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碰撞,中国医生的自我修养

似水流年

<h3><b>  对很多普通中国的老百姓来说,中国医疗的问题就是中国医院的问题,而最直观的问题就是中国医生的问题,那到底是谁的问题?争争吵吵几十年了,已经是老生常谈,现在大家也都累了。作为一名普通的临床医生,笔者只想跟大家探讨一下:在不同文化体系碰撞中,我们现在是否需要重新审视一下自己的境遇,认真思考一下,工作中还欠缺哪些?需要在哪些方面加强自身的基本修养?</b></h3> <h3><b>1 文化背景:东西方的巨大差异</b></h3><h3><h3><b><br></b></h3>  最近刚看到一则消息: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已经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医院了。笔者很感兴趣的倒不是这个,关键是院长说争取早日进入全国排名前20名的医院,这个提法内涵很丰富,且不说这种排名是否有科学依据,但仅此一项的说法,影射出西医在中国的发展跟外国的不同:外国的医院一般最小不一定是最差的,最大几乎就是最好的,跟我们人海战术下的结果有很大的不同。当然,这只是表象,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来自东西方文化上的差异所致。</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h3 style="text-align: left;">  什么是文化?按照余秋雨[1]的说法就是:文化,是一种包含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共同体,是人类在特定时间和空间上形成的。举世公认的起源于长江黄河流域、使用象形文字、奉行孔孟之道的中华文明是东方文化的杰出代表,强调整体,以内敛及感悟为特征。而西方文化常被认为起源于古希腊、罗马帝国、天主教、基督新教,被统称为犹太教-基督教文化,也部分根源于日尔曼人、斯拉夫人以及凯尔特人的流行文化,突出个体,以外放与理性为特征。一般来说,受东方文化熏陶的中国人,比较擅长感悟性思维,这也是佛教起于印度,兴于中国的原因。18世纪起,欧洲文艺复兴及工业革命开创了人类发展史上的新纪元,结束了大清帝国的盛世,西学东渐也成了近代中国文化的主流[2]。只是我们还没来得及调整心态,精挑细选地主动吸收,就在轰隆隆的枪炮声中,毫无准备和毫无选择地接受了陌生的西方文明,在这种大的背景下,除了部分有识之士,广大中国民众对于西方文明在感情上是矛盾的,喜欢享受这种文明带来的便利,却对这种理性思维为主的文化有所抵触。表现在生活中我们不拒绝购买奔驰、宝马,但工作中却从来不打算放弃山寨与抄袭,不自觉中淡化对客观理性的追逐,淡化了对独立精神的坚持。这就导致了改革开放30年,我们并没有掌握多少核心技术,外贸出口一旦撤出号称“世界工厂”的中国,大部分地方将一片废墟,而不会留下一点儿精华。这就是文化差异最终没有本质融合的典型代表。&nbsp;</h3></h1> <h3>  “什么是科学?”这种提法主要是针对西方文化而言的。它的核心理念是重视实证与逻辑推理,而目前在中国的现状却是:无论是幼儿时期的家庭启蒙,还是小学、中学及大学的教育,都没有真正强调要加强孩子们的逻辑推理能力[3-4]。从文字使用习惯来说,我们习惯于开口“我觉得”,闭嘴“我猜的”,英语一般则是“I think”、“so”,显示了两大人群内在思维差异。过于注重对于结果的追求,往往使我们忘记了人生最主要的是过程;忽略了必要的推理和演绎,人群就会不尊重规律与制度,往大了说政府行为就很可能有盲目性;往小了说,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就更是显得毫无章法,“中国式的过马路,中国式的……”就不足为奇了。我们身边到处都是这样感性强于理性的“中国式的”人。这时候,不禁想起笔者家的一个笑话:有一个周末,因为两人都没带手机,爸爸和妈妈相约,他先去办事,等她买完菜后,在家旁边的丁字路口汇合,结果,他俩都不知道:家附近有三个丁字路口,两人在理直气壮地各自苦等了对方40多分钟后,都气哼哼的回家了,结果可想而知。在医院中,也经常碰到一些患者及家属,一脸茫然,对各种醒目的提示视而不见,什么都要问别人,固然是因为对医院设施及流程不熟悉,也许是来自内心的慌乱,但更多的应该是思维习惯的不自信。这些中国式现象的广泛存在,也可以说是现阶段中国文化弱项的直接表现:民众普遍缺乏公共空间框架、实证意识及法制观念[1]。所以,在当今中国,一个最应该有原则的行业,碰到了一群最不理性的老百姓,可以想象,中国的医患关系恶劣到了令全世界为之震惊的程度,也就不足为奇。</h3> <h1></h1><h3 style="text-align: left;"><b>2 西医在中国:水土不服的普遍存在</b></h3><h3 style="text-align: left;"><h3><b><br></b></h3>  我们的现代医学,是西方文化衍生的一部分[5]。我国一流的医科大学,大部分还是来自教会医院[6-7]。长期以来,只有协和、湘雅等那些老牌教会医院保留良好的科学传统。重视个人经验,不重视群体培养和机制的优化是目前中国大部分医院的现状。有些医院的管理者,不习惯下气力完善机制,还停留在挖个大腕儿就能拯救医院的观念上,不肯面对自身管理上残存的各种各样的不足,又势必加重这样的不良结果。</h3><h3 style="text-align: left;"></h3><h3><br></h3>  同样道理,导致一般的市级医院因为经验丰富老主任的离开,科室医疗水平大幅下降;因为医患关系复杂尖锐,医院管理也不规范严格,导致医生水平的提高不能再像过去那样,依靠病例数累积,来实现量变到质变。患者也对医疗质量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有的甚至是不管大病小病,非大医院不去。因为缺乏真正意义上严谨科学的医学训练,即使有很多高学历的研究生填充进来,短期内也难以维持规模性的高水平医疗。 <h3>  临床科研也面临同样的问题。大家都知道科研基础中的基础,其实就是个样本含量问题。小样本也要30例,说多不多,说少不少,中国患者这么多,给医学科研提供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海量病例,这个是最不应该成为问题的,每一所县市级的头号医院,论规模在欧美国家绝对都算是大医院了,为什么我们医院的整体水平跟块头很不般配,年轻医生科研选题和写起文章觉得那么难呢?是不是因为:一是临床技术不规范,科室患者治疗方案大方向是主任或者带组的医生两三个人说了算,如果医疗方案是按照诊疗常规或者指南还好说,怕的就是这种经验性的治疗,虽然缩短了决策时间,但混杂因素控制得不好,即使有时候有了差异性结果也不知道问题具体出在哪里。二是医院管理不支持,快餐文化也渗透到医疗行业,现在患者多,强调床位周转,人手紧张,精力有限,不能像国外大医院那样把随访做好,国内除了协和医院等几个少数的顶级医院外,很少有医院随访,这样我们本身所具有的人口优势反而不能体现出来。三是广大医生本身就不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临床上发现问题也司空见惯,没引起太多的重视,有时候不能敏感地捕捉到临床的细微变化。总而言之,不转变观念的话,无数的科研和自我提高的机会都在我们面前悄悄地溜走了。</h3> <h1></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h3 style="text-align: left;"><b>3 医生成长:不完整的培养</b></h3><h3 style="text-align: left;"><h3><b><br></b></h3><span style="font-weight: normal;">   其实,我们自己有时何尝不也是这样的吗?我们稍微静一下心,凝凝神,就会看到,广大的中国医生也是在这种大的文化背景下培养起来的。毫无疑问,中国的医生都是医学院毕业的,接触过比较系统的医学知识,但好像都没有接受过真正意义上的逻辑推理训练[8],哪怕是选修课。对于“三理一剖、内外妇儿”,靠死记硬背应对考试来完成学业的,应该在医学生中占有比较大的比例。即使今天,仅靠在学校背了一肚子的不完整医学知识,一毕业,立马就给人看病行医,踏着患者的身体来理论联系实际,也是大有人在的。要知道,医疗是人命关天的大事,怎么可以不习惯于科学严密的推理论证,而靠主观草率的感觉在人体上积累经验呢?业务上的粗枝大叶固然让人心惊肉跳,人文上的中国特色也同样触目惊心:与患者打交道生冷硬普遍存在、活人身上练手技、滥用抗生素、治疗检查指征不严格、仅凭经验看病导致误诊、随意谈论患者隐私等。这种目前中国医疗的现状,一方面原因可能是医疗体制的陈旧,另一方面,与我们医疗行业整体的职业素养不高是不是有着很大的关系?是不是也应该引起医生们的重视呢[9]?</span></h3></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h1><h3 style="text-align: left;"><b>4 人文:需要关怀的,不仅仅是患者</b></h3><h3 style="text-align: left;"></h3><h3><b><br></b></h3><h3>  如果患者们就诊时细心观察,就会从医生日常习惯性的行为大概能看出他在工作中是否拥有一种比较美好的信仰和一种比较平和的心态。对于这个行业来说,这两样都是一个从业者真正珍贵的品质。医疗行业的伟大,除了救死扶伤,还在于它能给人们带来生活的希望。疾病的突如其来,扰乱了患者和家属的正常生活,思绪会因为毫无准备变得混乱,随之而来的还有经济问题,这些都使他们在无奈中挣扎,而变得无所适从,情绪不稳定,甚至一触即发,这是每天医生都会碰到的,更需要医生怀着一颗善良柔软的心。笔者曾经的一位患者,江西人,男性,65岁,退休,月工资大概3000元。来京探亲,得了急性胰腺炎,其实是最轻的那种(急性水肿型胰腺炎),经过6天的保守治疗,一般状况很好,腹部的症状体征已经基本消失了,已经可以喝水喝粥了,如果没有特殊情况,再有三四天恢复饮食,复查化验正常就可以出院了。结果,第7天中午,他妻子下楼吃饭,他以前的一个老同事来看他,送走客人不到5分钟,他就从8楼病房的走廊窗户跳了下去,当场死亡。包括他的妻子,大家都很吃惊:这位患者平时很正常,毫无理由啊。后来,仔细询问他的同室病友才知道,他的老同事以为他得了胰腺癌,跟他说这个病不好治,而且恐怕要花七八十万元呢,患者一听,彻底丧失信心了。一句话,就能让好好的一个人说没就没了,多么惨痛的教训!从那以后,笔者在日常工作中特别注意跟患者交代好各种细节,好让他们个个能安心养病。因为,没有什么是比能让患者和家属安心更好的人文关怀了[9] 。</h3> <h3>  也许,没有经历过人性扭曲、相互揭发的“文革”,人文仍然会是我们的传统优势,但现在,穹顶之下,雾霾之中,似乎我们科技和人文都需要从头学起了,否则,将来遍体鳞伤的绝不仅是患者和家属。工作十几年了,见的也多了。相信每个医生心里应该很清楚:绝大多数情形下,医生对患者来说都是有心理优势的,这是指医患之间的客观信息不对等。虽然,网络化发展迅速,但依靠患者自己上网看病还是很不靠谱的,更多的情况下还是需要到医院,与医生面对面直接交流。也许所有人心里都在期盼:如果医生们除了技术高超,要再多一些爱心与同情心就更圆满了。期望他们能体谅尊重患者及家属,说话能平和一些,不急不躁。可惜在我国,对临床医生从业的要求还没这么细致,仅仅简单的说话这一项,跟台湾同行相比就有很大的学习空间。我们是不是可以试想:也许我的技术没有那么好,那我的态度可不可以好一些;如果我的情绪没有那么佳,我的微笑可不可以久一些;如果我的口音不太标准,那我的语气可不可以平和一些,以患者能听清楚为适量等。这样做,习惯成自然,相信很大程度上会避免了因言语不当,诱发处于崩溃边缘的患者及家属做出什么过激的举动。</h3> <h3>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事情的另一面:中国人口众多,老龄化严重,每个医院的医生们压力都非常大,面对各种各样的患者,五花八门的疾病,极短的时间内要给出相当准确的诊疗意见,是极为困难的。过大工作量下体力透支,疲惫引起生理上的激惹状态更是难以超越。而服务性行业的定位,对中国医生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既要保证医疗质量,还要注意自身的人文修养[10]。在这种压抑的现实中,其实,医生们也同样需要来自患者的人文关怀和理解。笔者的微信朋友圈里,经常有女同学或同事炫耀患者赠送的手绘卡片、感谢诗词、信件,甚至是一小盆洗好的西红柿等。这让我们这些曾经被“妖魔化”的白衣天使们深切地感受到,被误解并不代表我们就是妖魔。</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h3 style="text-align: left;"><b>5 平凡中的伟大:不断反省,继续前行</b></h3><h3 style="text-align: left;"><h3><b><br></b></h3><span style="font-weight: normal;">  我们最初投身到这个行业的时候,目的往往很简单:就是为了养家糊口。一旦入行就会发现,这是一个完全特殊的行业,需要你必须以一种超越常人的心态来应对。近年来,医疗行业极为高危。已经有不少不堪重压的优秀的医生选择逃离临床,尽管他们用“撕心裂肺”来形容这种感觉,依然挡不住这种势头的蔓延。笔者也常常听到很多同行抱怨临床工作强度大,风险高,经常感叹生不逢时,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这时候,我们或许这样去想会更好:除了技术,我们是不是在品行上,也在国内率先做到精英或者楷模?因为抱怨也是需要本钱的,科研实力、业务水平暂且不说,如果我们仅仅是因为劳动量大,连待人和气、富有耐心都做不到,是难以赢得患者和家属发自内心的尊敬的,也不会让全社会认可医疗行业的价值的[11]。大家都知道,在国外,医生和教师能够让人尊敬,很大程度是因为这两个行业最大限度保留了人性的美好与良知,给这个世界带来希望与光明。也许抱怨过后,我们还要温柔地提醒自己:我们之所以引人注目,不是因为个人光彩耀人,而是因为我们所在的行业举足轻重,这本来就是一份不单单是工作的工作。我们还是要努力使自己人格完善,不要做一名高学历的野蛮人。</span></h3></h1> <h3>  毫无疑问,目前医疗体制上的落后,是我们每个普通医务工作者无力更改的。如果大家没有打算或者不能够立刻辞职,我们每个医生就要学会了解东西方文化碰撞中中国的医疗现状,接受现实。就要从自身的从业观念、知识结构、思维方式、人文修养等调整自己,做到不怨天尤人,更不记恨患者;否则,仇恨抱怨不但于事无补,反而会把自己置于痛苦的深渊,长久不能解脱。这种不良情绪的扩散,别说是工作是否有成就感了,就是自己的私生活,也会因此丧失了许多光明和欢乐。相信,这一定不是所有人想要看到的。</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h3 style="text-align: left;"><b>6 最好的选择</b></h3><h3 style="text-align: left;"><h3><b><br></b></h3>  在中国,辛苦忙碌的不是只有医护人员,但救死扶伤带来的那种“阳光总在风雨后”的满足,也是其他的行业难以体会的,这是金钱买不到的自豪感与存在感。所以,我们还是不要客气了:就继续用天使的标准要求自己吧。近些年来,杀医、伤医事件时有发生,其实,落在他们身上的每一个拳头,砍向他们的每一把刀,都跟站在同一战壕里的你我有关,只是当时我们没在现场而已,受害者只是民众对医疗行业整体不满的一种合力的替罪羊而已[12]。愤怒和悲凉过后,我们的心路还是要放得再宽些。换个角度来看:不能将历史的昨天和发生着的今天一分为二,割裂开来。把人物事件都局限在某一个时间空间点上,那我们得出的结论往往就是:不是医护人员丧尽天良就是患者家属无法无天,应该看到任何一场悲剧中间都是没有赢家的,也都有可以理解和避免的成分。很多人相信,非洲丛林里一只蝴蝶扇动的翅膀将最终引起太平洋上空的一场风暴,也就是所谓“蝴蝶效应”的存在。但笔者相信,“马太效应”更能改变我们的生活。笔者不相信的是:如果绝大多数医务人员都真诚热情、洁身自好,患者和家属对医院就是不满意,或者对其他每个人都很满意,唯独就想杀了这一个人,会是这样吗?很多人跟笔者说,现在医院给他们的感觉往往不寒而栗,犹如黑夜中面对一个完全陌生、冰冷的世界。事实上,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都是凭自己的良心在工作,都努力想要把工作做得更好,与此同时,如果我们不那么吝惜,稍微多展示出一些来自“白大褂”传来的温情,对患者来说比金子还可贵,那医患关系又能变成怎样的一种情形呢?</h3></h1> <h3><br></h3><h3>  心灵深处的世界永远都是自己的,救赎也是从自己的内心开始的。毕竟,靠近光明的一瞬间,我们已经远离黑暗:不管是现在还是将来,笔者都相信,今天每个中国医生切实改进自身的一小步,将会是明天中国医疗环境靠近文明的一大步。</h3> <h5><font color="#808080"><b>【参考文献】<br></b></font><font color="#808080">[1]余秋雨.何为文化[J].当代电力文化,2013(4):105.<br></font><font color="#808080">[2]周勇.重写现代中国的西学东渐[J].中国图书评论,2014(5):91-94.<br></font><font color="#808080">[3]潘沁.论逻辑教育的重要性[J].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3):79-82.<br></font><font color="#808080">[4]张群.大学生逻辑素养缺失的原因及对策[J].学园,2015(8):18-19.<br></font><font color="#808080">[5]陈雁.西方医学对近代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影响[J].医学与社会,2012,25(11):4-6.<br></font><font color="#808080">[6]高洁,陈丽云.近代中国教会医院发展概述[J].中医文献杂志,2015,33(1):60-64.<br></font><font color="#808080">[7]禹思宏.西风东渐下的医学教育发展:论近代教会医院及医学校对我国医学教育事业的影响[J].学理论,2012(14):195-196.<br></font><font color="#808080">[8]周忠信,陈庆,林艺雄,等.PBL教学模式的研究进展和现实意义[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7,28(8):72-74.<br></font><font color="#808080">[9]时统君.悖离与重建:走向意义关怀的医学人文教育[J].医学与哲学,2015,36(2A):16-19.<br></font><font color="#808080">[10]杜治政.论现代临床医学发展的人文走向[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8,29(5):2-6.<br></font><font color="#808080">[11]杜治政.医学人文与医疗实践结合:人性化的医疗[J].医学与哲学,2013,34(8A):6-11.<br></font><font color="#808080">[12]王茹,王兆良.对我国暴力伤医现象的思考[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23-26.</font></h5><h5></h5><h5></h5>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医学与哲学》公众号:</h3> <h3><b>&nbsp; &nbsp; &nbsp; &nbsp; 原文标题“浅谈文化碰撞中中国医生的自我修养”,载于《医学与哲学》2016年第37卷第5A期(总第548期),第51页-53页。作者:王明锋 等。</b></h3> <h1><font color="#010101"><br><div style="text-align: right;">插图编辑:似水流年</div></font></h1><h1 style="text-align: right;"><span style="color: rgb(1, 1, 1);">(ID:nocturnev)</span></h1><h3><span style="color: rgb(1, 1, 1);"><br></span></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长按下图识别二维码</h3> <h3><br></h3><h3><b>欢迎阅读作者其他作品:</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