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色年代中的那一抹鲜红青春

一沙鸥

<h1>&nbsp; &nbsp; &nbsp; &nbsp;&nbsp;<font color="#808080">灰色</font><b><font color="#39b54a">年代中的那一抹</font><font color="#ed2308">鲜红青春</font></b></h1><div>&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谨以此文纪念笏中毕业30周年</div><div>&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nbsp;</div><div>&nbsp; &nbsp; &nbsp; &nbsp;1981-1987年,我的初中高中六年光阴都在笏石中学度过。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笏中也是挺牛的存在——它网罗了沿海界外底的学子精英,对于那时的农家孩子而言,能考上笏中算是蛮厉害的了。1986年高考,郑俊鹏理科总分高居全市第一,成为莆田市高考状元,风头一时无两,甚至盖过了莆田一中的顶尖高手。我高三那年,学校集会动员时,是一定要以他为楷模为标杆来刺激大家的。而随后的1987年我们这一届,我文科班的隔壁理科高三(2)班也不遑多让,林文棋考上北大,陈春仙考上清华。在那样贫瘠的岁月一所沿海简陋的学校,一个班级一下子考出了俩北大清华,殊为不易,也是够轰动的了。</div><div>&nbsp; &nbsp; &nbsp; &nbsp;之所以说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是属于灰色的,物质的匮乏必先提及。就吃的来说,同学大都来自沿海,界外底本就多丘陵少水田,所以每家的主粮就是地瓜及地瓜片。校中少数同学是黄石笏石附近的,因这一带多平原且水系发达,故稻米就较为宽绰,他们不知道这让我们这些沿海仔有多羡慕多垂涎啊!犹记得黄德山、苏德新、苏金森、林文棋……许多许多的学生,每日每餐与地瓜瓜葛不休,以至于后来好长时间听到“地瓜”俩字就想吐……那时谁家里若有吃商品粮的,就算他家领的是发黄的陈年仓米,那都是我们寤寐思服欲求之而不得的啊!主粮如此,所配的菜?拜托别提“菜”这么高大上的词……能保证有每顿五分钱的不知已是多少水了的紫菜煮汤就是福了,若稍奢侈的,多加五分可以见到茶缸底下的几块豆腐。晚自习下课后,若手头稍宽裕,可以出校门到阿弯店里来一碗面条,一毛钱。每当中午下午放学铃声一响,大家如群狼般从教室一路嗷嗷地疾驰至食堂门口,隔着窗户铁栅栏,两眼放着绿光,急切地搜寻着自己和同伴们的那一串饭盒搁在哪一旮旯,待食堂大门一开,便蜂拥而入拎了就走,食堂师傅阿雄总要凶神恶煞般大吼:“可别拎了别人的去啊!”</div><div>&nbsp; &nbsp; &nbsp; &nbsp;住的宿舍,小的话绝对应该叫斗室,阴暗潮湿,通风不畅,记得初中及高一时男生没几个不得皮肤病的,自习下课后回宿舍,一推门扑鼻而来的全是浓浓的因瘙痒乱抓而涂抹皮肤创口的硫磺药味,那味道真叫一个酸爽……印象最深的是住大操场宿舍,一间住好几十号人,遇到雨天时,注定是屋外大雨屋里小雨,上下课还得狂奔穿过泥泞不堪的泥土操场……</div><div>&nbsp; &nbsp; &nbsp; &nbsp;那时谁家里若有自行车绝对算得上是大件。东庄忠门北高埭头平海的学生,周末回去大都是靠两条腿,来回一趟十几二十公里是稀松平常。公交车(那时叫班车)在乡间就是稀罕物,一天能有一两趟都保不齐。记得班上陈剑波家里有辆28型老式大自行车,家里允许他骑到学校,简直羡煞我也,一到周末就死磨硬缠他可否骑到城里见见世面……</div><div>&nbsp; &nbsp; &nbsp; &nbsp; 精神的空白也必定是特有的时代病。高一高二时对《大侠霍元甲》《陈真》痴迷狂追,那时谁家有台黑白电视机就算小康了,住校期间看不得心里又痒痒的,于是几个时常相约翻墙到笏石车站会议室去追剧……那时87版《红楼梦》正播出,偶看几集,见剧中美女如云,个个惊为天人,大呼世间竟有这等绝色人儿的存在……阅读是件极为奢侈的事,因为缺书啊!于是陈青家的租读书店便是我们精神食粮的仓库。周末若有时间,大家便会漫步到笏石老街,在她家店里消磨一下午。连环画看一本一分钱,小说则视薄厚不一貌似每本2—5分钱不等。但凡对书稍有喜爱的,肯定都怀恋那长门板条凳上惬意悠长的午后时光……</div><div>&nbsp; &nbsp; &nbsp; &nbsp;但,在那片灰色的背景中,总有那一抹鲜红让人内心激荡。</div><div>&nbsp; &nbsp; &nbsp; &nbsp;初三及高三毕业班的学生,笏石后山便是我们的读书佳处。黄昏时分,在小路边,在田畦间,在池塘旁,在灌木桩,后山漫山遍野都是学生的身影。有人放开喉咙,有人念念有词,有人默默踱步,有人掩卷沉思……满天彩霞映照着学子们菜色的脸,也烧亮了那灰暗的岁月。</div><div>&nbsp; &nbsp; &nbsp; &nbsp;每周一歌的彩色油印歌谱在手头快速流传,一分钱可买,每当放学,我们总会应和着学校广播喇叭尽情哼唱。87年春晚费翔的一曲《冬天里的一把火》,烧得我们个个抓耳挠腮,以至于一听到那似消防车声音的前奏曲,就会不由自主地浑身战栗,偶像的人偶像的歌(那是真正的五迷三道)直击心房,无以抵御。班里的向阳同学,朝思暮想琢磨摩学,能把费翔的动作模仿到极致,几近癫狂……</div><div>&nbsp; &nbsp; &nbsp; &nbsp;高三的晚自习之后差不多十点多,我们几个总要到下操场撑撑双杠,拉拉单杠,舒活舒活久困于室久卧于案的筋骨。那时还流行土法练健美,即双手各执一机砖狠命上下左右拉伸,妄想练出一副羡煞人的倒三角健美身材……还别说,理科的许文清就是此种土法练法的得益者。与别人若有龃龉,他先是恶声恶气,再者衣服一脱,亮出浑身的腱子肉,对方一般先萎了下去,此谓不战而屈人之兵。本来每餐伙食就清汤寡水,再加上晚上这一阵锻炼折腾,此时早已饥肠辘辘。陈剑波总是慷慨带我们赴阿弯店,或每人一个莲花酥马蹄酥,或每人一碗面条,印象中几乎每次都是他买单(不是我耍赖,实在是囊中羞涩啊,那时他家境好些),每天晚上,我们几个就会对他滋生出深深的依赖感——因为,好脾气的他惯例的请吃总是不爽约。</div><div>&nbsp; &nbsp; &nbsp; &nbsp; 班里及高三年段的其他同学(那时文理科同学时常混在一起),总有许多值得一说之处。如前所述,林文棋陈春仙黄德山他们这些学霸,不怎么爱开玩笑(德山还是活跃些),许多时候老是见他们紧蹙眉头在解题析题;卓国章绰号红毛章,生性诙谐,加上一头卷曲的红发为我们添了许多乐趣;许国忠绰号红猴忠,打篮球时投姿诡异,令人防不胜防;班里的林建通人小志大,读书时的专注隐忍让人见之而生敬意;翁嘉勋在学生时代就显出与众不同的政治敏感,后来的从政也算一帆风顺;曾福全那时满脸痘痘,每次揽镜自照就是一副生无可恋的绝望之情,该不是在忧心哪个心仪的女生会弃他而去;陈建平绰号红猴平,长得猴精猴精,打乒乓球发球时总是耍尽各种手段,让对方接球猝不及防;唐朝阳绝对是时代的弄潮儿,应该是班里第一个穿皮鞋西装的时髦人儿,不仅如此,他还要在皮鞋底钉上铁片,走路时磔磔有声以显示其满满的范儿;陈沧海惯常的一袭白衣白裤,喇叭裤口宽达一尺二,走起路来既能极尽洒脱骚气又不染纤尘,功力着实了得;黄金美名如其人,口袋必揣一把小梳子,时不时就掏出来打理打理头发,以至于苍蝇趴在上边注定得打滑……大家在一起彼此心无芥蒂,嬉笑打闹虽偶有口角,但无大的过节。</div><div>&nbsp; &nbsp; &nbsp; &nbsp; 那女生呢?唉……一声叹息,那个时代男女生几乎不说话,不是说视为仇人但也几近形同陌路,所以呢,就暂不说吧。</div><div>&nbsp; &nbsp; &nbsp; &nbsp; 说说老师吧。这些老师在那样的岁月难言完美,但大体于德无亏。洪冰风老师高一时教我物理,那时他刚大学毕业不久,满腔热血极为负责,可惜我那时已心定选文,物理自然一塌糊涂,更有甚者,我还与死党刘国民一道成为他眼中的班级害群之马,因为我们总是和笏石老街的翁丽韶她们几个女生对着干,闹得班级鸡飞狗跳的。基于此,我还被他撸掉了即将到手的高一的新团员资格。但我依然很敬佩他,高三时路过理科班,经常见他汗流浃背上课,高分贝的嗓音在教室外也会冲击着耳膜……历史老师柯奕国也是刚从大学校园出来不久,人缘很好,很能和我们学生打成一片,听说那时还是咱班女生的偶像……周玉丁老师教数学,满口高亢嘹亮的地瓜腔普通话让我们很受用,那时的老师也大都是田把式,有时还可以见他打着赤脚给我们上课……可惜对数学我生性愚钝,高考数学满分120我只考了69分,及格都算不上,它成了我一生无法忘掉的痛,现在还时常被所谓的“要考数学了”的噩梦惊醒……吴仙亦老师的地理可以教得深入浅出,初中时他就教过我,我还记得初二时参加过一个级别挺高的地理比赛还得了挺高的奖,现在对地理的兴趣犹未稍减,令人伤感的是他因个人原因过早离世。语文老师林元烈个矮敦厚,可能是血压较高的原因,经常见他满脸通红,他平时也木讷寡言,乍一看给人迂腐刻板的错觉。犹记得他给我们上的第一课,不苟言笑进教室后,啥也不多说,卷起袖子板书“荷塘月色”,遒劲的粉笔字一下子攫住了我的心。语文我一向颇佳,此后他对我也赏识有加,可是我无法拿出更好的成就回报他。欣慰的是,我现在也当了语文老师,教书育人都做得尚可,能够得到学生的认可,没有给他抹黑。</div><div>&nbsp; &nbsp; &nbsp; &nbsp; 崔光昌教英语,也是我们文科班班主任。其实在初中时他就是我的班主任了。初一初二我本是学校学霸,不知咋的,到初二下突然变得玩性十足,经常沉迷于溜课打乒乓球,下雨天折纸船任由其在水沟漂流而乐此不疲,然后就是变得爱睡,上课睡下课睡晚自习睡,睡到天昏地暗,睡到地老天荒,好像得了嗜睡症……英语也是我的强项,什么英语书写比赛啊英语阅读竞赛啊不在话下。他经常叫我到教研组帮他改作业阅卷子,待我真叫好。所以他看到我成绩下滑忧心如焚,特意在一个周末用他的老式自行车载我回家,捎了我一大段长路。一路上他骑着车背对着对我苦口婆心劝说教育,他不知道身后年幼的少年泪如滂沱雨下——那时我发誓我不辜负他要再回学霸位置,可惜数学终究落下一截,且年纪太小顽劣无知,最终还是有心无力。高中他还教我,对我依旧如初,英语成绩我也算是能对得住他,可是数学是我一大软肋(班上的那些尖子高考数学大都100多分),高考后自觉得很没有出息,也只是拎着些水果去看他寥寥几回,心里老是想着什么时候能有好些的条件,就一定尽量多多探望他,到现在我也仅是一介教书匠,想去多看看他,可他离开我们已这么多年了……所以,“以后”是个残酷的词语,“当下”的嘘寒问暖聊聊闲天就是对老师的最好的慰藉,不一定与金钱与物质有关。</div><div>&nbsp; &nbsp; &nbsp; &nbsp; 1987年高考之后,我们文科班的几个同学相约在莆田城关的街上随意走走,不知是谁不经意地提议,不如照张相合个影以作留念,大家都随声附和。七月炎热的盛夏让我们满脸油光,那油光对一些人而言,泛着的是对大学的憧憬;对一些人而言,泛着的是对未来无知的茫然。那年头能考上一个大专跳出农门已是天大的幸事,许多人注定重返农家,未来真的是个未知数。当然,当年许多没上过大学的同学如今过得特别好,此为后话。照完相后也不知大伙儿是怎么散的,想着这班里以及年段里的许多人以后一生可能都不一定能再遇得上,那时心忽然觉得变得空落落的无所归依,恍惚间就感觉老了……</div><div>&nbsp; &nbsp; &nbsp; &nbsp; 那年夏天,我16周岁半。</div><div>&nbsp; &nbsp; &nbsp; &nbsp; 我怀念笏中那成排成排的高大的桉树,以及桉树下那青石铺就的光滑石板路,还有那形似碉堡的笏中老校门。那里,有我虽贫瘠但不苍白的青春。</div><div>&nbsp; &nbsp; &nbsp; &nbsp; 最后,我化用我喜欢的孔庆东的《遥远的高三·八》结尾,来收束小文吧。我也经常把它念给每届的学生听,希望他们能好好珍惜自己的高中尤其是高三生涯。</div><div>&nbsp; &nbsp; &nbsp; &nbsp; 高三岁月是我一生中精力最充沛,情感最纯洁的时期。高三给了我广博的知识,高尚的追求,自信的勇气,给了我师长的慈爱,集体的温馨,真诚的友谊,还有,当时我不知道,后来知道了也未能好好珍惜的几位女同学的特殊的感情。我孤身一人与无物之阵年复一年地搏战着,每当想起高三,就像孤狼想起温暖的狼群。我勉励自己要好好做人,好好工作,为了我们曾共同拥有过的理想、憧憬,为了我们曾共同经历过的清新刚健的岁月。我想感谢每一位高三的老同学,向那些被我辜负了的同学表示由衷的歉意。当我每次迎着模糊的曙光走向天边时,我不会为前途的明暗和得失而忧虑,因为在我心底深藏着一部水晶般的老片:</div><div>&nbsp; &nbsp; &nbsp; &nbsp; 遥远的笏中高三。</div><div><br></div><div>&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nbsp;</div><div>&nbsp; &nbsp; &nbsp; &nbsp; 后记:可写的人与事实在太多,但囿于时间精力,遗漏之处敬请诸位谅解;文中的戏谑之语尽是温暖的回忆,也请相关的人海涵。</div> <h3>十六周岁半。</h3> <h3>高三晚自习后锻炼处——双杠池。和陈剑波、陈国建、翁嘉勋。</h3> <h3>当时的高三(1)。</h3> <h3>和陈德英。</h3> <h3>和唐朝阳。</h3> <h3>倚楼听风雨,淡看江湖路——转瞬30年。</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