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到用时方恨少”一一记一次在工作中接待"老外”的经历、体会。(原创纪实作品)

一平

<h3>在学校我们都学过外语,我学的是俄语,可是有几个人能真正面对外国人,而且在没有翻译的情况下。突然遭遇,独自应对呢?这样的事儿却被我碰到了。那种体会之难,可以说终生难忘。</h3><h3>新华书店是我工作了一辈子的地方。每天都要接待社会各界,各个阶层的人。随时随地都要应对各种不同的人,和他们的不同的需求。包括中国人和外国人,包括盲人和聋哑人。这就需要我们有随时应变的能力,和文化知识才行。</h3> <h3>那是九十年代初期,我手术后休息了几年后,重返工作岗位,原来的岗位早已有了人选,回不去了,把我分配到书店二楼大厅的“外文部”,“外文部”分三个组,外文图书、外文词典、外文音像制品。早已不再是以前的外文门市部了。扩大了经营范围和品种。虽然是书店的老员工了,但是外文部我还真没有去过。所以快速的熟悉业务,书名,定价,出版社,适用读者范围,等等。和读者加强交流。尽快掌握自己应该掌握的知识。</h3> <h3>分到外文图书组后,我发现所谓的外文图书,已经成了英文书的一统天下,从入门英语,到四六级考试,到考托福,雅思,GRE教学应有尽有,而法语,德语,俄语,日语。就太少了。几乎就是大中专教材。这样的书源,很难满足读者需求的。果然,我刚到外文图书部不久。就遇见了一次接待“老外”的艰难经历。</h3><h3><br></h3> <h3>一天,我在三楼书库里出书,匆忙跑进来一个同事,她着急的告诉我“jiang姐,你快去看看吧,你们外文部来了一个老外,他说的话谁也听不懂,也不知道是哪个国家的话,正在闹呢!玻璃柜都要砸了。”我说“没找向红吗?”她说“找了!向红也听不懂他说的是哪国话!他反而更急了,快看看去吧!”没带翻译吗?”有翻译不就好办了吗!”我一听,这事可糟糕了,向红听不懂的,这事可要难办了。赶紧下楼吧。</h3><h3><br></h3> <h3>还没进大门,就听见一个男声高亢的怒吼。伴随着拍打玻璃几乎要裂开的声音。这是在骂人哪!这也太放肆了。我仔细听这是哪个国家的语言?听得这么耳熟?隔着成排的书架。能看到这个人的个头很高大,被众多的人围观。看不清面貌。再仔细听,啊!这说的是俄语呀!我在学校时学的就是“俄语”。但是他究竟说的是什么?真的听不懂。走近了,围观的人太多。场面特别混乱。说什么的都有。影响可太不好了。</h3><h3>我的心怦怦乱跳,怎么办呢?脑子迅速的旋转。想起在学校时。每当俄语老师给我们上课,问候语"你好,老师。”的发音,我鼓足勇气。大声的喊一声。"здравсмвуи”(你好!)听起来就是"兹德拉~斯德喔依”。这一句俄语,立即把围观众人的目光吸引到我这儿。那个老外刚才还像一只愤怒的雄狮,双手攥着拳头挥舞着,砸向玻璃柜子。柜子里陈列的图书样本,纷纷掉落。这一刻,立刻转怒为喜。迅速分开众人走到我的面前。这时我才看到,这是一个身材魁梧的"大块头”。将近1米9的身材。国字脸,栗色的头发。浓眉大眼很俊朗。身上穿的彩条T恤衫。全都被汗浸透了。时值盛夏三伏天,书店又是厢楼,那时还没有空调。大厅里特别闷热难耐,再加上众人的围观。脾气暴躁,所以满头大汗。样子非常疲惫。我脑子迅速的想下一句怎么说?一时半会儿还真想不起来了。他急切地对我连比划带说,可惜我真的听不懂。这可咋办?</h3> <h3>我一看他那么疲惫,出了那么多的汗,先给他让个座吧。我从书架背后拎出两个未拆包的“书包”,放倒摞起来,上面垫张纸,指着这个临时的“座位”,说了一句“:садиТесь”(请坐)(发音是:洒济接嘻,)又把给自己晾的一大搪瓷缸温开水端给他,拿来一条毛巾,和一个十六开本大小的硬纸板。示意他擦擦汗,喝点儿水,扇扇风。我的这一系列动作,他全理解了。向我笑着说:"сласибо”这句话我听懂了。他是说"谢谢!”(斯巴系巴),我赶紧回答:"не. стоит”(不客气)(发音,涅斯豆依特),让他平了平心,我想问他需要什么书?可是这句单词我没学过。他向我讲的话,我一句也听不懂,这可怎么办?突然,我想起来了,妹妹的小叔子在俄罗斯圣彼得堡留学,前几天,放暑假回国,我们还在一块儿聚餐聊天,我也知道他家的电话号码,这一下子,我有底气了。我想起了老师讲过,地名和人名都是音译的,直接说中文他就能听懂,妹妹的小叔子,我给解释成了“妹妹的弟弟”意思大致差不多吧,“Я,”我指了指自己。“Мои. &nbsp;Младшии. &nbsp;Брат”(妹妹的小叔子。)我妹妹的小叔子。在俄罗斯,圣彼得堡留学。”我一边说。一边从书架上拿下一本书翻开看。给他示范读书的样子。他点点头表示听懂了。“他回中国,现在在家放暑假。我给他打一个电话。(手势打电话)让他做翻译好不好?(手势来回交流,这是哑语手势了)他听懂了,频频点头。说、”хорошо”(好!)这个我听懂了。我也向他笑笑,点点头。”хорошо!”好!“</h3><h3>谢天谢地。可算听懂了。我给他安排在这坐等,拿起电话本。跑到办公室借电话。电话打过去了,是妹妹的婆婆接的,说明了来意后,告诉我妹妹的小叔子和同学去外地旅游。不在家。放下电话,我彻底没咒念了。这可咋办呢?"书到用时方恨少啊!”我学了三年的俄语,背了三年的单词。课本里几乎全是变格,语法,咋就不教点实际应用的对话呢?眼前的“坎儿”怎么才能过去呢?愁死我了。</h3> <h3>硬着头皮回去吧,看看,能不能有新的办法。</h3><h3>我回到他跟前,他满头大汗也擦干了,大搪瓷缸里的温开水喝得只剩下㡳儿了。真是“牛饮”!用硬纸板扇着风。斯文多了。我刚想告诉他,人没有找到。他却先递给我一张纸条,纸条被汗浸湿了,但还能看清字迹,上写“东山宾馆3号楼302室” 下一行写"俄文小说,俄文歌曲,俄文书藉。”第三行写“俄文杂志,俄文报纸,俄文期刋”。我的心豁然开朗。心想,你早点拿出来不就解决问题了吗?这个老外,就会发火,能解决什么问题呢?这下我心有底了。一条一条地给他解释。我指着"俄文报纸、杂志、期刋”告诉他,这些不是我们的经营范围。而是邮局。邮政部门的经营范围。怕他不懂。我比划了一个大大的信封。邮筒,写信的手势。然后投入邮筒的动作。他立刻点头表示听明白了。我又指着"俄文小说,书籍,歌曲。”那行字。告诉他。现在我们书店没有。我把他招呼到书架前,指着俄文教材跟他说,我们现在只有俄文版大专教材。他拿起来翻了翻。表示不需要。很遗憾。耸了耸肩摊开了两只手。很无奈的样子。谈话中,他的双眸一直紧盯着我。看我的手势,听我的解释。我发现,他能听得懂我说的话。这个老外,他大概能听懂中文。但是不会说。如果是这样。就好办了。</h3><h3>我问了一句。“请问?您能听懂我说话吗?”他急忙点了点头。哎呀!我松了一口气。这就好办多了。他又指着字条上的住址,眼睛盯着我。我明白了。这是迷路了。找不到住宿的宾馆了。我告诉他。从书店出大门向东拐。一直走就到了。随后拿起一张纸。给他画了线路图。标上了路过的明显建筑标志。因为这个路线太熟了。那是我的母校附近哪!</h3> <h3>做好了这一切,他该走了。我想到他刚才的表现,太野蛮。太狂傲。太骄横!太不像样子了!暴怒,咆哮,用拳头击打玻璃柜橱,掉落的图书样本,和众人围观的恶劣场面。给我们书店带来的影响极坏。如果有人报道出去。后果不堪设想。想到这,我觉得应该给他两句。批评批评他。我就说“你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吧?”他点头。我说“你方才的表现,很不好。"我把脸沉下来用手摆了摆。"не. &nbsp;хо-рощо”(不好)(涅、哈罗绍),他的脸立刻红了。我知道他听懂了。我说:"你的吵闹,影响很坏,是要扣我的工资和奖金的。"他立刻哇啦哇啦解释。当然我一句也听不懂。我继续说:"你到中国来,这样吵闹影响了你的形象,更影响了你国家的形象。俄罗斯的形象。”他冒汗了。连声说"Извините”(对不起)并频频鞠躬。"Спасибо. &nbsp;”(谢谢!)又指了指“座位、水杯。”又说了一声。"Спасибо”(谢谢!)每说一遍,我回答他一句"Не. &nbsp;стоит”(不客气。不用客气。)(涅斯豆依特)就这样,我们边走边谈。把他送到了楼梯口,告诉他出书店大门向东拐。按我给他画的路线图。不要再迷路了。我向他招招手。"До.&nbsp;</h3><h3>свидание”(再见!)(听起来,就是,达斯维达尼亚)他也向我招招手回应"До. &nbsp;свидание”.(再见!)我长舒了一口气。像打了一场仗。这时才感到。我也紧张的出了一身汗、、、、、</h3><h3><br></h3> <h3>下图的这个人取自微信,非常像我接待的那个“老外”,他在微笑时和狂怒时,完全是两个人!中国100多年来饱受外国人的欺凌,任何一个外国人,都可以在中国人面前称王称霸。耀武扬威。在中国的土地上,我真见不得这样的外国人。所以我那天给那个”老外”批评他的话语。他,很可能记一辈子。他能记得住,有一个书店的大姐,在他暴怒时,还招呼他。给了他一个座位。给了他一杯极度饥渴下,急需的一大杯温开水。给了他一个可以扇风的硬纸板纳凉。为他买书服务。想方设法跑前跑后。解释清楚以后。还给了他严厉的批评。指出他的表现影响了他个人形象。影响了他国家的形象。影响了俄罗斯的形象。以后,他再踏上中国的土地上时,就要有所敬畏了。这块土地。不是谁想践踏就可以践踏得了的!</h3><h3>那天,送走“老外”后,同事们围拢过来。问我,“jiang姐,那个老外是哪国人?说的是什么语言?”我告诉她们,他是个俄罗斯人。说的是俄语。她们又问:“你怎么会俄语呢?”我说,我们在校时学的是俄语。不过都快三十年啦,从来没有用过。更没有面对面跟老外交流过。都忘的差不多了。而且,我们学的很多是语法和变格,日常用语很少,这次遇见的"老外”,就给我难的够呛。幸亏他能听懂中文,而且我的手语他也能理解。我感叹。“书到用时方恨少。”真是这样。但愿以后不要再碰上这样的事。“涅斯豆依特”(不客气)被同事们读成了“捏死豆”。很长一段时间。“捏死豆”的故事成了同亊们的笑谈,可是我却笑不起来。</h3><div><br></div> <h3>前几天,我来到了书店,重新体会退休前,在这里工作的感觉。书店的三层大楼。改变了原来的风格。仔细看来各种图书。琳琅满目,品种繁多。我特意来到了"外文书屋”,书架上的外文书籍。比我在时品种不知增加了多少倍。改变了英文书籍一统天下的风格。增加了很多国家的图书。有德语,日语,俄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法语,朝鲜语,韩语,马来语等等。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步伐。国门敞开。各种语言都需要交流,书店也与时俱进。这是社会的发展。文化的进步。</h3><h3>回想起那次接待“老外”的经历。非常感慨。国门敞开了,各个国家的人都有机会到中国来。我们的对外接待能力也必须提升。外语能力也要提升。这样才能适应改革开放国门敞开的大局。那次的老外大闹书店,咆哮和谩骂很有可能就是,耻笑偌大的书店,文化场所。竟然没有一人能听懂他的语言,解决他的问题。难道不可能吗?“知耻而后勇”“书到用时,方恨少。“啊!、、、、、、</h3><h3>愿书店这个小小的阵地,能撑起沟通世界的,培养人才的大舞台。这就是我们作为书店人的最大心愿。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h3><h3><br></h3><div>&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这篇文章里的俄文书写,感恩我的班主任俄语老师指点,因为我只会说,而不会写了。</div><div>&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在这里向苗老师致谢。您的学生。一平)</div><div>(文章中的插图,人物插图是微信截图,场景照片为手机拍摄。效果不是太好。敬请谅解!)</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