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因为我们要从日内瓦飞往罗马,所以我们在瑞士行程的最后一个地方就是------日内瓦。<br></div> 果然从伯尔尼到日内瓦这段路的景色大不如黄金列车上所看到的湖光山色,有些农田的感觉。<div> 为什么不从伯尔尼乘飞机呢,因为伯尔尼没有大型机场。一种说法是为了保护古城的整体风格,全民投票否决了在伯尔尼建立大型机场的决议;另一种说法是伯尔尼周围高山很多,地形不利于建造大型机场。好在从伯尔尼到苏黎世和日内瓦两个机场都不远,我们选择了到日内瓦坐飞机是为了不走回头路。<div> </div></div> <div style="text-align: left;"> 不过这里要啰嗦两句。如果要省钱和方便,手持瑞士通票可以从因特拉肯一直坐到意大利西边的米兰,那样只需要购买意大利境内的一段车票,然后再从米兰往东向罗马纡回。由于儿子对罗马辉煌的历史文化充满了热烈的期待,执意意大利的行程一定要从罗马开始。因此,我们只好到日内瓦去乘飞机。</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r></div> 中途在洛桑下车把行李存好,转道蒙特勒参观著名的西庸古堡。<div><br></div>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西庸城堡位于瑞士边境城市蒙特勒东部,具有700年历史。这个倒映在莱蒙湖上富有浪漫色彩的城堡,曾经吸引了拜伦、卢梭、大仲马、雨果等著名的诗人及画家光临,现在这里已成为世界性的观光名城。 </font></h3> 古堡在一片巨石组成的小半岛上, 在青铜器时代就有人居往,后来罗马人在此安营扎寨,修筑防御工事。 几百年来几易主人,不断扩大规模,在十一世纪至十三世纪之间,基本形成了一个集军事防御、仓储、牢狱、教堂和贵族宫廷等功能于一体的封闭式古堡。<div><br></div>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古堡所处的位置正好一边依山,一边临水。</font> 从湖面上看过去,它如童话中的宫殿,漂浮在波光中;从山道这边看,它是座充满力感的堡垒,壁垒森然。 </h3> <h3><font size="3"> </font>但是使它广为人知的却是它的地牢——地牢出名,就是因为这个人——拜伦。1816年英国诗人拜伦曾来这里参观,写下了著名的长诗《西庸的囚徒》。</h3> 诗中的主人公是16世纪著名人物修道院长伯尼瓦尔,因主张日内瓦独立,他被铁链锁在石柱上4年,居然活着出来……拜伦的诗是这样描述的: <div> 你磅礴的精神之永恒的幽灵! </div><div> 自由呵,你在地牢里才最灿烂! </div><div> 因为在那儿你居于人的心间- </div><div> 那心呵,它只听命对你的爱情; </div><div> 当你的信徒们被带上了枷锁, </div><div> 在暗无天日的地牢里牺牲, </div><div> 他们的祖国因此受人尊敬, </div><div> 自由的声誉随着每阵风传播。 </div><div> 西庸!你的监狱成了一隅圣地, </div><div> 你阴郁的地面变成了神坛, </div><div> 因为伯尼瓦尔在那里走来走去 </div><div> 印下深痕,仿佛你冰冷的石板 </div><div> 是生草的泥土!别涂去那足迹1</div><div> 因为它在暴政下向上帝求援。</div><div> </div><div><br></div>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拜伦用诗歌颂扬了坚强的修道院长,感觉主人公浑身放射着光芒,既英勇又浪漫。但是走进地牢,一阵冷气袭来,四周石壁坚固,光线阴暗,立刻感觉到在这里生活的每一天真的是不容易。</font></h3> <h3> 狭窄的窗户透出一缕光线,给阴森的地牢带来一线光明,更唤起犯人对生命和自由的渴望。</h3> <h3> 犯人睡的石床冰冷坚硬。</h3> <h3> 长诗叙述到,修道院长的父亲为争取独立死去,兄弟三人在这里坐牢,绑在石柱上不能接触,只有用语言互相鼓励,后来先后在兄长面前悲惨的死去。熬过四年的修道院长在大赦中得到解放,一个人活着走了出去,说来也真是个奇迹。 <br /></h3><h3></h3> <h3> 据说这是拜伦留下的印记,因为这个原因,西庸城堡的意义更加深远。</h3><h3 style="text-align: left;"></h3> <span style="font-size: 16px;">地牢里寒气逼人,气氛令人窒息,赶紧上楼。</span><span style="font-size: 16px;">还是外边畅快。 看,古堡中间的过道像不像城区里的街道路。</span><br /><h3> <br /></h3> <h3> 西庸城堡里贵族的宫廷已成为展览馆。古朴的房间里面展示着当时使用过的物品。</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这里像是一个礼堂。起码现在布置的像那么回事。</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从古堡一侧向对面望去,层层叠叠的房屋里都有一段古老的故事。</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高耸坚固的城墙能够起到防御的作用,不过住在这里的人走出去也比较困难。</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从阴森的监狱走到楼上,向外望去,眼前的景色犹如一幅画卷越发美丽,从心里感觉自由真好。</font></h3> 到日内瓦已经晚上8点,很快就寝。<div> 第二天起床推开窗户,啊,阳光明媚,风景如画。</div> <div> </div><div><br></div>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日内瓦是一个物价十分昂贵的地区,住的宜必思酒店是快捷酒店,屋子很小却要七八百元,好在日内瓦的酒店有一个特殊的福利,免费送给每个客人一张交通卡。</font></h3> 日内瓦是瑞士第二大城市, 有很多博物馆和自然景观。到此短暂旅游的主要目标是世界上最高的大喷泉,最大的花钟,名扬四海的万国宫以及老城区的大教堂。<div> 从地图上看除了万国宫,其他景点都集中在市中心。因为下午还要赶飞机,为了准确把握时间,我们决定从较远的市中心开始行程。</div><div> </div> <div style="text-align: left;"> 乘车来到市中心,眼前高楼林立,道路宽阔,众多的商店,来来往往衣着鲜艳的行人,现代化的气息扑面而来。</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不过这里要吐槽一下,在汽车站竟然等了半个小时汽车才来。这里的站台上也没有时间标志,完全跟瑞士中北部城市那种严谨的状态不一样。</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突然想到这里距离法国很近,难道浪漫或者说随性的气息已经由法国传递过来了吗。本来就听说瑞士受相邻国家的影响很大,不但语言而且生活习惯都很像似,还真感受到了。 </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r></div> 街边休息的地方是不是很艺术范,开始都不好意思坐。<div><br></div> 忽然看见街道对面这个标志“”coop city “”,感到非常亲切,这是瑞士两大超市之一。在瑞士昂贵的物价面前,你遇到这个红橙相间的标志,赶紧进去,一定能买到货真价实的食品,管你吃饱吃好,这绝对是自由行的省钱高招。<div> </div> <div style="text-align: left;"> 这里的有轨电车也很长,蓝白相间,不像伯尔尼那样花俏,我想花俏的图案给伯尔尼古城带来了生气,而时尚的日内瓦就不用汽车来点缀了。 </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r></div> 橱窗里琳琅满目,可跟着两个男同志旅游就是无奈,什么商店都是擦身而过。 <div><br></div>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瑞士人习惯在户外咖啡店休息,边饮咖啡,边赏景。其实,他们在路人眼里又何尝不是一道亮丽的风景。</font></h3> <div> 日内瓦的老城,是围绕着圣·皮埃尔教堂扩展开去的,无论从哪个角度,都可以看到教堂的尖塔。</div> 这里不但是教堂、古迹的聚集地,在蜿蜒的小巷间还有许多小巧可爱的古董商店。<div> 但是这里新城老城界限不十分明显,好像就是离主路远了一点,也是圆石板铺路。<div> 为什么称老城而不叫古城呢,我想原因就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城市一直在变化,各个时代的建筑都有。</div></div>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路边这个房子有点特色,很古朴,不但住着人,好像还是个餐馆或者商店。</font></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路上坡,路边的饮水装置看着有点年头了。</div> 老城游览的终极目标是教堂 ,拾阶而上,走到教堂还真有点累了。<div> </div> 这是教堂的正门,是古希腊和古罗马风格,但是它的尖顶却是哥特风格,是一个三种风格相互融合的建筑。<div> 大教堂建于12世纪,是老城区的标志性建筑,它向人们讲述着悠长而错综复杂的古老历史。地下有考古学博物馆,是欧洲最大的考古学博物馆,塔顶可以俯瞰整个城市。</div>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瑞士的教堂都不要门票,但是登顶要收费。 </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不信教的我们实际上就是慕名参观,时间关系,我们没有登顶也没有参观地下室。和意大利的教堂相比,瑞士的教堂比较古朴,没有很多的雕塑和装饰,但是一样的肃穆和神圣,里边确实能让人心里平静很多。</font></h3> <h3>从教堂出来直奔日内瓦湖边去看大喷泉。</h3><h3>半路上发现了这个大花钟,它就在路边。这可不是咱们那种花坛纯属摆设,这是真正能运转的钟。看,这会儿已经13点15分了。还有好几个景点没走到呢,时间真是太紧张了。</h3><h3>从相片上看不出花钟的大小,说几个数据你一定对它刮目相看。钟表周长为15.70米,直径为5米。它的秒针长达2.5米,由6500种各色各样的植物装饰而成,而且随着季节变化而改变色彩,总保持着鲜艳和芳香。</h3><h3>瑞士的能工巧匠把钟表和花卉完美的结合起来,既彰显了其钟表之国的特地,又体现了其花园之乡的优势。</h3><h3> <br /></h3> <div> 再往前走,快到湖边时是一片一片绿化带,大概这就是传说中的英国花园。</div>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游人三三两两,面向湖泊,悠闲地坐在椅子上小憩。</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花园内参天大树间装饰着喷泉和雕像。</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到处一片祥和的景象。</font></h3> 看见了,就是这个大喷泉,在浩瀚的日内瓦湖中,依然能感到这个喷泉很高的水柱,听说它的水柱能喷140米高。<div> </div> <div> 这个有500公升喷水量的喷泉是由130马力的电力推动,是世界上最大的人工喷泉,其壮观景象,从日内瓦各地都可以望得见。除过冬天,其他日子每天都准时做“喷水表演”。就像巴黎的埃菲尔铁塔一样,这个大喷泉就是日内瓦的象征。<div><br></div></div>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小鸟悠闲地站在那里与游人遥遥相望。</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来瑞士四天,三天都是阴天绵绵,眼前阳光明媚,空气清新,蓝天白云,蔚蓝色的湖水在微风中荡漾,心情真是大好。</font></h3> <div> 这里要普及一个知识,日内瓦湖也称为莱蒙湖,是瑞士第一大湖。湖的北岸有瑞士的日内瓦、洛桑、沃韦和蒙特勒等城市,湖上的游船可以在这些城市间游弋,还可以前往南岸法国的鲜花小镇伊瓦尔和依云小镇游玩。</div><div> 我们熟悉的卓别林和赫本晚年都生活在瑞士并且安葬在莱蒙湖边的沃州。隔湖相望,我能体会到他们生前最后要的就是这份宁静与和谐。</div> 告别日内瓦湖,我们乘车来到国际组织机构所在地,本来是奔万国宫的,下车先看到了这个建筑,国际红十字会总部。<div> 红十字国际委员会,1863年创立于日内瓦,宗旨是为战争和武装暴力的受害者提供人道保护和援助。</div>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国际红十字会博物馆是对外开放的,可以通过录像等多种方式了解红十字会的活动,还提供中文语音导游解说服务以方便中国游客。看到很多人排队进去参观,可是我们还是很遗憾的离开了,时间不够深度游啊。</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从红十字会总部到万国宫要经过一片绿地,这里绿树成荫,鲜花盛开。听说这里原本就是一个公园,叫阿丽亚娜公园,万国宫就在其中。平坦的草坪上也有少许人在树荫下休息,拍照。</font></h3> 日内瓦在国际上享有的高知名度主要得益于这里有无数的国际组织或办事处,包括联合国欧洲总部、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劳工组织、联合国难民署、联合国人权事务高级专员办公室、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国际电信联盟、世界气象组织、世界贸易组织、诸国会议同盟、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国际标准化组织、世界教会协会、互联网虚拟图书馆、世界经济论坛、国际红十字委员会和国际艾滋病协会等组织。所以日内瓦被誉为“万国之城”。<div> </div>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许多的跨国公司,例如宝洁公司、雪兰诺、Firmenich以及Givaudan都将欧洲总部设在日内瓦。</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在这里散步,不仅眼前风景优美,更有一种祥和安定并神圣的感觉。</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这是日式的还是中式亭子的我还真有些模糊了。</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顺便打点水,不知道为什么欧洲从历史上就在街边设置这种饮水装置,为什么从那时他们就笃定自己的水可以直接饮用。</font></h3> 终于来到享有盛名的万国宫(palace of nations)。这里过去是国际联盟的所在地,现在是联合国驻日内瓦办事处的总部。它是日内瓦作为一个国际城市的象征,也是世界近代史的一个缩影。<div> 万国宫由4座宏伟的建筑群组成,即中央的大会厅、北侧的图书馆、新楼和南侧的理事会厅。它是举行重要国际会议的中心。</div><div> 这里终年游客络绎不绝。万国宫是可以定时参观的,但是要预约。我们去的时候没有看见有人进去参观。</div> 有资料介绍: 万国宫建筑、装修处处体现“万国”特色。<div> 建造大厦外部用的是意大利的石灰,侏罗山的石灰石,</div><div> 内部用法国、意大利和瑞典产的大理石,</div><div> 地上的棕麻地毯产自菲律宾。</div><div> 各成员国捐献了各种装饰和陈设物品,</div><div> 西班牙名画家保塞的征服战争、歌颂和平的组画,</div><div> 美国赠送的浑天仪,</div><div> 前苏联捐赠的是征服宇宙纪念碑。</div><div> 这里还有德温纳·桑兹为纪念国际儿童年所创作的雕塑,</div><div> 以及各成员国捐送的松、柏及其他良种树木。</div>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但是我们都没机会看到这些,只能在铁栏杆外边向里张望,在众多的旗帜中间去寻找我们那面五星红旗。</font></h3> 万国宫前面广场上立着这样一把高大的椅子,这是一把断了一条腿的大椅子,它的寓意是地雷对人类的伤害,这是国际反地雷组织的标志。<div>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报告统计,全球有1.1亿颗有效地雷散布在70多个国家,每个月有800人被地雷炸死,数千人被炸残。<div><div><div><br></div></div></div></div> <div> 这是瑞士著名雕塑家丹尼尔•伯塞特的作品, 丹尼尔曾说过:“椅子是与人类生活关系密切的最普通的物品,也是人类文明的成果。选用椅子作为雕塑的主题,是因为椅子象征着和平与交流。换句话说,我以椅子喻人——一个为地雷所摧残而坚毅地站起来向世界呼救的人。”</div><div><br></div> 这把巨大的长椅椅腿下没有设基座,每根椅腿下埋了8吨重的水泥,将椅腿直接嵌进去。从设计上讲,丹尼尔将椅座的位置向上提升,突出长长的椅腿,同时,将椅背设计成弧线形,整个椅子有微微上翘的感觉,显示它“伤残的尊严”。<div> 现在断腿长椅已经成为和日内瓦喷泉齐名的标志性建筑了。<div><br></div></div>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可惜我们看到的是这个样子的,它被包着,因为在修缮,只能通过缝隙感受它的高大和坚毅。</font></h3> 尤其在参观完西庸古堡之后,来到在阳光灿烂的日内瓦,在万国宫前,在断椅之下,你更能体会到全世界人民对和平的向往、追求以及不懈的努力。<div> 时间不早了,带着一丝遗憾,恋恋不舍,一步三回头地离开了万国宫前的广场,结束了我们的日内瓦之行,也结束了瑞士之行。</div> 我在制作美篇时,突然看到有人从日内瓦附近的山上拍下的景色时,使我对日内瓦又有了新的,更全面一点的认识。<div><br></div> 拍这张照片的作者写道:站在萨莱夫山顶的观景台上,美丽的日内瓦就在脚下,湖中的大喷泉、罗讷河上的桥、圣彼得教堂的尖顶,联合国万国宫,远处山色青翠,身边绿草荫荫,湖面白帆点点,名副其实的一个生机勃勃的现代化大都市。<h3>他说的很对,日内瓦真的很美,不仅如此,她是一个对全世界和平有着重要影响和意义的城市,也是一个宜居的城市。 <h3> <h3>四天的旅游走马观花,时间太短,又加上天气的原因,留下很多遗憾。</h3> <h3>如果有人问我,瑞士怎么玩,我会这样说,</h3> <h3>瑞士是一个值得慢游的地方,更是一个值得慢慢品味的地方。</h3> <h3> <br /> </h3> </h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