》进士匾,屋里这块《榜元》的匾牌,是他高中武进士后挂上去的。正厅匾额上书《务本堂》,几个大字端庄气派。天井正中,三百多斤重的练武石异常醒目。</h3> <h3>  古村中,有一座不甚起眼的数椽瓦屋,大门上书一联,横批:"锄经别墅",联曰:"半亩砚田余菽粟;数椽瓦屋课桑麻"。 这"锄经别墅"原是一所&quot;职业教育学院&quot;,是学习耕作、种植技艺的启蒙理论和实践教育场所,现如今为农具展示厅。</h3><h3><br /></h3> <h3>  展厅里的风车、锄头、木桶、竹筐……这些老物件,勾起许多小时候的美好回忆。</h3> <h3>  &nbsp;庭院里晾晒的红薯干、红薯粉、米果,还有房梁下的腊肠,成为古村中一道独特的风景。</h3> <h3>  培田人有"培兰植桂"的雅好,不管房子大小都在主厅的天井中间搭一个亭子,栽花种草,尤以兰花为主,给这古朴院落增添了一份靓丽,给人一种幽美恬静的感觉。</h3> <h3>  幽深的巷道里干净整洁,低矮简易且富有韵味线条的篱笆和院子,还有那满树鲜艳夺目的茶花,一起成为乡村最精致的风景。温柔的阳光洒在路两侧鳞次栉比的屋瓦上,闪闪烁烁,即便是不起眼的一个角落里,也显得优美无限。</h3> <h3>  在古村的中心有一条千米长的古街,古街、巷道互为连通,把错落的明清古建筑有机连为一体,"虽是人工,宛若天成"。旁列古祠、民居、商铺,是培田的主要商业集市。相传,盛时街上商铺数37间,客栈、轿行、赌庄、布店等等无所不包。</h3> <h3>  行走在迂回悠长的青石板与卵石铺成的古巷中,仿佛置身于当年市声喧嚣、商贾兴旺的吴家坊。恍惚间,依稀看到旧日的繁华:两米宽的街道两旁,店铺柜台一家连着一家,豆腐坊、药铺、剃头店、水酒廊、食杂店,静默的巷弄似乎还回响着当年商贩的叫卖声……</h3> <h3>  古街中的"香叙美宿":简单而古朴的摆设,透着一份清雅和静逸,既有曾经深深庭院的悠远感,又和谐得融入了复古时尚的现代性,可谓相得益彰。</h3> <h3>  在这美景中,一对小情侣莺莺燕语,沉浸于甜蜜爱情的同时,感受着诗画般古村的温柔。</h3> <h3>  </h3><h3> 漫步于村里的老街上,光滑的圆润的卵石铺就的小路,在时光里静静地沉淀出一种沧桑的质感。听着脚下鞋子磕击青石板路面而发出的一声声回响,一如历史的回音。</h3> <h3>  这两扇门很有意思,造型迥异,拱形门为男厕,花瓶门为女厕。</h3> <h3>  古街中部的三叉路口,因此处转角优美,号称&quot;培田最美转角&quot;,遂成培田一大景观,是摄影爱好者到培田的必拍之景,很多游客在此驻足留念。</h3> <h3>  &nbsp; 走在培田,直接的感触是无处不在的水。那些纵横交错的水渠、水塘、暗沟构成培田发达的水系。街道边有水圳相伴,穿街过巷,直通各户,是古时自来水工程。据说,过去圳水清澈见底,村里人就靠屋旁流动的圳水作为生活用水,洗菜淘米。</h3><h3><br /></h3> <h3>  &nbsp;水,是那么的灵动,沿着巷弄,涓涓溪流穿街而过。</h3> <h3>  &nbsp;生活在这里的人就像陶渊明描绘着的那样令人艳羡、心驰神往。&quot;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quot;。培田古村,不正是令人神往的地方吗?这里鸡犬相闻,村民怡然自得,诗意地栖居在此,日出而作日入而息!</h3> <h3>  古村的这对相扶相持的父子,心灵为之轻轻一颤,动人暖心。这种至亲之情不应该是看着彼此渐行渐远的背影,而应该是——你养我长大,我陪你变老!</h3> <h3>  &nbsp;游览完古民居,来到村尾的乐善好施牌坊。一个村庄两座牌坊,一武将一儒商,一恩荣一圣旨。</h3> <h3>  &nbsp;携着淡淡的古韵,怀着如水的心境,慢慢地品味培田,享受培田,沉醉在这陈旧古老的水墨画中,那风雨斑驳的深深古宅,那飞檐翘角的古民居、那镌刻在门檐、圆柱上一幅幅楹联,那深深古宅里葱郁的兰草,还有那飘香的丹桂⋯⋯</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