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博物馆青铜器之风采——乐器编钟(讲解员:王音希)

薛英容

<h3>编钟也是古代统治者专用的乐器,反映名分,是等级和权力的象征。中国古代汉族大型打击乐器,编钟兴起于西周,盛于春秋战国直至秦汉。</h3> <h3>编钟钟身呈椭圆形或圆形,很像两个瓦片合在一起,上径小,下径大,纵径小,横径大,钟口边缘不截齐,两角向下延伸,成尖角形,顶端有柄的为甬钟,带钮的为钮钟。钟的上部称钲,下部叫鼓。钟的鼓部铸有精美的图饰,钲部的纹饰称为钟带或篆间,每枚钟的钲部都铸有36个突起的隆包,叫钟乳或枚。</h3><div>编钟属于变音打击乐器族,发音类似钟声,清脆悦耳、延音持久 。具有东方色彩,适合于演奏东方五声音阶的音乐。</div> <h3>根据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发现我国在西周时期就有了编钟,那时候 的编钟一般是由大小 3 枚组合起来的。春秋末期到战国时期的编钟数目就逐渐增多了,有 9 枚一组的和 13 枚 一组的,等等。1957 年,在我国河南信阳城阳城址出土的第一套编钟13枚演奏的东方红乐曲随着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唱响太空。</h3> <h3>展柜中的这组编钟出自蔡昭侯墓,这套编钟共九件,形制相同,大小依次递减,每件钟上都铸有铭文,最多的82字,最少的仅为3字。编钟声音清脆明亮,敲击正鼓部及鼓部两侧可以发出两个高低不同的频率音,又有“双音钟”之秋,钟体越大,声音越大,音调越低沉,钟体越小,声音也越小,音调越高扬。</h3> <h3>编钟出土记:</h3><div>蔡昭侯墓,位于安徽省寿县城西门内侧。1955年5月,寿县治淮民工在城西门内北侧取土加固城墙时,发现甬钟两件。经发掘发现是座墓葬,并确定为蔡昭侯墓。位置向西至城墙脚约40余米,向南至西大街约280米,墓型为接近正方形的竖井土坑,无墓道,墓坑正中略偏南有长2.4米、宽0.8米的漆棺痕迹,满铺朱砂一层,厚约2厘米。朱砂下面有玉佩1副,并有玉璧与扁形玉环等,其间排列着圆形、六角形、三角形、长方形的金叶;偏东处有铜剑1把,剑锋向南;墓主人的骨骼未能保存下来。从玉饰、金叶的排列次序与铜剑的位置看,宛似人形卧地,可知是头北足南。<br></div><div>随葬物品如鼎、钟、鬲、豆、方壶、鉴、盘、尊与编钟等都置于墓坑北部……</div><div>蔡昭侯墓出土乐器甬种十二件,编镈八件,编钟九件,钲一件,錞于一件。其中甬钟为吴王光嫁女于蔡的媵器,钮钟八件为蔡昭侯申自作之"行钟",镈钟八件是蔡侯申自作之"謌(歌)钟"。镈钮为四龙组成的蟠龙纹,正鼓部有六条龙,左右各三条。是这一时期楚系编钟的特点。……</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