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1942年,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在黄土高原偏远的乡村里,几位怀揣教育梦想的大学教师裴魁山、周铁男、张一曼、孙校长四人离开城市在千里之外开办了一所“三民小学”。地点是山西平鲁区高石庄大和堡村的一座山上求雨庙改建的教室,他们自筹资金,购买教具,每天翻山打水,他们面对着惨淡的处境,却也自得其乐。为了方便打水,校长和三个老师养了头驴,天高皇帝远,他们每个月的工资里就多了一份谎报给“吕得水老师”的。故事就这样开始了。<br></h1><h1> 来到这个地方,电影已经拍摄完了,只能在这荒芜的地方看到一丝痕迹。学校很荒凉,最让人反思的就是故事的荒诞和对社会人性的考量,还有就是三民小学的校训,校歌,模范公约和课程表与现代教育的不同。</h1> <h3>最远最高处就是三民小学</h3> <h3>“吕得水”老师的家</h3> <h3>三民小学的校园</h3> <h3>这里是雨神庙,变成了学堂</h3> <h3>教育部来信</h3> <h3>这就是引起故事高潮的那封电报。</h3> <h3>本图来自网络</h3> <h3>本图来自网络</h3> <h3>课程表:上午8:00时开始晨读或晨练,第一节8:50上课,上三节课,11:10分放学,;下午2:10上课,上三节课,3:40放学;一周上六天,共开五门课:国文9节,算术7节,体育4节,历史5节,自然5节。</h3> <h3>三民小学校训</h3> <h3>三民小学校歌</h3> <h3>三民小学模范公约</h3> <h3>本图来自网络</h3> <h3>储藏蔬菜和土豆的土窑洞,那棵树就是拴“驴得水”的那棵树</h3> <h3>粮仓</h3> <h3>教师宿舍</h3> <h3>宿舍是窑洞,窑洞有里外间</h3> <h3>这就是一曼“睡服”驴得水老师的窑洞</h3> <h3>伙房</h3> <h3>食堂外面</h3> <h3>学校食堂</h3> <h3>孙佳扮演者的笔迹,揭发信草稿</h3> <h3>这是个厕所,有人就挂牌“有人”,没有人时候挂牌“无人”</h3> <h3>本图来自网络</h3> <h1> 电影结尾随着佳佳去了延安,《驴得水》的故事也结束了,每个都曾独立独行的人,有着理想的人,都抛弃了曾经的自己。</h1><h1> 村民依然过着自己的生活,土地还是在那片黄土高原上。</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