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塞腰鼓

芳草岁月

<h3>  2015年1月8日,我们应老乡影友的热情邀请,一行四人来到延安中央电视台春晚安塞腰鼓拍摄场地,亲眼目睹了中央电视台在安塞西河口三道屯村拍摄千人腰鼓表演。这是我一辈子想都不敢想的,终生难忘的一次极其珍贵而又千载难逢的拍摄机会 。 &nbsp; &nbsp; </h3><h3> 在此,衷心谢谢我的老乡加影友的刘老师给我们的美好机会。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h3><h3> 安塞腰鼓享誉中外,源远流长,风格强健豪放、刚劲饱满,被誉为“中华民族之魂,鼓”、“中华鼓王”、“东方神鼓”、“东方第一鼓”。1996年,延安市安塞区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腰鼓之乡。2006年5月20日,安塞腰鼓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h3><h3> 安塞,这块原始的、古朴的黄土地,孕育了安塞腰鼓这一闻名于世的民间艺术奇葩。安塞腰鼓艺术起源于安塞,流传在安塞。 安塞腰鼓是陕西省的传统民俗舞蹈。表演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磅礴的气势,精湛的表现力令人陶醉,被称为天下第一鼓。 </h3><h3> &nbsp; &nbsp; 被誉为“天下第一鼓”的安塞腰鼓有着悠久的历史。在革命时期它被称作“胜利腰鼓”,革命根据地的人民群众在欢迎毛主席和工农红军,欢庆胜利的时候就曾跳起气势磅礴的腰鼓。在改革开放之初的1990年北京亚运会上,安塞腰鼓的表演成为开幕式上的一大亮点,至今为人称道。安塞腰鼓见证了中国的时代变迁,在为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周年举办的《为人民放歌》大型文艺晚会上作为开场节目,意义不同寻常。</h3><h3><br></h3><h3> 下图中间两位演员是双胞胎</h3> <p class="ql-block">  安塞腰鼓融合了黄土高原的雄浑气韵,表演时鼓声如雷,动作刚劲有力,展现了陕北人民的热情与生命力。其表演形式独特,既有传统鼓点,也融入现代元素,成为当地文化的重要象征。 ‌</p> <h3>&nbsp; &nbsp; &nbsp; &nbsp; 安塞腰鼓以其独特风格、豪迈粗犷、刚劲奔放、气势磅礴而闻名天下,它有机地糅合了秧歌和武术动作,充分表现了黄土地人民憨厚朴实、悍勇威武而又开良乐观的性格。安塞腰鼓的表演,既不受场地限制,也不受人员多少制约。大路上、广场里、舞台中均可表演,可一人单打,可双人对打,也可几十人乃至几百人群打。单打者腾跃旋跨,时如晴蜓点水,时如春燕衔泥,时如烈马奔腾,时如猛虎显威;群打时则能变幻出多种美妙的图案,如野马兔越野。</h3><div><br></div><div><br></div> <h3>  安塞腰鼓先后参加了全国城市运动会、全国农民运动会、第十一届亚运会、沈阳国际鼓文化艺术节、中国国际时装节、“中华鼓王”大赛、青岛国际啤酒节、国庆45周年、国庆50周年、国庆55周年庆典、香港回归、澳门回归等60余次大型文化演出活动和《黄土地》、《黄河》、《延安颂》等近百部影视片的拍摄。2009年10月1日,安塞“千人腰鼓”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参加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群众游行表演,以宏大的场面展示了安塞腰鼓的恢弘气势。</h3><div><br></div> <h3>这张是影友拍摄</h3> <h3>  安塞腰鼓艺术已经成为全国各地深受喜爱的一种艺术形式。同时也深受国外人民的喜爱。只有民间的艺术,才是民族的艺术,体现民族精神的灵魂。</h3> <p class="ql-block">  欢迎各位影友、老师和朋友们欣赏、指导、点评。得到你们的鼓励与支持,是我最大的快乐,也是我不断提高的动力。</p> <p class="ql-block"> 版权声明:以上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作者同意不得复制、拷贝,用于商业活动,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