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中山王三器(中山王鼎、方壶、圆壶)铭文拓片及释文</h3><div>中山王墓出土情况简介</div><div>战国时代群雄并起,相互割据称霸,曾出现包括秦、楚、齐、燕、韩、赵、魏在内的战国七雄。在这个弱肉强食的年代,一个国家能否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国的军事实力,北方小国中山拥有强悍的军队号称“千乘之国”而成为曾经左右政局变化的关键因素,在强邻的夹缝中顽强生存,后期周旋于七雄之间,国君曾经称王。《战国策》有《中山策》,当时的纵横策士,颇看重中山国所处的地理位置与实力,说明中山国足以立身于七雄之间。更为重要的是中山是由少数民族所建立的政权,从出土的文物看,后期中山国虽然仍保留某种程度的戎狄之风,但已经华化,中山国的青铜铸器也有很高的工艺水平,这说明华夏文化与北方少数民族文化的融合。但是有关中山国的历史,史书中无详细记载,中山王墓的出土在很大程度上补足了这一缺陷,由此笼罩在上面的那一层面纱得以掀开。下面先简要的介绍中山国的历史,然后再主要以河北平山中山王墓的出土情况(分为墓葬制度和出土器物两个部分)做一个简要的介绍。</div><div>一 概述</div><div>中山国是由北方草原上的少数民族白狄创立,最初被称为鲜虞,后称中山。公元七世纪左右,鲜虞向中原一带内迁,并且建立了自己的王国,在与中原强大势力的竞争中,鲜虞中山国的命运可谓一波三折,曾经一度失国。大概三十年后,中山复国,桓公及其追随者从太行一带返回故土,并且迁都灵寿,公元323年,达到鼎盛状态,王昔与韩、赵、魏等国国君相继称王,之后在参与齐国对燕国的讨伐中,中山国占地掳物,迎立新君,并由此获得周天子的嘉奖。但是之后中山国处于衰败的过程中,势力一蹶不振,最终被赵国所灭,这一次,他们再也没有回到太行脚下重振家园。关于这一段历史,史书中有所记载,但是仍然有许多疑问使得这一小国的历史不完整。新中国的考古给我们展现了一个相对完整的中山国。这一墓葬考古的出土也是经过了相当长的时间。1935年,平山县三汲乡南七汲村出土了一块刻有文字的“大河光石”,经过认定,三汲一带是战国中山国国王的园囿和陵墓所在地,中山国扑朔迷离的历史初露端倪。1956年当地农民在掘井时,发现了战国时期的青铜车器,其后出土过一些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和刀币。1973年,发现了古人修建陵墓时专门建造的封土,而如此壮观的形制,也只有王侯一级的人物才有资格“享用”。在附近地面上还有一些战国时期的陶片等,说明这里应该是战国时期的墓葬。之后在墓南东侧发现车马坑1座,西侧由东向西排列有车马坑1座、杂殉坑1座,葬船坑一座;还分别在墓的东面、北面西侧和西面发现了陪葬墓6座。1976、1977年,经过整理确认,中山王墓的出土正式向外公布。</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