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外公章亮元

海洪

<div style="text-align: left;"><b>  外公章亮元,字永尚,号静轩,海游章玖公二十四世孙。</b></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 今年是外公诞辰一百四十周年。驾鹤西去,辞世五十七周年。</b></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 斗转星移,日月如梭,光阴似箭,白驹过隙。一晃历史车轮飞逝了一百四十年,此文谨纪念远在天国的外公。</b></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 1876年(光绪二年、丙子年)外公诞生于浙江宁海县(现三门)海游镇的一户殷实人家。他五岁入私塾,自小智力、学业过人。少年时期外公就习唐代大书法家孙过庭书谱,所作古文诗词俱佳。 </b></div> <b>外公留存墨宝</b> <b>  自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始,百年来,中国屡遭英、法、美、日、俄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至1900年外公二十四周岁。中国已历经了二次中英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b><div><b> 少年、青年时代的外公,目睹晚清的中国积贫积弱,备受凌辱,从小就关心时事,不愿埋头于科举,立志报国。从此抒写了他的传奇一生。</b></div><div><b> 我和外公仅有数次相见,大概都在3-5岁之间,是和母亲回杭州勾山里老家省亲时。当时年纪太小,见面的具体场景已记不清了。记忆中,外公个子中等,面容清癯,白髯飘拂,目光慈祥,颇有仙风道骨之感。</b></div><div><b> 外公一生经历光绪、宣统二帝和大清、民国、新中国三朝。他做过清朝的知州(直隶州),河北省开平镇大操西军的总参谋长,官至二品。当过民国政府的少将和孙中山临时政府的高级顾问。解放后是共产党人民政府的政协委员。</b></div><div><b> 外公八十三岁的人生,横跨十九、二十两个世纪。他的一生有太多的故事和传奇。尤其是他从留学东洋、投笔从戎,到弃军从政、弃官从商,再到弃商归隐,每一次的人生选择,都显示了他的高瞻远瞩、大智大勇,和知所进退、懂得取舍。每一次的转身,他都站在了潮流的前端,站在了历史的这一边,站在了正义这一边,站在了人民的这一边。</b></div><div><b><br></b></div><div></div><div><b> 一、外公的足迹</b></div><div><b> 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外公经同乡晚清进士章一山介绍,进南京江宁陆军师范学堂学习深造。因成绩优异,毕业后留校任教。在校期间,外公深得在校讲学的清朝末代状元张謇的赏识,成了他的得意门生、合作伙伴与一生的挚友。</b></div><div><b> 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外公由清政府官派赴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三期炮科学习。这一期的中国留日学生共有95人,其中步科有许崇智(建国粤军总司令、福建省督军)、蒋百里(国民政府陆军大学校长,中国近代军事战略家,钱学森岳丈)、骑科有蔡锷(辛亥云南都督、讨袁护国军第一军总司令)等诸多中国近代史上的名人。</b></div> <b>日本陆军士官学校</b> <b>外公在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戎装照</b> <h3><font color="#010101"><b>  1904年(光绪三十年),外公以第一名的优秀成绩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日本明治天皇亲赐古刀一柄,以示嘉奖。家乡人称誉外公为“日本状元”,并继续留日深造。</b></font></h3> <b>日本天皇钦赐古刀</b> <b>  中国是1898年开始向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派遣第一批留学生,到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前后计有二十九期,一千六百余人。虽然留日士官生的总体数量不及保定和黄埔生,但其历史作用不容忽视。作为一个最早接受近代军事教育的群体,留日士官生在清末至民国初年的中国军队近代史中起了主要作用,使中国军队不仅从装备上,而且从编制、训练、体制和思想上,从中世纪走向近代。</b><div><b> 今天没有更多的资料去查实或印证外公在陆军士官学校的留学生活。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一个二十出头不会一句日语的中国年轻人,在和日本人混编的学校里,毕业考试拿到第一名是多么的不易。</b></div><div><b> 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因清政府编练新军急需人才返国,由两江总督周玉山保荐,任直隶州知州,并编练清政府新军。外公创立陆军测量学堂,绘制中国第一张军用地图,不久被提升为道员。</b></div><div><b> 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由清政府南洋大臣端方派外公赴日考察陆军与教育。</b></div><div><b> 1911年(宣统三年),调任陆军部参谋,以道员归直隶任用,兼任河北省开平镇大操西军总参谋长授于二品。</b></div><div><b> 1912年,应孙中山先生之聘,任南京临时政府军事高等顾问职务,授陆军少将衔。</b></div><div><b> 1914年,奉孙中山先生之命,以军事总代表名义,参加袁世凯就任总统典礼。中华民国大总统袁世凯看中外公留学日本的经历和军事才能,多次电邀北上练军,外公辞不受命。同年,徐固师以改组国民党邀约入党,外公亦以军人立场难参加遂辞之。当年外公辞去一切官职携家回杭州。</b></div><div><b> 1914年6月,应清末代状元张謇邀请去江苏南通共管垦务,在南通协助垦务的几年里,外公分别担任了南通华北冀南场大有晋盐业公司,江苏通海垦牧公司,江苏华成盐垦公司,江苏阜余盐垦公司、南通大生第一纺织厂的坐办、会办、总办、总经理等职务。</b></div><div><b> 1923年,搬离杭州旧居,迁入勾山里,建造新屋,即今勾山里2-3号房屋。</b></div><div><b> 1928年,将在南通所得股地售出万余元,建筑租屋12幢,即今日勾山里4-13号。</b></div><div><b> 1934年,又将南通股地售出一万数千元,建造勾山樵舍。</b></div><div><b> 1937年,日军侵华,携家人回三门海游居住。</b></div><div><b> 1945年,抗日胜利后回杭州勾山里居住。</b></div><div><b> 1958年,人民政府对私营工商业进行改造,外公除留勾山里2号自居外,将勾山里1-13号、勾山樵舍房产全部献诸政府。</b></div><div><b> 解放后,外公担任杭州市的政协委员。晚年他仍然关心时事,坚持锻炼身体与读书学习。著有《学易随笔》上下两册,余稿均毁于文化大革命。</b></div><div><b> 1959年以八十三岁高寿辞世。</b></div><div><b><br></b></div><div></div><div><b> 二、外公的贵人</b></div><div><b> 古人云,世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外公的一生不论是投笔从戎,或是弃军从政,还是离政经商都得到了诸多贵人的相助。其中对外公最有恩的贵人是以下几位。</b></div><div><b> 章一山(1861-1949)</b></div><div><b> 名正耀,字立光,号一山,三门县海游镇人。中国近代著名学者、教育家、书法家、慈善家。19岁中秀才,光绪三十年进京考取进士。其孙章文晋是前外交部副部长、中国驻美任大使。章一山与外公系同县、同镇的同乡。其年长外公15岁,是外公尊敬的先贤和老师。在外公青少年时代对其人生成长有巨大影响。</b></div><div><b> 1896年外公经章一山介绍进南京陆军师范学堂学习。从此,外公踏出了人生的第一步。 </b></div> <b>1948年浙江通志馆同友人合影,摄于外公寓所勾山樵舍,前排黄宾虹(左二)、章一山(右二)、章亮元(右一)</b> <b>  周玉山(1837-1921)</b><div><b> 字玉山,号兰溪,安徽东至人。曾任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b></div><div><b> 1904年底外公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炮科以第一名成绩毕业。清政府因编练新军急需各种人才,尤其是自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国留学日本的军事人才更受重视。外公在陆军士官学校出类拔萃的表现和优异的考试成绩已引起各方注意。故外公返国后周玉山即向清廷保荐任直隶州知州。正是由于周玉山的保荐,外公开始“当官”。在担任知州后不久就被提升为道员,后又调任陆军部兼任1911年举行的开平镇大操西军总参谋长,授于二品。</b></div><div><b> 1911年10月初的开平镇大操西军演习是大清政府自1905年清军在保定举行的秋操演习(亦称永平秋操、袁世凯率6万新军参与)以来的最大演习,演习尚未结束,武昌辛亥革命爆发。</b></div><div><b> 孙中山(1866-1924) </b></div><div><b> 伟大的中国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1866年出生,年长外公十岁。1911年(宣统三年)10月10日武昌革命爆发,各省纷纷响应。1912年(民国元年)1月1日孙中山被选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组成中华民国临时政府。1912年1月外公应孙中山临时大总统之聘任南京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军事高等顾问,陆军少将衔。1914年1月奉孙中山先生之命以军事总代表名义参加袁世凯就任总统典礼。</b></div><div><b> 这一时期是外公从军从政最辉煌时期,能得到孙中山先生之信任,这和外公具有出色的军事能力和在日本士官学校留学的经历都有关。</b></div><div><b> 张謇(1853-1926)</b></div><div><b> 字季直、号啬庵、1894年光绪二十年恩科状元。是中国近代教育家、实业家、政治家。同时外公也视其为师长与挚友。外公1896年经章一山介绍进江宁陆师学堂学习就与任教的张謇过从甚密,深得张謇欣赏与信任。外公乘船东渡日本留学亦是和去日本考察的张謇同乘一船。</b></div><div><b> 1914年外公应张謇之邀,去江苏南通共管垦务,走上了实业报国之路。两淮垦殖业及工业的发端是近代中国工业革命的缩影,也是外公一生中浓彩重重的一笔。</b></div><div><b> 1926年8月张謇病逝,远在杭州的外公伤心欲绝,悲痛不已。写下了“及门以候师圣相期,属耳敢忘言在昔;当世失韩昌黎重望,伤心宁独哭其私”的挽联,倾述对张謇辞世的追忆和亦师亦友的情谊的怀念。</b></div> <div><b>  三、外公的选择</b></div><div><b> 同常人一样,历经清朝、民国和解放三朝的外公人生也有着多次的选择。</b></div><div><b> 选择既是危机也是转机,选择更是一种人性使然和智慧。而支撑着正确选择的是人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b></div><div><b> 纵观外公的一生,有着六次重大的选择。而每一次选择都是那么的果敢、坚决、和高瞻远瞩。</b></div><div><b> 第一次选择:</b></div><div><b> 外公在日本留学期间就与当时著名的流亡日本的反清人物章太炎先生过从甚密。章太炎是清末民初民主革命家、思想家、著名学者。受章太炎的感召熏染,外公毫无拣择地吸收了章的维新、排满到民主建国、民主主义思想。回国后外公又秘密的加入了同盟会,是中国同盟会最早的会员之一。</b></div><div><b> 辛亥革命爆发后,已是满清政府二品道台,大操西军总参谋长的外公毅然决然站在了人民的一边。武昌起义期间,北洋军大肆追捕参加辛亥革命的青年学生。外公从中调解,多方保护说:“国内之争,不可谓武,以得民心为要,严刑非宜。”保护了许多进步青年。又到湖北孝感见袁世凯,说军疲民竭,竭力劝其息兵言和,为南北和议奔走调停,不遗余力。1912年,外公即应孙中山之邀加入民国临时政府,站在了历史和正义的这一边。</b></div><div><b> 第二次选择:</b></div><div><b> 辛亥革命的第二年1月1日,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外公被孙中山临时大总统聘为军事高等顾问。1912年至1914年间外公与袁世凯有过多次接触,特别是1914年外公奉孙中山之命以军事总代表名义参加袁世凯的就任总统典礼。袁对外公的人品才能十分欣赏,多次电邀外公北上帮助袁世凯编练北洋军,外公坚决不从,辞不受命。</b></div><div><b> 外公的这一举动在当时为一般常人所不能理解的。外公的这一选择和恩师张謇亦有关。张謇和袁世凯当年是淮军重要将领吴长庆的文武双臂。张謇对袁世凯既了解又反感,外公深受其影响。</b></div><div><b> 第三次选择:</b></div><div><b> 中华革命党是中国国民党的前身。1914年中华革命党在日本东京成立。外公在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步科同学许崇智为军务部长。同年国内18个省成立了支部。辛亥革命后在军事上渐露头角的外公更是多次被邀入党,但外公又一次在人生的道路上做了正确的选择。以军人的立场难参加为由,拒绝加入。从此外公一生没有参加任何党派。</b></div><div><b> 第四次选择:</b></div><div><b> 1914年,已经做了高官的外公又作出了其人生道路上最重要的选择,辞官回乡。当年外公在目睹了官场的黑暗和勾心斗角后,将历年薪金所积在杭州购房并定居。当年,他即应张謇之邀去南通共管垦务,下海经商做起了实业家。从弃笔从戎,到弃戎从政,再到弃政从商,谱写了人生的新篇章。</b></div><div><b> 第五次选择:</b></div><div><b> 1917年,外公在南通围海造田的垦务活动中,看出了资方与佃农之间在圈地冲突中的原因。公司在围田时,一经划界,围进的田即以半价收买。公司强迫收买,不卖就拆房子,佃农们成群结伙持器抗拒的事件屡有发生,公司也两度镇压群众,还杀了人。外公对张謇的废盐折灶、低价收地的做法看不惯,加上他对张謇所提议的对于佃户宽仁的体恤照顾意见也很少得到采纳。于是这一年,外公选择了辞去大有晋公司总办等一切职务,告别张謇回三门。正是这次选择,外公得以抛弃一切烦恼,回归家乡,颐养天年,活到八十三岁,在五十年代这是一个很高寿的数字。</b></div><div><b> 第六次选择:</b></div><div><b> 外公在1923年至1934年期间,分三次将在南通的股地售卖所得在杭州西湖边最佳地段建造了勾山里1-13号和勾山樵舍,总计二万余平米。当今杭州勾山里房价在一平米人民币二十万左右。也就是说,外公当年购地建房,到今天市值有几十亿之多。一不小心我就成了富三代。</b></div><div><b> 早在全国解放前几年,外公已明了时势,他看出了蒋家王朝必定灭亡,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政权一定胜利。</b></div><div><b> 1949年5月,7兵团23军解放杭州后,父亲的老首长,时任23军副军长的彭德清因病就在外公家休养。据母亲说,当年外公对解放军印象极好,彭副军长对外公也极其尊重,礼仪有加。</b></div><div><b>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人民第一次当家作主,对跨世纪老人外公来说,是有很大感触的。更让他欣慰的是五女儿,也就是我妈妈也在建国前参加了革命,女婿既是同学,也是解放军的军官——父亲时任华东海军第一任情报处处长。</b></div><div><b> 1958年,外公在当时的工商业、私营改造运动中,除将勾山里2号自住外,将其余1-13号和勾山樵舍一并捐献给政府,直接秒杀了我这个“富三代”。同时外公也将在三门海游的房产田地一并捐给当地政府。原三门县委县政府大楼的土地即为外公所捐。</b></div><div><b><br></b></div><div><b> 结尾言:</b></div><div><b> 外公当年以八十三岁的高龄寿终正寝。</b></div><div><b> 外公的一生虽然没有惊天地、泣鬼神的事迹,他既非英雄,亦非豪杰。但在外公一生二帝三朝的人生中,读过书,留过洋;当过兵,扛过枪;做过官,经过商。在他的人生六次选择中,面对名利、钱财、官位的诱惑,每次都选择的那么好,让我辈后人击节称叹。</b></div><div><b> 外公天赋过人,知书达理,文武双全,厚重自持,虚怀若谷,知止不殆,知行合一。</b></div> <b>外公晚年照片</b> <b>  一生二帝三朝,四房五子六女。</b><div><b> 外公,我们后辈纪念你,想念你,怀念你。</b></div><div><b><br></b></div><div><b><br></b></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b>外孙女:章海洪 外孙女婿:徐宁海</b></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b>2016年12月24日</b></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