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衢州城大南门见证了当年惨烈的保卫战!70多年前,从浙江进到福建是个大难题,由于群山阻隔,浙闽之间只有一条陆路通道,它就是素有"两浙之钥,入闽之咽喉"之称的仙霞关。</h3><h3></h3><h3> 70多年前,为侵入福建,日军猛攻中国军队驻守的衢州仙霞关。这场历时10天的血战,日军不但没能如愿,反而付出1000多人伤亡的惨重代价,指挥官龟田大佐也被一炮击毙在"落马桥下"。</h3><h3></h3><h3> 仙霞关血战,是衢州战役的一部分。抗战中,日军有三名将军毙命浙江,其中衢州战役就有两名。</h3> <h3>仙霞关第一关口</h3><h3></h3><h3> 落马桥一炮击毙日军大佐</h3><h3></h3><h3> 105师血战仙霞关歼敌1000多</h3><h3></h3><h3> 衢州江山的仙霞关,如今已是著名旅游景点。可在过去,它不仅是由浙入闽的陆上唯一通道,还是与山西雁门关、河南函谷关、四川剑门关并称的"四大雄关"。</h3><h3></h3><h3> "它是唐末黄巢起义时开辟的,关上有四道关门,关岭长十里,沿山道往上走,最险要处仅容一马,地势非常险要,说‘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丝毫不夸张"</h3><h3></h3><h3> 这里就是1942年7月的仙霞关血战发生地,在景点入口处,立着一块石碑,上书"落马桥"三个字。当年约有六七千日军,想要通过仙霞关侵略福建!日军骄横惯了,以为这么个小地方很容易就打下来,可没想到,连打了8天,飞机大炮都用上了,不但都没能如愿,还伤亡惨重。"</h3><h3></h3><h3> "得知仙霞关还没打下,日本的联队长龟田大佐目瞪口呆,他不信这道关竟这么难打,非要骑着高头大马亲自看一看,趾高气昂的龟田刚骑马来到桥边,正好被我军一颗迫击炮弹击中,连人带马滚下桥去,当即毙命,这也是"落马桥"的由来。</h3><h3></h3><h3> 这场血战,守关的中国军队依靠仙霞关有利地形,以伤亡500多人代价,歼灭日军1000多人,"这是浙江抗战中为数不多‘以少胜多’的战斗"箬溪抗战老兵张佑水回忆战役。</h3> <h3></h3><h3>《新华日报》关于击毙酒井直次的报道</h3><h3> 东京遭袭日军疯狂报复</h3><h3></h3><h3> 侵衢路上酒井直次触雷毙命</h3><h3></h3><h3> 实际上,在仙霞关击毙的龟田大佐,并非衢州战役中最高军衔的日本军官。</h3><h3></h3><h3> "就在龟田被击毙前两个月,日军第15师团师团长酒井直次中将,就在进攻衢州途中,在兰溪城下踩中我军地雷,被炸身亡。"当时连夜赶到现场处理善后事宜的日军南京留守处石川少将都惊呼:"现任师团长的阵亡,自陆军创始以来,还是首次。"</h3><h3></h3><h3> 这场衢州战役,又叫浙赣战役,日军之所以发动这场战役,和电影《珍珠港》里讲述一个故事有关。"1942年4月,就在日本法西斯势力最骄横的时候,美国杜立特上校率一队勇士冒险轰炸了日本本土,之后降落在衢州机场,本土被炸,震惊了日军大本营,他们决定派重兵进攻衢州,以彻底摧毁衢州机场。</h3><h3></h3><h3> 1942年5月,有"虎将"之称的酒井直次指挥第十五师团从杭州出发,向金华、兰溪进犯。</h3><h3></h3><h3> 据94岁的参战地雷兵黄士伟回忆,5月28日这天早上,兰溪还下着大雨,日军刚好攻入了城外的雷区,爆炸声不时响起,日军急着进城,却又寸步难行,师团长酒井就派了工兵排雷。</h3><h3></h3><h3> 大致上午10点左右,雨渐渐停了,工兵说路可以走了,酒井就上了路。可他不按工兵的路线走,看见前方三岔道侧有一山坡,便骑马登高,想察看地形,这时"轰"的一声,地雷爆炸,酒井当天下午不治身亡。</h3><h3></h3><h3> 当年,重庆的《新华日报》在9月28日以《兰溪五月之役毙敌酒井中将》为题对外作了报道!从日本的资料照片里看,"酒井直次胸前所挂勋章之多,是日军将领中少有的,由此可见其在日本侵略军中的地位和影响。"</h3> <h3>见证千人投江的衢州水亭门</h3><h3> 龙游城外击毙横山武彦</h3><h3></h3><h3> 他是杀害张自忠将军的凶手</h3><h3></h3><h3> 浙赣战役后不到2年,日军又发动了以龙游和衢州为主要作战地域的"龙衢战役",在这场战役里,日军中将横山武彦(当时为少将,后追赠中将)被击毙在龙游城外的狮子山山顶上,这个横山武彦就是当年杀害张自忠将军的元凶。</h3><h3></h3><h3> 1944年6月,横山武彦率第六十二旅团,从金华一路侵略到龙游。6月11日,日军发现中国军队在龙游以南地区的山上紧张构筑工事,就向狮子山的守军阵地发起强攻,并占领了山顶东侧的一块高地。</h3><h3></h3><h3> 据龙游东华街道岩头村的老人陈宪鹏讲述,"黄昏的时候,刚好日本中将横山武彦骑一匹白马骑在这个山岗上,给他们(中国军队)看到了。他们就集中重机枪,集中往这个地方打,这个日本中将就被击毙了。"</h3><h3></h3><h3> 后来龙游陷落,日军直奔衢州。衢州城墙被日军轰塌,已无险可守。守军巷战中,被三面包围,被迫退至水亭、西安门附近城外一带。</h3><h3></h3><h3> 当时城外衢江涨水,守城将士剩下的1000多人,谁也不愿作俘虏,纷纷跳江。有的手持一块木板,大多徒手跳江,向西北岸游去。因水急浪高,许多人被洪水吞没。日军在城墙上架起机枪,疯狂地向落水者扫射,还派出三架飞机,低空盘旋,反复沿江面扫射。衢江上浮尸蔽江,鲜血染红了江水。所有官兵,除少数幸存者外,均壮烈牺牲。</h3><h3></h3><h3> 战后,衢州百姓寻找将士遗体,并埋葬在西区鲁安山南和阴家山等处,其中一个坑就埋了1000多具尸体。并在府山公园设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h3> <h3> 9月1日,国家民政部公布第一批在抗日战争中顽强奋战、为国捐躯的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开化籍抗日名将吕公良名列其中。</h3><h3></h3><h3> 吕公良(1903—1944),开化县华埠镇上街人。吕公良曾任华中抗日总队第五纵队司令,安徽界首、河南周口两地警备司令,暂编十五军新编二十九师中将师长兼许昌守备司令,曾参加台儿庄战役、鄂北会战、赣北战役、豫中会战、晋中太谷战役。1944年5月在河南许昌以身殉国。</h3> <h3> 投笔从戎</h3><h3></h3><h3> 1903年,原名吕周的吕公良出生在千年古镇开化县华埠镇的一户以榨油坊为生的小商户人家。</h3><h3></h3><h3> 吕公良自幼聪颖好学,少年时代便才华出众、智慧超群,平时喜爱去茶馆听说书,好学的他还练就了一手遒劲端庄的好字,时常帮左邻右舍写写对联。在华埠镇的七七亭上,至今还留有吕公良题的对联。</h3><h3></h3><h3> 1923年,吕公良在衢县第八中学师范部读书,他追求进步,经常以革命思想为主题为同学们题词。1926年,他目睹国家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社会现状后,决定投笔从戎。父亲吕云章劝他为家业和妻儿着想,让他不要去部队。但他矢志不移,最后只身跑到广东,寻找岳父的朋友、在黄埔军校工作的张育夫。</h3><h3></h3><h3> 任军法处处长的张育夫问及吕公良父亲及岳父等人的情况、阅读了他带来的书信后,留吕公良在军校抄抄写写,成为编外雇员。</h3><h3></h3><h3> 在张育夫的鼓励下,吕公良集中精力备考,以破釜沉舟般的信心和决心考入黄埔军校第六期。他因崇拜孙中山先生,故以其题词"天下为公"而正式由吕周之名改为吕公良。</h3> <h3>1944年春,日军集结大部队,大举进犯豫中,全面打通平汉铁路,攻取洛阳和豫西广大地区。</h3><h3></h3><h3> 4月初,重庆最高统帅部令新编二十九师:必须死守许昌。师长吕公良受命之日即在许昌文峰塔下召开誓师大会,他慷慨激昂地说:"守土抗战,保家卫国,人人有责。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我们要有必胜的信念,要有与阵地共存亡的决心。"会后,吕公良处决了3个汉奸,以示抗日决心。</h3><h3></h3><h3> 4月中旬,吕公良的少夫人方莲君带着儿女来到许昌。吕公良忙于备战,只派师部副官安顿接待。其子吕行素回忆:"当时许昌正如临大敌,所有车辆马匹都已被守城部队征用,作为主将,父亲竟连一辆车都派不出,后来派了一个有大棚、骡子拉的车。"</h3><h3></h3><h3> 当时,日军兵锋已至许昌近郊,战事一触即发。次日清晨,妻儿才与吕公良匆匆见了一面,便被吕公良安排到了南召后方留守处。</h3><h3></h3><h3> 师部中校参谋孙浩是吕公良的亲外甥,他当时听吕公良嘱咐妻子:"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我这次要誓死保卫许昌,可能与许昌共存亡。如果我牺牲了,也是尽到了军人的天职,也是全家的光荣,人民会尊重你们,国家也会抚恤你们。要好好教育子女,接过我未完成的任务。"</h3><h3></h3><h3> 晚上,吕公良给妻子写了一封信,信中称:"你这次到许昌短短的两天,走后真使我心中有说不出的难受……战事稳定下来,敌人打走后,再接你到前方来,痛快地住几天。""我已充分准备,打仗是军人的本分,希望他来一拼,恐怕此信到时,我已在与敌人拼命了……当军人不打仗还有何用?"</h3><h3></h3><h3> 在江申甫老人提供的资料里,我们看到一张1944年4月吕公良与家人的合影。这张照片是用德国福伦达相机所拍,该相机现存于中国抗日战争纪念馆,曾被吕公良一直带在身边。</h3><h3></h3><h3> 血战许昌</h3><h3></h3><h3> 29日,日军全面包围许昌城。30日晨6时,日军部队向许昌发起进攻,许昌城抗日保卫战打响。</h3><h3></h3><h3> 3000名战士对8万日军,装备上更是存在着极大的差异,但新编二十九师打得堪称英勇顽强,寸土不让。吕公良指挥若定,中国守城部队非常沉着,往往等敌人接近时才发弹射击。</h3><h3></h3><h3> 后来日本官方的战史中,多次提到中国军队坚守许昌"抵抗异常顽强,毫无撤退迹象"。一支刚成立不久的部队以3000人对8万的力量并让日军遭受重创。但因力量、装备悬殊,新编第二十九师官兵伤亡惨重,已到援军不至、弹尽粮绝的境地。晚上10时,在报请上级批准同意后,吕公良宣布部队分两路突围,指定集合地点为郾城黑龙潭。</h3><h3></h3><h3> 突围前,吕公良为了保持守城官兵的名节,含泪焚烧了师旗。当时吕公良身着整齐的黄呢将军服,在部队中十分显眼,部下苦劝他更换便衣,设法逃出,但吕公良凛然正色道:"我身为堂堂中国军人,沙场捐躯,虽死犹荣,岂能丧失民族气节为人耻笑!"</h3><h3></h3><h3> 吕公良显眼的着装,引起了日军的注意,他们疯狂地对吕公良进行攻击,吕公良连中数弹,流血不止,倒在许昌于庄村的麦地中。</h3><h3></h3><h3> 1944年10月20日,国民政府发布命令,追赠已故师长吕公良为陆军上将军衔。</h3> <h3>1942年4月18日,美军实施"杜立特行动"成功轰炸日本东京、名古屋等地,在返航衢州时,大部分飞行员被我抗日军民成功营救,震动日本朝野。</h3><h3>事后,为摧毁衢州等地的前进机场群,消灭有生抗日力量,日军集结重兵,从浙赣铁路东、西两个方向发动"浙赣作战"。</h3> <h3>冲进衢州城门的日军敢死队</h3> <h3>遭轰击的衢州外围阵地和被国军工兵破坏的乌溪江大桥</h3> <h3>同年6月3日凌晨,67师等部队奉命逐步突围撤退。</h3> <h3>据《衢州抗战》,1942年6月6日夜,日军以重炮轰塌衢州古城墙,从缺口等处突入城内,衢州城破。</h3> <h3>侵衢日军河野旅团国井部队爬入衢州城墙缺口</h3> <h3>战役结束后日军颁发的纪念章</h3> <h3>陷落后的衢州北门</h3> <h3>陷落后的衢州东门及护城河</h3> <h3>《衢州抗战》中记录了国民党幸存军官罗建猷和周家乡周家村被抓民夫周冬发的回忆:衢州巷战结束后,日军将被俘的国军班长以上军士、军官用道钉钉死在街面门板上,惨绝人寰。</h3> <h3>进入衢州机场的日军部队</h3> <h3>国军之血,民族之花。</h3><h3>缅怀英烈,铭记历史。</h3><h3>國防部史政局我國抗戰重要統計彙編</h3><h3>抗戰以來陸軍官兵陣亡統計</h3><h3>民國26年 1937年 125,130名</h3><h3>民國27年 1938年 249,213名</h3><h3>民國28年 1939年 169,652名</h3><h3>民國29年 1940年 339,530名</h3><h3>民國30年 1941年 144,915名</h3><h3>民國31年 1942年 87,917名</h3><h3>民國32年 1943年 43,223名空军部队海军部队以及37年以前牺牲军人除外……</h3><h3>民國33年 1944年 102,719名</h3><h3>民國34年 1945年 57,659名</h3><h3>我陸軍官兵於抗戰期間陣亡共計</h3><h3>一百三十一萬九千九百五十八名</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