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br></b></h1><h1><b>这一生,虽然曾经憧憬过想参军当兵,但机会错失,只当过民兵,而成为正式军人的梦没有实现。</b></h1><h1><b>但是,由于各种因素,我多次步入军营,和真正的军人为伴,和部队似乎结缘,度过了一段又一段难忘的时光。</b></h1><h1><b><br></b></h1><h1><b>(一) 下连当兵 体验生活</b></h1><h1><b><br></b></h1><h1><b>1964年8月,我在西工大二年级结束的暑假里,学校组织向解放军学习的活动,当时由比我高一级的学长郭忠义(现名郭晓,现在和我均退休在一飞院)、唐龙裕等人带队,我们一行约20位同学前往陕西省凤县双石铺301部队下连当兵、体验生活,度过了一段有意义的时光。</b></h1><h1><b>下面的照片是部队欢送我们离别时的合影。</b></h1> <h1><b><br></b></h1><h1><b>我们分散在各个班排,和战士们同吃、同住、同学习、同练兵,战士们手把手教我们学习整理床铺、迭被子、打背包,连队里随时会吹起军号、紧急集合,有时夜间急行军,有时拉练,我们负重行军,在秦岭北麓,沿着嘉陵江,上山下坡、过河淌水,在短短半个多月的时间里,我们和战士结下了友谊的种子。临分别时,班里战土和我们合影留念。</b></h1> <h1><b><br></b></h1><h1><b>至今难忘,有几个战士主动赠送照片给我,有机枪手李兴发</b></h1> <h1><b><br></b></h1><h1><b>有战士徐虎子</b></h1> <h1><b><br></b></h1><h1><b>其中8分队的老兵靳仲武对我更是关心,交往密切,分别后和我一直保持通信联系多年,可惜经过文革等变故,失去了联络。后来我曾多方打听过,但至今没有结果,看着他留给我的照片,心中时时惦念着他……</b></h1> <h1><b><br></b></h1><h1><b>他们在临别时单独和我合影留念,我一直珍存在身边。</b></h1> <h1><b><br></b></h1><h1><b>这次半个月左右的下连当兵,时间虽然很短,但却是我此生首次到部队的体验,她使我原来对部队的神秘感开始转化为亲和感,印象深刻难忘。</b></h1><h1><b><br></b></h1><h1><b><br></b></h1><h1><b>(二)二次到部队 接受再教育</b></h1><h1><b>1968年秋,由于知识分子接受再教育的需求,我们这些因文革而尚未毕业分配的六七届(包括六六届)的大学生们,终于离开了学校,被派送到各部队农场进行锻炼。</b></h1><h1><b>我是按指令于1968年8月份奔赴烟台后,被派遣分配到中国人民解放军6004部队学兵连,地处山东省莱西县东张家庄。</b></h1> <h1><b><br></b></h1><h1><b>我们学兵连汇聚了来自全国不同大学院校110多名毕业生,加上部队选派的指导员、连排长、通信员以及司务长、炊事班上士班长等,总共大约一百二、三十人。</b></h1><h1><b>(下面是比较齐全的合影)</b></h1> <h1><b><br></b></h1><h1><b>我开始被分配在二排五班,下面是五班的合影</b></h1> <h1><b><br></b></h1><h1><b>我们一切按军事化的要求,只是军装上没有帽徽领章,我们除了练习打背包、紧急集合、野营拉炼之外,我们还种红麻(下面是收割之后剥红麻皮的场面)</b></h1> <h1><b><br></b></h1><h1><b>我们在寒冬季节挖沟修水渠,忘不了我上身只穿背心劳动干活的情景(我青年时代坚持冷水浴、冷空气浴,只要干活、锻炼,可以穿的较少)。</b></h1><h1><b>下面是我们修水渠的留影……</b></h1> <h1><b><br></b></h1><h1><b>在劳动现场的田间地头,大家坚持学习(当时主要是学习毛泽东主席的著作),见下面的照片。</b></h1> <h1><b><br></b></h1><h1><b>我们连队的伙食是大米、馒头,而当地村民的生活还是比较贫苦的,我们为了和他们处好关係,也顺便改換一下口味,就经常用白麺、大米和当地百姓对換地瓜,双方皆大欢喜。</b></h1><h1><b>我们五班住屋房东的小男孩张维召(?)和我十分熟悉,有了感情,他主动送给我一张相片作为留念。(分别后再也没有回过莱西,有时真想念他们,不知他们及前张家庄现在的情况怎么样了?甚念……)</b></h1> <h1><b><br></b></h1><h1><b>几个月后,由于部队人员调配的需要,炊事班的战士调走了几个,于是我和李暹、孟振凱等同学就被补充调进炊事班,从而和战士及各排班的学兵们接触的机会也多了一些。</b></h1><h1><b>我每天凌晨起床点火做早饭,早上持一根扁担步行十几里到镇集市上采购并担菜挑肉返回,另外我还兼有喂养几头猪的任务。</b></h1><h1><b>战士们对我都很热情并很快和我熟悉起来,有些还给我赠送照片留念。</b></h1><h1><b>下面是通信员小李子(抱歉,名字记不起来了)</b></h1> <h1><b><br></b></h1><h1><b>下面是排长李阳生</b></h1> <h1><b><br></b></h1><h1><b>下面是孙树泽</b></h1> <h1><b><br></b></h1><h1><b>还有一个当时对我很关心的连排干部,送给我两张留影,可惜后来失去联系很久,名字已经记不起来了,心中颇为惆怅……</b></h1> <h1><b>虽然时间久远,但许多人和事仍在脑海中浮现,那必竟是一场难忘的经历啊……</b></h1><h1><b><br></b></h1><h1><b><br></b></h1><h1><b>在部队农场锻炼期间,都没有探过家,每逢节假日都有战备值班,虽然彼此都很习惯了,但大家心里仍期盼着新的生活……</b></h1><h1><b>1970年元月,由于形势发展变化的需要,我们接受再教育的任务告一段落,大家分别被重新分配到新的单位,并被要求需按时报到。</b></h1><h1><b>大家早就盼望着尽快能学以致用,报效祖国。但当这个重担真实的来了、摆在了面前、就要落在肩上的时候,我怀着复杂的心情告别了朝夕相处十六个月的学兵战友们(包括穿戴领章帽徽军服的官兵们),离开了前张家庄、离开了莱西,大家各自返回到不同的新的工作岗位……</b></h1><h1><b><br></b></h1><h1><b>下面是我在山东半岛期间的生活留影纪念照片……</b></h1> <h1><b><br></b></h1><h1><b> (三) 跟飞保驾进军营</b></h1><h1><b><br></b></h1><h1><b>1970年初,我被分配到兰字801部队,可实际上这是一个军工单位,属于国防科工委管辖的第603研究所,早已于几年前集体转业、脱下了军装。</b></h1><h1><b>虽然在以后军机研制中曾在试飞的跟飞保驾中多年和试飞团的空勤(飞行驾驶员、领航员、塔台的指挥人员)经常接触、联络交往,但是真正第三次驻进军营,已经是我知天命之年了。</b></h1><h1><b>1995年下半年,随着我所多年拼搏、三起三落的JH7飞机在全国航空志士团结协作的共同努力下试制、首飞成功,又进行全面的飞行试验,准备服役列装之际,我随科技处田宝杨副处长到部队进行调研,为下一步的到部队保驾护航、跟飞服务筹划准备。</b></h1><h1><b>1996年元月下旬,我就奉命协助张志方副总师带着液压、燃油、电气、综合保障及信息情报等有关专业的设计人员一行八人率先前往海六师准备迎候接机并开展跟飞保驾的前期工作。(以后随着跟飞保驾工作的需要,不断临时补充或定期轮流调换一些人员交接班现场跟飞保驾)</b></h1><h1><b><br></b></h1><h1><b>至今我都忘不了这些首进军营在军机跟飞保驾工作中勇做开路先锋的几位战友,他们是:</b></h1><h1><b>张志方、牛三道(现已去逝)、安玉本、王文乔、邓云安、郑金生、张治平……</b></h1><h1><b><br></b></h1><h1><b>下面是当时我们在海六师营区内的留影</b></h1> <h1><br></h1><h1><b>当时,该部队迫切渴望改进装备、提高部队战斗力,急切期盼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新型战机早日接装到位,迫不及待的从正在进行试飞验证的飞机中先借两架到部队练兵。<br></b><b>当时部队官兵对我们的到来十分欢迎并大力支持、全面配合,不仅在生活方面吃、住优惠,提供洗浴间和临时用车,免费到师部医院看病抓药……而且在工作中提供打印机、复印机、传真机以及军用电话(除正常业务的长、短途公用电话外,还特许跟飞保驾人员每月可以和家人联系通话1~2次),春游季节还提供方便,组织大家到苏州观光……</b></h1><h1><b>(下面是当时我在苏州的留影)</b></h1><div><br></div> <h1><b><br></b></h1><h1><b>我们在海六师,一切作息都按照部队的要求,尤其当飞机有任务要进场的时候,我们必须提前进场,最后撤离。我们和师部以及空、地勤人员的关係密切融洽,为了尽快掌握和熟悉新机的操作,我们相互配合,抓紧时间沟通交流,部队的学习风气很浓,士气十分旺盛,进展比较迅速。</b></h1><h1><b>现场跟飞保驾经历了大约三个多月,正当我们首批人员准备撤离返回进行交班换岗之际,5月中旬初的一天,一架新机在试滑中发生机毁人亡的一等事故,当时全部现场封存戒严、参研各单位人员就地自检待查,我立即第一时间打长途向当时的所长李洪毅进行了汇报。</b></h1><h1><b>当我亲眼目睹到先一天还和我谈笑风生、亲切交流的飞行员突然就牺牲了,现场十分惨不忍睹,而且我们跟飞保驾相伴七、八年的001架新机也四分五裂、面目全非,一时难以接受,回到营房后,西飞公司保驾人员李杰用新买的电子测压仪给我测量血压,只见他们个个面面相觑,原来血压竟报220多,他们让我安静别动,又反复测量,仍190左右……</b></h1><h1><b>为了先从设计自身查找原因,我紧急购置了一些工具,和张志方副总师及其他同志又立即赶赴现场勘察并搜索现场资料,以便心中有底……</b></h1><h1><b>我们刚勘察结束时,清场的人来了,我们回营等待调查。后来,各方专家几天的排查,也排除了设计方面的原因……</b></h1><h1><b>(下面是当时我们在事故现场勘察的工作照片)</b></h1> <h1><b><br></b></h1><h1><b>我们怀着沉痛的心情交班返回了闫良,但难忘军机跟飞保驾几位开路先锋的战友及这段军营的经历……</b></h1><h1><b>下面是我在这段时光的纪念留影。</b></h1> <h1><b><br></b></h1><h1><b> (四)改装新机到部队</b></h1><h1><b>知天命之年,我所接受到部队一项特殊的设计任务,由于需要在海某师一架新机上改装试飞,我奉命带队并协调军、地多个单位齐聚部队贯彻落实,共同奋战了一个多月……</b></h1><h1><b>进入花甲之年后,仍被院科技处返聘,后又转到综合保障所。2010~2011年间,飞豹新机有个批改装任务,为了不影响部队的飞行训练和作战能力,需要在部队现场实施批改。我奉命协助年青的跟产办主任吕昕(或单独)组识设计人员分别前往海五师、海军试飞试验基地、空八师等部队驻营,与西飞公司的施工人员以及部队的空、地勤协同工作,在部队生活,先后和我的同事们轮流换岗,又经历了一段难忘的岁月……</b></h1><h1><b>由于后来多次的保密运动,我几十年的工作随记(约几十本)均分批集中销毁,加之现古稀之年,记忆减退,许多详情难以细述,甚至对在军营里曾经密切协作过的人员的名字也记不清了,仅从有限存留的一些在部队出差期间的生活照片中让我触景生情……</b></h1> <h1><b><br></b></h1><h1><b>2010年11月上旬至12月中旬在海五师参加批改期间,院领导曾来部队访问并看望了我们。</b></h1> <h1><b><br></b></h1><h1><b>西飞公司的检验李培义和我在军营。</b></h1> <h1><b><br></b></h1><h1><b>在我换班离队前,和李惠生交接工作。</b></h1> <h1><b><br></b></h1><h1><b>部分批改现场值班配合的战士在我离别前为我送行的合影。</b></h1> <h1><b><br></b></h1><h1><b>2011年春节刚过,3月中旬至4月中旬我又二赴海五师军营,海军机关蹲点的人员几次前来看望我并交流工作。</b></h1> <h1><b><br></b></h1><h1><b>离别前和曹天云交接班。</b></h1> <h1><b><br></b></h1><h1><b>西飞公司成品主管尚军和检验代表李培义与我道别留影。</b></h1> <h1><b><br></b></h1><h1><b>由于任务急需,批改同时开辟两个现场,我“马不停蹄”,于4月下旬又协助跟产办主任吕昕和五所的设计人员奔赴海军试飞试验基地去开局打前站。</b></h1> <h1><b><br></b></h1><h1><b>西飞公司带队的孙勇智一直和我在一起。</b></h1> <h1><b><br></b></h1><h1><b>为配合批改,院里一直配备了一辆小车。</b></h1><h1><b>下面是司机李秦生和我在一起的留影。</b></h1> <h1><b><br></b></h1><h1><b>6月中旬离开海军试飞试验基地前,与孟宝堂交接班。</b></h1> <h1><b><br></b></h1><h1><b>2011年7月1日至8月10日,接到新的任务,我协助跟产办主任吕昕又到空8师进行批改的任务,中间他因院内其他工作又被召回。</b></h1><h1><b>下面是我和5所设计人员在一起……</b></h1> <h1><b><br></b></h1><h1><b>这次小车司机是王洪志,下面是我们的合影。</b></h1> <h1><b><br></b></h1><h1><b> 一点复杂的感受</b></h1><h1><b>花甲之年,正值一股不正之风妖起,不仅腐化着社会,也浸蚀着部队,这时我接触的部分“军人”使我少年时代头脑中“最可爱的人”的形象已经变得陌生,问号浮绕,负面影响如雾霾一样浓罩着我的心灵……</b></h1><h1><b>为什么到部队服务,有些人总是含蓄的向地方单位索要钱财物及礼品,甚至我们为工作需要配备的小车及司机,有些人也总想任意调遣私用……</b></h1><h1><b>曾有一两次因为对方某些主管想要司机雪夜长途奔波送他返乡回家办些事,我因当时批改工作急用的需要并为安全考虑,委婉说明并推拖,没有答应,就旁生芥蒂,以至于对工作造成了一些影响;</b></h1><h1><b>尤其当冤大头的西飞公司,更是苦衷难言,不仅到部队服务要“进贡”,就是在自巳单位交飞机,也要“出血”。我退休返聘中,经常参与西飞交付飞豹战机的配合工作,在试飞站现场指挥部参加每天与部队接机人员的碰头会。有一次,某部队接机,开始黑板上公布的接机问题被西飞公司及时的排故、消号,但不知为什么,后来的几天内,问题猛增,愈来愈多,竟有一、二百多条,黑板上满满的竟写不下了,大家好生纳闷……可是,过了一夜,次日一早到试飞站的指挥部里,黑板被擦得一干二净,问题全部没有了,不用再开碰头会了,飞机已经接收签字,可以交付转场了。后来听说,那天晚上西飞公司答应并满足了接机人员的要求,所以第二天“奇迹”出现了。</b></h1><h1><b>在那一段时间内,有些“最可爱的人人”让我望而生畏、敬而远之,我心中的疑虑和担忧,并非“杞人忧天”……</b></h1><h1><b><br></b></h1><h1><b>自我进入古稀之年之后,听到并看到部队从严治军,风气和面貌正在大变,心里渐得安慰。虽然说我以后很难有机会再进军营了,但我真诚的期望我们的部队医疾重兴、茁壮健康的成长,恢复并发扬人民子弟兵的本色,壮我军威、强我国防、扬爱于民、为国栋梁;我衷心的祝福着军营里当代的我们最可爱的人再度深深的融入百姓的心中……</b></h1> <h1><b><br></b></h1><h1><b> 意外亲情的弥补</b></h1><h1><b>在我几十年的工作中,默默无闻,虽然没有做出显赫的建树,但一生铺路甘做石沙,盖楼愿为砖瓦,都是全身心的投入,几乎奉献了所有时间和精力。然而,却严重亏欠了家人情、兄弟姐妹情、亲朋学友情……</b></h1><h1><b>这次花甲之年的军旅之行中,在休整日里,在军营之外,我在情感方面取得了一些意外的收获,稍感欣慰……</b></h1><h1><b><br></b></h1><h1><b>当我要赴军营出差之时,正好陕西境内的三个弟弟会合西安,一起前来和我欢聚、为我送行。</b></h1> <h1><b><br></b></h1><h1><b>在海五师出差换班离开之时,部队有一份文件委托我绕道青岛送达某机关,执行完任务后,我探望了年迈的三姑,见到了近四十年未见的宝生弟和爱莲妹,并和住在青岛的亲人们欢聚一堂……</b></h1> <h1><b><br></b></h1><h1><b>在山海关出差时,由于距秦皇岛很近,从未谋面的外甥女春苗专程前来接我回家和三妹团聚。</b></h1> <h1><b><br></b></h1><h1><b>初次相见的春苗对大舅十分亲切</b></h1> <h1><b><br></b></h1><h1><b>还和外甥女红霞分别22年后又再重逢</b></h1> <h1><b><br></b></h1><h1><b>见到了住在秦皇岛的亲人们并欢聚一堂</b></h1> <h1><b><br></b></h1><h1><b>在杭州出差期间,表妹爱芬专程接我到家里</b></h1> <h1><b><br></b></h1><h1><b>并和妹夫专程带我到莫干山疗养院小住两天</b></h1> <h1><b><br></b></h1><h1><b>花甲之年的军旅之行中,在艰苦的工作之余能相遇欢会不少亲人,增添情趣、倍感快乐。</b><b>真可谓:</b></h1><h1><b> 军机改装肩负使命,</b></h1><h1><b> 花甲之年再进军营。</b></h1><h1><b> 思念同胞久盼欢会,</b></h1><h1><b> 天赐补偿圆梦亲情。</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