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髽鬏山,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大台街道千军台与雁翅镇清白口交界,海拔1524米,因主峰两个山头状似古代少女髽鬏发型而得名。</p><p class="ql-block"> 明代沈榜编著的《宛署杂记》记载:“丫髻山(即髽鬏山)在(宛平)县西二百余里,高千余仞,环绕百五十里,乃西山之祖也。灵禽异兽,名花杂木多产其中。山下东为雁翅,南为王平(明代大台地区各村属宛平县王平口巡检司),西为桑峪,北为青白,四周俱崎岖难登”。</p><p class="ql-block"> 清水尖,在门头沟区大台街道与雁翅镇分界线上。主峰海拔1528米。因系清水河与永定河之分水岭,山脊尖峭,故称清水尖。</p><p class="ql-block"> 髽鬏山与清水尖翘首遥望,犹如两位将军,扼守西山要冲。它们巍然屹立群山之间挺拔俊美。春天百花吐艳,夏日层林苍翠, 秋风乱叶飞丹, 冬至银装素裹。今天,人们享受着和平的阳光。青山不老,绿水长存,这里将永远铭记那段可歌可泣的悲壮历史!</p> <h3><font color="#010101"> 1937年7月7日“七七卢沟桥事变”抗战烽火燃遍华夏大地。日寇铁蹄践踏平津,日军叫嚣“三个月内灭亡中国”其一部由津浦路南下,以策应从上海等地登陆的日军向上海、华东等地的进攻;一部由平汉路(今京广线)南下,欲经石家庄进犯中原和山西太原;另一部由平绥路(京张线)北出西进,拟与归绥(今内蒙古呼和浩特)的日军合兵,经张家口攻打大同,与太原一线南北夹击,以夺取战略要地与煤炭基地山西。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中国方面为阻止日军的疯狂进攻,紧急部署调集部队进行阻截。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1937年8月5日,汤恩伯率领国民革命军第十三军到达居庸关,8月7日与日寇板垣师团步骑混合旅及空军在南口发生激战,南口战役随即打响。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南口,位于北平(今北京)城西北45公里处燕山余脉与太行山的交会处,是居庸关南侧的长城要隘,是北平(今北京)通向大西北的门户。这一带地形复杂,崇山峻岭,关隘重叠。从南口经居庸关西行至宣化、张家口,为一东西狭长之盆地,南北多山,中央凹下,平绥铁路横贯其中,并有公路相辅行,形成为连通西北、华北及东北的交通干线。</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南口的南北两侧,又是筑在高山脊背的内外长城,山上仅有羊肠小道穿行,故南口是名副其实的“一夫当关,万夫莫敌”的天险之地,人们称它是“绥察之前门,平津之后门,华北之咽喉,冀西之心腹。”南口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军事要地。守住了南口,即可阻止日寇占领察哈尔省,进而分兵晋、绥之图谋,从而保卫察、晋、绥三省。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南口敌我交战正酣,1937年8月11日,中国南京方面即命令驻守在安徽、江苏徐海绥靖区的国民革命军第十四集团军卫立煌将军所部北上驰援。从而引发了髽鬏山战役。</font></h3> <h3> 接到命令后,卫立煌将军命第十四军的第十师、八十三师、八十五师三个师及军部等,乘火车到涿州集结。</h3><div> 十四军在涿州集结完成后。拟绕行京西山区,进至南口附近,侧击日军。卫部主力经梁各庄、大安山到达百花山、史家营附近后,卫立煌将军即下达了行动命令,第八十三师奉命经镇边城向北面的西沟子前进,对正在向怀柔侵犯的日寇板垣第五师团背后猛插一刀。 同时,奉命集结在南口、赤城、延庆的高桂滋所率的两个师,分南北夹击,猛击板垣第五师团;另外,第八十五师至大安山,伺机向丰台前进,袭击日寇在华北最高司令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捣日军香月清司司令部,以达到牵制、消灭敌人,支援南口战役之目标。</div><h3> 但这一部署却由于汉奸通敌,日寇飞机全力出动侦察,被敌人获知。香月清司急令板垣第五师团立刻停止原有行动,分兵阻击,保护他的后背,主力则在长城居庸关附近,回头与中央军激战于西沟子。同时,又派长野佑一郎的第十二联队对卫立煌部作包抄行动。</h3> <h3> 卫立煌将军根据这一情况变化及时调整了部署。</h3><div> 1937年8月25日,国民革命军第十四集团军所部已全部完成千里北上驰援集结。遂派遣第十四军第八十五师从房山大石河畔经河北镇班各庄向北,经白草洼、陈家坟、北岭,在水峪东大尖以东窟窿山越岭出南港沟秘密运动至千军台、大寒岭一线。</div><div> 一路上山路崎岖,狭窄难行,运送物资弹药的骡马摔死了十多匹。经过一路艰难跋涉,终于到达千军台村北台子一带扎营,傍晚时分从王平村村公所上来的王玉书、王玉如直奔千军台,告知日军先头部队已接近千军台村以东约十华里外的板桥村。</div><div> 八十五师的两个连(其中有一个机枪排)火速跑步前进,赶到板桥村东的后背岭子当即与日军第六师团第四十联队交火。髽鬏山战役拉开帷幕。</div><div> 后背岭子山虽不高,但地势居高临下,控制着四槽和凉水泉一代的交通要道。因中国军队占据有利地形,日军指挥官牛岛满命令后撤至大台村以东,改道经桃园村北山爬向清水尖主峰,欲占领清水尖制高点。</div><div> 卫部八十五师由熟悉地形的当地村民王进禄担任向导,从磨石庵、鳌鱼沟和黑牛寺等地抄近路迅速爬上髽鬏山主峰制高点。中国军队抢占了先机,以优势兵力从髽鬏山主峰向东经桃玉山顺大梁进攻,并在清水尖主峰以下一个地名叫选台的一处高山平台上消灭了日军一个骑兵连。随后,两军在髽鬏山、清水尖之间展开了拉锯战。为阻击卫部增援南口,日军出动空军轰炸中国军队,使八十五师在山上的部队伤亡很大。</div><div> 这一时期第十四集团军司令卫立煌及第十四军军部驻东胡林,军长李默庵。第十师驻灵水,师长由李默庵兼任。第八十五师驻吕家村,师长陈铁。第八十三师驻房山金鸡台,师长刘戡 。第八十三师陈武的二四九旅进驻千军台村。卫立煌将军还将年仅11岁的长子卫道然带在身边,他当时亲眼目睹了这场战役。</div><div> 日军从南苑机场和王平地区河北村边永定河滩临时修建的机场,每天出动飞机狂轰滥炸,有的重磅炸弹的弹坑有一间房子那么大。卫部伤亡惨重,有个营仅剩十几个人。但中国军队越战越勇,在板桥村、庄户村以南山顶与日军展开肉搏战,给日本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div><div> 9月10日,卫部第十四军军长兼第十师师长李默庵命十师上山接换八十五师。日空军为达战略目的,置国际法于不顾,施放毒气弹,很多国军士兵在战壕中,持枪就地而亡中毒殉国。日本侵略者,还在板桥村、庄户村、千军台村等地杀害百余名手无寸铁的无辜百姓。</div> <h3> 侵略者的残暴吓不倒英勇的中国军民。当卫立煌部在髽鬏山与日军激战时,中共临时县委发动群众抬担架、筹军需、送给养。当时斋堂川各村成为卫部后方,广大人民群众与中国军队同仇敌忾,勇往直前积极支援前线。</h3><div> 卫立煌的第十四集团军从南方驻地驰援北上,一路奔波部队很疲劳,大部官兵穿着短衫、短裤、草鞋,不太适应山地作战,而且弹药给养供应严重不足。而日军飞机大炮等重型武器在山地施展不开,致使战役进入到胶着状态。在髽鬏山与清水尖两个主峰之间的山梁上,终日战火冲天,硝烟弥漫,杀声震天。国军数千将士拼死抵抗血洒疆场!</div> <p class="ql-block"> 南口汤恩伯部因未得到及时增援而被攻破,卫部也因失去增援目标于9月18日南撤。</p><p class="ql-block"> 从1937年8月25日至1937年9月18日,髽鬏山战役一直打了二十多天,激战双方阵亡者都达到数千之众。</p><p class="ql-block"> 髽鬏山战役是南口战役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军队英勇抗击浴血奋战,粉碎了日军“三月亡华”的狂言,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热情和斗志,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日军伤亡惨重,仅在当地木城涧沟火化的日军骨灰,就深达一米多,日本强盗受到了应有的惩罚!</p><p class="ql-block"> 髽鬏山战役吸引了相当大一部分日军主力,其中就包括侵华日军中最精锐的板垣征四郎第五师团一部及牛岛满等部,使参加南口战役的中国军队3万余人得以安全突围。</p><p class="ql-block"> 髽鬏山战役,迟滞日军西进大同或南下石家庄的行动,为其他各抗战战场减轻了压力,为以后的忻口战役赢得了宝贵的时间。</p><p class="ql-block"> 1937年10月13日至11月2日,卫立煌将军率领国民革命军第十四集团军参加了忻口战役。</p><p class="ql-block"> 从此,“中国不会亡!”“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等等抗战口号,深入人心,响遍神州大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图片和部分资料来自网络</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