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威勒比庄园- 十九世纪澳洲开拓者富豪生活一瞥

白桦林

<h3>感谢 友人 Dylan 的精心安排,在离开墨尔本的最后一天(11月26日)带我们前往一座神秘的威勒比庄园(Werribee Park)进行参观。 本美篇制作查阅了澳大利亚人物词典,参考了墨尔本大学艺术历史系Suzanne Fraser教授的论文:《威勒比庄园玻璃窗蚀刻画上的红鹿》,许多照片出自同团团友。</h3> <h3>威勒比庄园距离墨尔本30公里路程,整座庄园包括威勒比大厦、维多利亚州立玫瑰园、花园、威勒比庄园国家马术中心、谢多菲斯酒庄、威勒比开放式动物园、当代雕塑步行小道、自然河流及大厦酒店和会议中心。</h3> <h3>这是维多利亚州最大的一个私人庄园,占地400公顷,至今已有150多年,其间更牵涉着一段真实的凄美的爱情故事。</h3> <h3>1839年到1841年间,在澳大利亚淘金潮前夕,英国苏格兰人汤姆斯 启恩塞德Thomas Chirnside 和弟弟 安德鲁 启恩塞德Andrew Chirnside 先后来到这块新大陆。他们揣着仅有的几百英镑和一本圣经,怀着对新大陆的无限憧憬,根据家族特有的信条:‘Do or Die’="不成功,便成仁"搭上淘金船来到澳洲,开始在Werribee地区牧羊产业。 短短几年,这对农民的儿子便成功地建立了他们自己的‘牧羊王国’, 成为19世纪80年代维多利亚州最富有的家庭之一,这所庄园就是这对冒险家兄弟事业巅峰的象征。 </h3> <h3>当時做為英國海外殖民地的澳洲,正处于農業及畜牧業蒸蒸日上的時代。在事業初步穩定後,哥哥於1845年回鄉探親時愛上了他的表妹,但是這段感情並未得到女方父母的認可,因此哥哥不得不先返回澳洲。不久之後,輪到弟弟回鄉探親時,哥哥便拜託弟弟想辦法將他心愛的表妹一起帶來澳洲。万万沒想到,1852年弟弟从苏格兰带回的表妹,竟然与弟弟在路上一见钟情,闪电结婚!</h3> <h3>深爱表妹的哥哥从此终生不娶。但是為了讓心愛的表妹在澳洲能有個舒適寧靜的家,他仍然盡心地與弟弟一起,用當時最上等的建築材料,為弟弟一家人建造了這座意大利風格的莊園。全部家具都从爱丁堡定制装入58箱运来。</h3> <h3>三年后莊園落成,哥哥建了威比庄园后,居住在Point Cook(现在墨尔本西面最大的华人新移民区)。它就在威勒比旁边的区。</h3> <h3>弟弟安德鲁与玛丽带着三个孩子住在这所无与伦比豪华的庄园里,哥哥直到他生命中的最後幾年才搬入莊園與弟弟一家同住。</h3> <h3>哥哥汤姆斯一生郁郁寡欢,因劳累过度,老年患上忧郁症,经常产生幻觉,认为自己破产,终于1887年在亲人们不备时于洗衣房饮弹自尽。 </h3> <h3>三年后弟弟安德鲁因心脏病不幸去世。</h3> <h3>更为凄惨的是表妹玛丽。1908年的一个晚上,睡梦中她的秀发不慎被床边的蜡烛倒下燃烧,迅速蔓延至全身,从此,表妹玛丽再也没有苏醒过来。</h3> <h3>启恩塞德家族在这里住了45年。1922年把它卖给另一富商菲利普·洛克(Philip Lock)。</h3> <h3>一年后又转手到罗马天主教教廷,改之为神学院。此神学院经过二战的风雨,一直延续到1973年。</h3> <h3>维多利亚州政府于1973年从教廷手中接管了威勒比大厦,经过修缮于1977年对外开放,使我们得以一窥当年澳洲富豪的生活。</h3> <h3>步入大厦,抬头便见启恩塞德家族的族徽和格言"Fac Aut Morere",即"不成功,便成仁(Do or Die)"</h3> <h3>这座美轮美奂的意大利風格的大厦共有60多个房间,耗时三年建造,于1877年竣工。</h3> <h3>走进大厅,首入眼瞭的是三尊大理石雕像。女的是威尔士王妃,爱德华七世王后(乔治五世的母亲)上左是爱德华七世(威尔士王子,维多利亚女王的长子)右面可能是雕塑家本人。这三尊都是英国维多利亚时期著名的雕塑家Marshall Wood 的作品,汤姆斯于1879年采购回来。</h3> <h3>墙上的画像左面是哥哥:汤姆斯( Thomas Chirnside)右面是弟弟:安德鲁(Andrew Chirnside)</h3> <h3>书房。(当时仅限男人享用。)</h3> <h3>墙上挂的是弟弟安德鲁年轻时的像。男人房的壁炉是深色。</h3> <h3>沙发上的帽子、拐杖、大衣显示男主人保持着英国绅士着装传统不变。</h3> <h3>客厅。与今日的豪华不可相提并论的英伦维多利亚风范。丝质的座椅,绸质的窗帘,木质的三角钢琴,陶瓷的摆件,墙上浓重的油画,往日的繁华,尽在这客厅里,尽在这每一件摆设中。</h3> <h3>小桌上的女红,使人联想到 奥斯汀笔下的英国妇人坐着缝制蕾丝的景像...</h3> <h3>沙发以及摆设极具英伦特色,色调搭配和谐,华丽而不张扬。</h3> <h3>客厅也是餐前饭后品茶聊天的地方。</h3> <h3>主人宴请宾客的宴会厅。 16 英尺长整橡木餐桌。苹果绿的墙壁配色苹果绿的全套陶瓷餐具。餐桌上方的铜制</h3><h3>埃及式的灯具是整座庄园中最好的灯饰。宴会厅的四周墙上挂满了哥哥汤姆斯购买的名画。</h3> <h3>十九世纪八十年代,这所宴会厅曾接待过许多重要人物。内莉 梅尔巴 女爵士 Dame Nellie Melba (澳洲第一位获得国际声誉的女高音,当时世界上最著名的歌剧演员之一)也曾是座上宾。</h3> <h3>家人用餐厅。</h3> <h3>ZY摄</h3> <h3>餐厅的壁炉</h3> <h3>在一楼大厅的四个角落分别摆放着精致的东方彩瓷和青花瓷花瓶。</h3> <h3>拾阶而上,每走一步似乎都有艺术的魔力让你停下,让你凝视,让你驻足。</h3> <h3>油画,玻璃蚀刻画,水晶吊灯,大理石雕塑,走眼一个都是遗憾!</h3> <h3></h3><h3>木艺,铁艺,地毯的色彩和编织技艺,交错融合,每一个回眸都是一幅油画的感觉。</h3> <h3>一上楼,面对着一层至二层楼梯对面,一幅巨大的压花玻璃蚀刻画惊现在眼前!</h3> <h3>这是一幅花窗压花蚀刻玻璃画,画的中心是一只无比硕大健壮的红鹿,它高高地抬起头颅,侧身站着,那岔岔支立着的犄角,显得那么倔强,刚强!向前自由伸展,宛如神剑刺向青天!前面还有两只可爱的小鹿。红鹿的长腿被满地的植被覆盖,欲欲试动的样子仿佛要起步横跨那无人耕种过的平原。在十九世纪,全世界最多的红鹿源于苏格兰高地,它那高耸的珊瑚树般的犄角交汇在苏格兰高地广阔天地之间,成了野性和雄性气概的符号! 代表了苏格兰人崇尚自由的天性和勇敢无畏的精神!周围的玻璃蚀刻画表现了一年十二个月每个月的游戏运动。最旁边的两幅画:左边是圣乔治,右边是圣安德鲁(苏格兰的保护神)</h3><h3><br /></h3> <h3>这幅压花玻璃蚀刻画是根据英国知名画家兰赛尔爵士(Landseer) 的名画"奇灵厄姆的红鹿" &lt; Red Deer of Chillingham &gt;(收藏于大英博物馆),由墨尔本的花窗玻璃制造商F&amp;U 绘制的。上图</h3><h3>就在本月伦敦苏富比拍卖会上,中国买家差点买走了兰赛尔博士的登封之作,19世纪最知名的英国名画之一《幽谷之王》(The Monarch of the Glen),下图。苏格兰国家美术馆在最后一刻撤拍,表示《幽谷之王》将被该馆筹资并永久收藏。</h3> <h3>在十九世纪,红鹿是贵族的代表,出现在许多英国浪漫文学中。这幅红鹿压花蚀刻玻璃窗画表露了汤姆斯俩兄弟的心迹,他们作为来自苏格兰底层的农民在澳大利亚通过艰苦奋斗,创下了类似英国贵族绅士的生活方式,因此,这只荒野中的红鹿正是他们重塑自己的文化身份。汤姆斯兄弟后来成了名副其实的绅士,第一批红鹿到达澳大利亚是阿尔伯特亲王(维多利亚女王丈夫)在1860年从温莎大公园捐赠给威勒比庄园的,汤姆斯兄弟成了澳洲第一位引进红鹿的人。威勒比庄园的红鹿群是澳大利亚最重要的牧群,在整个澳大利亚殖民时代,形成了驯化,促进了欧洲物种在澳大利亚大自然环境中的生长。两兄弟后来购买了许多物业,启恩塞得家族物业发展到整个维洲西部,南澳,新南威尔士州与北昆士兰。发达后,两兄弟做了许多善事,赞助当地的教堂,学校,曾经捐了1000英镑给墨尔本大学的Ormond 学院。他们将苏格兰人那种不屈不饶奋斗的精神遗产带来澳洲,开拓了一片新天地。这幅画,可以说是两兄弟精神世界的最大注解!</h3> <h3>环顾四周,才发现大厦里到处都悬挂着红鹿的头颅,无一不在表露主人的心迹。</h3> <h3>登上二楼大厅,只见淡雅的浅蓝色,粉色和金色,编织成了浪漫和美丽的空间。</h3> <h3>无疑,二樓中央的沙龍,是整棟建築中最靓丽的廳!在十九世纪,沙龙室通常被用作绘画陈列室,客厅。这里墙上挂满了哥哥汤姆斯从伦敦购买回来的许多名画。</h3> <h3>18881年,汤姆斯在伦敦用823英镑购买了73幅名家作品。布置了整座大厦的各个房间,特别是沙龙,宴会厅。如今大厦共有20幅像,其中8幅是1881年买回的原作。上图是法国绘画之父普桑的作品。</h3> <h3>当家里举行娱乐活动时沙龙又可以作为舞厅。当启做舞厅时,乐队会坐在前庭。</h3><h3><br /></h3> <h3>前厅的拱穹上,镶满了二十四K金的金箔。</h3> <h3>主卧室</h3> <h3>卧室</h3> <h3>卧室里的干花贴画</h3> <h3>他们仨都被儿童房的细腻入微惊呆!😳</h3> <h3>儿童卧室。 </h3><h3><br /></h3> <h3>婴儿床</h3> <h3></h3><h3>这张大床应该是奶妈用的。</h3> <h3>婴儿夜尿壶与小儿马桶</h3> <h3>烘尿布的壁炉 儿童与女人房的壁炉都是白色。</h3><h3>右面是小儿娃娃玩具柜。</h3> <h3></h3><h3>孩子长大一点,就会拥有他们自己的游玩空间。</h3> <h3>木偶游戏</h3> <h3>在维多利亚时代,[1837-1901 ,维多利亚时代后期是英国工业革命和大英帝国的巅峰)家庭的儿童教育中,上帝与国家是重要的价值观。富有的父母很少直接介入对孩子培养。启恩塞德家族的儿童是在托儿所长大的。这间房间,展示了启恩塞德家族儿童从婴儿到小童在托儿所成长生活的场景。</h3><h3>男童与女童受的教育是不同。因为对他们有不同的期待。他们学习将来能够融入社会的技能。其中宗教教育是重要的一环。</h3><h3></h3><h3>维多利亚时代的价值观包括学习大自然,和改变自然环境为人类服务。这个房间里的某些项目就是启发儿童对大自然的热爱。另外维多利亚时代富有的家庭都紧跟学习最新技术,与时并进。这些都反映在对儿童的教育中。<br /></h3> <h3>女子更衣室</h3> <h3>女子更衣室里的羽毛画。在十九世纪,制作羽毛画是非常流行女子手工作业。她们将采集的羽毛,一根根地按照图排列,精心地设计出一幅幅美图,粘在合适的底板上,再进行水彩着色成画。</h3> <h3>十九世纪女子服饰展览室。十九世纪末,澳大利亚的绅士和小姐大部分都保留了英国的着装法则,特别是生活在大城市中的上层阶级,穿着非常讲究。那时澳大利亚的城市服装大部分都是紧跟欧洲潮流。</h3> <h3>在十九世纪的等级社会里,如何着装,在区分阶层上起了重要作用。</h3> <h3>服装的剪裁,布料的质量和各种服饰的选择,如帽子,手套,鞋,珠宝等都是身份象征的重要元素。</h3><h3><br /></h3><h3><br /></h3> <h3>为了形体,西方女子从小需要痛苦的束腰,左边摆的就是当时女性束腰的黑白真实照片。右边是紧身束衣。</h3> <h3>看看那个时代教你怎样穿紧身束衣。尽最大尺度抽紧,深呼吸!😭</h3> <h3>各种女帽</h3> <h3>印有手绘花画的绢丝扇</h3><h3>印有手绘玫瑰的绢丝黑扇 和夜间用的长手套</h3><h3>十九世纪的木制针线盒,太阳伞。</h3> <h3>手工抽纱工具。中国的抽纱工艺最早都是从欧洲意大利传教士传来。</h3><h3><br /></h3> <h3>女子手工抽纱作业书</h3> <h3>这里百年前的蕾丝绣花抽纱元素至今在还在服装世界流行!特别是近五年来,蕾丝一直惊艳街头。展望2017春夏,怀旧仍然是新潮。各式绣花,蕾丝,手钩,编织等复古之风继续吹!</h3> <h3>楼下有一个大房间重点介绍马术与猎兔运动。十九世纪猎兔运动(一种追逐野野兔 的运动 Coursing),作为英国的传统运动被引进澳洲,对于控制当年泛滥成灾的野兔起了促进作用。威勒比庄园场地对于猎兔运动的开展提供了很理想的环境条件。1875年,Williamstown and Wyndham 的猎兔运动俱乐会议在威勒比举行,安德鲁被选为主席。在整个19世纪70年代,汤姆斯与安德鲁提供威勒比庄园做为澳洲猎兔运动的所在地,兄弟俩成为联席主席。鉴此,威勒比庄园成为了澳洲猎兔运动俱乐部的总部。</h3> <h3>马术历来都是欧洲贵族们的传统项目。不仅是一种体育项目更是一种社交活动,而赛马是澳洲最富特色的运动之一,也是澳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百年前澳洲的开拓者初来乍到白手起家,开荒,交通,货运,甚至战争,马匹在建设这个年轻国家的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h3> <h3>赛马,猎兔这两项运动是兄弟一生中最喜欢的运动!哥哥尤其具有鉴别马的优劣的能力。</h3> <h3>威勒比庄园是维多利亚州马术运动发源地。在"威勒比庄园国家马术中心'"的马术比赛,包括国际标准的体育设施Equitana和世界马球锦标赛。它于1984年正式启用为指定的国家马术中心。查尔斯王子曾在威勒比庄园国家马术中心打马球。</h3> <h3>两兄弟最大的赛马成功是1874年他们的马Haricot 获得墨尔本杯🏆。墨尔本杯赛马是澳大利亚最著名的赛马,创办于1861年,在澳大利亚被誉为&quot;让举国屏息呼吸的赛事&quot;。</h3> <h3>台球室</h3> <h3>仆人服装展览。在1880年代,在英国除了那些最大的家族,绝大部分仆人都不再穿制服。但在威勒比庄园却没有改变。劳动时,仆人们会穿一些朴素的衣服,在会见主人与朋友时,他们会穿正式服装。这是男总管的服饰。</h3><h3><br /></h3> <h3>女总管的服饰</h3> <h3>男管家,女管家的服装.</h3><h3>看到这一排服装,感到俨然进了"唐顿庄园"😀</h3> <h3>贴身女仆与贴身男仆的衣着</h3> <h3>客厅女仆/马夫的衣着</h3> <h3>洗衣娘和厨娘的服装</h3> <h3><h3></h3></h3><h3>厨房</h3> <h3>二楼为大厦装修展览 ,三楼为图书馆,底层为咖啡厅(原为酒窖),图书馆原从小图的楼梯上去,现不对外开放。</h3> <h3>建筑的外观,廊道,花园,每一处都精致和华贵得让人炫目。</h3> <h3>庄园后院里的雕塑</h3> <h3>上图为大厦后面,下图为大厦酒店</h3> <h3>洗衣房, 当年 汤姆斯在这举枪自杀。</h3> <h3>坐着小火车,可以绕花园一周游</h3> <h3>参观威勒比庄园如同参观博物馆,配上十九世纪女子服饰展,马术与猎兔运动展,十九世纪庄园仆人服饰展,维多利亚时代儿童生活展,神学院发展展,大厦修复展等各种专题展览,让你详尽地了解十九世纪末澳洲开拓者的发展历史。参观大厦有中英文录音导赏。花园只有英文录音导赏。开放时间一年四季每年11/4月: 早上10:00至下午5:00 每年5/10月: 早上10:00-下午4:00 周日 早上10:00至下午5:00 周末</h3><h3></h3><h3></h3><h3>圣诞节关闭</h3> <h3>威勒比庄园在1973年由维多利亚州政府收购,并经过深思细量重现原貌。如今庄园除了顶层钟楼外全部开放,主体楼的两翼是后来加的,分别作为餐厅和酒店。参观威勒比庄园不仅使我们领略了早期开拓者的奋斗和奢华,生存与文明发展的历程,同时也了解了十九世纪维多利亚时期富豪的家族生活方式。</h3> <h3>如今,这座历经百年岁月雨打风吹的建筑,早已物是人非,而汤姆斯与安德鲁两兄弟对玛丽痴情眷恋的故事,依然回荡在悄然无语的楼阁中. </h3><h3>走出威勒比庄园,不禁感慨万千,当年他们三位英国苏格兰人不远万里,渡海勇闯来到澳洲,从一无所有做起,同心合力,奋发图强,以家训 "Do or Die" - "不成功,便成仁"激励自己,建成了今天规模宏大的威勒比庄园,并从英国的劳动阶层成为维多利亚州屈指可数的名门望族!岁月流逝,百年前以汤姆斯、安德鲁和玛丽为代表的澳洲开拓者的那种勇敢无畏的冒险开拓精神,却不会随着时间而逝去,她永远激励着后人的心志!</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