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岁月 63军宣传队-下篇

树平

<h3>  (下篇)军营生活掠影</h3><h3> 1970年,在毛主席"样板戏要普及"的指示指引下,我们从祖国各地来到新组建的63军宣传队。全队组成人员大致来自于三方面,其一、从本部队各连队中抽调的文艺骨干。其二、从地方专业院团特招的演员,有武戏指导、乐队指挥、京剧演员担任样板戏主演。其三、从包头、天津、北京、河北、山西、等地特招的文艺特长兵。他们当中年龄最小的仅十四岁。</h3><h3> 军宣传队组建后,我们除排演了京剧样板戏《红灯记》外,后期还自编自演了大型现代京剧《彩虹岭》编剧:军旅作家马云鹏、军宣传处副处长王敏。导演: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的周国歧,武戏指导张耀武。音乐唱腔设计:作曲家唐诃,宣传队乐队指挥赵仲英,配器:韩军、李世阁。京剧组歌《饮水思源》这是由著名词曲作家唐诃、生茂、刘薇、石祥创作的反映部队野营拉练及军民鱼水情的京剧组歌。后由我军188师宣传队参加全军汇演时荣获大奖。</h3><h3> 七十年代初战友文工团作家到我军下部队体验生活 。由石祥、刘薇作词,唐诃、生茂作曲的独唱歌曲《老房东查铺》由孙洁首唱,受到连队官兵的欢迎。1973年由李静蓉作词、赵仲英编曲的京韵大鼓《师长有床旧军被》,后由王敏改编为《送子下乡》,及李静蓉作词、邓军革作曲的琵琶弹唱《三访红梅》参加了北京军区曲艺汇演 。京韵大鼓演唱者孙洁,琵琶弹唱演唱者李静蓉、郝贻斐。两个节目在汇演中获奖。为63军争得了荣誉。 </h3><h3> 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相继创作并演出了小舞剧《银线丹心》,京剧武戏《猛虎添翼》,豫剧表演唱《俺为亲人补军装》,鞭杆舞《送公粮》,男声小合唱《夜行军》,管乐合奏《快乐的女战士》,器乐合奏《打虎上山》及豫剧、晋剧、表演唱、独唱、二重唱、相声、快板等大量的小节目。这些节目大多都是创作组的战友们创作的。</h3><h3> 我们演出的足迹,遍布山西、内蒙、等各基层部队所在地,无论是样板戏还是小节目均受到部队官兵和地方观众的欢迎。</h3><h3> 1973年军宣传队解散,部分人员充实到各师宣传队。虽然我们在一起共同生活、学习、排练、演出仅仅两年零七个月的时间,但是,这是我们一生中难以忘怀的时光,是值得骄傲和自豪的军旅生涯。</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军营生活掠影</h3> <h3>&nbsp; &nbsp; &nbsp; 到白云鄂博草原英雄小姐妹的家乡慰问演出。</h3> <h3>&nbsp; &nbsp; &nbsp;&nbsp;在龙梅、玉荣家门前演出,郝星霞京剧清唱《红灯记》选段。</h3> <h3>&nbsp; &nbsp; &nbsp;&nbsp;耿涛、郝贻斐男女生二重唱《毛主席派人来》。</h3> <h3>  男声小合唱</h3> <h3>&nbsp; &nbsp; &nbsp;&nbsp;李静蓉、郝贻斐女声二重唱。还演出了相声、器乐合奏等节目。</h3> <h3>京剧《彩虹岭》剧中人/&nbsp;扮演者:赵春芳/葛南方、宋书记/杨克信、老青爷/陈志英、赵大娘/席惠敏/、范臣/李林生、赤脚医生/刘翠英。武戏:林会英、杨栓臣、刘增启、刘吉占等。</h3> <h3>京韵大鼓《师长有床旧军被》演唱:孙洁。伴奏:韩军、孙鸿志、张伐、田亚琴、李静蓉。</h3> <h3>小提琴齐奏《山丹丹花开红艳艳》演奏者:耿涛 王晓贵 杨呈祥 陈伟 韩宏亮 张晓曼 武令文。</h3> <h3>手风琴伴奏 刘小虎</h3> <h3>鞭杆舞《送公粮》</h3><h3>表演者:李淑兰、张金花、慕玲玲、葛南方、刘翠英、席慧敏。</h3> <h3>乐队贝司演奏员邓军革编排的孙洁独唱《数九寒天下大雪》和刘翠英独唱《延安儿女心向毛主席》每场演出都很受欢迎,经常返场。</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器乐合奏</h3> <h3>  孙洁为连队战士演唱京韵大鼓《送子下乡》。</h3> <h3>小舞剧《银线丹心》演员:席慧敏、张金花、慕玲玲、刘翠英、李淑兰、韩容等合影。</h3> <h3>女演员合影</h3> <h3>京剧小武戏《猛虎添翼》编曲:赵仲英 剧本:张伯余 苏向成,武打:张耀武。剧中人/扮演者:肖虎/陈志英、团长/杨克信、连长/林会英、战士/溪其才、李林生、李涛等。</h3> <h3>代表63军参加了北京军区曲艺汇演的演员和工作人员在军部礼堂前留影。</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排 练</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休闲时光</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五台山留影</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大寨留影</h3> <h3>  这俩张由专业摄影师拍摄的照片,曾刊登在北京军区《连队文艺》杂志上。</h3> <h3>  &nbsp; 以上照片是联系了五十多位战友得来的,这是战友们舍不得丢掉的惠存,是战友们难忘的记忆。收集照片的同时也联系到了多年不见的战友,知道了许多战友的下落。在此对战友们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h3><h3> 这些照片记录了我们在63军宣传队的点点滴滴,排练、练功、创作、下部队、有哭有乐、有苦有甜……回忆着那些年部队的生活,这难忘的,值得骄傲和自豪的军宣传队,仅两年零七个月的军旅生涯,那是我们的青春岁月。虽然在和平年代没有金戈铁马、枪林弹雨。但这一身戎装让我们的身体得到了锻炼,使我们的精神得到了升华。这是一种情怀,在每个战友的心中都会说"生命中有了当兵的历史,一辈子都不会后悔"。</h3><h3> 时光如梭,部队生活已过去四十多年了。我们还是深深的眷恋那些年的军旅生活。而如今我们都已年逾花甲,但部队生活是我们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让我们受益终身。这美好的青春岁月,我们将永生难忘!</h3><h3> 2016年12月22日</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