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八一农场202小学的记忆

生菜

<p class="ql-block">  八一农场202小学:泛黄照片里的青春与坚守</p><p class="ql-block"> 1969年7月炽热的日光下,一群来自汕头的年轻学生,响应着政府上山下乡的号召,怀揣着满腔豪情,告别了父母与家乡,奔赴海南建设兵团十师八一农场,就此开启了一段刻骨铭心的人生旅程。十师一团206(十六连),成为了我踏入社会的第一站。随后,我因机缘加入团部宣传队,到了1971年又来到一团十二连,也就是202小学开启了我的教师生涯。</p><p class="ql-block"> 那时的202小学,规模虽小却满溢着温暖与希望。校长庞钊联,沉稳且富有远见,带领着我们几位教师在教育的天地里默默耕耘。那段日子里有教师张明其、梁秀心。许佩琴、蔡葵华为汕头知青,还有台山知青陈养大。同为知青的我们,背井离乡却在这里找到了新的人生方向。大家志同道合,一心扑在教育事业上 。学生们大多是本连队老军工、老工人的子女,他们质朴纯真,眼神里闪烁着对知识的渴望。也有少数来自附近黎苗村庄和儋州的孩子,他们的加入,为校园增添了多元的色彩。</p><p class="ql-block"> 当时,一团202队(十二连)在八一农场可是声名远扬的先进模范连队,是十师宋师长亲自抓的典型。指导员陈祥凱、连长蓸起连、女副指导员覃美莲,他们以身作则,带领全连职工秉持着艰苦奋斗、团结拼搏的军垦精神,一心向党,苦干巧干。连队里邻里和睦,老军工和老工人们热情好客,让初来乍到的我们迅速融入了这个大家庭。</p><p class="ql-block"> 202小学在这样浓厚的氛围滋养下,也绽放出独特的光彩,获评兵团先进学校。师部政治处主管文教的杨阿姨——宋师长的夫人,对教育极为重视,常与小郑干事一同前来指导检查工作、听课,甚至在兵团来人时组织公开课。连队领导同样全力支持学校,在庞校长的引领下,我们每位教师都怀揣梦想,甘做启蒙园丁,一心盼着能将军垦后代培养成才,齐心协力推动学校发展。</p><p class="ql-block"> 除日常教学外,学校的文娱活动也开展得如火如荼。我们组织了一支小学生文艺宣传队,利用课余时间精心排练节目。孩子们灵动的身影、纯真的表演,深受家长喜爱,还得到了团政治处赵一秀主任的赞扬。团部常派专车接送学生们下连队、去糖厂演出,所到之处,都收获了热烈的掌声。</p><p class="ql-block"> 如今,几十年的时光悄然流逝,当我再次翻开这些老照片,曾经的点点滴滴如潮水般涌上心头,往昔岁月仿佛就在昨日。在这片土地上,我们挥洒过青春的汗水,留下了成长的足迹。回首那段一起走过的日子,“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再只是一句口号,八一军垦精神、红色传统精神早已融入我们的血脉。愿这份精神跨越时空,代代传承,激励更多的人奋勇前行 。</p> <p class="ql-block">  202小学的校园是茅草泥巴盖成的,操场两边是课室和老师办公室,虽简陋但梦想、笑声、歌声、读书声充满校园,曾是孩子们自由快乐求知成长的乐园。</p><p class="ql-block"> 课间全体小学生在平坦宽阔的操场上做课间操,领操的学生是梁志强。</p><p class="ql-block"> 学生们之间的情谊也十分深厚。课间休息时,他们一起跳绳、踢毽子、捉迷藏,欢声笑语回荡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放学后,他们会结伴回家,互相分享着家里的趣事。即使在学习上遇到困难,也会互相鼓励,共同进步。</p> <p class="ql-block">  学校的老师们来自不同的地方,但大家和谐相处。我们一起备课、一起批改作业,遇到问题共同面对。照片左二是庞校长。这张照片虽然我只留下了背影,但老师办公室黑板上却留下了我那年代写下的字迹,留下了难得的印记。如今,看着这张老照片,心中满是感慨。岁月匆匆,带走了青春年少,却带不走那些美好的回忆。照片里的人,有的已许久未曾联系,但那份曾经一起奋斗的情谊,却永远留在心间。黑板上的字迹,虽已渐渐远去淡去,但它所承载的梦想与信念,早已深深扎根在我们的生命里。这张老照片是时光的馈赠,那些看似平凡的日子,每一个瞬间,每一段经历都值得被铭记。</p> <p class="ql-block">  当年的202小学六位老师合影</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老师与毕业班学生合照留念</p> <p class="ql-block">  202全体团员合影,连队文书及团支书王志云(后排右一),照片后面是202连队饭堂。</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许佩琴与梁秀心老师合照的相片后面那排瓦房,靠左边看见门的那间房子,就是我与她们的宿舍,我的床位靠窗边。</p> <p class="ql-block">  左一是梁玉冰(顺德知青),一团的才女来202釆访,与女老师住同一宿舍。中间是我,右边是梁秀心老师。</p> <p class="ql-block">那个年代的生活简朴得让人难忘。宿舍里,床是由两块简易木板搭成的,上面铺着草席和被子,再挂上一顶蚊帐,便是夜晚安睡的地方。此外,一个洗刷用的铁桶、脸盆和搪瓷饭碗,这些日常简单的必需品,就是从汕头家里带来的家当。床边摆放着当年母亲为我上山下乡准备枣红色木箱,知青岁月一直放在床边,它装满了衣服物件,装满了母愛,也装满了故事。那时通信主要靠书信,每当收到亲人来信的时刻是最开心最温暖的。一封家书反反复复读了又读,每一个字都包含着亲人的牵挂与思念。</p> <p class="ql-block">  这张照片记录了三位女老师在宿舍前的模样。学生魏丽英常来我们宿舍玩,天真烂漫的她,毫不客气地往我床上一躺,不知不觉就进入了梦乡,那随性的样子,仿佛这里也是她温暖的家。</p><p class="ql-block"> 连队的瓦房整齐排列,宛如部队的营房。每栋瓦房前都有一片空地,用来晾晒衣物再合适不过。瓦房边上,是老军工们用茅草和泥巴搭建的小伙房,虽然简陋,却也给他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便利。而我们知青的一日三餐,基本都在连队食堂解决。食堂的米饭管够,只是那米,都是存放多年的备战粮。平日里的饭菜,总是萝卜干、萝卜苗、冬瓜、空心菜这些基本素食,没什么油水。每个月,连队会杀一头猪改善生活,每当这时,男女老少都兴奋不已,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迅速传开,大家开心得如同过年一般。</p><p class="ql-block"> 交通也极为不便,若要去墟镇和盛买点东西,或是上团部开会,就得在山林荒野中走上一个多小时,基本全靠两条腿。偶尔能顺路搭个牛车或是手扶拖拉机,那简直就像中了大奖,运气好得不得了。这些看似平凡的过往,如今回忆起来,满是岁月的韵味和独属于那个时代的珍贵记忆。</p> <p class="ql-block">  这张照片瞬间将我拉回那段充满激情与纯真的岁月。照片里,孩子们站得整整齐齐,脸上洋溢着质朴的笑容。为了这场演出,拍照时,我们特意要求学生们穿戴整洁,穿上漂亮的演出服。他们的头发上系着鲜艳的红蝴蝶结,在阳光下格外夺目,腰间再配上一条军绿色腰带,那独特的搭配,满是属于那个年代的特色标记。</p><p class="ql-block"> 在那个物资匮乏但精神富足的年代,每一次演出都是202小学的大事。红蝴蝶结和军绿色腰带,也是老师们精心挑选,只为给孩子们的表演增添一抹亮色。尽管条件艰苦,但没有人抱怨,大家齐心协力,只为了给孩子们创造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p> <p class="ql-block">  最美的年华留在了八一,那年我芳龄22</p> <p class="ql-block">  和学生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  青春一去不复返,知青岁月永难忘。</p> <p class="ql-block">  那时候读书少,上山下乡时我带上了一本新华字典和外国名歌200首歌本。提起新华字典,记起当年八一农场有一年师部在八一糖厂举办教师学习讲用会,我获得上台讲用的机会,心里有点小激动,事前准备了讲用稿,讲些什么忘了,但还是记得为了念好讲用稿,我专门细心的在稿件有些文字注上了拼音,尽量少点潮汕普通话出现。开完会后师部主管教育的小郑干事(女)见了我还夸我说:小蔡你的普通话标准可以呀,听完心里偷着乐,美滋滋的。</p> <p class="ql-block">  他们在油灯下认真学习,连队副指导员覃美莲,学生张运海侯海蓉是优秀学生。</p> <p class="ql-block">  《我和胶苗一起成长》,小美女魏丽英,小个子梁寿南。</p> <p class="ql-block"> 小学生阳光灿烂,乖巧。瞧,连指导员的女儿陈小平(中)与小伙伴赖凤英、梁志雄、张福昌等笑得多开心甜美。</p> <p class="ql-block"> 学生魏丽英的同胞四姐妹。她穿的吊带裙是文艺演出的红裙子配白衬衫。孩子们背后是她们住的地方老军工的瓦房。</p> <p class="ql-block">  针线活像模像样</p> <p class="ql-block">  学校组织学生参加连队义务劳动</p><p class="ql-block">校园不远处一块荒地上学校种上香蕉,香蕉收获的日子师生皆有口福。学校附近村庄老百姓有许多野生荔枝树任其自由生长。那时的儋州人卖荔枝果是论树卖的。荔枝成熟时十元就可以包下一株荔枝树。在庞校长及张老师的带动下,男士老师负责爬上树砍下树枝,女老师则在地下捡果。每位老师分得一大堆果,吃得好爽十分开心,吃不完的还晒成荔枝干。</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0, 0, 0);">  老师在连队生产繁忙季节要参加劳动,尤其在甘蔗大量收成的日子,若半夜八一糖厂有车来拉甘蔗,连长会半夜叫醒人们摸黑走上几十分钟路,将白天地里砍下的甘蔗扛肩上装车,这是件体力活老师也要参加。</span></p> <p class="ql-block">  小美女陈小平和小伙伴在甘蔗地里劳动,出点力流点汗,体验劳动与收获的喜悦。小平还有一个哥哥陈大军,小平与大军是连指导员的子女。陈小平人靓歌动听,毕业于广州星海音乐学院声乐系,一直活跃在海口文艺舞台上,是名副其实的歌唱演员。陈小平曾说我是她唱歌的启蒙老师,忘不了经常教她们唱歌跳舞哈。</p> <p class="ql-block">  师生参加连队小水电站劳动,教学生海蓉挑担子,侯海蓉是连队覃美莲副指导员的女儿。</p> <p class="ql-block">  学生侯海蓉和张运海在挑担子</p> <p class="ql-block">  学习雷锋好榜样</p> <p class="ql-block">雷锋精神代代传</p> <p class="ql-block">  学生在连队操场参加义务劳动</p> <p class="ql-block">  学生魏丽英跳样榜戏选段《北风吹》,她从小很有跳舞天赋,当年广东省舞蹈学校来八一农场招生,经总场推荐小学生丽英,招生老师特意下连队选才,经一番表演,得到招生老师的欣赏与认可,有意愿招她学舞,但老师提出要见她家长,却因为家长身高的原因达不到老师的要求,没招成有点小小遗憾。说来也巧,八一农场202小学(兵团时期十二连),跳喜儿的小学生叫魏丽英,小学生里头有个男生叫张大春,但她(他)俩不是一对,喜儿与大春,哈哈哈,真有趣。</p> <p class="ql-block">  在八一糖厂演出,工人就坐在甘蔗堆上观看,节目很受欢迎。</p> <h3>八一糖厂的工人在观看魏丽英精彩的表演《北风吹》。</h3> <p class="ql-block">  八一糖厂</p> <p class="ql-block">  当时的排练条件十分简陋,没有宽敞明亮的排练厅,也没有专业的音响设备。我们就在学校的空地上,顶着烈日或冒着风雨,一遍又一遍地指导孩子们排练。从舞蹈动作到歌唱发音,从表情管理到舞台走位,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大树底下凉爽的地方也是排练场所和演出舞台。记得我曾写信让在广州工作的二哥寄来一双粉色芭蕾舞鞋。丽英穿上鞋,我扶着她练习用脚尖立起来跳芭蕾舞。一段时间的刻苦排练,脚尖居然能立起来跳北风吹真不容易。孩子们非常刻苦,他们对表演充满了热爱,从不喊累。每次演出成功举行,孩子们精彩的表演往往赢得了台下观众阵阵掌声。那一刻所有的汗水与付出都值得。  </p> <p class="ql-block">  学生的演出服装得到连队的支持与经费,老师们专程到县城那大买布料,找了裁缝做了不少演出服装,孩子们穿上特别精神,阳光笑脸全写在脸上。</p> <p class="ql-block">  演木偶戏,剧情大意是红领巾学雷锋做好事,扶老奶奶过独木桥,她们都是很懂事的好孩子。演老奶奶的是侯海辉的妹妹侯海蓉另一位小妹侯海银,另两位是徐秋凤和魏丽英。</p> <p class="ql-block">  小演员演得十分逼真唯妙唯肖</p> <p class="ql-block">  红灯记由侯海蓉与徐秋凤扮演</p> <p class="ql-block">  侯海蓉带领小朋友唱语录歌</p> <p class="ql-block">女生徐秋凤,男生张运海,演得棒极了。</p> <p class="ql-block">  学习师部宣传队和学习知青演样榜戏,宣传弘扬革命精神,唱响红色主旋律,传承红色经典。小学生在甘蔗地里为工人表演沙家浜中十八个青松,站在椅子上是张运海演郭建光,前面亮手势是顾进平,后面是侯海容扮演女卫生员,孩子们活灵活现,动作十分到位,演得很成功,受到师部、团部的表扬,学生们还经常到各连队演。那时候202小学有陈伟明老师(汕头知青),71年我调来学校后陈伟明老师随即调往化肥厂小学,曾任化肥厂小学校长。</p> <p class="ql-block"> 这张照片,承载着一段熠熠生辉的记忆——摄于糖厂演出时的珍贵合影。前排的孩子们,稚嫩的脸庞上洋溢着纯真与朝气,从左至右依次是温小燕、陈宗南、张海梅、曹海根、徐秋凤、梁寿南、候海银、卢秀惠;中排的周海利、赖南新、张海玉、陈小平、梁志雄、赖凤英、魏丽英、候海蓉、陈雪美,眼神中满是对舞台的热爱与自信。后排则是梁秀心、蔡葵华、邢福赞三位老师,他们的笑容里藏着对孩子们的欣慰与期许。</p><p class="ql-block"> 那时,庞校长因工作调动暂离202小学,邢福赞老师肩负重任前来接任学校负责人,一同前来的还有汕头知青王佩玲老师。可惜的是,王佩玲老师在202小学任教期间,没能留下一张照片,成为了我们心中小小的遗憾。</p><p class="ql-block"> 202小学能有当年的辉煌,离不开师团连各级领导全方位的重视与支持。师政治处宣传科的李章、林继宗、赖木润等同志,以及团部报导组的林乃海、庄长茂等,不辞辛劳,频繁下连队采访、拍照、报导,用文字和影像为学校的发展加油鼓劲,也为我们留下了这些难忘的印记。每一张精彩、难忘又珍贵的照片,都是岁月的馈赠,在此,诚挚感谢这些原创作者。</p><p class="ql-block"> 小学生文艺宣传队排练期间,师宣传队的知青给予了热情指导,演出期间,团宣传队的陈基耀同样身为知青,对孩子们格外关照。还有许多从师团下连队来拍摄照片,却没能记住名字的人们,是你们用镜头定格了202小学的美好瞬间。202小学的全体师生,在此向你们致以最衷心、最诚挚的感谢!</p> <p class="ql-block">  那个年代是祟尚英雄的年代。师宣在202采风时留下的剧照,连同202小学的老照片一起保存至今。那时候为了到总场观看兵宣、师宣的精彩演出走上三四个小时路程不觉累,去总场路程中如果遇上八一牌的汽车,只要向司机招个手坐个顺风车搭上一段路是件很开心的事。总场电影队下连队播放的是上甘岭、地道战、地雷战…以及八个样榜戏等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正能量精神食粮能让人保持乐观向上。</p> <p class="ql-block">  总场电影队来连队放电影的场景</p> <p class="ql-block">我们在小学当老师时,团部经常组织老师开会学习,去团部开会学习需要走一个多小时的山林路,开会的地点就在离团部不远处的橡胶林,树荫底下凉快。</p> <p class="ql-block">  连队陈指导员在胶林与胶工一起切磋割胶技术</p> <p class="ql-block">  激情燃烧的年代,连队干群都是一颗红心向着党,苦干巧干献力量,八一人为农场的进步发展总是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多做贡献,这就是当年真实的写照。在八一农场这片深情的热土上老军工老工人等农场人几十年屯垦戍边,开荒种橡胶产胶水,种蔗林……立业成家无怨无悔,为八一农场事业奋斗终生贡献自己又贡献子孙,是老知青最尊敬的人!知青永远忘不了农场老工人的真诚、质朴和勤劳,忘不了艰苦岁月中关心、爱护、培养过自己的八一人,向军垦老兵致敬!向前辈致敬!</p><p class="ql-block"> 反映202连队老军工生产劳动学习情况照片来源于网络。</p> <p class="ql-block">  钟石发一家在认真学习毛泽东思想</p> <p class="ql-block">  后排左起是钟文凤的爸爸钟石发、覃美莲副指导员、庞钊联校长以及蓸起连连长。前排两位学生是侯海蓉和张运海,照片中的他(她)们参加师部先进表彰大会后一起合照留影,他们都非常优秀。</p> <p class="ql-block">  珍贵的老照片 七十年代灯光下曹连长和陈指导员与老师及工人一起收听中央指示,在曹连长背后的年轻人为吴伟南老师(南海知青),吴伟南是小学老师后来还是团支书。难忘的记忆值得收藏。怀念己逝去的陈指导员老军工和老工人。</p> <p class="ql-block">  照片上有连队正付指导员,连长,还有陈锋爸,天江爸,梁寿南爸,秋凤妈,海利妈妈,青云妈,黄英的爸,小燕爸妈等人,老军工老工人为八一农场的建设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p> <p class="ql-block">  时隔几十年那个年代同住一排瓦房,同吃一锅饭,喝的一口井水。</p> <p class="ql-block">  74年春节回汕头探亲与许佩琴老师在中山公园合照。</p> <p class="ql-block">  汕头中山公园湖边留影,一个回眸给自己一个笑脸。</p> <p class="ql-block">  202小学老师在庞校长领导下团结一致能互相关心,生活上尽可能提供方便。记得庞老师家中杀鸡改善生活曾邀请到他家中美食一餐,那个美味忘不了。又记起有次眼晴突发结膜炎难受极了,但在庞校长与张老师的关心下,用自行车载我上和盛卫生队看病敷药,幸运得到及时医治很快痊愈了,感恩之心记心头。当时卫生队有好几位汕头知青也给予了帮助。在那段日子里,远离家庭亲人的我们同时也感受到集体、老工人的关心和温暖,体会到同学场友之间的友谊和互助,感谢所有曾经帮助过我关心过我的八一人。我们这一代人就是这样成长起来的,八一农场期间点滴的美好常记心中,珍藏忘不了。</p><p class="ql-block">74年下半年我离开202调至二中。后来有老师方玉莲、吴伟南、文丽丽、胡继军、何宝珠、刘丽、杜超群等老师先后调入202小学,小学的发展离不开一代又一代教师的辛勤奉献。当年的小学生现在有些己经当上爷爷奶奶了。曾经,我们将青春芳华献给了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他们挥洒青春与汗水,收获着希望与成长。这份深深的军垦情怀,八一情怀,农垦情怀终生难忘!愿八一精神,优秀传统,红色基因,知青文化与知青精神一代代传承!</p> <p class="ql-block">  2017年6月16日至18日,八一202在美丽的桂城欢聚一堂。从八一至桂城,成长与历练,始终坚信有付出必有收获。相逢的日子我们热情相拥,握手问候,一股股暖流涌上心头。曾经我们同一连队,同住一间屋,同吃一锅饭,同饮一口井水,同去上课,一同劳动。带着四十多年难忘的回忆与祝福重逢的日子有叙不尽的友情,谈不完的话题,激情澎湃在桂城留下喜气洋洋欢歌笑语。</p> <p class="ql-block">  我与当年的小学生畅游西樵山,几十年的八一情结己留下深厚友谊,八一深深融入我们生命里,永恒八一。</p> <p class="ql-block">  2018年7月29日回第二故乡八一农场202连队聚会,与垦二代快乐合照留念。</p>

八一

连队

老师

知青

小学

农场

学生

照片

指导员

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