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中华民族 56--10</p> <p class="ql-block"> 1,朝鲜族原是我国东北地区的古老民族之一。朝鮮族的发展过程,曲折复杂;学者们对其族源问题众说纷纭,据有识之士认为;朝鲜族族源应从两个阶段来理解,其一,以商朝人为主体与东北众多语言部落的融合。其二,以夫余族分部,部分人口为主体,形成新的共同体,即“高句丽”发展到今日的朝鲜族。两者按其人口组成,应和箕子时代的朝鲜族还有区别。</p><p class="ql-block"> 朝鲜族最早形成于,周武王封箕子于今鸭绿江流域为“朝鲜候”开始;当时随从箕子的商朝移民有五千人,以这五千人为主体,与土著民族结合,形成了最早的朝鲜族。这五千人很快的发展为地域广阔,居东北之首的先进民族。箕子及移民带去了殷商文化,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朝鲜族是最早步入农耕的少数民族。</p><p class="ql-block"> 箕子的朝鲜时代,是箕子建立的朝鲜族第一个政权,当时的朝鲜半島,辽东半岛等广大地域均属于这一政权,建都于今天的平壤,政权延续了一千年。</p> <p class="ql-block"> 2,朝鲜族是个古老而历史悠久的民族。有着自已独特而美丽的故事;传说古时候,有天神“桓”,知道自已的儿子“桓雄”想下凡间,并选了三危、太伯二地,给了桓雄三个“天符印”作为天上神仙的标志。桓雄率三千人降落在太伯山上。</p><p class="ql-block"> 太伯山即是今天的朝鲜“妙香山”。桓雄在风光秀美的太伯山上安营札寨,在山顶上的一棵神檀树下,建立了“神市”,自称“桓雄大王”,并设置了;“风伯”、“雨师”、“云师”等官职。主管;农业,疾病,刑罚,善恶等三百六十事。桓雄带来的山岭;当时有一“虎“一“熊”,请求大王将他们变成人;这可能就是当年的“土著”,他们一同住在山洞里,桓雄大王给了他们一柱艾和二十头大蒜,并告诉他们吃了以后躲藏起来,百日之内不得见到阳光,熊照办了,百日后变成了“女人”。虎并没有办,仍然是虎,桓雄和熊变的女人结成了夫妻,后来生下了儿子,取名“王俭”即檀君,古朝鲜的开国君主,他于“尧”五十年即位,以王俭城为首都,(平壤)在位一千五百年。</p> <p class="ql-block"> 3,中国的朝鲜族,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五十六个民族之一。由于近代朝鲜半岛的战争频繁,至使大批朝鲜难民涌入中国,逐渐定居下来,从而在中国形成一个跨国的少数民族--朝鲜族。</p><p class="ql-block"> 朝鲜族,操朝鲜语,语系不详。有人认为属阿尔泰语系。我国的朝鲜族使用朝鲜语、朝鲜文字,历史上朝鲜人使用汉字,自1444年,朝鲜王朝世宗主持创制了,最初称为“训民正音″简称“正音文″,俗称“谚文″,后改为拥有四十个字母的音素迭成字块。</p><p class="ql-block"> 早在明清时期就有朝鲜人来我国定居,在我国的华北、东北境内,到十九世纪中叶,大批的朝鲜人迁入,这是中国朝鲜族的主要来源。主要分布于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佔朝鲜族总人口的一半,此外还有位于长白山环抱的长白朝鲜族自治县,也是朝鲜族主要聚居区。其次是黑龙江省的东部,整村,整镇的集中居住。辽宁,内蒙和内地的一些城市也有散居。</p><p class="ql-block"> 根据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我国朝鲜族人口1830929人。</p> <p class="ql-block"> 4,高句丽简称“高丽″,古代朝鲜民族的别称。</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37年,东夫余(今吉林省扶余)贵族,邹牟王与太子发生矛盾出逃,立国纥升骨城,(今辽宁恒仁五女山城)国号为“卒本夫余";建国后迅速吞并了周围部落。极盛时的疆界,东部频临日本海;往南控制了汉江流域。西北跨过了辽水,北部到辉发河,第二松花江流域;佔据了大半个东北地区。公元14年佔领了汉朝的高句丽县,更名为“高句丽国″。公元22年灭东夫余国。</p><p class="ql-block"> “高句丽国″从公元前37年一直存在到公元668年,长达705年,是位于东北亚的古老国家。该国人民主要有濊貊和夫余人,后又吸收一部分靺鞨人,古朝鲜遗民及三韩人,由于高句丽特殊的地理位置,而且横垮中、朝、韩三国。中国和韩国、朝鲜都声称高句丽为本国的原始民族。</p><p class="ql-block"> 公元668年,在中国北方已经存在了七个世纪的高句丽国被唐朝,新罗联军所灭,唐朝最后征服了高句丽国。把高句丽的王族,遗民遣散到唐朝的全国各地;在朝鲜半岛最南部的新罗政权也得到了唐朝的承认,瓜分了大同江以南的领土。</p><p class="ql-block"> 高丽的朝鲜半島地盘一直延续了元、明时期。以天朝赏赐为名,确定鸭绿江为界限,成为永远的附属国地位。</p> <p class="ql-block"> 5,朝鮮族没有全民族统一性的宗教,但在宗教的各个历史时期,对朝鲜族也曾发生过,深刻的影响。先是原始的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到后来产生了“檀君教”、萨满教,成为朝鲜传统的民族宗教。</p><p class="ql-block"> 儒教、道教、佛教的传入,儒教的思想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佛教的传播也有一定的历史,农历四月初八本来是,释迦摩尼的生日,却也成为朝鲜族人民的民俗日。在上世纪初期,佛教主要集中於延边地区,解放后的鲜族地区,信奉佛教的人在减少,主要有些老年人在信。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出现了一些新的民族宗教,如;东学教系的天道教、待天教、济愚教、云水教和青林教,檀君教系的檀君教,大倧教、元倧教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由于各种因素影响,基本绝跡。</p><p class="ql-block"> 朝鲜族人民祭拜自己的祖先,祭拜谷神,祈盼上天风调雨顺,五谷丰收,对于一个农耕民族来说,更实际得多!</p> <p class="ql-block"> 6,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建筑,朝鲜族的民居却别具一格。他们传统的民房大多依山傍水而建,三三两两的不成规格。较大的村庄,也讲究统一规划,归制的民房都非常整齐划一,房顶多做成四坡式,青瓦白墙,特别美观。</p><p class="ql-block"> 就是在五六十年代,条件还不算太好的时候,朝鲜族的民房用稻草苫顶,房子的样式也绝不改变。他们的房子外人看;门小窗户大、细心点观察,门窗一样大。进屋看到厨房连着诺大的一片大火炕;里面是按人口按排的小屋,屋屋相连,屋屋相通,把鞋脱在外面,开窗(门)即上炕,人们休息活动都在炕上。房子美观适用,冬暖夏凉。</p><p class="ql-block"> 朝鲜族人家,就是在人民公社的时代,各家各户也养牛,他们把房子的一头当仓库,装些柴草,专门留出房间给牛来住。因为他们耕作稻田需要牛,耕种山间的土地也需要牛。</p> <p class="ql-block"> 7,朝鲜族传统的服饰素净,淡雅;色彩以白色为主,象征纯洁,善良,高尚神圣,因此朝鲜族素有“白衣民族”之称。</p><p class="ql-block"> 传统的民间服饰,最大的特点是斜襟,无纽扣,以长布条打结,男女服饰迴然不同,男人穿裤子,女人穿裙子。男装衣短裤子肥大,加穿坎肩,也有穿恰似道袍的袍子,袍子是过去士大夫,儒生的常服,后来成为男士出门的礼服。</p><p class="ql-block"> 妇女为短衣长裙,衣的长度刚好罩住乳房,衣有长长的布带从右肩下方结成蝴蝶结,长裙有长皱褶,长及脚跟。裙有缠裙、筒裙、长裙、短裙、围裙之分。短衣,朝鲜语则叫“则高利”,是一种斜领,无扣以带打结,只摭盖到胸部的衣服,长裙;朝鲜语叫“契玛”,腰间有细褶,宽松飘逸,这种衣服大多用絲绸缝制,色彩十分鲜艳,年青女子一般爱穿筒裙。老年妇女穿缠裙,冬天穿棉毛坎肩。朝鲜族的服饰由于多年的同化,与现代已无异样!</p> <p class="ql-block"> 8,朝鲜族青年男女,在共同的劳动学习中产生爰慕之情欲定婚时,可通过父母,由父母带儿子去女方家求亲。如女方父母拒见,则预示婚亊不谐。如双方老人见面,男女青年则可旁听,说明婚事有成功希望。双方父母议妥后男女青年要给双方父母叩头,以示愿意赡养双方老人,则亲亊订妥。</p><p class="ql-block"> 朝鲜族人无女方向男方索要彩礼的习俗,只由男方自愿买些服装和姑娘喜欢之物相赠,以表订亲之意。订亲后选“吉日″由男方携佳肴去女家,由女方邀亲友,共同饮酒,至夜幕降临,方撤下酒席;奏乐,不分男女老少,大家一起跳舞,唯女方父母不忍女儿即将外嫁,而离开现场。</p><p class="ql-block"> 举行婚礼时,男女双方各备丰盛酒席,以答谢各方宾朋。男方先备牛车,车上舖新被,新郎携二三傧相,身穿礼服,胸佩红花去女家接亲。至女家后新郎被让进一无人房间,室内摆放一桌丰盛的酒席,这时新娘给新郎连斟三杯酒,其后新郎将酒菜各选一点,用白纸包上,再带上一瓶白酒叫人拿回自家,表示婚亊愜意,对方招待甚丰。接着女家又给新郎送来一碗大米饭,饭内埋着三个鸡蛋,新郎要留下半碗饭和一个鸡蛋给新娘,象征以后同吃一锅饭,有难同当、有福同享,永成鸾凤之好。</p> <p class="ql-block"> 9,此仪式后新郎、新娘向老人行跪拜礼,拜别父母,感恩玉成,然后装上嫁妆;此时的牛车上己扎起了彩棚,牛头上戴着红花,他(她)们坐上牛车上路。这时的赶车人一臉嘻笑,一会走大路、一会走小路、一会又把牛车赶进横垄地里,任其颠颇,同车人欢笑一团,乐不可支!</p><p class="ql-block"> 车进村边,村人们穿着民族服装,载歌载舞迎接新娘。此时家人给赶车人按排一小桌酒菜,宴罢,乘兴赶车在村中再绕两圈,然后把车赶到新郎家大门前,新娘在新郎的搀抚着下车后,一同携手步入圣洁的婚礼殿堂。</p><p class="ql-block"> 朝鲜族主要活跃在中国东北长白山一带,那里是山青水秀,风光绮丽,气候宜人。他们生活的地方,属长白山丘陵地带,群山耸立,峡谷纵深,享有盛名的长白山风光奇特、景色秀美,滔滔的松花江水奔腾不息。肥沃的黑土地养育着一个古老的民族--朝鲜族。</p><p class="ql-block"> 朝鲜族能歌善舞,又是最早接受儒家文化的洗礼,在人生中不同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礼仪风俗。</p> <p class="ql-block"> 10,朝鲜族同胞的节日,同其他民族一样,也过春节,但也有些不同。他们的“上元节”很有意思;每年的正月十五,他们要给祖坟上灯,在堂内置“属”灯,院内挂“天灯”,院门两旁挂“壁灯”,河里放“船灯”。</p><p class="ql-block"> 这一天还要吃“药”饭,即五谷饭,喝聪耳酒。药饭以江米,蜂蜜为基本原料,掺大枣、粟子、松籽等煮成,因药饭成本太高,也不易凑齐,一般以大米、小米、小黄米、江米、饭豆五合饭代替。以盼望当年能五谷丰收。夜晚,村民举起火炬,在东山上迎接月亮出来,第一眼看见月亮的人为有福之人。迎月之后村里的男女老少,在月光下“踏桥”,也叫跺桥。因为朝语中的“桥”和“脚”是同音,踏桥意为练脚,踏桥时,每人要在桥上往返几十次不等,其次数必须与自己的岁数相等,意为祈福禳灾。</p> <p class="ql-block"> 11,中国朝鲜族的流头节;起源于古代的农耕社会,“流头”一词意为东流水头沐浴的简称。当每年的农历六月十五日,这一天,朝鲜族妇女,从清晨开始来到东流水的河边,人们祭拜农神祖先。凈身驱除杂鬼,人们求丰收,求健康。生活在黑龙江省牡丹江一带的朝鲜族农民一直保持着这个习俗。</p><p class="ql-block"> 近年来,一些人们看到了契机,把流头节演变成朝鲜族全民族的节日。他们无论男女老少,带着酒食来到东流水的河边、清沏的山澗溪泉间,把身上的灾祸邪气洗掉,洗完后,三五成群人们会聚在一起,将带来的酒食大家分享,谈论一年来的晦气和欢乐。他们还会举行流头宴,唱流头的歌,这也是一年来,乡亲们的大聚会,大交流。</p><p class="ql-block"> 在近年来的 流头节上,乡镇领导组织几个村子,或十几个村子的村民们,在一起。他们穿上节日盛装,在白衣老者的带领下,高举“农者之天下大本”的旗帜,举行流头荐新的仪式,并举行东流水头沐浴仪式。组织村民们表演;流头舞、搞个人项目的比赛;顶水罐、跳板、摔跤、荡秋千。个人项目的完成以后还要与临村举行的足球、兰球、门球等各种形势的比赛。在会上农民们展示,做打糕、泡菜各种技艺。</p><p class="ql-block"> 朝鲜族同胞也很重视“ 中秋节”,不过他们叫“秋夕节”,每年都很隆重。通过活动,加強了民族团结,提高了民族的凝聚力,为新农村建设注入生机。</p> <p class="ql-block"> 12,朝鲜族有一日四餐的习惯,农忙时节,下田劳动的多数为女人,为了赶农时,起早贪黑的劳作。消耗体力巨大,从春开始育苗,整地到插秧,而不得已之。</p><p class="ql-block"> 朝鲜族有其传统而独特的美食;米肠是朝鲜族最具特色的美食,他们把猪肠里灌上大米、糯米、猪血及时令蔬菜和调味品而成;营养丰富,它是延边最具特色的小吃。打糕是鲜族人的风味面食,用糯米、小黄米煮熟后用专门的木制工具,经反复槌打,加上炒熟了的黄豆面而成;人们食用之前赶上农历三月的祭祀,还要用打糕来敬贡诸神。朝鲜的大酱汤是上至总统下至平民,平时饭桌上不能缺少的一道菜,它是,用黄豆发酵制作。他们说;“不会做大醬汤的姑娘不是好姑娘”。冷面属于机制面条,它是用乔面等制作,柔韧耐嚼、凉爽清淡、滑顺润喉,再配上酸辣甜口,将令人食欲大增。辣白菜为整个朝鲜半岛的风味食品,是家家户户都离不开的美食。</p> <p class="ql-block"> 13,朝鲜族平时以米飯为主,他们擅长做大米饭,他们常吃的都是东北的优质大米,从用水、用火和用锅都有讲究;鲜族的锅深盖严,再加散热均匀是优势,做出来的米饭松软可口。</p><p class="ql-block"> 朝鲜族是个爱吃狗肉的民族,常言道;狗肉滚三滾,神仙站不稳!在过去的时代,在朝鲜族的屯子里,很少能看见狗,狗都被他们吃掉了。所以滋生了一些“狗贩子”,他们到满族村屯去低价买狗,那里的狗又肥又大,满族是不吃狗的,然后高价卖给他们。另外他们还喜欢辣椒,因为他们在水网地带种植水稻,为抵御寒冷和潮湿,辣椒和烧酒成了他们的最爱。吃饭时,他们最离不开的是“烧酒、狗肉和辣椒”。</p><p class="ql-block"> 朝鲜族同胞,用吃狗肉来招待贵客,他们吃的也很有讲究,一只狗可以做出很多样;高级、美味的菜肴。他们也吃猪肉、牛肉和羊肉。</p> <p class="ql-block"> 14,朝鲜族人民,具有悠久的文化艺术传统,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每逢节日或劳动之余,都要用优美的歌舞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他们的歌声旋律流畅婉转,欢快明朗,富有很强的感染力与表现力。平常总是一人放歌,众人随唱。著名的民歌,曲调优美的《阿里郎》、《道拉基》、《桔梗谣》家喻户晓,人人会唱。</p><p class="ql-block"> 在弹唱起伽倻琴,随着旋律跳起民族传统的舞蹈,将欢乐带给人们。他们的顶水舞、扇子舞、长鼓舞、巫舞、农乐舞、扁鼓舞、剑舞等深受人民的喜爱。他们跳起舞来,无论老人或孩子,都会达到忘我的地步。</p><p class="ql-block"> 朝鲜族人们非常重视,文化体育活动。每个村屯都有一些适用体育设施,各种适合自已的球队,农闲或节日开展各种形式的比赛。他们舍得重金奖励,以此促进了,群众体育运动的发展。朝鲜族聚居区的中小学校,都有足球队,这是可喜可贺的好事!</p> <p class="ql-block"> 15,朝鲜族同胞,特别重视教育,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就兴办了很多学校,有自已“宁肯啃树皮”,也要让儿女上学的好传统。解放后各地兴起了“董事会”、“家长会”自筹资金,材料建起了,几百所中小学。</p><p class="ql-block"> 早在1949年,在延吉就创办了,全国第一所少数民族综合大学--延边大学。简称“延大”。延大地处有教育之乡美誉的延边首府--延吉市。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与吉林省政府共建,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大学。</p><p class="ql-block"> 延边大学科技学院;前身为韩国高丽大学分校,是中国第一所中外合作办学机构。1992年底,经吉林省政府核准改为“延边科学技术大学”,1996年并入延边大学,成为延边大学科技学院。</p> <p class="ql-block"> 16,延边大学医学院前身是,1948年初在延边龙井成立的,中国医科大学第一分校,同年10月,在此基础上更名为延边医科专门学校。1949年4月成立延边大学时,合并为延边大学医学部。</p><p class="ql-block"> 吉林职业技术学院,位于龙井市环境优美的海兰江畔,是经吉林省政府批准的、普通高等院校,计划内全国统招,于2015年建校。龙井是一座物华天宝,山环水绕的美丽边城,也是我国最大的“苹果梨“基地,享有苹果梨之乡的美誉。</p><p class="ql-block"> 延边大学艺术学院,创建于1957年,是中国唯一的培养朝鲜族,艺术人才的高等学府。目前学院以形成了“综合性、应用型、开放式、一条龙”的办学 特色和优势,已成为一所初具规模,且在国內外有一定影响的民族艺术院校。</p> <p class="ql-block"> 17,朝鲜族为我国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五十六个民族按人口排序,位于第十四位。朝鲜族以农业种植为主,擅长寒地栽培水稻而闻名。</p><p class="ql-block"> 他们的家乡,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被称为;中国北方水稻之乡、中国北方烤烟之乡、中国五大地方良种,延边黄牛之乡,在其区內还有著名的长白山三宝,人参、貂皮、鹿茸角。</p><p class="ql-block"> 朝鲜族聚居地区风光秀美,物产丰富;风景名胜,有长白自然保护区境内的塔山、鸡冠砬子、仙人岛、江峰、冰湖沟瀑布、十八道沟温泉等。朝鲜族聚居地区还有百草沟遗址、马村抗日跟据地遗址,古代高句丽城子山山城等。</p><p class="ql-block"> 以其优美的自然环境,特殊的民族风情;延边的朝鲜族同胞,欢迎天下各族朋友来作客。</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