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听说陈家大院重新修建了起来,周末无事,便乘着微茫寒雨,来到商丘古城一看究竟。<br></h3> <h3><font color="#010101"> 一进古城东门,果然不见了原来的断垣颓壁。新修的大门上面是杜起文老先生题写的“陈家大院”四个鎏金大字。</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历史就如这扇门,打开之后你会看到有一个人正迈过门槛,对着你作揖。这是清朝末年,此人叫陈忠泰,因说话语焉不详,人送外号:“陈半语”。他是陈家大院的第八代传人,因富甲一方,民间传说他挂过“双千顷”牌。归德古城中上了年纪的人,都知道一点他的遗事。</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陈半语的大儿子陈志肃,字道生,取自《论语》:“志于道,据于德”。二儿子陈海肃,字晏生,取自唐·薛逢《九日曲池游眺》:“正当海晏河清日,便是修文偃武时。”从起名可见其志道立德、祈盼国泰民安的用心。</font></h3> <p> 陈海肃在民国三十年代修路铺桥,兴办义学,曾受到国民政府嘉奖。1951年因地主逃亡被判刑十年,九年后出狱,已是妻离子散,到安徽亳州十八里沟投亲,以替人写信为生。1982年政府请他回来写县志,1984年复回亳州。1988年再回商丘,风烛残年,自知时日无多,请求在其老宅内谋一寄身之处,未果。便栖身于陈家大院破旧的门楼下,再也不去。真是“鸡皮瘦损,看饱经霜雪,丝鬓如银。伤秋扶病,偏带旅愁客闷”。同年8月份孤独离世,是陈家大院的最后一支挽歌。</p> 然而,当你把眼光从陈海肃老人那肮脏的衣被上移开,越过其父陈忠泰的肩膀,你会看到“袍笏样,墨粉痕,一番妆点一番新”,那是陈家大院的辉煌。<div> 陈氏自一世陈宗石至第七世陈实铭,共出举人和太学生十二人,进士八人,其中入翰林五人,巡抚一人,国子监祭酒一人,监察御史二人,道监察御史二人,知府三人,知县八人,有“四世词馆”翰林家之称。<div><div><br></div></div></div> <h3><font color="#010101"> 陈宗石,字子万,原是江苏宜兴人。其祖父陈于廷为东林党魁,其父陈贞慧为复社领袖。在与明末阉党及其余孽的斗争中,陈氏家族遭受沉重打击,家道中落。顺治十四年(1657)十四岁的陈宗石在父亲去世后来到商丘投奔岳丈侯方域。然而,此时方域已去世三载。侯夫人常氏不弃贫贱,遵守方域生前婚诺,以侯氏东园作为嫁妆将三女儿与宗石完婚。自此,江苏宜兴陈氏落居商丘,陈宗石是为一世祖。</font></h3> <p> 陈宗石之父陈贞慧与侯方域是同窗好友。陈、侯两家世谊颇深,侯方域祖父侯之蒲与陈贞慧之父陈于廷同为御史,皆是东林党魁;侯方域之父侯恂又与陈于廷同朝为官,同与魏忠贤斗争而皆被罢官。 陈贞慧与侯方域在南京游学时,共同和阉党余孽阮大铖斗争,先后被逮捕入狱。</p><p><br></p> <p> 在共同的人生磨难中,陈贞慧提出“今岂可不同休戚哉!盍以君幼女妻我季子?”侯、陈两家遂置酒定约。季子便是陈贞慧的四儿子陈宗石,时方二岁。两家几代人共同的志向,患难与共的友谊成就了这段千里姻缘。</p><p> 这一段姻缘在侯方域《赠陈郎序》文中记述颇详。</p><p><br></p> 宗石幼承家教、尚名节、讲义气、爱交游,有战国信陵君之风。青年时期游学京师,一时名人学士纷纷与之结交,名噪一时。后从国子监生出任山西黎城县丞,升授直隶河北安平、饶阳知县。江苏巡抚汤斌赞扬他:“上不负君,中不负身,下不负民。”陈宗石两个儿子:陈履中和陈履平,兄弟双御史,后来陈家连续四代出了五个翰林,这在河南独此一家。<div><br></div> <div> 陈氏自陈宗石起便立下不贴春联门神的家训,陈宗石在《不贴春联门神说》一文中指出:“读圣贤书,当敬惜字纸。”、“仕宦家春联门神所费不下二三金,以此可费可不费之二三金,周之饥寒之子,岂不有济。”</div><div> 他对借贴春联门神以避邪求福一事持否定态度,说:“若果然作善,自当降之百祥,作不善,自当降之百殃。”陈宗石以“勤俭持家,行善为本”作为家训教育子孙后代。</div> 从此陈家几代人俭以持家,勤以致学,家业日积月盛,成为一方望族。据载,至第七代时,陈家大院占地面积一万多平方米,建筑七十座,二百余间,是三跨四进的四合院式建筑群,其左右分明,前后有序,布局严谨,格局恢弘,体现出上尊下卑、长幼有序、男女有别的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理念。<div><br></div> 陈家大院的建筑群里有烟雨楼、陈氏宗祠等,祠堂正门上悬挂着“天官第”大匾。按礼,陈宗石远徙商丘,另树一支,成为商丘陈家一世。其祖父陈于廷是明朝万历二十三年(1595)进士,享陈家大院远祖之位。想当年,归德陈家定是香火旺盛、钟鸣鼎食之家。<div> 弹指百年,白驹过隙。只剩得“巷滚杨花,墙翻燕子,认得红楼旧院。”</div> 陈氏家族和“桃花扇”素有渊源。陈宗石的岳父便是桃花扇的主人、“归德才子”侯方域。桃花扇在李香君活着时,一直在李香君之手,李香君死后,桃花扇转到了侯方域女儿手中。后来侯家小姐出嫁,就把这把桃花扇带到了陈家,成了陈家的传家宝。<div> 民国初年,桃花扇在北京露面,张伯驹见到了这把桃花扇。张伯驹是袁世凯的表侄,袁世凯是陈家的外甥。袁世凯小时候曾在归德府陈家院居住,张伯驹小时候也曾在归德府城读书。</div> “一朵朵伤情,春风懒笑;一片片消魂,流水愁漂。摘的下娇色,天然蘸好;便妙手徐熙,怎能画到。樱唇上调朱,莲腮上临稿,写意儿几笔红桃。”<div> 吟着《桃花扇》中优美的句子,徘徊在陈家大院的甬道上,一丝历史的烟尘在我眼前缓缓地飘过。</div> 而在这样的一个阴沉的下午,在新修建的寂寞的陈家大院里,我所能做的也只能是整理一点历史的碎片,给现代喧嚣的人们一些精神上的回味罢了。<div> 新入驻大院的兰亭会馆的王云鹤先生告诉我,陈家大院是明末至兹的历史缩影,有关方面正在积极筹备拍一部陈家大院的电视作品,采风的人得到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陈家大院有一位媳妇在解放后一直孤守空房,等着外出的丈夫归来,一等就是三十多年,直到两岸关系缓和。丈夫归来时,原来的青丝早已成斑斑白发。</div> 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又一个桃花扇的故事。<div> 斗转星移,冬去春来,一切都在轮回。历史是何等地相似,一切的开始便是一切的结果。忽然想起那首《桃花扇》题词:</div><div> 秦淮无语话斜阳, 家家临水应红妆。春风不知玉颜改, 依旧欢歌绕画舫。谁来叹兴亡!青楼名花恨偏长,感时忧国欲断肠。点点碧血洒白扇, 芳心一片徒悲壮。空留桃花香。</div> <h3><font color="#010101"> 一阵风吹过,片片桃花从孔尚任的笔锋下袅娜而起,伴随着中原大地撕心裂肺的唢呐之声,幻化出漫天的花雨。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从桃花雨中渐次而出,又慢慢地消失在陈家大院的蒙蒙细雨之中······</font></h3> 后记:应不少朋友要求,我们复去陈家大院,拍了一些照片,以便暂时还不能前去游览的朋友观赏。<div> 目前陈家大院刚刚修缮完毕,对游客没有门票限制,距离较近的朋友可以利用空闲时间前去一游。</div>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