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叉尾太阳鸟(学名:Aethopyga christinae),别称燕尾太阳鸟,是雀形目太阳鸟科一种体型非常小而纤弱的鸟,体长约9厘米,雄鸟头颈及尾上金属绿色,两根中央尾羽特别长,具赭红色的喉斑,上体橄榄色或近黑色,余部污橄榄白色;雌鸟较小,上体橄榄色,下体浅绿黄色[1];它们的嘴细长下弯,舌呈管状,专门用来吮吸花蜜,因此又被称为“亚洲蜂鸟”[2]。</h3><div>常见分布于中国南方,范围包括海南岛,也及越南。在开花的矮树木丛生活,且能悬飞在枝头食蜜。</div> <h3>叉尾太阳鸟(指名亚种)雄性成鸟头顶至后颈间为绿色,具金属光泽,背羽绒黑,腰呈鲜黄色,翅为暗褐色,外缘以橄榄黄,尾上覆羽和中央尾羽金属绿色,在不同折光下或呈蓝紫色,中央尾羽羽轴先端延长如针状,外侧4对尾羽具清晰纯白端斑和翠绿色羽缘;眼先、颊、耳羽概黑,头侧或渲染褐红色,髭纹翠绿而具金属光泽,或呈辉紫色,颏、喉、上胸暗褐红,下胸橄榄黄,有时染以灰褐色,下体浅绿黄色不鲜亮,近下胸处渲染灰色,胁部丝白或微缀黄色,翅下覆羽白色。</h3> <h3>叉尾太阳鸟多见于中山、低山丘陵地带,栖于山沟、山溪旁和山坡的原始或次生茂密阔叶林边缘,也见于村寨附近的灌树丛中,或活动在热带雨林和油茶林。常在高树顶上活动,尤其喜在檞寄生丛或开花的树、灌木丛中活动。</h3> <h3>叉尾太阳鸟食性与其它太阳鸟相似,以花蜜为主食,兼捕食飞虫和树丛中昆虫和蜘蛛等;野生状态下常扇动双翅悬垂于花朵上空,以微呈弯曲的嘴和管状的长舌吸食花蜜;也吃种子等食物。</h3> <h3>叉尾太阳鸟是太阳鸟科中的一种,该科位于进化树上与莺科相近的一支[7],生活在非洲和南亚地区,因适应环境需要,逐渐进化成和同样吸食花蜜的鸟较为一致的形态;该种最早由斯温禾(Swinhoe)1869年在中国海南岛发现并定名,由于中央尾羽羽轴为形特殊,1876年谢利曾将其单立一属;叉尾太阳鸟通常认定为有三个亚种。</h3> <h3>叉尾太阳鸟体型纤细;嘴细长下弯,上下嘴缘先端约1/3呈细锯齿状;翼短圆,第一枚初级飞羽短小,尾呈楔形;跗蹠纤细而长,具盾状鳞。雄性成鸟体重5.0~7.0克,全长9.5~11.5厘米,翅4.5~5.5厘米,尾4.0~5.2厘米;雌鸟体重4.5~7.0克,全长7.9~10.0厘米,翅4.2~4.8厘米,尾2.5~3.0厘米。</h3> <h3>太阳鸟科的雄性在繁殖季节比平时更加好斗。在繁殖季节,雄性鸟雀为了吸引雌性羽色会更加鲜艳。叉尾太阳鸟每年3~5月间繁殖,由雌鸟(据1984年广西观察)在热带常绿阔叶林山地海拔490米的竹-阔叶林缘的藤本灌木丛上营巢[21],巢呈长梨状,约高11.6厘米,宽6.3厘米,用草茎、苔藓、枯树叶和木棉絮等野生植物纤维及毛、羽为材料编织构成,系于悬垂的横枝下面,里层敷以地衣、软细的木棉絮和细的草根等材料。</h3> <h3>幼鸟冠部羽基隐约可见暗褐色,头、颈两侧灰绿,下体羽毛呈绒状;喉灰微沾黄绿,胸部黄绿色较深,腹和两胁淡黄,余与雌性成鸟相似。</h3> <h3>在世界范围内,分布于中国、越南以及老挝[。在中国东南及南部的江西、四川、云南、贵州、湖南、广西、广东(包括香港)、福建、海南岛等地常见。</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