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都说曲阜有“三孔”,即“孔府,孔庙,孔林”,可尼山夫子洞却鲜为人知。2016年12月中旬,竟然意外获得一次去山东济宁市泗水县圣水峪镇出差的机会。</h3><div> 圣水峪镇距尼山孔庙只有十几公里的路程,打车20元,乘坐班车才3元钱,机会难得啊。<br></div> <h3> 利用工作空暇,我和姚工搭伴前行。</h3><h3> </h3><h3> 进入尼山地界,马上就被被冬日里雄浑的自然风光所打动了。</h3> <h3>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把山石雕琢得惟妙惟肖。当地人们把他们请到路边,给沿途增添许多深邃与秀色。</h3> <h3> 浓密的白杨林深处隐约透露一处青砖青瓦、古典质朴的村庄,绵延几公里的深度。这就是“夫子洞村”,当地人告诉我们,尼山孔庙就在前面。</h3> <h3> 尼山原名尼丘山,因孔子名丘,为避圣讳,故名尼山。其山并不高大,海拔约340米。“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因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出生于此,所以尼山名扬海内外。</h3> <h3> 已步入尼山地质公园正门,门票60元人民币(60周岁以上免票)。</h3> <h3> 顺势而下,沿石铺路漫步在浓密的苍松翠柏之中,尽享晚冬之景色。</h3> <h3> 右转不远,来到孔庙和尼山书院门前。</h3> <h3> 尼山孔庙始建于五代后年间,是在孔子出生地起建的纪念性建筑。现有殿、堂、门、亭等建筑27座81间,分东、中、西三区,庙后为尼山书院。它具有家居民风的淳朴,其姿态“低调”,夫子洞笼罩着神秘色彩,与尼山书院的文化背景形成了尼山景区独特的文化内涵。</h3><h3><br></h3><h3> 这是石构棂星门。门前东侧临崖处,相传孔子在此观五川汇流,有后人建木构“观川亭”。《论语》载:“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即是此地。(摘自百度)</h3> <h3> 大成殿5间,顶覆黄琉璃瓦,虽系清代重建,仍保留元代木结构风格。东路有讲堂、照壁,土地祠。西路有启圣殿,祀孔子父亲叔梁纥。后为寝殿,祀孔母颜氏。毓圣侯祠位于中路北部,奉祀尼山神。</h3><h3> (摘自百度)</h3> <h3> 尼山书院在庙东北百余米处,周围恒墙,书院大门南向,院内有正房5间,五檩四柱前后廊式木架,灰瓦硬山顶,东西厢房各5间。系当年讲学授业和纪念孔子的处所。整座建筑群占地约1.6公顷,有殿、堂、祠、亭等大小建筑27座,81间,建筑面积1700平方米。(摘自百度)</h3> <h3> 沿石阶下行约十几米,顺“夫子洞”指示路标前行。</h3> <h3> 在“夫子洞旁立一”“开笔礼”扁牌。</h3><div> 原来,“开笔礼”是古人启蒙儿童的一种方式。开笔礼上,书法老师手握毛笔,饱蘸浓墨,在挂起的宣纸上一撇一捺写下一个“人”字。寓意在人生的道路上“先做人后做事”的道理。至今仍有地区依法效仿。</div> <h3> “坤灵洞”位于观川亭东侧崖下,因孔子在此降生,故称“夫子洞”。</h3> <h3> “夫子洞”两侧石群。</h3> <h3> 暮色霞霭,踏上归途。</h3><h3> “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2000多年前的孔夫子,在社会主义的今天,犹闪烁着耀眼的光环,不得不让人感叹万分。</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