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故乡——永泰龟城(中)

高明—龍行天下。

<h3>从甘肃景泰县城向西,一路地势渐高。从公路向地平线的寿鹿山北麓形成的缓坡望去,一个苍黄的土墙隐现,那里已是公路的尽头,永泰古城被明万历年间修建的土墙围绕,像个句号一样停在那里。</h3> <h3>永泰龟城的南门,门外有一块古文物的保护碑。</h3> <h3>永泰古城的土地沙化和盐渍化、森林覆盖率急剧下降,连年干旱生态恶化,生活在永泰古城里的居民为了谋求生计,都已经陆续搬迁离去,解放初期的1000户人家,已衰减为87户,永泰古城内的小学也关闭了,市区了琅琅的读书声,一座古城都记载着当年一段繁荣昌盛的景象,然而永泰龟城的繁荣景象已不复存在。也正是因为永泰古城这样未经雕琢的自然村,赋予了龟城历史感和不被复制的特色。</h3> <h3>古城—其实也就是一个大村子而已,这里的居民,日出将家里养的羊群赶出城,放养在山里或者滩地里,日落时又将羊群赶进村里。</h3> <h3>平日里非常安静的村落,这里民风淳朴,基本上是夜不闭户,甚至有许多家没有大门,这里人出去或者串门了而且家里的门也不锁🔒的。</h3> <h3>古城内住户家。</h3> <h3>城墙上历经多年没有维修,残缺的古城墙上长满了蒿草。</h3> <h3>和尚头小麦收获,因为土地和这种小麦的特殊生长环境,只能人工手拔小麦,像这样的家庭大约有20亩土地,需要拔一个多星期。</h3><h3>很多人看见土地里都是石头,就会疑问这样的土地能生长农作物吗?</h3><h3>土地的铺上石头一起到防大风吹走土地表层的土,二是保湿作用,因为这里年降雨量极少,为了保持水土湿润地里都铺上石头仔。</h3> <h3>胡麻——一种榨油的农作物。</h3> <h3>每年的清明古城里要举办皇爷出府,清明是踏青扫墓的时节。在永泰古城,每年清明都有一次隆重的城隍爷出府巡城的民间祭拜活动。</h3><div>每逢清明,古城在外的人都会赶回家乡祭祖。隍爷出府是集体祭祖的一种型式,传承至今。城隍由八抬大轿抬送出城,到城西的行宫殿上座,由城隍监督各家后裔为其先祖在固定地点焚化纸钱、往生金钱、衣物等,然后回府。在隍爷出府的前一天,活动就已经开始,古城的戏台上在唱秦腔,有板有眼,十分悦耳。</div> <h3>清明节将至,每年的4月3日至4月4日(清明节)举行一年一度“城隍出府”民俗表演活动。</h3><div><br></div><div>“城隍出府”是一项祭祖活动,每年都要举办。</div> <h3>抬着皇爷。</h3> <h3>皇爷抬到村外的一个小庙里经过一番香火和经文念叨后又抬回村里入进皇爷庙里。</h3> <h3>抬着皇爷回府。(回村里皇爷庙)</h3> <h3>此时的村里将要在戏台唱戏,基本上是从4月3号开始唱,要唱到4月4号或者5号结束。</h3> <h3>戏台上在唱戏。</h3> <h3>村民们没啥事都聚在这里看戏。后面就是皇爷庙。</h3> <h3>这里是当年的官草沟——城里驻扎2000多的官兵,要有囤放草料的和放马的地方。现如今这里已经没有人居住,彻底的破败,这里的居民都迁走了。偶尔有一两家临时居住也是在此牧羊。</h3> <h3>官草沟。</h3> <h3>官草沟的原居民,目前在这里居住牧羊。</h3> <h3>荒落的官草沟。</h3> <h3>明长城就从这里一直延伸至河西走廊。</h3> <h3>二零一六年四月初古城里闫家老母亲过世,享年88岁,高寿。闫家也是400年前驻守古城官兵之后代。</h3> <h3>老人家一生勤劳素朴,育有四儿五女。现如今是儿孙满堂几代同堂孝子贤孙都回来为老人守孝送终。</h3> <h3>孙子辈守孝。</h3> <h3>帮忙人。</h3> <h3>办丧事,村里人基本上都来帮忙和吊唁。</h3> <h3>孝子贤孙为老人守孝,这是农村丧葬文化中的为老人渡桥(过奈何桥)的一个场面。</h3> <h3>祈福老人家顺利的通过奈何桥。</h3> <h3>这是老人的孝子贤孙等手捧贡品及纸扎品,围绕着由风水大师指定临时搭建的奈何桥(用白布)由吹鼓手和风水大师领头一边围着奈何桥转圈,一边由风水大师念着人生所经历,大约一个半小时的时间,最后经过一段鼓乐经文,焚烧纸品,算是为老人家祈福顺利走过奈何桥。</h3> <h3>高寿的老人过世在当今有些地区算是喜丧,有些地区要停放五天,七天,九天,还有更长时间的。</h3> <h3>远道来的亲戚,孝子孝女的都要出去迎客。</h3> <h3>祭祀活动</h3> <h3>出殡。</h3> <h3>祭拜。</h3> <h3>下葬。</h3> <h3>由司仪行驶当地风俗进行盖土前的礼数规矩。</h3> <h3>老人的长子铲起第一锹土。</h3> <h3>老人下葬后所有孝子(女)贤孙们叩拜。</h3> <h3>古城恢复了的宁静,一切又都如常生活。</h3> <h3>静寂中的古城,在这破败了房屋墙恒上多少还能看到往日的历史,当西部的风吹起,感觉400年前这个拥有2000多官兵居住的兵营城池是多么繁华和热闹。</h3> <h3>而如今这些当年官兵之后人,由于气候和环境遭到极大破坏,这里已经不适宜他们生存,大多数人都搬家离开了永泰龟城。</h3> <h3>古城内仅剩的几十户除了放养羊来增加收入,所耕种的土地是靠天吃饭的。</h3> <h3>早出晚归的牧羊者。</h3> <h3>村里有个活动室,有些老人来这里打乒乓球,</h3> <h3>这是小学老师李崇仁家,</h3> <h3>李老师原是永泰小学的老师,也是学校创办人的后人,现退休在家。他作为当地的文化人,对永泰龟城的历史变化、风俗文化了如指掌,撰写了不少介绍古城历史文化方面的文章。他为人和善、热心,退休后被相关部门聘为永泰古城的文物管理员和旅游宣传员。他家屋里的墙上挂满了各种与古城相关的照片,大多是到过这里的记者、摄影师、演员等送给他的作品或合影照片。</h3> <h3>李老师在家里对供奉的先祖给我们讲起了他的先人的故事。</h3> <h3>时值清明节,李老师家来了老朋友看望他,也是当年古城官兵之后代,主要是回来祭拜先人,现在景泰条山农场工作。</h3> <h3>李老师以前在永泰小学既做老师又做校务工作,现在是文保员和古城文物讲解员。准备带我们去古城周边看看当年遗留的历史遗迹。</h3> <h3>这就是几百年前遗留下来的练兵场,这个箭强就是当年守军每天骑马射箭的练兵场,李老师说他们小的时候还经常来这里玩耍,那时有很多箭墙而且箭墙上是被箭射的千疮百孔的,当时很多箭孔中还遗留了铁质箭头,他们小的时候经常来比抠箭头。</h3> <h3>民国时期修建的永泰小学,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了因为现在没有生源,学校关闭,成为历史文物。</h3> <h3>民国时修建的永泰小学。想民国之时就在这偏远的边关大漠之处的永泰城里修建了如此上档次的学校,可想那时候还是很注重教育的。</h3> <h3>永泰小学由永泰城居民李善澈于民国九年(1920年)创建,是目前全国保存最完好的三所民国小学校址之一,1984年被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随着古城人口的大量外迁,到了2012年,仅有2名老师和3名学生。</h3> <h3>2016年春天开始动工修缮古城。</h3> <h3>此时飘起雪花,寒冷中维修人员还在作业。</h3> <h3>古城在维修之中。</h3> <h3>由古建筑工程人员在依旧修旧的将损坏的古城修复。</h3> <h3>古城里的老人家。老姐妹们串门,聊天,再次拍张照。</h3> <h3>透过古城看古城,经过几年的维修后,可以改变这里现居民的生活条件吧。</h3> <h3>回城的羊群。</h3> <h3>aa</h3> <h3>AA</h3> <h3>aa</h3> <h3>aa</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