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下的南京秦淮风光带

江山

<h1>&nbsp; &nbsp; 每到一个城市,像是一个过客。十年前,我在家乡最大的户外论坛曾注册“过客”的网名,没想到我以后就成了来去匆匆的“过客”。</h1><h1>&nbsp; 人活在这个世上可能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就像是一场梦,来的都是过客,没有必要有那么多的恩恩怨怨,想不开或者放不下。</h1> <h1>&nbsp; 赶到六朝古都之称的南京,天色快拉窗户帘子。在网上预订了秦淮河附近的酒店,寸土寸金的地方,酒店没有停车位,开放的停车场收费8小时,停一晚和住宿费差不多,生活在大城市人们是不是觉得挺幸福?庆幸自己是乡下人,放下行李,抓紧把周围的景点逛完,来找点平衡。</h1> <h1>&nbsp;在远古时代,秦淮河就是扬子江的一条支流,新时器时代,沿岸就人烟稠密,经济发达,这里孕育了古老的文化,被称为“南京的母亲河”。</h1><h1>&nbsp;秦淮河古称淮水,原名“龙藏浦”,全长约110公里,流域面积2600多平方公里,是南京地区主要河道,历史上极有名气。相传秦始皇东巡时,望金陵上空紫气升腾,以为王气,于是凿方山,断长垅为渎,入于江,后人误认为此水是秦时所开,称为“秦淮”。&nbsp;</h1> <h1>&nbsp; 江南贡院位于秦淮区夫子庙学宫东侧,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科举考场,中国南方地区开科取士之地。</h1> <h1>&nbsp; 江南贡院始建于宋乾道四年(1168年),经历代修缮扩建,明清时期达到鼎盛,清同治年间,仅考试号舍就有20644间,可接纳2万多名考生同时考试,加上附属建筑数百间,占地超过30余万平方米。其规模之大、占地之广居中国各省贡院之冠,创中国古代科举考场之最。</h1> <h1>&nbsp; 清光绪卅一年(1905年)袁世凯、张之洞奏请清廷废除科举,推广学堂,从此江南贡院便结束历史使命。</h1> <h1>&nbsp; 从江南贡院落成直至晚清废除科举为国家输送800余名状元、10万余名进士、上百万名举人,仅明清时期全国就有半数以上官员出自江南贡院,金陵文化之昌盛可以想见。</h1> <h1>&nbsp; 在清代江南贡院考区高中状元者达58名,占清代状元总数的52%。明清两代名人,吴承恩、唐伯虎、郑板桥、吴敬梓、翁同龢、张謇等均出于此。</h1> <h1>&nbsp; &nbsp;古人求学之路</h1><h1>&nbsp; 古人求学的目的就是为了有朝一日科举榜上有名,鲤鱼跃龙门,对于寒门子弟来说,只有通过科举制度才能实现心中的抱负。很多人十年苦读就是为了金榜题名。</h1> <h1>&nbsp; 古人总结的“书中自有黄金屋”,到现在也不落伍。</h1> <h1>&nbsp; 级级会考,和当今的学生也一样,“千军万马过木桥”。</h1> <h1>&nbsp; 学子考到最后的流程</h1> <h1>&nbsp; 从这个考院考出去的名人和学者</h1> <h1>&nbsp; 钟馗,中国民间传说中能打鬼驱除邪祟的神。生铁面虬鬓,相貌奇异;然而却是个才华横溢、满腹经纶、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人物,平素正气浩然,刚直不阿,待人正直。</h1> <h1>&nbsp; 钟馗是中国传统道教诸神中唯一的万应之神,要福得福,要财得财,有求必应。</h1> <h1>&nbsp; 据说面临考试的孩子,来祭拜他老人家,念叨叨还管点事。</h1> <h1>&nbsp; 2012年,在江南贡院的基础上扩建为中国科举博物馆,是中国唯一反映中国科举考试制度为内容的专业性博物馆,也是中国科举制度中心、中国科举文化中心和中国科举文物收藏中心。2014年8月11日已开放的部分场馆包括博物馆地下一层,地面上明远楼、至公堂、号舍、碑刻及南苑的魁光阁等,含11个展厅。</h1> <h1>&nbsp; 夫子庙是一组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是供奉和祭祀孔子的地方,中国四大文庙之一。</h1> <h1>&nbsp; 夫子庙位于秦淮河北岸的贡院街旁,始建于东晋成帝司马衍咸康三年(337年),根据王导提议“治国以培育人材为重”,立太学于秦淮河南岸。当年只有学宫,并未建孔庙。孔庙是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年)就东晋学宫扩建而成的。因为祭奉的是孔夫子,故又称夫子庙。在学宫的前面建孔庙,目的是在于希望士子遵循先圣先贤之道,接受封建教化。</h1> <h1>&nbsp; 拿古人和孔圣人挣银子的人无处不在</h1> <h1>&nbsp; 庙内荟萃一组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主要由孔庙、学宫、贡院三大建筑群组成,占地极大。有照壁、泮池、牌坊、聚星亭、魁星阁、棂星门、大成殿、明德堂、尊经阁等建筑。</h1> <h1>&nbsp; &nbsp;文化是什么?</h1><h1>&nbsp; 笼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h1><h1>&nbsp; 人不见得上学多了才有文化,其实文化是一种生活中的积累和磨练。</h1><h1>&nbsp; 孔圣人没上多少学堂,《三字经》就是周游列国,在马车上屋求出来的。</h1> <h1>&nbsp; 中国古代第一所国家最高学府,金陵历史人文荟萃之地,不仅是明清时期南京的文教中心,同时也是居东南各省之冠的文教建筑群。</h1> <h1>&nbsp; 瞻园是南京现存历史最久的明代古典园林,是江南四大名园,夫子庙秦淮风光带组成部分。其历史可追溯至明太祖朱元璋称帝前的吴王府,后赐予中山王徐达的府邸花园,素以假山著称,以欧阳修诗“瞻望玉堂,如在天上”而命名。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5A级旅游景区。</h1> <h1>&nbsp; 大门上悬一大匾书“金陵第一园”,字系赵朴初所题。</h1> <h1>&nbsp; &nbsp;瞻园面积约两万平方米,共有大小景点二十余处,布局典雅精致,有宏伟壮观的明清古建筑群,陡峭峻拔的假山,闻名遐迩的北宋太湖石,清幽素雅的楼榭亭台,奇峰叠嶂。</h1> <h1>&nbsp; 瞻园是南京地区保存最为完好的明代古典园林建筑群,也是唯一开放的明代王府,曾是明朝开国功臣徐达府邸的一部分,清朝各任江南布政使办公的地点,太平天国时期为东王杨秀清王府。瞻园叠经明、清、太平天国、民国与当代,和江南多数园林一样,沿革复杂,园貌历经变迁。</h1> <h1>&nbsp; 瞻园中辟有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是中国唯一的太平天国专史博物馆。</h1> <h1>&nbsp; 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是一座馆园合璧的博物馆,东侧是五进气势雄伟的古建筑群,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是中国收藏太平天国文物最多、史料最丰富的藏馆。</h1> <h1>&nbsp; 进门正中是一尊洪秀全半身铜像,院中两边排列着当年太平天国用过的大炮20门。二进大厅上“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与“太平天国历史陈列”匾额为郭沫若题写。</h1> <h1>&nbsp; 推翻清王朝的有志之士</h1> <h1>&nbsp; 不同时期的伟人,对太平天国农民运动的评价。</h1> <h1>&nbsp; 主要陈列文物有天父上帝玉玺、天王皇袍、忠王金冠、大旗、宝剑、石槽等数百件。</h1> <h1>&nbsp; 太平天国高级将领的官服“团龙马褂”、太平天国印制的《钦定士阶条例》、《钦定军次实录》、《钦定英杰归真》原刻本等一批稀世珍品,真切、详尽而全面地反映了这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的始末。收藏有太平天国文物2800余件,,其中有42件一级文物;各类文物及遗址、遗迹照片10000余张;清方原始档案、函札资料2000余卷宗;有关太平天国史图书6000余册;并已整理出版太平天国资料书籍30多部700余万字。</h1> <h1>&nbsp; 镇压农民运动的曾国藩、曾国荃两兄弟。</h1> <h1>&nbsp; 藏在都市里的园林</h1> <h1>&nbsp; 原江南行省与江宁布政使署驻地</h1> <h1>&nbsp; &nbsp;官职对应服装</h1><h1>&nbsp; 从芝麻官爬到大象官,要费老鼻子劲,自古以来当官要考运气加机遇。</h1> <h1>&nbsp; 六朝时,秦淮河及夫子庙一带更成为文人墨客聚会的胜地,两岸的乌衣巷、朱雀桥、桃叶渡纷纷化作诗酒风流,千百年来传于后世。乌衣巷更是六朝秦淮风流的中心,东晋时曾经聚居了王导、谢安两大望族而名满天下。</h1> <h1>&nbsp; 隋唐以后,秦淮河渐趋衰落,却引来无数文人骚客来此凭吊,儒学鼎盛,南宋始建的江南贡院,成为我国古代最大的科举考场,于是秦淮逐渐复苏为江南文化中心。</h1> <h1>&nbsp; &nbsp; 明清两代,是十里秦淮的鼎盛时期,富贾云集,青楼林立,画舫凌波,成江南佳丽之地。明太祖朱元璋下令元宵节时在秦淮河上燃放小灯万盏,秦淮两岸,华灯灿烂,金粉楼台,鳞次栉比,画舫凌波。</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