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巴马是世界长寿之乡,长寿文化源远流长。补粮、送寿、敬老、祝寿习俗在民间一直保持完好,"惟仁者寿"、"春圃烟霞"、"寿比冈棱"等敬老祝寿古匾珍藏民间,寄予深厚的长寿文化底蕴。</h1> <h1>12月4日,"生态长寿地 三姐文化城——2016全国重点网络媒体河池行"采访团来到巴马瑶族自治县那桃乡平林村敢烟屯的仁寿山庄,探访巴马源远流长的长寿文化。</h1> <h1>敢烟是巴马长寿文化的发源地,仁寿山庄是巴马的人文景观,是以长寿老人邓诚才 、"惟仁者寿"寿匾及民风情为题材而兴建的旅游山庄。</h1> <h1> 山庄距县城10公里。该屯的邓诚才以其南山般的高寿、卓越的功绩和仁慈厚道感动帝王,清光绪帝于1898年钦命广西提督府为邓诚才老人题赠"惟仁者寿"的寿匾。<br /> 邓诚才因军功卓越在朝廷为官,为官清廉,且屡屡建功,六十岁时还参加"英法战争",荣归故里之后,用自己的俸禄购买甘蔗种送给村民种植,巴马的甘蔗种植就是由他引进的;鼓励村民发展香猪养殖,增加村民收入,此外还将制做腊肉之法教予乡邻,造福地方百姓。</h1> <h1>清朝光绪帝得知后便于1898年钦命广西提督府为已经百岁高龄的邓诚才老人题赠"惟仁者寿"寿匾。(此匾为原件)</h1> <h1>邓诚才故居</h1> <h1>故居建于1875年。1930年被一场大火烧毁。现建筑为在原址上按当时的建筑格局、使用传统手工艺建成的。</h1> <h1>正厅大门上的对联"知事晓事不多事太平无事,忍人让人不欺人方可为人",反映了邓诚才仁者风范。</h1> <h1>2010年以来,敢烟屯群众抓住全县旅游业蓬勃发展的大好时机,深挖"唯仁者寿" 长寿文化资源,充分利用连接赐福湖休闲养生度假基地且距县城近的地缘优势,把新农村建设融入全县旅游发展中谋划,在房屋建设、村屯道路美化、绿化、亮化及路灯安装、房屋立面装修、农家屋包装等基础设施建设中,均融入仁寿文化,精心打造"仁寿山庄",使新农村建设更具民族特色,彰显长寿人文色彩。</h1> <h1>蓝靛瑶妹子在打糍粑</h1> <h1>瑶王上刀山</h1> <h1>补粮"是巴马的儿孙们祈求老人健康长寿的民俗。所谓"补粮",就是"补充食粮"的意思。巴马瑶族民间自古历来就有这样一条不成文的规纪:凡家中有上了50岁年纪的人,都要经常请师公(算命先生)为他(她)察看生辰八字,看其是否有"缺粮"(缺粮就意味着生命即将终结)的迹象,若有,儿孙们就要在其"粮绝"之前举行一次"补粮"(俗称"送生粮")活动,以期获得延续寿命的效果。用"补粮"这种方式消除老人心里的后顾之忧。</h1><h3></h3> <h1>为游客补粮</h1> <h1>为游客送上祝寿歌</h1> <h1>巴马的长寿文化源远流长。1960年秋,武汉医学院长寿科学研究所专家根据广西区卫生厅和公安厅提供的线索,首次到巴马作长寿考察,巴马的长寿现象由此引起了国内专家关注。国际自然医学会会长、日本长寿专家森下敬一博士经过多次深入实地考察认证,1991年11月1日,在东京召开的国际自然医学会第13次年会宣布巴马为世界第五个长寿之乡(第五个被发现)。2003年国际自然医学会在巴马县成功举办了巴马首届国际长寿学术研讨会,授予巴马"世界长寿之乡"认定书,森下敬一博士给予"巴马是上苍遗落人间的一块净土"的评价。</h1> <h1>至2015年底,全县有94名百岁老人健在,每10万人口中有33位百岁老人,将近世界标准5倍。</h1> <h1>101岁的芦少坤老人与记者交谈。</h1> <h3>距离县城10公里,168元包一餐和观看民俗演出,县城有车接送。</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