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照片为 六十年代金沙江路155号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的校门。笔者高初中都在该校就学,虽七旬过五,但依然思念母校二附中,以及青少年时代留下印记的华东师大!</p><p class="ql-block">2018年,适逢二附中建校六十周年大庆,又是68届高中生毕业五十周年,特地再充实本美篇,以示纪念。</p> <p class="ql-block">二附中六十年代的初中部教学楼(南大楼)。</p> <h3>二附中金沙江路已拆毁的老校址的正门。</h3> <p class="ql-block"> 二附中教学楼南大楼和当年的学生宿舍楼旧照。</p> <p class="ql-block"> 照片为现在属华东师大并整修过的二附中南大楼,现称红楼。2017年底,南大楼已拆除,65届初中生在此楼学习了整整三年,心痛不已,因为这楼有他们少年时代的美好记忆。</p> <p class="ql-block"> 原二附中学生宿舍楼改为华师大职工宿舍,现也己拆除!</p> <p class="ql-block"> 原二附中金沙江路155号校区南北教学楼、校门、宿舍楼及走道组合照,它只能留在我们的记忆中了!</p> <h3> 受师生尊敬爱戴和怀念的首任校长毛仲盤先生(已故)。</h3> <p class="ql-block">1994年二附中已故校长王鸿仁先生,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副校长,并兼任68届高中2班的副班主任,致力于追求教育的卓越和教学的改革,我们深切地怀念他。这是他与世界奥林匹克物理化学竞赛金牌获奖学生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这是1992年王鸿仁校长赴安徽固镇支教的留影,与普陀区几位校长及教导主任培训当地学校中层以上干部。(该活动由普陀民盟组织)</p> <p class="ql-block"> 这棵大雪松位于二附中南北教学楼之间,当年青翠茂盛。</p> <p class="ql-block"> 65届初三毕业班师生在高中北大楼(已拆)拍摄的集体毕业照,</p> <p class="ql-block"> 原二附中有一般学校不多见的四百米跑道的操场,现已建成田家炳书院大楼,但是二附中校友在操场上龙腾虎跃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p> <p class="ql-block"> 金沙江路155号原华师大二附中门牌号,现已属华师大科技园和孵化园专用了。见之总有些稠怅!</p> <p class="ql-block"> 笔者二附中就读时初中二年级的学生手册,简单实用,不象现在所谓的学校家庭联系册胡里花哨的。</p> <p class="ql-block">笔者1965年用过的练习册,封面很写实,四年后年真的到江西农村插秧犁田了,那时山村还无手扶拖拉机,我们(男生)都学会了用老牛犁或耙田。</p> <p class="ql-block"> 这是1973年夏拍摄的知青照片,其中就有二附中八名高初中68届的毕业生,日后他们中有五人入学华师大,一人入学复旦。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二附中当年的教学质量。如高考1977,浯漳二附中插队知青中就王杏春(上调)、宋大图(病退)、刘爱莉、李京汉等四人考入大学!当年崇仁教育局及乡办成员也惊叹不已!</p> <p class="ql-block"> 同大队插队落户的八名女知青合影,摄于1973年夏,其中前排四人,后排左二为二附中68届高初中毕业生,日后她们中有四名大中学女教师。</p> <p class="ql-block"> 这是初二年级下学期发的离队(中国少年先锋队)通知书,一张红纸油印版,亦很庄重。现已年届八旬的当年的大队辅导员戴德才老师也深深地印在我们脑海中,且在同窗聚会中多次相遇。</p> <p class="ql-block"> 两名江西插队的高中知青,校庆日与当年的大队辅导员戴德才老师相遇。</p> <h3> 笔者属68届高中,由于文革,实际只念了不满一年的高中,这是高一成绩单。(局部)</h3> <h3> 1966年,一般认为从5月16日大革文化命开始,在 荒废青春年华的同时留存了当年文革小报类藏品,这是当年华东师大校长常溪萍因不堪文革迫害自杀身亡的文革型报道,现阅之,一个字"悲″!</h3> <h3> 靠二附中最近的共青场附近的石桥小河景观。石桥原为木质红桥,初中时美术老师鲍友才(印尼华侨,风趣幽默,教学认真,己病故,我们怀念他)还带学生到此写生。</h3> <h3>华师大的毛泽东像。</h3> <p class="ql-block"> 已修茸一新的师大三馆(生物、地理、政教)前建于1967年的毛主席花岗岩塑像,底坐还有当年林彪四个伟大的提词,现已不存在了。</p> <h3> 当年二附中学生都喜欢在伟人塑像下合影。</h3> <p class="ql-block"> 1969年,高中68届2班师生,送同窗潘维明步行赴江西新干线插队落户,留下的珍贵合影。</p> <h3> 毛主席塑像于1967年9月15日落成,当年将像前大草坪称为九一五广场,二附中学生也领到了彩色照片。</h3> <h3> 毛主席塑像彩照的背面。</h3> <h3> 学生手捧毛主席语录(当年称红宝书)簇拥宝像高呼祝毛主席万寿无疆……</h3> <h3>照片背面林彪副统帅四个伟大的题词。</h3> <p class="ql-block"> 六十年代学生泛舟丽娃河上的情景,令人想起当年优美动听的校园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浆"。</p> <p class="ql-block"> 现今的三馆(当年地理糸、政教糸和生物糸),及数学系俯视图。</p> <p class="ql-block"> 现在的华东师大中山北路颇有气势的校门。</p> <h3> 华东师大文史楼,二附中学生也很喜欢在楼前拍照留影。</h3> <h3>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作者在文史楼前的留影。<br></h3> <h3> 这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二附中迁往枣阳路校区的校景。</h3> <h3> 二附中 枣阳路校区校景组合图。</h3> <p class="ql-block">校庆四十周年(1998年10月),到校祝贺的校友(68届高中占主体),在枣阳路校门口留下了珍贵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2018年10月6日,二附中建校六十周年校庆。68届高中在张江新校园相遇,四名同在江西一个大队插队落户的知青,留下了上山下乡五十周年的合影,很珍贵!</p> <h3> 世纪初 师大二附中迁往浦东张江新校区。</h3> <h3>新校标。</h3> <h3> 令人耳目一新的二附中张江校区的校内建筑。</h3> <h3> 校史陈列室的校园模型。</h3> <h3> 与我们同在江西崇仁上山下乡的二附中知青院士丁剑上了校友风釆榜。</h3> <h3>丁剑院士在浯漳古村鲁浒村务农六年,后推荐入学江西医学院,经努力成为院士。这是丁院士(左)与同队知青的合影。</h3> <p class="ql-block">右下是曾在二附中就读的知青院士,这是在江西插队落户时与同伴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本幅及以下照片,是二附中的江西知青校庆60周年,在张江新校区的部分合影。</p> <p class="ql-block">左二人二附中68届高中生,右二人同届初中生。</p> <p class="ql-block">四名都是二附中68届高中生,三名都曾在江西山村同大队务农,右一当年参军。</p> <p class="ql-block">二附中的浯漳知青,中68届高中,两侧同届初中。</p> <h3> 当年上火车时手捧毛主席去安源的油画。</h3> <h3> 当年上山下乡的集体乘车证。</h3> <h3> 二附中68届高初中生在江西山村,下地出工前的珍贵留影照片。</h3> <h3> 知青在插队的浯漳古村拍摄的照片,当年风华正茂,好年轻。</h3> <h3> 同上。</h3> <h3> 五十年前两名女知青在古祠堂前的珍贵留影。</h3> <h3>五十年后,知青重返第二故乡,又拍摄古祠堂照片。</h3> <p class="ql-block">插队落户的浯漳古村祠堂街。</p> <h3> 用中国人民邮政发行的邮票来展示二附中的学生(知青),他们在农村的艰苦劳动和风釆。这是知青在打农药。</h3> <h3> 二附中赴江西插队落户的知青参加县知青代表会议笔记本屝页。</h3> <h3> 二附中的江西知青有八人担任过乡村教师,他们对浯漳古村人才的培养付出了艰辛的劳动!</h3> <h3>照片是二附中知青教师与江西山村小学生的毕业生合影。</h3> <h3>当年二附中学生担任山村教师,这是与当地教师合影。因山村很少拍照,所以不少当地女教师携子女同拍,这个也能理解。</h3> <h3>担任过浯漳山村小学教师,这是她们当年的照片。</h3> <p class="ql-block">入学华师大物理的知青陈恒。</p> <p class="ql-block">入学复旦大学曾任知青连长的冯荣根。</p> <h3> 当年毛主席关于教育革命的语录。</h3> <h3> 江西农村的水稻田,目前二附中江西插队知青正在筹划第二故乡行。</h3> <h3> 这是上海慰问团发的自学丛书,大家如获至宝,认真学习,物理化学等自学丛书恢复高考后使用率高,现已难笕踪影了。</h3> <h3> 这是二附中的江西知青参加学理论经验交流会后,当年所发的纪念册封面,现已成了珍贵的知青文物。</h3> <h3> 江西插队山区的梯田(摄于2015年),梯田已成了二附中曾落户江西68届高初中生挥之不去的青春记忆。</h3> <h3> 我们保存至今的校庆纪念章和校徽。</h3> <h3> 校友悉心保存的华东师大及二附中的校徽。</h3> <h3> 新师大校徽的字糸文革时期的毛体临幕体,二附中校徽糸文革前华师大常溪萍校长所书。</h3> <h3>师大二附中校庆四十周年的校庆纪念章。</h3> <h3> 作者保存至今的65届初中毕业证书。因文革原因,作者沒有拿到68届高中毕业证书,若师大二附中象市西中学那样能补发证书,那对我们来说是值得庆贺的大事了。</h3> <h3> 二附中学生保存的校庆三十周年的活动资料。</h3> <h3>校庆四十周年的校报特刊。</h3> <h3> 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中五十周年校庆,二附中的江西知青相遇合影。</h3> <h3> 毕业三十周年二附中68届高一(2)班部分同学在兰溪路原白玉兰餐厅聚会后合影。</h3> <h3> 高一(2)班毕业四十周年在华师大文史楼前合影。第二排中为曾任高一(2)副班主任的当年校长王鸿仁(已故),他尝试2班孙国平等近十位同学免考高一数理化等学科,而去学习高三高二学科,准备高二参加高考的已初有成效的实践,因文革而夭折!</h3> <h3> 笔者所在二附中65届初三(5)班部分同学合影照片。</h3> <h3>68届高中2班学生与海外同窗相聚。</h3> <h3> 1998年二附中江西插队落户的知青在金沙江大酒店合影。</h3> <h3>这张珍贵的旧照是赴江西插队落的二附中知青在学习文件,记得时间是1971年9.13林彪坠机后,听大队民兵营长读文件时大家陷入了沉思….(这展现了很多知青回忆文章所叙述的情景)</h3> <h3>文革期间高一(2)班红卫兵合影,部分学生因所谓成份问题,无缘参加红卫兵,故未参与拍照,有点遗憾。</h3> <h3>江西插队的二附中女同学,其中有陕北曹楊女生各一名。</h3> <h3> 找到失联的二附中女知青,这是在曹楊路大丰收酒家(原址是普陀区少年宫)女知青合影。</h3> <h3> 下列集体照为近两年二附中赴江西插队落沪的知青以及部分原陕北中学、曹楊中学等学校知青的合影。</h3> <h3> 这几位知青都曾在江西崇仁县城工作过。</h3> <h3>68届女生合影。</h3> <h3> 照片为二附中与同在江西崇仁插队的陕北曹楊等校知青聚会时的合影。</h3> <h3>同上。</h3> <h3> 招待插队乡村在沪打工的第二代农民工或经商村民。</h3> <h3> 曾同住一屋檐下,同吃一鍋饭的知青进入晚年后常相约外出旅游,下列是一组照片。</h3> <p class="ql-block">华二校庆六十周年知青合影留念。</p> <h3>普陀区赴江西崇仁浯漳古村插队落户的高中生欢迎当年农村挚友(右二),这是相聚时合影,左右两侧分别为曹杨和陕北中学高中生,其余均为二附中68届高中生,他们都为江西山村奉献了青春。</h3> <p class="ql-block">进入插队落户大队的牌坊《聚仙门》,它建于本世纪初,主要是为了发展古村的旅游业。</p> <p class="ql-block">昔日学生看望当年的知青老师。</p> <p class="ql-block">当年二附中学生插队落户的浯漳古村一角。</p> <h3>2018年2月8日小年假座榕港海鲜酒楼徐汇店,二附中68届初中及68届高中各班选派二名联络员(有人高初中兼任)在此聚会,商讨校庆活动事宜。</h3> <h3>全体联络员合影。</h3> <h3>高中的联络员合影。</h3> <h3>部分与会者合影。</h3> <p class="ql-block">作者同队知青。</p> <h3> 本文完成于毛主席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很有必要号召四十八周年前夕(即2016年12月21日)。现已进入2018年,上山下乡号召已有五十周年,又适逢母校华东师大二附中建校六十周年,故收集些资料充实本篇。</h3> <p class="ql-block">再添加华东师大二附中的江西知青的近十年的旅游照片(含部分同下乡的原曹杨中学知青)。</p> <p class="ql-block">当年作者在插队小村竹溪留下的珍贵照片!(1971年夏)</p> <h3>这是本美篇作者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在华师大校门口的留影。</h3> <p class="ql-block">经作者和当年同大队鲁浒知青童蒙志努力,我们插队落户的老照片,己收录在《情缘江西》上海知青老照片相册中,也算岁月留痕了!</p> <p class="ql-block">向旅居海外的浯漳知青梁克承赠送《情缘江西》大型知青相册。</p> <p class="ql-block">作者和上海知青研究会前会长(中)及主编(左)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大型相册《情缘江西》发布会合影,作者搜集了近二十幅二附中知青老照片,且大部分被录用,也算青春永驻,或青春留痕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