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我的芳华,经历过了艰苦卓绝的奋斗,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为了祖国的三线建设,贡献了我们的芳华时光。<br>1970年的八月,不满十八岁的我们踏上了人生的旅途,开启了我们艰难困苦的磨砺生涯。<br>背着行装头顶骄阳,一路翻山越岭跋山涉水,途中经历了很多的惊险和困难。这步行的七天,对我们初涉人生的学生来说,犹如万里长征般的艰难,遭遇过人头蜂蛰咬的几位战友头肿的犹如篮球,经军代表简单处理了一下仍然要坚持步行,庆幸战友坚持下来了;路上有战友犯了胆囊炎,吃点消炎药,战友轮流背了一气,忍着肚子疼走过来了;被晒中暑晕倒的战友挺过来了;遇河流阻挡了我们前行的路,我们趟过齐腰深的河水走过来了;脚上起的血泡一串串,挑破了又起,水泡加水泡;半夜三更起床摸黑赶路,人又困又乏走路东倒西歪,……这些刻骨铭心的记忆印在脑海挥之不去,有一些战友还没有到达驻地就已经是伤病累累了。</h3> <h3>陕南山区旬阳县蜀河镇沙沟口的半山坡上,是我们两年八个月的驻地,建在半山坡上的几幢营房是我们自己建造的家园。为了建造营房房基,我们学会了用石头砌地基,河床地面上的石头用完了,我们在河水里找石头,地基和山路台阶是我们一块一块抬到半山腰上垒起来的,这里是我们5847部队学兵26连共同的家园。</h3> <h3>在那里我们开山放炮,修路架桥,流血流汗,历尽艰苦。<br>到达驻地的第一天夜晚,狂风暴雨交加,铁皮房顶被大风掀起,雨水灌进房屋,我们索手无策,只会哭喊,是营部来人冒雨盖好了屋顶,让我心存感激。<br>第一年的大年三十,放炮的石头砸漏了我们连队的炊事班房顶并贯穿了做饭的大锅,施工回来开不了饭,思乡情绪弥漫,是河对岸的营里突击为我们做出了夹生米饭,我们捧碗饮泪,思念家乡,哭声一片。<br>两年八个月的磨砺,历尽艰险,战友们同甘苦、共患难。我们的苦乐友情交织在这里,巴山汉水留下了我们刻骨铭心的记忆。</h3> <h3>胡排长带领我们宣传队赴演出途中。</h3> <h3>宣传队在奔赴各连队演出的途中。</h3> <h3>连队的连长、排长们合影留念。</h3> <h3>我们的连队我们的班。我们四排15班在汉江边与沙沟大桥的交汇处公路上的合影。</h3> <h3>我们的15班在公路边上的合影,背景是我们连队的营房和连队炊事班及厨房。</h3> <h3>营房的操场是我们休闲娱乐的场所,这是我们15班在打篮球。看看我们的衣装,显眼的补丁衣裤被我们当时视为了荣耀。</h3> <h3>这里是我们班在团后勤加工厂的工作场所。曾经在这里,为了保证全团的铁、学、民三军的后勤供给,我们将180斤一袋的黄豆,还有200斤一袋的盐巴往半山坡上背扛,体重不足80斤的我两腿发软,汗珠洒落一地……小小年纪就落下了腰肌劳损的毛病。</h3> <h3>这是在后勤加工厂里我们酱油班在工作中,这张是在用开水搅拌做酱油的发酵料。<br>酱油经过黄豆粉粹、拌曲发酵、加水搅拌闷捂发酵、再用滚开的水冲泡,加盐加焦糖上色,就是原汁原味的上等酱油了。<br>在提着开水往酱油池运送的过程中,常常会有开水溢出,非常容易被烫伤。我们班的杨桂芳就曾经在提开水中腿上被烫伤,满腿的水泡仍然不休息,这就是轻伤不下火线的真实写照。</h3> <h3>我们四排的合影。</h3> <h3>二排钢筋班是能打硬仗的班,一直在桥墩上绑钢筋,战酷暑斗严寒,桥墩建造有70多米高了,由上往下望,人如同蚂蚁般大小,仍然爬高作业。钢筋班荣立集体三等功的合影。</h3> <h3>建设中的沙沟大桥桥墩。<br>你倾注了我们多少日夜奋战的血汗,我们连队一位叫候凤仙的战友,大家都叫她仙女,正在桥墩上施工时,被浇灌的水泥桶掉下来砸在脚脖子上,顿时血肉水泥混在一起,脚掌向后拧了过去,只有连带的脚皮没有断掉。眼看就得截肢,为了保住她的脚,经师部急救后并研究,转院到西安,碰巧有全国最好的医生在西安经验交流,终于脚保住了,这是你的不幸和万幸!</h3> <h3>看着沙沟大桥桥墩的崛起,我们思绪万千……经历了近三年的艰苦磨砺,大桥就要完工了,我们也就要返回日思夜想的家乡了。渴望早日完工,早日见到我们为我们牵肠挂肚的爹娘。<br>就在我们将要分配工作的前一个月,一位宝鸡的男学兵在七十来米高的桥墩上拆卸最后一块模型板时,从上面跌落下来,战友啊!你太可惜了!不知道是想要早日完工心切?还是过分的疲惫?还是为将要返回家园而激动?还是……,不管是什么原因,,我们就要与家人团聚了,而你却永远地留着了这里,我们全连的姐妹都失声痛哭,都在为你悲伤落泪。<br>在沙沟大桥桥墩前,留下了我们历史的纪念。</h3> <h3>军代表胡排长与学兵部分战友的合影留念。<br>胡排长我们想念你啊!</h3> <h3>胡排长与学兵战友的合影留念。</h3> <h3>连队卫生员、材料员的合影。</h3> <h3>青葱岁月似山花烂漫。</h3> <p class="ql-block">这是我们全连战友的合影。</p><p class="ql-block">我们的青春奉献给了祖国,巴山蜀水桥梁隧道留下了我们的足迹,就像我们心中的丰碑永驻。那里的人们不会忘记当年的学娃子,我们也永远不会忘记那里的山山水水。</p><p class="ql-block">回首青春就像品饮陈年老酒,百感交集思绪万千……</p><p class="ql-block">战友们如今都是花甲之人了,上有老人下有子孙,一身病痛还要照顾家人。多多珍重吧!我们的路还要走,明天在向我们招手!</p><p class="ql-block"><br></p> <h3>父亲当年随慰问团来连队看望我,看到我们小小年纪艰苦劳作的场面,因为牵挂担心,回到地方就病倒了。</h3> <h3>在三线,这两张照片是我与家人最最珍贵的纪念。</h3> <h3>作者李玲(笔名江山)(右二)与战友们于1997年10月1日首次重返襄渝线在沙沟隧道口的留影。</h3> <h3>沙沟隧道我们来看你啦!你还记得我们这群当年的学兵娃子吗?</h3> <h3>仰望27年后的沙沟隧道和沙沟大桥,你承载了多少铁道兵、学兵战友们的血和汗,你又给沙沟人民带来了多少出行的便利和新生活的希望!如今的沙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你将载入历史的史册。</h3> <h3>20年后我们26连第一次欢聚在龙海大酒店。感谢连队当年的连排干部辛勤的组织,才让战友们欢聚一堂。</h3> <h3>外连战友友情参加26连的欢聚合影。</h3> <h3>26连四排15班欢聚一堂合影留念。</h3> <h3>三线学兵奔赴襄渝铁路建设28周年游园纪念活动,我们5847部队学兵26连的集体合影。</h3> <h3>在《魂系襄渝线》书首发式上,当年的襄渝线2107工程副总指挥张平山为战友们签字。</h3> <p class="ql-block">我连战友与烈士吴楠的妹妹吴西合影留念(右二)。如今与吴西也是阴阳两隔。</p><p class="ql-block">照片左起: 李玲、杨常香、吴西、冯云</p> <h3>为了祖国不会忘记这段历史,不忘修建襄渝铁路建设者们的艰苦卓绝,常杨主编了《三线学兵连》的纪实报告文学和纪实纪录片《三线学兵连》,这是常杨与26连的几位战友座谈后的合影留念。</h3>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 李玲,笔名江山,喜欢摄影,旅游,爱好唱歌🎤,曾多次参加全国铁道兵军歌大赛,取得优异成绩。也曾参加学兵原创歌曲和联谊会活动,以歌会友,以诚相待,平易乐观,积极向上。</p> <h3>时代的列车永远前行!我们不会忘记曾经走过的路,还要走好今天的路,更要笑迎明天的路。</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