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历史画卷2【解放战争中的铁道部队㈡】

晓安

<h3>  飘扬的“八一”军旗上永远铭刻着这样一支部队——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h3><br><h3>  她诞生在炮火纷飞的一九四八年,一九八三年百万大裁军中改工。走过了三十五年的艰难而又辉煌的历程。然而,就是这短暂的三十五年,铁道兵以她不朽的功勋,在“八一”军史上浓墨重彩写下了她那极其光辉灿烂的篇章。</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br></b></font></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解放战争中的铁道部队㈡</b></font></h1><h3><font color="#ed2308"><b><br></b></font></h3><h3>  “大军打到哪,铁路修到哪里!”这是第一代铁道兵发出的铿锵誓言。解放战争是英雄的铁道兵部队挺进山海关,抢修北宁线,为举世瞩目的平津战役铺平了道路;继而修通津浦、平汉铁路,为捣毁蒋家王朝的渡江战役赢得了时间;然后,抢修粤汉等铁路,使破烂不堪陷于瘫痪的8000公里铁道线恢复了通车,为全中国的最后解放奠下了基石。</h3><h3>  </h3></h3></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渡江南下,抢修粤汉、湘桂铁路</b></h1><h3></h3><h3><br></h3><h3>  1949年4月,野战军百万雄师横渡长江,向华南进军。7月,第四野战军开始进军湘赣、两广。铁道兵团成立前进指挥所,率第2、3支队渡江南下,抢修粤汉、湘桂铁路。</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抢修粤汉铁路</font></b></h1><h3><b><br></b></h3><h3>  国民党白崇禧部队败退时,过一桥,炸一桥,对粤汉铁路进行疯狂破坏,50座桥梁毁坏严重,线路上的钢轨枕木多处被拆毁。1949年7月中旬,铁道兵团第2支队在中南军区铁道工程团和铁路桥工队的配合下分段抢修桥梁和铁路,粤汉铁路提前3天于12月28日全线通车。<br></h3><h3>  </h3> <h3>  粤汉铁路被破坏严重的桥梁就有50座。图为第2支队和铁路工人填石筑基,组立木排架墩,抢修新墙河大桥。</h3> <h3></h3> <h3>  抢修铁路急需木材,东北老解放区人民,从后方运来大批木材,支援抢修铁路。</h3> <h3></h3> <h3>  来自北方的战士,头顶烈日,挥汗如雨,抢架蒲圻便桥。</h3> <h3></h3> <h3>  第2支队南下不到一个月时间,就迅速抢通了洞庭水网地带的铁路,火车直抵汨罗江畔。图为部队正在奋力抢修汨罗江大桥。</h3> <h3></h3> <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抢修部队不顾水深急流,抢修渌口便桥。</h3></h3> <h3></h3> <h3>  连降大雨,洪水危害,抢修部队与洪水搏斗,抢架耒河大桥。</h3> <h3></h3> <h3>  抢修部队边干边学,施工技术迅速提高,提前抢通新岩下大桥。</h3> <h3></h3> <h3>  抢修部队发扬工程民主,战胜材料短缺等困难,提前架通漳河大桥。</h3> <h3></h3> <h3>  1949年12月28日,粤汉铁路全线贯通。广州解放不久,火车就开到珠江口。广东省主席叶剑英主持粤汉铁路全线通车典礼。<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b><br></b></font></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b>抢修湘桂铁路</b></font></h1><h3><font color="#167efb"><b><br></b></font></h3><h3>  湘桂铁路衡阳至桂林间,被炸毁的桥梁有33座。湘江大桥是湘桂线上最大的铁路桥,早被日本侵略军破坏。1949年11月,铁道兵团第3支队在突击抢修衡阳湘江大桥的同时,派出部队沿湘桂铁路向南开进。在中南军区铁道工程团的配合下,一面剿匪,一面抢修,仅用28天就把铁路抢通到桂林,1949年底湘桂铁路全线通车。</h3></h3> <h3></h3> <h3>  第3支队第3桥梁大队和桥工队于1949年11月25日开始抢修衡阳湘江大桥。图为战士们在波涛滚滚的湘江中组立钢架墩。</h3> <h3></h3> <h3>  抢修部队指战员和铁路员工并肩作战,克服工具、材料不足等困难,用自己设计制造的鹤式架桥机架梁。</h3> <h3></h3> <h3>  抢修部队仅用1个月时间就架通了全长396米的湘江大桥。人们称此举为“飞架湘江”。</h3> <h3></h3> <h3>  第3支队两个线路大队于1949年11月下旬越过湘江,向桂林方向前进抢修。图为抢修部队就地采伐急需木料,运往工地。</h3> <h3></h3> <h3>  跟随部队前进的工程列车,是个为抢修服务的流动工厂。</h3> <h3></h3> <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工程列车在前进,战士在车床前紧张工作。</h3></h3> <h3></h3> <h3>  湘桂铁路沿线土匪活动猖獗,铁道兵团装甲总队装甲列车在沿线巡逻护路,清剿土匪,掩护部队抢修。<h3><br></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抢修平汉铁路北段和北同蒲铁路</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font color="#167efb">抢修平汉铁路北段</font></b></h1><h3><b><br></b></h3><h3>  野战军向全国进军,铁道兵团第4支队和第1工程处担负平汉铁路和北同蒲铁路抢修任务。平汉铁路保定至安阳段全长340公里,地处华北平原,抗战时期,为阻滞日军进犯,八路军敌后武装力量曾对这段铁路进行彻底破坏。铁道兵团部队于1949年6月2日开始抢修,第1工程处担负保定至石家庄段129公里,第4支队担负石家庄至安阳段211公里。抢修部队采取分段、相向、超越铺轨等办法,日夜突击,于12月12日修通最后一段线路,会师接轨,较原计划提前19天完成抢修任务,军委铁道部发电嘉奖。</h3></h3> <h3></h3> <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通信分队在平汉铁路保定至安阳段赶架通信线路。</h3></h3> <h3></h3> <h3>  第4支队在沙河铁路大桥工地,搭枕木垛起梁、移梁、架梁。</h3> <h3></h3> <h3>  为了争取时间、抢进度,战士们拼装军用梁,加快大桥抢修进度。</h3> <h3></h3> <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人民群众关爱抢修战士。</h3></h3> <h3></h3> <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平汉铁路沿线人民群众热烈欢迎铁道兵团抢修部队。</h3></h3> <h3></h3> <h3>  铁路沿线群众把在日本军侵占时期拆下并埋藏在山里的钢轨挖出来运往工地,支援抢修部队。</h3> <h3></h3> <h3>  铁道兵团第1工程处在平汉铁路保定至石家庄的铁路线上,日夜前进抢修。</h3> <h3></h3> <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战士们背着枕木送到施工现场。</h3></h3> <h3></h3> <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车站给水工程正加紧修复。</h3></h3> <h3></h3> <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严冬时节,冰水刺骨,战士们下水打捞材料。</h3></h3> <h3></h3> <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铺轨部队采取分段、双向并进等办法,加快了铺轨进度。</h3></h3> <h3></h3> <h3>  野战军缴获国民党的大批筑路机械,源源不断地运到铁道兵团的施工现场。</h3> <h3></h3> <h3>  第4支队在前进抢修的同时,还担负战区铁路运营管理工作,保障前线军事运输。</h3> <h3></h3> <h3>  平汉线上,第4支队南北两支铺轨队于1949年12月12日,提前19天在邯郸以南马头镇会师接轨。人民群众清水泼街、黄土铺路,以隆重的仪式迎接铁道兵团抢修部队。</h3> <h3></h3> <h3>  古城邯郸,彩灯高挂,锣鼓喧天,人民群众热烈欢迎和慰问参加抢修的铁道兵团指战员。</h3> <h3></h3> <h3>  1949年12月20日,在邯郸隆重举行平汉铁路通车典礼。军民欢庆平汉铁路全线通车。<br><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b><br></b></font></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b>抢修北同蒲铁路</b></font></h1></h3> <h3>  北同蒲铁路皇后园至史家岗段105公里干支线全部遭到破坏,铁道兵团第1工程处于1949年11月14日奉命投入抢修,于12月22日,提前9天完成抢修任务。</h3> <h3></h3> <h3>  北同蒲铁路,沿线多山川,路基坡度大,破坏严重。第1工程处指战员克服种种困难艰难抢修。</h3> <h3></h3> <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石碴场用上了机械,加快了石碴生产。</h3></h3> <h3></h3> <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1949年12月22日,北同蒲铁路干支线全线抢通。</h3></h3> <h3></h3> <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军民联欢,喜庆通车。</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医治战争创伤,参加铁路复旧工程</b></h1></h3> <h3></h3> <h3>  新中国建立不久,中共中央发出了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国民经济的号召。铁道兵团以战斗的姿态投入北宁、京汉、粤汉、陇海、北同蒲等铁路的永久性复旧工程,提高铁路运输能力。以此同时,部队还担负了陇海铁路宝(鸡)天(水)段改建和湘桂铁路来宾至睦南关(友谊关)段续建等工程。至1950年8月,全国铁路复旧工程基本完成。总司令朱德称赞说:“过去在抢修中,铁道兵团的指战员,和战斗一样,积极、勇敢、拼命地干,以顽强战斗的精神完成了任务,铁道兵团对解放战争与经济建设事业的贡献很大。”</h3> <h3></h3> <h3>  铁道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滕代远在联席会议上作总结报告。会议明确指出,铁路复旧工程的重点为京汉、粤汉两线,其次为陇海、北同蒲等线。汛期前以桥梁复旧为主。</h3> <h3></h3> <h3>  1950年1月15日,铁道兵团第1支队开始有计划、有步骤地对洛河大桥进行修复。</h3> <h3></h3> <h3>  修桥部队在工程技术人员指导下,边干边学,迅速掌握拼梁技术,于1950年4月6日提前架通洛河大桥,为铁路桥梁复旧工程树立了榜样,荣立集体功。</h3> <h3></h3> <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国民党军队败退时将滦河新铁路大桥炸毁。</h3></h3> <h3></h3> <h3>  铁道兵团第4支队桥梁大队1950年初开始修复北宁线上的滦河新桥。</h3> <h3></h3> <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广大指战员顽强奋战,提前架起滦河大桥。</h3></h3> <h3></h3> <h3>  1950年10月,铁道兵团第2师开始续建来(宾)睦(南关)铁路。施工部队在来睦段的关键工程红水河大桥复旧工地搭起脚手架,灌注桥墩。</h3> <h3></h3> <h3>  修桥部队仅用一个半月时间,比原计划提前15天架起了红水河大桥。</h3> <h3></h3> <h3>  铁道兵团第2师和铁路员工共同奋战5个月,把铁路从来宾一直修通到祖国南大门——睦南关(友谊关)。</h3> <h3></h3> <h3>  陇海铁路717、741、891公里3处水害防护工程,临黄河,傍高山,任务艰巨。铁道兵团第1师指战员,历时半年,抛石8万多立方米,修筑起护堤、护坡和引水沟,于1950年10月10日全部完工。</h3> <h3></h3> <h3>  1950年10月,铁道兵团第3师指战员,发扬抢修战斗精神,不怕苦,不怕累,学技术,讲质量,投入陇海铁路宝天段改建工程。</h3> <h3></h3> <h3>  铁道兵团担负的铁路复旧工程到1950年10月上旬基本完成。图为抢修部队集会,欢庆胜利。<h3><br></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发扬光荣传统,开展政治工作</b></h1></h3> <h3>  解放战争中,为巩固提高部队战斗力,铁道部队着力从特种部队性质任务入手确定部队建设方向,加强部队思想政治教育。要求铁道部队保持和发扬人民军队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牢固树立劳动光荣、劳动神圣的思想观念,努力提高铁路施工和抢修能力。提出了“野战军打到哪里,就把铁路修到哪里”的号召,极大地激励了广大官兵。铁道部队创办的报刊,积极宣扬先进人物和先进思想,为搞好部队思想政治教育和加强部队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h3> <h3></h3> <h3>  1949年8月,毛泽东主席为铁道兵团题写“铁军报”三个大字。创刊于1948年10月15日的《铁军》报,1949年8月13日起,报名改为《铁军报》。</h3> <h3></h3> <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施工间隙,战士们开展读报活动。</h3></h3> <h3></h3> <h3>  1950年1月21日,朱德总司令为铁道兵团报题写“人民铁军”四个大字,自1950年2月25日起,《铁军报》更名为《人民铁军》报。</h3> <h3></h3> <h3>  1950年10月11日,铁道兵团在北京召开党代表会议,认真贯彻中央军委关于确定铁道兵团为军委建制的通令精神。图为铁道兵团司令员、政治委员、党委书记滕代远在会上讲话。</h3> <h3></h3> <h3>  出席铁道兵团党代表会议的全体同志,通过学习中央军委通令,提高了认识,统一了思想,为铁道兵团正规化、现代化建设,完成战时和平时的各项任务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图为出席会议的代表合影。</h3> <h3></h3> <h3>  1950年9月25日,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在北京召开。铁道兵团(左起)王志林、赵志斌、杨连第、李文柱、何金山等5名代表出席会议。</h3> <h3></h3> <h3>  宣传列车开进工地,演出文艺节目,宣扬先进典型,慰问施工部队。</h3> <h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