疲秦之计造就万世之功---秦代三大水利工程图说

卧雪堂

秦国发端于周平王东迁的公元前770年,比春秋时大多数诸侯国立国都晚。经过历代国君500多年的不懈努力,于公元前221年先后攻灭关东六国,完成华夏大一统,建立中国空前辽阔的王朝--秦朝。但其仅统治短短14年就轰然倒塌,这强烈而巨大的反差,给后人留下无限的感慨!秦,无论作为诸侯,还是王朝,都无可匹敌。即使面临灭亡时,仍然几十万大军北守长城抗击匈奴,几十万大军南赴珠江拓展疆土。与项羽作战的部队是由囚犯临时武装起来的……<div>  秦朝创立帝制及以三公九卿为代表的中央官制,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又推行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统一文化风俗,加强了大一统的凝聚力,奠定中国大一统王朝的统治基础,故称“百代都行秦政法” 。2000多年晃过,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但秦代仍留下许多遗产,万里长城,兵马俑,秦始皇陵今犹在 ,成为举世闻名的风景。然而,其建设的三大水利工程至今还在不同程度发挥作用,泽被后世,惠及民生,知名度却不是很高。按照修建时间是:都江堰,郑国渠,灵渠。</div> 先说郑国渠,其知名度最低,但最具传奇色彩。秦国要实现称霸天下的目的,就要首先灭掉韩国。韩国所处的位置正好控制了秦国东出函谷关之后,到黄河下游地区去的交通要道。公元前249年,秦国夺取了韩国都城新郑的重镇成皋、荥阳,韩国此时已经处于崩溃的边缘。面对强敌,即将亡国的韩王采取了一个所谓的“疲秦”的策略。他以著名的水利工程人员郑国为间谍,派其入秦,游说秦国在泾水和洛水(北洛水,渭水支流)间,穿凿一条大型灌溉渠道。表面上说是可以发展秦国农业,真实目的是要耗竭秦国实力。关中平原当时还没有大型的水利工程,韩国的建议与当时秦国的主政者吕不韦急于建功立业的想法不谋而合,就把韩国赖以救命的“疲秦计”,当成了可以使秦国富国强兵、实现大统一的一招好棋。于是当年秦国便组织力量开始修渠。 在施工过程中,韩国“疲秦”的阴谋败露,秦王大怒,要杀郑国。危急之中的郑国对秦王说: “始臣为间,然渠成亦秦之利也。臣为韩延数岁之命,而为秦建万世之功。”秦王政,也就是后来的秦始皇是位很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最后权衡利弊得出一个结论:修建水利工程对于开发关中农业的意义,远远能够抵消掉对国力造成的消耗。同时,秦国的水工技术还比较落后,在技术上也需要郑国,所以一如既往,仍然加以重用。公元前236年,工程从它戏剧性的开始,一波三折,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全渠完工,人称郑国渠。 郑国渠位于今天的陕西省泾阳县西北25公里的泾河北岸。它西引泾水东注洛水,长达 300 余里(灌溉面积号称4万顷)。为保证灌溉用的水源,采用了独特的“横绝”技术,就是通过拦堵沿途的清峪河、蚀峪河等河,让河水流入郑国渠,河流下游的土地得到了改善。郑国渠巧妙地连通泾河、洛水,取之于水,用之于地,又归之于水。就在今天看来,这样的设计也可谓巧夺天工。 公元前230年,也就是郑国渠建成6年后,秦军直指韩国,此时的关中平原已经变成了秦国大军的粮仓。对这时的秦国来说,疲秦之计真正变成了强秦之策,造就了关中平原土地灌溉的万世之功。而对韩国,却意味着真正覆灭的开始。 郑国渠建成15年后,秦灭六国,实现了天下统一。 再说灵渠,位于广西兴安县,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修建于秦统一中国后,修建时间最晚。 秦始皇为开拓岭南,派50万南征,但路途遥远,军饷转运困难,公元前219年,命监御史禄掌管军需供应,督率士兵、民夫在兴安境内湘江与漓江之间修建一条人工运河,运载粮饷。公元前214年,灵渠凿成,秦迅速统一岭南 灵渠的凿通,沟通了湘江、漓江,打通了南北水上通道,为秦王朝统一岭南提供了重要的保证,大批粮草经水路运往岭南,有了充足的物资供应。公元前214年,即灵渠凿成通航的当年,秦兵就攻克岭南,随即设立桂林、象郡、南海3郡,将岭南正式纳入秦王朝的版图。 灵渠联接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构成了遍布华东华南的水运网。自秦以来,对巩固国家的统一,加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密切各族人民的往来,都起到了积极作用。灵渠经历代修整,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灵渠水系由北南两渠组成。北渠俗称湘江新道,全由人工开凿而成,大致与湘江故道略成平行,其水位高过湘江故道,在高塘村与湘江故道相会,全长3.25公里;南渠自南陡口起,过严关,流至溶江镇老街的灵河口入漓江,全长约33.15公里,4公里为人工开凿的航道,其余是在原河道上整修。灵渠主体工程由铧嘴、大天平、小天平、南渠、北渠、泄水天平、水涵、陡门、堰坝、秦堤、桥梁等部分组成,尽管兴建时间先后不同,但它们互相关联,成为灵渠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在兴安,不少与灵渠有关的传说和故事,还有许多历代诗客文人的吟诵灵渠的篇章,至今仍然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灵渠穿过县城,今天当地居民仍然和他们称为水街的灵渠亲密接触,坐着小船游过,一派江南水乡的感觉。桂林米粉相传就是北方修渠的秦人怀念面条在兴安发明的。 最后来说名气最大的都江堰,其修建最早,工程规模最大,修建时间最长。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原灌县)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公元前316年秦国大将军司马错奉惠文王(芈月老公)之命出征西南,一路所向披靡,先后攻灭古蜀国、巴国,将其纳入秦国疆域。但那时的巴蜀水患不断,经济状况很差。公元前276年,秦昭襄王(芈月儿子,秦始皇曾祖父)任用30岁的秦国人李冰出任蜀郡太守,经过几年考察,公元前270年,李冰父子选择在平原和山丘的分界点上修筑都江堰。历时14年,于公元前256年完成了这一世界水利史上叹为观止的惊世之作。都江堰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一直使用,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工程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部分组成,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至今灌区已达30余县市、面积近千万亩。 工程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部分组成,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至今灌区已达30余县市、面积近千万亩。 都江堰和郑国渠修筑完工后,秦国拥有关中平原和成都平原两块富庶之地,为统一天下奠定了扎实的物资基础。 都江堰修成10年后,公元前246年嬴政继位秦王。再10年,郑国渠修成。 秦代三大水利工程仍然历经沧桑,惠及当世,永载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