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道德滑坡的五个痛点(作者 孙传泽)

深山春秋

<h3><span style="color:rgb(237,35,8);">        道德滑坡在农村是不争的事实并已成痛点。特别是扶贫攻坚处于滚石上山、攻城拔寨的关键节点,治愈农村道德道德滑坡问题必须提上有关方面的重要议事日程。否则,随着农村道德滑坡的日益加剧和精神追求的逐步失重,我们纵然取得了扶贫攻坚的最后胜利,结果农村还是会今日扶起来,明天倒下去,扶贫攻坚也最终也只能成为司空见惯无疾而终的一场政治运动。</span></h3> <h1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35,8);"><i>痛点之一:相互攀比带来的离心离德</i></span></h1> <h3>        互帮互助是农村最起码的道德约束和精神崇尚。在物质短缺的年代,人们依靠互帮互助这种淳朴的乡风民风互相弥补帮衬,有效地改善了生产生活条件,以至于相邻之间花很少的钱,大家相互帮工送菜就能办成建房、嫁娶、死葬等关乎一生的许多大事。</h3><h3>        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的改善,这种互帮互助变成了一种只限于金钱和物质上的交换。检验人与人之间的厚此薄彼,金钱和物质成为唯一的衡量标准和交往砝码。如我娶儿媳时你送一百元,你嫁女时如果我送两百元就是皆大欢喜恩情有加,如果我送一百元打个平手还能勉强维持交往,如果我只送五十就彻底断了交往甚至于还会成为仇人,相互见面绝对陌路。</h3><h3>         我遇到过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一家人建房,同是建房者的两位妻弟,一位妻弟帮了十天工在完工送礼时只送了二百元,另一位妻弟没有帮工在送礼时却送了二百五十元。这一下,建房者就不乐意了,处处故意冷落和疏远这位帮了十个工但少送了五十元钱的妻弟。十个帮工和五十元现金的区别孰轻孰重就在那摆着,可偏偏就有人认了这个不是理的理儿。由此可见,农村的现实利益对比已经是何等的触目惊心。</h3><h3>        当然,也就是这种低头不见抬头见朝夕还需相处的社会关系,迫使农村的攀比之风愈演愈烈,送礼是只加不减、人情却可有可无,你给别人送了九次礼,如果缺了一次席,前面的人情一棍子打倒不说,还会落下个六亲不认的罪名,相互之间也会沦为冷面相交。加上农村过事时的抽烟喝酒,档次也是节节攀升,你上20元左右一包的烟,我就来30元左右的烟。你拿50元左右的酒,我就来60元左右的酒,反正总要高出人家一个水平。</h3><h3>        如此一来,乡民们都争先恐后的找由头过事收礼,甚至于把日子提前或推后一年半年的给老人贺寿、给自己过三十六,还有一年装修一次房、三年设法搬一次家的大有人在。究其原因,不外乎是要把自己送的收回来,把不该收的也收回来,还是个不劳而获的做派而已。</h3><h3>        农村送礼攀比就算可以理解,那相互比穷还真让人匪夷所思了。一户人家老两口年过七十,在评低保的会议上,竟然有个年轻人大言不惭地说,这户人家有猪有牛的能评上低保,我吃了上顿没下顿咋就评不上低保?气得召开会议的村干部恨不得扇了这个年轻人一记耳光。</h3><h3>        就是这种光彩不光彩的相互攀比,你来我往循环往复不断叠加的结果,背离了道德,离散了人心,乡民们心中相互也只有多少张百元人民币的那点儿牵挂了。</h3> <h1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35,8);"><i>痛点之二:心存怨恨产生的尔虞我诈</i></span></h1> <h3>        包容谦让过去在农村被津津乐道,故农村素有“大人大量”之说,“让人三尺又何妨”的美谈也曾在农村乡邻之间频频上演。</h3><h3>        过去乡村干部用手一指的地扒界畔相对模糊,乡民们便也少了许多纠葛和计较。现在倒好,随着林权证、土地证、宅基地许可证一大堆证件的精细规范,加上媒体三不时推波助澜一下农村土地资源大幅升值的流言,让乡民们之间的柴扒、耕地、房基,甚至于沟边河坎都要弄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别人休想占我一点,我也不让别人一毫。邻里相互之间出现了侵占行为,轻则家族亲朋上阵撕扯,重则伤筋动骨对簿公堂。</h3><h3>        本来的交好因为利益的瓜葛,脸皮突然一撕也就没有了今后的情面,相互心里敌对情绪便慢慢累积,结下仇恨最后发展成为社会最不稳定的因素之一。</h3><h3>        如我还曾遇到一户人家建房,办手续时请支书签字因为没送礼被拒;建房户只好又找到村主任同样没送礼却拿到了签字,这样就让村支书、村主任、建房户三方面形成矛盾,村支书利用自己是国土信息员的身份频繁向县上举报建房户违建,弄得村主任很是没面子,建房户还要反复停工。最后还是建房户有办法,给村支书送一笔钱转背又把村支书举报到了政府,而后随着村支书的被查下课,此事方才告一段落。但是,这个梁子恐怕会在这三者之间成为世仇,迟早都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只是这果是苦是甜只有时间知道。</h3><h3>        加上农村现在面临空心、留守现状,很多乡民都存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有积怨就埋在心里,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你做得了初一,我就做得了初二,逮住时机就咬你一嘴,表面上风平浪静,脚底下惊涛骇浪,冤冤相报、绵绵无期。</h3> <h1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35,8);"><i>痛点之三:感恩无望滋生的孤独求败</i></span></h1> <h3>        养儿防老,积谷防饥,是农村世代赖以生存和繁衍的根本。</h3><h3>        但不知从何时起,这种沿袭了几百上千年的惯例被打破。两口子生完小孩放在老家由老人养着,村里的年轻人基本不干活四处游荡,常年在外打工却无丝毫积累,过年回家再出门时还要老人提供路费,学生娃们骑着“鬼火”窜上窜下,小媳妇儿们一天到晚麻将伺候,就连刚刚学步不久的童男童女们都是一脚滑板走天下,那种天地不怕的底气和纨绔有加的豪气完全来自于家里老人们的辛苦劳作和无尽付出。</h3><h3>        啃老,在当前农村似乎就是天经地义。我曾劝过一位长期靠打临工养活一家人的老者:“你家的小伙子看着也皮实,让他帮忙干干活挣点收入,你不也轻省一点么”?老人答:“我们没办法给他找工作、没办法在城里给他买房子,要是再让他下地做农活,狠不下心,他在朋友面前也没面子”!</h3><h3>         就是这样的认知,就是这样的家教,就是这样的父母,你说能培养出什么样的儿子来?所以,儿子整天给老子当老子当得理所当然,老子情愿给儿子做儿子做得心甘情愿,但他们丝毫没认为世界在他们家里调了个个儿。</h3><h3>        长此以往,儿女对父母的恩情荡然无存,父母对儿女的依赖不复存在,那就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吧!反正混好混坏无关别人的脸色,最终这样的人家注定孤独终老、失败一生。</h3> <h1 style="text-align:center;"><i><span style="color:rgb(237,35,8);">痛点之四:自管不顾引发的自暴自弃</span></i></h1> <h3>        农村现在还有这样一类人,用钱靠借、吃喝靠骗,钱只借不还、人四处闲逛,哪儿热闹哪儿就有这些人的身影。</h3><h3>        并且,他们的来头很大。如果有民事纠纷,他们会说是司法所通知他们先来处理的;如果有人打斗,他们会说是派出所通知他们先来处理的;如果有人扯筋,他们会说是法庭通知他们先来处理的;就是杀人现场,他们也敢掏出手机说收到了市公安局或是省公安厅的领导信息,看看能不能和解和解。他们频繁出入人前人后的目的就是从中捞取好处。</h3><h3>        说来也怪,还真有司法机关的干警出面时,这些人不是在现场给人拎包,就是前呼后拥来着。</h3><h3>        久而久之,这些农村混混真比吃公家饭的镇村干部还吃香,扯筋闹畔的村民倒还情愿花些小钱让这些人平平事儿,可见农村也在计算行政成本。</h3><h3>        正是因为有了这种能借能骗的温床和土壤存在,让农村这样一部分人过起了“寒号鸟”的日子,得过且过、自暴自弃,乐得逍遥、反而自在。</h3> <h1 style="text-align:center;"><i><span style="color:rgb(237,35,8);">痛点之五:不遵法纪导致的道德绑架</span></i></h1> <h3>        这类现象是农村政策长期放纵的结果。</h3><h3>        我认识一位曾经当过村支书的乡民,因为违反计划生育政策被免职后,仗着在当村支书期间对政策的一知半解,每每生活遇到困难时,就炮制一封举报信列举“事实”若干,自己按了手印按脚印,然后到镇上去县上反映问题。镇上县上的领导一看满纸的签字加印油,也不判别真伪便觉得事情很大,大笔一挥分到部门落实,举报人最终总会得到几条烟、几百元钱,或是几袋米面、几桶油等实惠补偿。</h3><h3>        于是,这就成了他绝好的谋生手段,逮着啥告啥,加上现在网络举报还能省下块把几毛的邮票钱,告对了邻里更没人敢惹他,告错了也没组织追究他的责任。什么法什么纪对他而言就是一种游戏,反正自己大错不犯、小错常伴,你要追究、没法法办,最终对民众和政府形成了道德绑架。</h3><h3>        乡民遇到这样的人绕道走,政府遇到这样的人也只能绕道走,都怕把麻烦惹到自己身上,久而久之,反倒在农村成就了一批批这样的厉害角色,自己假意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说东道西、制造混乱,无法无天、无人敢管。</h3> <h3>        也许,导致农村道德滑坡并不止这五个痛点。但依笔者观察,这五个痛点应该在农村属于十分普遍,必须下猛药才能愈合,扶贫攻坚也才能达到扶得起倒不下的真正目的。</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