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浙江—廊桥之乡泰顺

笨笨

<h3>泰顺有&quot;中国古桥之乡&quot;的雅称,境内有各式桥梁900多座,又因其现存最多的廊桥,又被称作&quot;廊桥王国&quot;。泰顺被誉为&quot;千桥之乡&quot;、&quot;浙南桥梁博物馆&quot;,结构类型也多种多样,有堤梁式桥(即碇步)、木拱桥、木平桥、石拱桥、石平桥等。尤其是木拱廊桥,以其巧妙优美的结构造型,再现了《清明上河图》的虹桥形象,被誉为&quot;中国瑰宝&quot;。</h3><h3></h3><h3><br /></h3> <h3>北涧桥,位于泗溪镇下桥村,因跨北溪之上,故此得名。始建于清康熙十三年(1675年),后经6次重修,至今容颜不改。</h3> <h3>"廊桥"顾名思义,就是有屋檐的桥。历史上的泰顺,村落分散,交通偏僻。人们出外行走十几里都难以见到人烟。按照泰顺先祖们的"交通规划",在相隔一定里程的大路(石砌路)边上,要建上一座供人歇脚的风雨亭。而桥上建造屋檐,不但可以保护木材建造的桥梁免受日照雨淋的侵蚀,而且起到风雨亭的作用。</h3> <h3>溪东桥建于明隆庆四年(1570年),清乾隆十年(1754年)重表,道光七年重修。共建桥屋15间,中央3间为宫殿式的主楼,构架飞檐翘角。与跨北溪之上的北涧桥谣相呼应,又因两桥的结构形式和造型基本相同。</h3> <h3>文重桥,又名东阳桥。整座桥是平的,有十来米长,没有圆弧,非常别致。</h3><h3>2016年9月16日受台风&quot;莫兰蒂&quot;影响此桥已被冲垮。</h3> <h3>文兴桥,始建于清,横跨玉溪之上,全长46.2米,宽5米,单孔净跨29.6米,距水面高1.5米,桥屋16间,系叠梁木拱廊桥。左低右高,极不对称,望之,如苍鹰侧身盘旋。此乃周围的地势使然。文兴桥建在溪水转弯处,溪岸"弓背"一边的拱架比对岸的要高一些,廊桥也因此形成一边高一边低的造型。</h3><h3>2016年9月16日受台风&quot;莫兰蒂&quot;影响此桥已被冲垮。</h3> <h3>毓文桥建于道光十九年(1839年),虽算不上最古,却可能是泰顺地区最美的廊桥。毓文桥系石拱木廊桥,三层阁楼,皆飞檐翘角,屋脊中有葫芦顶,造型丰富优美。与其他廊桥不同的是,桥身的两边不是用木板侧封,而是代以做工精细的格子木雕,更显精致细腻。</h3> <h3>三条桥是泰顺历史最久远的木拱廊桥,桥最早曾用三条巨木跨溪为桥,故名三条桥,桥长32米,宽3.96米,高9.55米,单孔跨径21.26米,桥屋11间,单檐,造型古朴,典雅。</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薛宅桥</font>始建于明,长51米,宽5.2米,高10.5米,单跨29米,桥屋14间,此桥梁长而斜度大,桥头坡度30多度,造型古朴,被载入《中国桥梁史话》一书。</h3><h3>2016年9月16日受台风&quot;莫兰蒂&quot;影响此桥已被冲垮。</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刘宅桥,</font>明代永乐3年的,大概距今600年了,有阁楼可以上去,还可以求签。</h3> <h3>永庆桥,始建于清,是泰顺屋式木平桥中造型较为优美的廊桥,桥长36米,宽5米,高5.2米,二孔跨径19.12米,桥屋12间,桥中有神龛。<br /></h3> <h3>仕水碇步 是桥梁的雏形,也称堤梁桥。泰顺仕水碇步建于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全长133米,共223齿,每一齿宽近2米,由高低两块片石砌成,是浙南最长、最好的碇步。因其形酷似钢琴的键盘,故又名"琴桥"。仕水碇步的规模和气势在国内属罕见。</h3> <h3>胡氏大院是泰顺县少有的大型合院式民居,不仅规模大,建筑工艺也非常精致,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h3><h3><br /></h3> <h3>徐岙底古村落。那是一个青瓦木墙,卵石铺路,一个三面环山,错落有致的古村落。不过一幢幢古宅保护的不好,有些破败的感觉了。</h3>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圆州古村落</p><p class="ql-block"> 清代,江西黄氏先祖为避免南昌丰城扰乱,且闻浙瓯山水名胜,遂入泰择而迁。另吴氏先祖亦避乱之因,辗转后由县城罗阳迁入。村子曾经繁荣一时,百年来由盛而衰,现存古民居四座、宗祠一座。布局中后有靠山,前有案山,左右为护砂,中间部分堂局分明,地势宽敞,且有“玉带水”曲流环抱,形成了一个前方略显开敞而又相对卦闭的环境。</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上交垟村</p><p class="ql-block"> 清嘉庆年间,兵荒马乱,祖籍福建泉州的曾氏家族迁居于,修建高大结实,有粮有水的贮料与防御型土楼自保。土楼只有一扇大门能进出,左右方和后方挖有护城河,既有隔离作用,又可为防火所备用。围墙高大,下层用块石砌成,上部用泥土夯墙,厚约43厘米。平时充当堆放谷物和农具的仓库,一旦有入侵者,他们就集中入土楼藏身。共两层,两个坡顶,平面呈“口”字形布置,中间设有天井。</p> <p class="ql-block">现在真正修缮,这是修缮后的效果图。</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库村古村落</p><p class="ql-block"> 有记载的开村历史已有1200多年。包氏和吴氏是该村最有影响的,唐代包全由会稽山迁居于此、谏议大夫吴畦亦隐居于此。开泰顺耕读文化之先河,一千多年来子孙昌盛,光唐宋年间就有82人赐为进士。古村布局沿袭唐宋特色,其别具一格的鹅卵石地面和山墙会给您留下深刻的印象。村中纵横交错的道路一律是用鹅卵石铺设,路的两侧也是一律的卵石墙。有的卵石墙因为常年雨淋,表面呈色黑色,但大部分还能保持原色,不过历经几百年的风霜雪月,略有剥落,更显些许沧桑。</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百福岩古村落</p><p class="ql-block"> 康熙年周氏迁入,聚族而居,成为该村最大姓氏,另有其它十余姓氏。古时村后有一石奇异似 “白腐”,故名“白腐岩”,后改“百福岩”。村落山环水绕,建筑或依山或傍水,整体环境甚是优美。从民居的建筑环境来分,民居沿山势兴建,自然环境美不胜收,沿卵石铺墁的林中小道上行,路旁有山泉潺潺,林中有鸟雀啁啾,一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景象。现存民居中品位最高的当数石门楼,布局讲究,建造精致,据考证,具有浓厚的川西和闽北建筑风格。</p><p class="ql-block">现在也成为乡村精品酒店</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塔头底古村落</p><p class="ql-block"> 清康熙年间,季氏兄弟游经此地,“观其山川秀丽,竹苞松茂”,遂移居此地。经过季家几代人的努力,在这盆地上,逐渐形成一个完整的村落。具有浓厚的明代民居的建筑风格。泥墙黑瓦,砖木巧构的塔头底古建筑群虽谈不上巍峨堂皇,精美绝伦,但也是错落有致,极具匠心。随脚踏进一个又一个大院,令人不由自主追寻着大屋往昔的辉煌。</p> <p class="ql-block">由于下雨又急着赶路匆匆拍了几张比较遗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