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书读多了,对有些书就有些不舍,就想据为已有,于是买来,收好,反复读。文人好书的感情,大概如同皇帝对于后宫佳丽,美人多到数不胜数,却还想着多多益善。文人好书犹如好色,那份爱怜难以言说。</h3> <h3> 如同有些豋徒子喜欢古典美女,我特别喜欢古籍。对于古籍的喜欢源自一篇古文。初中时,我的语文老师庞学珍刚参加工作,她讲的第一节课《叶公好龙》深深吸引了我。她讲得那条龙活灵活现,仿佛就探头爬在教室的那扇窗户上。古文如此好玩,我开始找书来读。得到的第一本古籍读本是半册残破《史记》,我像是读小说一般半猜半蒙读了下来,觉得很有趣。</h3> <h3> 对于中国古典文化,我有着异乎寻常的痴迷。三十二卷本的《日知录》是明末顾炎武撰写的奇书。名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就源自此书。另外,清初王鸣盛的《十七史商榷》,赵翼的《劄记廿二史》、钱大昕的《廿二史考异》均是学习史学的必读之作。</h3> <h3> 岳麓书社出的史学著作,特别是前秦时代的历史著作,物美价廉,我收藏许多,精装本也只卖个平装价,且校订还算精良。</h3> <h3> 中华书局出版古籍著作是一等一的好。我收藏了一些,从《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都有。可惜这个版全是白版书,没有注释,古文底子差的人,读起来有些困难。</h3> <h3> 《纲鉴易知录》是康熙年间吴乘权编写的一部通史。开创了近现代通史类史学的先河。此书上起盘古开天地,下至明朝灭亡,简洁明了,值得一读。</h3> <h3>中国的史书,我们熟悉的是司马迁开创的纪传体,司马光编年史,这些史书记人记事,却让读者读不到连贯的历史。于是有了纪事本末体。</h3> <h3> 《艺文类聚》不是史书,是大型类书,相当于现在的百科全书,唐初欧阳询主编,是由高祖李渊下令编纂的皇家巨著。其中引用的许多书籍今日已经失传,爱好古典史学、古典文学者不能不备上一部。</h3> <h3>类似的还有图书集成性质的永乐大典与四库全书等</h3> <h3> 我藏书很杂,《二十五史》,没时间细读,整一套精华本来读,先知个大略。近代中国丧失了400至500万平方公里土地,读《中国近代边界史》,常令人扼腕叹息。诸子百家我也喜欢,尤喜庄子,爱他洒脱。</h3> <h3> 吕思勉是民国时期的史学大家,他的书无论通史还是专题史,都值得一读。钱穆的《国史大纲》写在抗战时期,有着救亡图存的历史意义。中国缺乏美学史,因此,一套《中国美学重要文本提要》就显得贵重了。</h3> <h3> 专题史方面,我也有所收藏,这是我收藏的部份民国时期出版的文化史。专题史方面我藏有地理、军史、器物、宗教、园林、建筑、医药、饮食、美术等十几种,另外还有历朝地图、画册等。</h3> <h3> 《中华文明史》的书,我也收藏很多,通史与专题史类均有。</h3> <h3> 正史之外,我尤喜收集民间杂书,文人笔记。《西湖游览志》名为游览,实则多为宋史。《艺林汇考》汇集大量古代文明知识,承继了东汉班固《白虎通义》、南宋《容斋随笔》的意趣。《通俗编》考订历代俗语之源,对了解古代民俗大有益处。其它陆游、苏轼等人的笔记随笔也记载大量历史典故,有点像今人写在微博、微信上的段子。</h3> <h3> 梁武帝太子萧统组织编选的《昭明文选》选录了先秦至南朝梁代近九百年间一百多位作者的诗文,晓理动情,辞采飞扬,我特别喜欢这个去除了诗歌的精华本。《文选》我还有曾国藩的选本。</h3> <h3> 唐宋八大家的文选,我有六个以上选本,不过要说注释精到,还是这本中国妇女出版社的鉴赏辞典最为精美。</h3> <h3> 《文选》与唐宋八大家之外,比较好的古文选本我以为当推《古文辞类纂》,清代姚鼐的选本,是阅读古代散文的佳本。骈体文至今已经很少人写了,李兆洛编选的《骈体文抄》,值得爱好者赏读。</h3> <h3> 清初才子金圣叹编著的《天下才子必读书》,也是一个很好的古代散文选本。此书所选多为佳作,且夹批夹议,妙语连珠。</h3> <h3> 金圣叹编著的书还有许多,如《杜诗解》、《选批唐才子诗》《评西厢记》、《小题才子书》等。</h3> <h3> 《小题才子书》所选均为八股时文。八股文在中国因为领袖的好恶,被批得一无是处,比狗屎还臭,但其实今日读来并非如此,如果拿来做中学作文练习,比之如今那些党八股教材,远胜多矣。起码起承转合的章法,不会让学生作文下笔千言,离题万里。</h3> <h3> 明清二代小品文发达,《呻吟语》、《菜根潭》、《小窗幽记》、《幽梦影》、《围炉夜话》、《岩栖幽事》、《荆园小语》等都是一时之秀。</h3> <h3> 这部《聊斋志异》白版本,是中华书局出版。《金瓶梅》、《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西游记》、《封神演义》、《说岳》、《镜花缘》、《儒林外史》、《三言两拍》等,我也有收藏,不过都不是什么好本子。</h3> <h3> 南怀瑾老先生题写书名的《千首禅诗赏析》,我一直爱不释手。读这样的书,心自清明眼自亮,会意一笑,胜过千言万语。历代佛经佛学我也有所收藏,就是道家老庄、易学、八卦也是有的,只是良莠不齐。</h3> <h3> 这一套辞书大致囊括历代诗词曲,多是上海辞书出版社出品。</h3> <h3> 诗词曲赋。赋这种文体在两汉和魏晋南北朝曾大放异采。除综合本外,对于赋,我还收有小赋、军赋、两汉赋等专题版本。</h3> <h3> 诗词之爱,让我兼爱诗话、词话,收集诗话、词话我前后用掉三十年时间。普及诗词典赋知识,我以为清代同治年间刘熙载的《艺概》最佳。刘熙载称得上是中国古典美学史上最后一位大咖。</h3> <h3> 《诗词曲语辞汇释》,近人张相著,初版于1953年,是阅读古典诗词曲不可缺少的工具书。</h3> <h3> 《读史方舆纪要》是我们无锡乡亲顾祖禹在明亡后,用三十年心血写成。这是部历史地理巨著,共一百三十卷,二百八十万字。天下山川形势,用兵治要均在其中。其中历朝历代攻守胜败之事,条分缕析,是一部集地理、人文、军事于一身的兵家必读书。历史上文人统兵之张良、诸葛亮、刘伯温、左宗棠、毛泽东……无不精通历史地理,山川形胜了然于胸。</h3> <h3>历史地理著作写得再细致,毕竟对方位、山脉、河流走向的描述难以直观显形。于是历史地图,就会起到重要的形象展示作用。我收藏了许多历史地图,这对阅谈历史,特别是战争史有很大的作用。</h3> <h3> 我的藏书中还有部份方志。也就是地方志。最得意的莫过于一套《永乐大典方志辑佚》。如今明代以前的县志、府志几成绝品,而《永乐大典方志辑佚》中却存有大量宋代志书材料。这对考古、历史研究乃至撰写山水游记,无疑是个宝库。另外,我还藏有《唐五代方志辑佚》。</h3> <h3> 我以为人生一方,居住一地,不可不问从前,不可不知其历史。我住江南三十多年,对所居小城市志、县志、镇志乃至村志、院志多有搜集,以至江南土著惊曰:侬比俄俚更知历史典故。地方志书收集多赖文友楚大姐、郭先生、郁先生慷慨相赠,亦要感谢小城大大小小的古旧书店、书坊。</h3> <h3> 正史之外,我亦收集野史。野史有时比正史更真实。像《徐偃王志》、《献帝春秋》、《魏略》、《大业拾遗记》、《明皇杂录》、《明季遗闻》等,均非道听途说,而是有着不可低估的史料价值。退一步说,野史也是写历史小说的好材料。比如梁启超的《戊戌政变记》、清宫女官德龄撰写的《慈禧太后私生活实录》、《光绪皇帝血泪秘史》都是编剧清宫戏的上好材料。</h3> <h3> 我藏书约四千种,多少册没有数过,反正书房弄的像鸟巢就是了。古典国学类上千册,其他尚有经济管理、文学、社科、饮食、建筑、美术、医学、科技等,其中以经管为大头,约占40%,其次为哲学、逻辑学、美学、心理学等社科类,政治方面的书很少。文学类约占藏书的10%多一点,大头是散文随笔,且多为洋鬼子所作。其次小说,还有剧本,最少的是现代诗歌,几本而已。</h3> <h3> 我之藏书来源,很少新华书店,那是打死不还价之官办书场,是读书贵族去的地方。我辈囊中羞涩,常缺银两,常去之地乃是古旧书店。还有就是朋友相赠,作家奉送。近年亦购书网上,书价大多只有标价三、五折。</h3> <h3> 我说过,书是文人的小老婆。因此,我人生的座右铭之一是:钱财、房屋均可借,老婆与藏书不可借,这是底线。当然,藏书柜之外的书可借,因为那书类似女职员。</h3> <h3> 不要说我小气啊。古训上有,君子不夺他人之爱。</h3> <p class="ql-block">作者:江凤鸣,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江苏省作协会员,中国林业作协会员,无锡名人文化研究院副院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