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欧— 繁华旧梦 巴黎

Ying

<h3><b>法国巴黎,此次西欧之行的最后一站。</b></h3><h3><b>在巴黎短短两天,对于一个并非浪漫之人,难以对这个 浪漫之都 言以浪漫。所以巴黎于我的印象就是,一段历史,一本小说,一场夜游,一部电影......</b></h3><h3><b>只能说,巴黎,过往历史繁华,如今美梦依旧。</b></h3> <h3><b>迎着朝霞满天的日出,来到巴黎市区,从踏入凯旋门开始,开启巴黎之行。</b></h3> <h1><b><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凯旋门</span></b></h1> <h3>凯旋门位于戴高乐广场中央,高达50米,是巴黎的象征之一。建筑风格为新古典主义。它建成于1836年,是为纪念法国军队的光荣和胜利而建造的,其规模超过了罗马的君士坦丁凯旋门。</h3> <h3>巴黎凯旋门是欧洲100多座凯旋门中最大的一座,也是巴黎市四大代表建筑(即埃菲尔铁塔,凯旋门,卢浮宫和卢浮宫博物馆,巴黎圣母院)之一。这座雄伟的建筑是为纪念拿破仑1805年12月在奥斯特尔里茨战役中打败俄、奥联军而建的,12条大街以凯旋门为中心,向四周辐射,气势磅礴,形似星光四射,所以,被称为"星形广场"。</h3> <h3>拱门的每一面上都有一幅巨幅浮雕,内容取材于1792—1815年的法国战争史。面向香榭丽舍大道一面右下侧的《马赛曲》浮雕是其中最著名的一幅,描绘了1792年义勇军出征的情景。拱门上方四壁的浮雕是庆祝拿破仑凯旋归来的情景,在顶端的盾形饰物上刻有每场战役的名称。单一的颜色和精美的浮雕给人一种庄严、朴素的感觉。</h3> <h3>1920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这座宏伟的凯旋门下又修建了一座"无名烈士墓",里面埋葬着一位在这次大战中牺牲的无名战士。他代表了整个大战中死难的150万法国官兵。几乎每天都有人来此献花悼念死难的将士,这为凯旋门又增添了一种悲壮的豪情。</h3> <h3><b>香榭丽舍大街</b></h3> <h3><b>路的尽头就是协和广场,也就到了要说的那段历史。</b></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一 段 历 史</span></b></h1> <h1><b><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协和广场 </span></b></h1> <h3>协和广场位于巴黎市中心,塞纳河北岸,是法国最著名的广场,18世纪由国王路易十五下令营建。建造之初是为了向世人展示他至高无上的皇权,取名"路易十五广场"。大革命时期,它被称为"革命广场",被法国人民当作展示王权毁灭的舞台。1795年改称"协和广场",1840年重新整修,形成了这样的规模。</h3> <h3>说起"协和广场"这个名字,有着一段并不和协的历史,甚至是血腥的历史。在1789年法国大革命时期,这里被改建了一个断头台,易名为"革命广场"。在1792到1794年间的恐怖统治时期,共和军曾在这处决了国王路易十六,皇后玛丽·安托瓦耐特 等大约1100名皇室成员及保皇派。结束了他们性命的这座曾设在协和广场上的断头台,据说还凝聚了被它断头的国王路易十六的"智慧"。它起初的设计是为了"以人道主义精神,迅速、无痛地处决死囚"。路易十六在为断头台的设计出谋划策时绝对不会想到他也是在为自己设计死亡方式。有个传说:当年由于这里血腥味道太浓,以至于一群牛从这里经过时都嘎然止步,不欲经过此地而改道绕行了。</h3> <h3>而宣判路易十六死刑的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雅各宾派政府实际首脑罗伯斯庇尔,也是个法国历史上极具戏剧性的人物。他曾因反对极刑而辞去法官职务,后来在大革命时期又是他强烈主张以极刑处死国王路易十六。处死路易十六后,他不再满足于对王党分子的审判,一切不能与他保持绝对一致的人都成为了他清除的对象。丹东 就成了这场清洗运动的牺牲品。同样在罗伯斯庇尔的主张下,这位新共和国政府首脑丹东于1794年 4月5日在协和广场上被处死。</h3><h3>在路易十六被处死一年多之后,1794年8月,为法国大革命作出杰出贡献的罗伯斯庇尔最终也被推上了协和广场的断头台。是否冥冥之中真有因果报应?如同路易十六设计断头台时的状况一样,罗伯斯庇尔在宣布路易十六死刑时怎么也不会料到自己会背负着与路易十六同样的命运。这就是历史,无法预知,无法左右,无法改写。</h3> <h3>历史这些惊人的巧合,那些创造历史的人是再也看不到了,路易十六,丹东,罗伯斯庇尔,这三个曾把握法国命运的人,死于同一个刽子手手下,死于同一座广场之上。</h3><h3>广场被重建时,为了纪念战争年代的结束,满足人民祈望和平的愿望,"革命广场"更名为"协和广场"。</h3> <h3>广场正中心矗立着一座高23米,有3400多年历史的埃及方尖碑,这是1831年由埃及总督穆罕默德·阿里 赠送给法国的,碑身的古文字记载着古埃及拉美西斯法老的事迹。</h3> <h3>当初运输这块23米高,230吨重,由一块完整的巨形玫瑰色花岗岩雕琢而成的方尖碑,可谓是大费周折。从埃及卢克索到法国巴黎一路的千难万险千波万折可以成就一篇空前绝后的英雄史诗。最终,这座方尖碑在经历了两年半的海上航行之后于1836年十月运抵法国。</h3> <h3>人们在安置方尖碑时还开发出了它的另一个功用:它成为了一个巨形日晷的晷针,而协和广场则成了"晷面"。每天随着日移地转,方尖碑在协和广场上一分一秒默默地投下时间,时间又一点一滴静静地凝集成历史。</h3> <h3>在1835至1840年之间,协和广场上又增设了两个场景宏大的喷泉,实际上这两个喷泉只是罗马的圣彼得广场喷泉的仿制品,广场的北边是河神喷泉,广场的南边是海神喷泉。</h3> <h3>广场的四周有8座雕像,象征着法国的8大城市。</h3> <h3><b>协和广场的不远处,就是盛名于世的卢浮宫,也是众多作家喜欢的写作背景,比如,丹.布朗的小说《达.芬奇密码》就是其中之一。</b></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一 本 小 说</span></b></h1> <h3>《达·芬奇密码》主要讲述了,正在巴黎出差的哈佛大学教授罗伯特·兰登午夜接到匿名电话,得知卢浮宫博物馆年迈的馆长被人杀害在卢浮宫的博物馆里,于是应召来到博物馆,对一系列与达·芬奇的艺术作品有关联的神秘符号进行分析和调查。............</h3><h3><font size="3">在</font>小说中,故事围绕着各种文化符号不断展开,一开场便是艺术圣殿卢浮官、达·芬奇名画、斐波那契数列,解密途中死海古卷、希伯来编码、郇山隐修会、天主事工会等又让人目不暇接,文化蕴涵了艺术、文学、数学、化学、历史学、社会学、宗教等众多领域。</h3><h3>小说中最耐人寻味的是作家对达·芬奇的艺术作品——如《蒙娜丽莎》、《达·芬奇自画像》以及《最后的晚餐》——进行了"颠覆性"的解读。</h3><h3>但由于此书开篇宣称:"本书中所有关于艺术品、建筑、文献和秘密仪式的描述均准确无误。"许多人认为《达·芬奇密码》曝光了基督教正统过去的真相。其结果招致了来自天主教和其它基督教团体,历史学家,艺术史家及其它抱怨其研究粗糙的读者们的负面批评。</h3> <h1><b><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卢浮宫</span></b></h1> <h3>1546年,卢浮宫开始兴建。以后的历代帝王,尤其是路易十四,不惜花费巨资修宫殿、造花园、建广场。</h3> <h3>14世纪查理五世统治时期,卢浮宫作为一座哥特式皇族豪宅。到了16世纪,国王弗朗索瓦一世,也是列昂纳多·达·芬奇的最后一个施主,将之变成了文艺复兴时期风格的宫殿。</h3> <h3>1981年,法国政府将这座精美的建筑进行了大规模的整修,从此卢浮宫成了专业博物馆。值得一提的是卢浮宫正门入口处有一个透明金字塔建筑,它的设计者就是著名的美籍华人建筑师贝聿铭。</h3> <h3><b>这就是丹.布朗在《达.芬奇密码》多次提到的玻璃金字塔。</b></h3> <h3>这个玻璃三角形在影片中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丹·布朗声称金字塔有666块玻璃嵌片,但实际上它共有675块宝石状(菱形)嵌片和118块长方形嵌片。它的高度为79英尺(约241米),侧旁另有三座较小的金字塔。倒置金字塔位于卢浮宫西面与之相通的地下购物中心。它整体由玻璃构成,以便使阳光能够照射入内。</h3> <h3>从16世纪起,弗朗索瓦一世开始大规模的收藏各种艺术品,以后各代皇帝延续了这个传统,充实了卢浮宫的收藏。如今博物馆收藏的艺术品已达40万件,其中包括雕塑,绘画,美术工艺及古代东方,古代埃及和古希腊罗马等7个门类。</h3> <h3>1793年,大画廊以博物馆的形式对民众开放。卢浮宫收藏的15-19世纪的油画作品举世无双,馆中的其他展品亦广泛涵括了艺术、古董和许多原属于法国王室的珍品。</h3> <h3></h3><h3><b>在卢浮宫里面,有三件价值连城的传世之宝。分别是爱神维纳斯雕像《断臂维纳斯》、《胜利女神像》和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画。这三件宝贝被称为"卢浮宫三宝"。</b></h3> <h3>《断臂的维纳斯》大理石雕,高204厘米。相传是古希腊亚历山德罗斯于公元前150年至前50年雕刻的。其雕像于1820年2月发现于爱琴海的希腊米洛斯岛一座古墓遗址旁,是一尊手臂残缺的大理石雕塑。为半裸全身像,面容俊美,身材匀称,衣衫滑落至髋部,右臂残缺,仍展示出女性特有的曲线美,显得端庄而妩媚。</h3> <h3>巜胜利女神》这尊雕像于1863年发现于爱琴海北部的萨莫色雷斯岛,又名为《萨莫色雷斯尼凯像》。最早只是碎块,后经多年修复才得以重新站立起来,但仍然缺头少臂(1950年仅有一只手臂被找到)。雕像的作者难以考证,创作年代至今也没有最后定论,但大多数意见认为是创作于公元前200年左右, 是小亚细亚的统治者德梅特里奥斯一世为纪念他在海战中打败托勒密王国的舰队而创作的,最早矗立在萨莫色雷斯岛海边的悬崖上,面对着茫茫大海。</h3> <h3>虽然女神的头和手臂都已丢失,但仍被认为是古希腊雕塑家们高度艺术水平的杰作,不论从哪个角度,观赏者都能看到和感受到胜利女神展翅欲飞的雄姿。</h3> <h3>《蒙娜丽莎》这幅油画又称为《乔空达夫人》,是一幅享有盛誉的肖像画杰作。它代表达·芬奇的最高艺术成就。据说蒙娜丽莎还很神秘,无论你站在她的正面还是两侧,她的目光总是盯着你,甚至似乎在向你眨眼睛。</h3> <h3>她的笑容也不一般,不同的人或不同时间看她,总会有不同的感觉:亲切、温柔、娇嗔;玩世不恭、嘲弄讥讽抑或是……。特别随着岁月的流逝,画上油彩开始出现一些细微的裂痕,越来越使她的笑容变得诡秘从而使蒙娜丽莎的微笑具有一种神秘莫测的千古奇韵,那如梦似的妩媚微笑,被不少美术史家称为"神秘的微笑"。</h3> <h3><b>尽管各界对达·芬奇画作《蒙娜丽莎》的原型人物众说纷纪,但普通认同是一位女性的肖像画,而《达·芬奇密码》中兰登却对《蒙娜丽莎》的人物性别提出了疑问,大胆推测《蒙娜丽莎》其实是达·芬奇的自画像,甚至说画中人是&quot;雌雄同体&quot;。</b></h3> <h3>《蒙娜丽莎》的展墙前,永远都是里三次外三层的人。</h3> <h3><b><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有人说,不管你懂不懂艺术,当你置身于这些艺术珍品的包围之中,无论是谁都会面对艺术本身或隐含其中的历史的情绪的沉积浮想联翩──卢浮宫的魅力也正在于此。</span></b></h3> <h3><b>以至于当《达.芬奇密码》被拍成电影后,主演汤姆.汉克斯说,在卢浮宫拍电影就像在做梦。由于折服于卢浮宫的艺术魅力,汤姆·汉克斯将其房车停在停在卢浮宫外面的街道上,老汤哥每次前往拍摄地点都必须穿过无数画廊:&quot;这里名作众多,目不暇接--《约瑟芬皇后加冕》、《雷奥尼达在温泉关》,从这里走着去工作的感觉实在棒极了!&quot;</b></h3> <h3><b>走出卢浮宫,看着外面的大街,竟有种梦里梦外的感觉……</b></h3> <h3><b>从卢浮宫出来,不多久,太阳开始慢慢下山了,吃完晚饭后,准备来场夜游。</b></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一 场 夜 游</span></b></h1> <h3>夜色渐暗,我们看着巴黎的夜景,去往塞纳河边。</h3> <h1><b><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塞纳河上夜巴黎</span></b></h1> <h3><b>塞纳河横贯巴黎,巴黎的主要景观都在塞纳河两岸,乘坐游船以巡礼的方式欣赏巴黎,是非常不错的。</b></h3> <h3>塞纳河上架着的桥,据说共有36座,每座桥的造型都有特点,而其中最壮观最金碧辉煌的是亚历山大三世桥。这座桥以其独一无二的钢结构桥拱,将香榭丽舍大街和荣军院广场连接起来。大桥两端四只桥头柱上镀金的雕像,由长着翅膀的小爱神托着,其华丽造型和色彩在巴黎特别显眼。</h3> <h3>波旁宫</h3> <h3>被誉为"欧洲最美的博物馆"的奥赛博物馆。</h3> <h3><b>巴黎圣母院建成于1345年。不仅因雨果的同名小说而出名,更因为它是巴黎最古老、最宏伟的天主教堂。《巴黎圣母院》中将其称作"石头交响乐"。这座哥特式的巨石建筑物已经有两百年历史,是巴黎最古老、最大、建筑最出色的天主教堂,在欧洲建筑史上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b></h3> <h3><b>埃菲尔铁塔是为隆重纪念法国1789年资产阶级革命100周年在轰动世界的国际博览会举行之际而建的。以设计人法国著名建筑工程师古斯塔夫·埃菲尔的名字命名,并在塔下为埃菲尔塑了一座半身铜像,他的设计理念是:一座象征机器文明、在巴黎任何角落都能望见的巨塔。</b></h3> <h3><b>建好后遭到很多非议,说是一堆烂铁破坏了巴黎的美。如今,这座曾经保持世界最高建筑纪录四十多年的铁塔成为巴黎最重要的标志。浪漫的巴黎人给铁塔取了一个美丽的名字--"云中牧女"。</b></h3> <h3><b>在12月初的塞纳河上,吹着冷风,看着暗夜里流光似火的巴黎,昔日辉煌与今日繁华如此交相辉映,不夜巴黎,好梦如旧......</b></h3> <h3><b>第二天的巴黎日出。</b></h3> <h3><b>今天最后一天的行程,我们要去往凡尔赛宫,其实不能说凡尔赛宫让我想起一部电影,应该说,这部电影让我对凡尔赛宫印象深刻。</b></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一 部 电 影</span></b></h1> <h3><b>这部电影就是在凡尔赛宫实景拍摄的《绝代艳后》,2009年在国内上映时看过,几乎难忘,从那以后《绝代艳后》就成了我对凡尔赛宫的代名词。这真的要归功于导演索菲亚·科波拉一直醉心于18世纪的法国历史,在她心中,凡尔赛宫不是一座宫廷建筑,而是一个国家历史的浓缩。相信看过这部电影的人都正如导演所说的,能够让观众如同进入凡尔赛宫中一样.....</b></h3> <h3><b>影片讲述的就是那位,在被处刑之前,不小心踩到了刽子手的脚,还因此跟刽子手说声抱歉,的路易十六的王后玛丽。记得前段时间,网络上还挺热传这个段子,但我想更多人记住的是这位少不更事的玛丽皇后说的另一句话:如果没有面包,他们为什么不吃蛋糕?</b></h3> <h3><b>事实上,玛丽王后只是君主制度的一只替罪羊,没有人会去关注让一个女孩变得如此奢靡的原因,这部影片可以让观众看到玛丽的另一面。《绝代艳后》侧重驳斥之前历史学家对这位悲剧皇后的误解,力图全面客观地表现这位无心政治,只会享乐的玛丽·安托瓦内特的短暂一生。</b></h3> <h3><b>虽然在科波拉镜头下的玛丽大多数时间是快乐的,因为这本来就不是一部重现历史颇有政治深度的史诗片,导演也删除了玛丽最后悲剧性的结局,然而,放纵的青春、无味的爱情、奢华的宫廷生活,导演眼中的玛丽只是一个被卷入历史洪流中的无助女孩,她快乐、率真,却又任性、不懂人情世故。</b></h3><h3><b>只是,法国人也许是不会喜欢这样的玛丽。</b></h3> <h3><b>不管怎样,这部电影的每一个镜头都是对眼睛的爱抚,华丽的服装,美轮美奂的宫殿,都带给观众古老而梦幻般的气息。</b></h3> <h3>凡尔赛宫,由路易十四建造,以其奢华富丽和充满想象力的建筑设计闻名于世。</h3> <h3>国王套房:位于主楼东面,路易十三的旧狩猎行宫之内。中央为国王卧室,内有金红织锦大床和绣花天篷,围以镀金护栏,天花板上是名为《法兰西守护国王安睡》的巨大浮雕。</h3> <h3>阿波罗厅:又名太阳神厅,是法国国王的御座厅。布置极为奢华绮丽,天花板上有镀金雕花浅浮雕,墙壁为深红色金银丝镶边天鹅绒,中央为纯银铸造的御座,高2.6米,位于铺有深红色波斯地毯的高台之上。由于路易十四自诩为"太阳王",因此凡尔赛宫内主要的大厅均以环绕太阳的行星命名。与二楼各大厅的位置相对应,一楼北侧为法国公主居住的套房。</h3> <h3>镜厅(Galerie des glaces):又称镜廊,在战争厅之南,西临花园。凡尔赛宫最著名的大厅,由敞廊改建而成。长73米,高12.3米,宽10.5米,一面是面向花园的17扇巨大落地玻璃窗,另一面是由483块镜子组成的巨大镜面。镜廊拱形天花板上是勒勃兰的巨幅油画,挥洒淋漓,气势横溢,展现了一幅幅风起云涌的历史画面。厅内地板为细木雕花,墙壁以淡紫色和白色大理石贴面装饰,柱子为绿色大理石。柱头、柱脚和护壁均为黄铜镀金,装饰图案的主题是展开双翼的太阳,表示对路易十四的崇敬。天花板上为24具巨大的波希米亚水晶吊灯,以及歌颂太阳王功德的油画。大厅东面中央是通往国王寝宫的四扇大门。路易十四时代,镜廊中的家具以及花木盆景装饰也都是纯银打造,经常在这里举行盛大的化妆舞会。</h3> <h3><b>王宫后面的巨大御花园。</b></h3><h3><b>这也是《绝代艳后》里,让我记忆及深的一个场景,当时玛丽王后乘坐马车准备逃出凡尔赛宫,经过御花园时,竟令马车缓下,因为她想再游一下这个御花园......只是那是的御花园已失去了"大革命"前的生机。</b></h3> <h3><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埃菲尔铁塔</b></h3><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span><h3><b><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离开巴黎前,来到战神公园,看看白天里的埃菲尔铁塔,以跳跃的方式告诉他,我来过。</span></b></h3> <h3><b>离开埃菲尔铁塔,我们就要离开巴黎了,去往机场的路上,看着沿途的一些城市风光......在自中世纪以来的发展中,巴黎一直保留过去的印记,某些街道的布局历史悠久,也保留了统一的风格。形形色色不同背景的巴黎居民,为这座梦想之城带来缤纷活力,形成巴黎独一无二的印记。</b></h3> <h3><b>巴黎戴高乐机场</b></h3><h3><b>此次西欧行,历时十一天,在到达巴黎戴高乐机场就正式结束。整个行程匆匆,点到即止却贯穿了 对当今欧洲乃至世界影响及其深远的 中世纪的一些历史和文化,也让身为东方人的我们亲身感受了一回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不论是历史文化,还是自然风光,此行都让人意犹未尽。</b></h3> <h3>最后,附上一图:一路同行的我们。</h3><h3>感恩遇见你们,感恩全程陪同的王导。</h3> <h5>部分文字整理来自网络</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