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顺汤南镇羅氏【种玊上围】中国古村落。

松风俊

<h3><b>  丰顺汤南罗氏宗族</b></h3><div><b> 广东省罗氏人口数量排列全国第二,人口密度全国第一。罗姓在县内素称大姓。目前汤南镇53个自然村6万多人中,绝大部分都姓罗,杂姓合共不超过1200人,其中新楼的新埔黄,现有100人左右,曾经姓罗,直到50年代土改以后,才复原姓。</b></div><div><br></div> <h3><b>  【种玊上围】位于汤南镇新楼村,又称“西门古寨”、“上围古寨”,创建于清朝顺治年间,至康熙九年(1670)年竣工,工程历经18个春秋。</b></h3> <h3><b>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二0一四年授予:广东省梅州市【种玊上围】中国古村落(广东传统民居)。正门为西门,匾额为“种玊上围”。</b></h3> <h3><b>【种玊上围】2011年被确认为梅州市客家古民居;2012年被确认为广东省古村落;2013年被确认为梅州市文物保护单位。</b></h3> <h3><b>【种玊上围】是集厅、祠、院、堡、居为一体,集传统工艺于一体的大型古建筑群,其结构独特,布局新奇,是丰顺县著名的外圆内方城堡式古建筑、古民居,在闽、粤、湘、赣围屋中属罕见独特。</b></h3> <h3><b>【种玊上围】坐东向西,占地面积约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8000多平方米,围墙根据36天罡、72地煞共108块墙体围筑而成,构成独特的“隐涂蟹形”轮廓,呈现“九厅十八井”建筑风格。</b></h3> <h3><b>寨内有三街六巷,一祠堂六公厅,呈八卦九宫格局,大小房间608间。</b></h3> <h3><b>【罗姓简介】</b></h3><div><b>罗,出自妘姓,为颛顼帝之孙祝融氏之后裔。妘为中国古代最早的姓氏之一。据《说文通训定声》记载,鄢、郐、路、逼阳、鄅等姓,都是古时的妘姓国。祝融,名黎,为帝喾时的火官(掌管民事),后人尊为火神因有攻,能光融天下,帝喾便命曰祝融。祝融的后裔分为八姓,即己、董、彭、秃、妘、曹、斟、芈等,史书称为祝融八姓。到了周朝的时候,有子孙被封在宜城(今湖北省宜城县),称为罗国。公元前690年,罗国被楚国所灭,于原地另置鄢国,祝融氏的子孙就逐渐向南迁移,最初迁居枝江(今湖北省南部,长江沿岸的枝江县),至周末又南迁至湖南长沙,遂以国名罗为氏。</b></div> <h3><b>出自他族或他姓加入。一是,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南迁洛阳,实行汉化,将原鲜卑族复姓多罗氏、叱罗氏皆改为汉字单姓罗。二是,唐代,西突厥(游牧于今新疆大部分和中亚部分地区的少数民族)可汗斛瑟罗归附长安,留居中国,其子孙以斛瑟罗为氏,后简为罗氏。三是,赖氏族人也有在春秋战国之时为楚灵王所害,改罗、傅二氏的。四是,清代爱新觉罗氏中有的也改姓罗。</b></h3> <h3><b>据《丰顺县志》载:罗氏宗祠曾出过罗万杰,罗龙光二位文科进士,一位武魁进士罗佳雄,和九位文举人,十位武举人。“一门三进士”“两协一天官”的美誉一直流传至今。</b></h3> <h3><b>五丛榕 &nbsp; &nbsp; 【种玊上围】正西门池塘边一字排开有五棵参天古榕树,枝繁叶茂,盘根错节,蔚为奇观,当地人称“五丛榕”,是汤南上阳八景之一。清代时【种玊上围】古寨内出了五位举人,按当时“每中一举种榕一棵”的乡规,种了五棵榕树,至今仍青翠欲滴,生机盎然,有不少民间故事留传。</b></h3> <h3><b>寨内有一水井,寨外南北侧各有绕寨濠沟,正门外有一口半月形池塘。</b></h3> <h3><b>围墙根据36天罡、72地煞共108块墙体围筑而成,构成独特的“隐涂蟹形”轮廓。</b></h3> <h3><b>北门匾额为“北平门”。</b></h3> <h3><b>南门匾额为“南安门”。</b></h3> <h3><b>寨墙四角各建一个两层哨楼,外露三面墙各设有枪眼两个。</b></h3> <h3><b>玊 [sù]</b></h3><div><b>玊,拼音:sù,形声字。字从王从丶,丶亦声。“王”指“王室”、“王公贵族”。“丶”字音、义同“主”,读为“入主”、“进驻”。“王”与“丶”联合起来,且“丶”位居王字右上部,表示“在手、肘部琢玉”。释义:(1)有疵点的玉。(2)琢玉的工人。(3)姓。后汉有玊况。见《后汉书·侯霸传》。后人以玊为姓</b></div> <h3><b>  罗氏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十位,属于大姓系列,人口约一千三百三十八万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1%左右。</b></h3><div><b>湖北宜城为罗氏之发源地,后再往南迁,先由湖北襄阳迁至枝江,再迁至长沙,最后于汉景帝时在江西南昌繁衍成当地望族。</b></div><div><b>先秦时期,罗氏一直活跃在湖北、河南、甘肃地区。到楚文王时,罗姓族人向南进入湖南的汨罗县。秦汉时,罗姓已经播迁到江西南昌地区,一直到宋朝,罗姓在江西发展很繁荣,为江西的大姓。随后罗姓从湖南和江西向南进入两广地区,向西进入湘西和湘南,再向西进入川东、贵州、云南。到了唐朝以后,尤其在明朝,罗姓已经分布到祖国的大江南北,在广东、福建、四川等地得到了稳定的发展,清初罗姓进入了台湾。</b></div><div><b>宋朝时期,罗姓大约有34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44%,排在第五十二位。江西为罗姓的第一大省,约占全国罗姓总人口的38.8%。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四川、安徽、湖南四省,占罗姓总人口的70%,其次分布于河南、福建、山西、广西四省,又集中了19%。全国形成了以赣皖湘、四川为中心的两个罗姓人口聚集区。</b></div><div><b>明朝时期,罗姓大约有7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75%,为明朝第二十四位姓氏。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罗姓人口增长比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要快。由于罗姓主体早在秦汉时期已迁离北方进入江南地区,中国北方几次战乱对罗姓的伤害相对要轻。江西仍为罗姓第一大省,约占罗姓总人口的29.4%。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四川、湖南,这三省罗姓大约占罗姓总人口的49%,其次分布于福建、浙江、陕西、广东、甘肃五省,又集中了33%的罗姓人口。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东南、南方迁移,其中向西北的移民也很明显。全国重新形成了湘赣浙、四川两大</b></div><div><b>块罗姓人口聚集地区</b></div> <h3><b>潜士公祠坐落于种玊上围正西门后面,布局沿中轴线分上、中、下三个大厅两个天井,采用传统的建筑工艺,用抬梁、穿斗的混合结构建筑,布局严谨,坐向讲究,是祀奉先祖、举办婚丧嫁娶的公共场所,战乱时则是全村誓师之所、指挥中心。它是纪念九世祖新池公(字思平)上祖和后裔议事的地方。</b></h3> <h3><b>康熙七年制的青砖</b></h3>

罗姓

罗氏

江西

全国

人口

祝融

古村落

汤南

占罗姓

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