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2016年12月2日,官园校区特邀北京大学医学部鞠荣泽教授来校,为所有家人进行了一场关于培养孩子专注力的专题讲座。该活动由学校邀请,年级家委组织,不仅是学校对11月22日年级家委会上,代表提出希望学校组织有关家教讲座的快速回应,也标志着实验二小核心志愿者工程具体工作的全面开展,更是实验二小家校合作的真实写照。愈百名家人出席了现场讲座,学校同时利用网络直播,设立分会场扩大了受众面。该活动得到了家人们的高度认可和好评,使家人们切身感受到了家校合作的强大力量。</h3> <h3> 作为二小家人之一,鞠教授既介绍了专注力培养的相关理论,又结合生活案例谈了自己对孩子专注力培养的有效方法和对二小“体育是第一学科”的实践体会与心得。</h3><h3><br></h3><h3> 鞠教授讲座全文内容如下:</h3> <h3>一、研究和掌握专注力的必要性<br></h3><div> 专注力是智慧的根源!是学习好坏的试金石!专注力训练是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共同要求!所谓“天才”,就是一些比常人更能高度集中专注力的人!</div> <h3>1.专注力、记忆力简述</h3><div> 专注力属心理范畴,是一种学习能力,是自我控制的能力,表现为明确的目的性,顽强的意志力,全身心高度的协调能力。</div><div> 记忆是选择——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的过程。</div><div><br></div><div>2.基础的学习能力</div><div> 指专注力、记忆力、学习情绪和学习方法。(但专注力无法直接服务于学习方法,因为学习方法是一种习惯的培养)</div><div><br></div> <h3>二、什么是专注力</h3><div> 通俗的讲,专注力就是行为协调配合的能力。具体到学习中,就是耳、眼、口、手的协调配合能力。所以形容专注力问题的词大都是和“五觉”不协调相关,比如“眼望东、口望西”、“左耳朵进、右耳朵出”等。</div> <h3>1.幼儿时期专注力大都不集中,是不是长大了就好了?</h3><div> 不能这样认为。判断幼儿专注力的缺失有具体的标准,既不能把幼儿专注力不集中看作是成长中的问题,也不能凭一两个专注力问题就认为幼儿患有注意力缺失症(ADHD)。大多数幼儿的专注力问题是客观存在的,可以通过家庭训练或老师训练得以改进、提高。但是,如果符合注意力缺失症标准的,就要通过医生、心理专家来进行专门疗理了。</div> <h3>2.如何判断儿童是否存在专注力问题?</h3><div> 判断专注力缺失ADHD的标准:</div><div>1)至少显现有六项以上下列所述之行为:</div><div>☞在并非由于有意的反抗、不服从、或是缺乏理解的前提下,孩子不能遵循指示,经常不能完成学校指定作业、家事、或是作指定该做的事情时会经常粗心犯错;</div><div>☞无论上课还是游戏活动,都不能集中注意力;</div><div>☞经常遗失学习或是生活上的必需物品,如文具,课本;</div><div>☞对事物或是活动不能关注其细节,或是会不经心的失误;</div><div>☞经常不经心的听别人说话;</div><div>☞经常容易因为外在的刺激而分心;</div><div>☞对于处理学业或是安排事情,常常没有头绪或是杂乱无章;</div><div>☞经常对于需要专心,或是专心配合的事情,表现出不喜欢、不愿参与。</div><div><br></div><div>2)该行为已持续至少六个月以上。</div><div> 您可以按照上面的症状和标准评估一下自己的孩子。据统计,大约80%的儿童都有上述的2~4项的症状,只要经过一段时期的训练就可矫正,只有10%左右的儿童可能是专注力缺失症患者。</div> <h3>三、专注力的分类</h3><div>1.按心理意识分</div><div>1)无意注意,如电视、电话、噪音</div><div>2)有意注意,有预定目标、付出一定意志力才可</div><div><br></div><div>2.按信息来源分</div><div>1)听觉注意优先(人群中15%)</div><div>2)视觉注意优先(人群中70%)</div><div>3)触觉注意优先</div><div><br></div><div>3.专注力的基本品质</div> <h3>四、专注力的集中性</h3><div>1.儿童专注力的集中表示为两个特点:一是专注事物外表向专注事物本质发展;二是专注集中的时间随着年龄在逐步增长。</div><div>2.专注的集中性不够带来的学习问题:表现为直神、易分心等现象,导致课堂上无法理解、掌握新知识,知识残缺累积成堆,严重影响了学习成绩和学习情绪。</div><div>3.专注稳定性不够导致的学习问题:表现为多动、坐不住等。必须不断提醒或协助才能完成学习任务。在小学课堂上,专注稳定时间小于20分钟,就无法全面理解,掌握新知识,导致后边做作业难度增加,后续学习困难。</div> <h3>五、专注力的范围</h3><div>1.专注力的范围又叫专注广度,即在短时间内清楚、准确的把握对象的数量和关联性。研究证明,一个正常人的专注力广度是7±2个对象,当专注对象的数量超过9以后,人们往往难以清楚的把握。专注广度是随着人的学习经验的丰富而扩大的。</div> <h3> 请看上图30秒,正常评价小学低龄应能说出3~4个以上,优秀可以说出5个以上。</h3> <h3>2.专注范围不够导致的学习问题</h3><div> 专注范围不够表现为看、听、触不全面、不准确,发生丢、拉、差现象。在学习中常见的粗心大意问题其实就是专注范围不够造成的。</div> <h3>六、专注力的转移</h3><div> 专注的转移:专注由一种对象转移到另一种对象上去。当你在家中复习功课或学习时,要将书桌上与你此时学习内容无关的其他书籍、物品全部清走。(报纸、电视)讲求高效。</div> <h3>1.专注主动、及时地从一个对象或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另一种活动中去。</h3><div>2.专注转换性强的学生,能够较快地从一种状态进入另一种状态。比如,比下课时的玩乐中及时转移到上课的内容。转移性弱的学生,就因为不能及时转移专注而导致从精神到行为总是慢“半拍”。</div><div>3.引导儿童专注及时转移的方法主要是增加事物的趣味性,强调活动的目的性。</div> <h3>☞专注转移不够导致的学习问题</h3><div> 专注转移不够表现为对某些事物偏执、情绪化、不适应丰富、多变的学习环境,导致学习情绪不好,主动参与意识不强。</div> <h3>七、专注力的分配</h3><div>1.在同一时间内,把专注力指向不同的对象,同时从事几种不同活动的现象,就是专注力的分配。通俗的讲,就是“一心多用”。</div><div>挑战一下,如果一手画圆一手画方,你能画成怎样?</div><div><br></div><div>2.专注的分配是有条件的,第一条件是你所参与的活动中,只有一种活动是生疏的,需要把较多的专注集中在这种活动上,专注分配的第二个条件是我们同时从事的多种活动应当具有相互的联系,而不是无关的。</div><div><br></div><div>3.专注分配性不够导致的学习问题:</div><div>孩子在学习中经常应用的专注分配现象是听、看、想同时进行,可谓是“一心三用”,但专注的重点在想,即理解的过程。如果视知觉或听知觉在生理或心理上存在问题,孩子同时从事多个不熟悉的事情,无法完成,从而导致学习过程困难重重、学习效果“事半功倍”。</div> <h3>八、专注力训练方法</h3><div>1.延缓反应?</div><div> 专注力整合理论认为,儿童专注力问题表现为冲动,及语言的冲动、行为的冲动以及情况的冲动。</div> <h3> 儿童冲动的特点是对要做的事情的目的不是很明确或很清楚,往往处于一知半解或误解状态中。另外,虽然清楚目的所在,但是没有经过检查或确认就确定了答案,造成差错率较高。针对性这两个特点,使用延续反应训练,目的就是通过“静止——检查”,确认问题、确定答案后再进行回答或再着手处理。</h3> <h3>☞延续反应训练:</h3><div>★看到信号卡:嘴不动、手不动。</div><div>★看到检查卡:再想一想为什么,看到检查卡消失后马上举手回答。</div><div>★强调目的:有效缓解孩子的语言冲突和行为冲突,指导建立“想一想再说”的思维意识。</div> <h3>☞视知觉5要素测评:</h3><div> 视知觉不等于视力,视力是眼睛的结构决定的,具有先天性;视知觉是视力与脑力的结合,具有后天性,需要经过阶段性锻炼发展才能获得。</div><div> 专注力在哪里?专注力在眼睛里、耳朵里、手指上、大脑里。视觉专注的好坏,就体现在视知觉能力发展上。按照视知觉工作的特点,将其分为5大要素:</div> <h3>1)视觉分辨</h3><div> 对事物主体、背景、细节的分析与辨认。视觉分辨能力弱的儿童,经常犯粗心大意的毛病,比如看错、写错、遗漏等。</div><div><br></div><div>2)视觉追踪</div><div> 追视、检查事物的能力。它影响着视觉的广度和速度。视觉追踪分为静态和动态追踪,比如阅读图书和看电影。视觉追踪能力差的儿童,阅读速度慢、经常发生跳行、串行现象,看动画或是电影经常搞不懂内容。</div><div><br></div><div> 训练方法:舒尔特方格。</div> <h3> 在一张有25个小方格的表中,将1-25的数字打乱顺序填写在里面,然后以最快的速度从1数到25,要边读边指出,同时计时。研究表明,7-8岁儿童按顺序寻找每张图表上的数字的时间是30-35秒,平均40-42秒;正常成年人看一张图表的时间大约是25-30秒,有些人可以缩短到十几秒。家长可以自己多做几张不同的训练表,每天训练相信孩子的专注力水平一事实上会逐步提高。</h3> <h3>3)视觉联想</h3><div> 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相关经验加以想象的过程,就是视觉联想能力的体现。比如看到一个正方形纸片,你会联想它可能是一个方盒子的盖子等。视觉联想力弱的儿童,不会举一反三,学习比较慢。</div><div><br></div><div>4)视觉记忆</div><div> 大脑对所见事物的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的过程。</div><div><br></div><div>5)视动结合</div><div> 视动结合表现为手眼协调、口眼结合或眼睛于身体其他部位的结合。在学习中,常见的视动结合主要是手眼协调和口跟协调。看是过程,做是结果。看到了,理解了,但做的慢、说的不准确,结果就不会好。</div> <h3>九、听觉专注基础训练单元</h3><div> 听知觉不等于听力,听力是耳朵的结构决定的,具有先天性;听知觉是听力与脑力的结合,具有后天性,需要经过阶段性发展才能获得。听力公仅仅局限于听到,听知觉在听到的基础上,进行分辨、理解、编序、记忆与应用。</div><div> 专注力主要体现在视觉专注和听觉专注,听觉专注的好坏,就体现在听知觉能力的发展上。</div> <h3>★方法一:每天专心听时钟的滴答声</h3><div> 第一天听10次,第二天15次,第3天20次,逐次增多,每次都十分专注地聆听,半个月后便养成了专心专意的习惯。</div><div>★方法二:看小音量电视</div><div> 边看电视边训练自己的专注力。看电视时,把音量拧到最小,也就是难以听见的程度。然后盯住画面,聚精会神地收看4-10分钟。</div><div>★方法三:听小音量收音机</div><div> 听自己最喜欢的录音或广播节目时,尽量把声音放低,低到刚好听清为止。这样每天倾听几分钟,对提高专注力大有好处。</div><div><br></div> <h3>☞动知觉5要素</h3><div> 动知觉,包括皮肤感觉以及运动感觉,动觉训练的重点主要体现在双手和口腔运动方面。动觉是促进大脑神经发育的最有效途径,一般认为,脑神经发育的60%来自于动觉的刺激。根据视听觉的特征分类方式,我们将动觉分为以下5个方面:</div><div>1)动觉分辨</div><div> 通过双手触摸、皮肤或口腔感知活动,来了解事物的特点,性质的过程,就是触知觉分辨能力的应用。</div><div><br></div><div>2)动觉记忆</div><div> 通过触摸物体形状、大小、可以识认物体名称、然后记忆,以后触摸到类似物体时,就可以再认出来。</div><div><br></div><div>3)动视结合</div><div> 虽然看不见,但通过触摸,我们一样可以在大脑中感觉物体的形状、大小、轻重等特点,加深对事物理解和体现。动视结合与视动结合有不同含义,动视结合是动觉在先探索、视知觉在后再现,视动结合是先看后做或是边看边做。</div><div><br></div><div>4)动听结合</div><div> 在动作过程中,通过耳朵来进行调节或矫正,可以提高动作的目的性和准确性,加深对事物的理解和体现。</div><div><br></div><div>5)动说结合</div><div> 在动作的同时通过语言表达出来,边做边说结合,比如厨师示范,讲解炒菜的步骤等等。</div> <h3>☞专注力训练给孩子带来什么变化?</h3><div>1.由躁动逐渐变为安静:音乐疏导、净心训练,让儿童情绪比较愉悦、轻松、言行较前更为合理。</div><div>2.由“脱口而出”或“伸手就干”逐渐转变为“想一想再说”、“想一想再做”;不断的适用延缓反应训练,使儿童由直觉思维为主逐步转变为反省思维为主,这就是成熟的证明。</div><div>3.自信心逐步建立,赏识教学与强化无规则的落实,让儿童不民感受成功,摆脱自卑、建立自信。</div><div>4.看的更全面、更仔细。视觉专注5要素的训练,让儿童逐步摆脱粗心、丢拉差、做的慢等常见问题。</div><div>5.听的更全面、更仔细。听觉专注5要素的训练,让儿童逐步摆脱听不懂、记不住等常见学习问题。</div><div>6.做事的目的性更明确。由凭兴趣做事逐步转变为为了完成任务或实现目标而去做、去坚持、去重复。</div><div>7.家人与孩子的关系更融洽。通过老师与家长的日常沟通,使家长了解专注力训练的基本方法,与孩子相处的日常技巧,让家长更科学、更理性的了解孩子,得到孩子的依赖,获得“双赢”的教养效果。</div> <h3>☞理性的教育心态:</h3><div>1.在日常的训练中专注孩子的表现,进行纵向比较,发现孩子的进步点,立即给予肯定、表扬、并与老师沟通,促进进步的持续发展。</div><div>2.学会赏识教育,并且和家人一起交流赏识的方法。所谓赏识教育,就是通过观察、引导、协助来促进孩子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在此过程中发现孩子探索、态度、行为、情绪等方面的正确表现,给予及时肯定。</div><div><br></div><div> 避免“彼此惩罚”式的教育</div> <h3>☞协助孩子先在小事上成功:</h3><div>1.家长做到理解孩子;</div><div>2.重点是帮助孩子在某件事情上获得成功;</div><div>3.孩子的童趣加上家长的幽默,生活会很有滋味;</div><div>4.永远是孩子坚定的赏识者;</div><div>5.家长也得放松心情,缓解压力。</div> <h3>☞每天固定20-30分钟孩子为主的游戏</h3><div>★不干预只参加、不批评只建议、小问题视而不见,大问题停止游戏</div><div><br></div><div> 试试你的右脑有没有开发,请说出字的颜色而不是字本身:</div> <h3>方法一:复述数字</h3><div> 写出一组数字,如5473869,让学生重复它,可以从7位数字开始,当孩子感觉容易对付了,便升到8位,再升到9位,当升到12位便不要再升了。每天只能升位一次。可以将这个游戏每天玩10分钟左右,坚持一个月,即可到相当不错的效果。</div> <h3>方法二:学播音</h3><div> 广播、电视播送新闻时,广播、电视里说一句,让孩子重复一句。因为嘴上学上句时,耳朵要专注下句,否则就学不下去。每天5分钟左右即可,连续一月就能达到跟得上,到连续学10分钟不错5个字时,孩子注意力的专注性就达到良好了。这种游戏在合格之后也最好经常玩,以训练孩子的大脑。</div> <h3>方法三:托乒乓球</h3><div> 这项运动有助于训练孩子专注力的集中,即使是不会打球的低年级的小学生也可通过该游戏来训练,用球拍托球或用球拍颠球,绕桌子行走,要求乒乓球不能掉下来。这是孩子乐于接受的游戏。</div> <h3>方法四:找不同</h3> <h3>方法五:找出口</h3> <h3> 像上述专注力训练的方法还有很多,关键不是方法的多少和花样,重要的是是否坚持。当然在坚持的过程中需要家长继续学习专注力训练的方法。</h3> <h3> 讲座结束后,许多家人与鞠教授进行了深入交流。学校表示今后将继续借助志愿者工程的力量,联合年级家委会组织安排更多高质量的讲座,为家人提供全面服务,陪伴和帮助家人与孩子共同成长。</h3><h3><br></h3><h3>一年级11班家委会来稿</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