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广州第一师范学校 ⋙ 广州市101中学⋙ 广州市师范学校 ⋙ 广州协和中学。从记事起我就生活在这里。绿树成荫的大院,充满书香的校园,莺莺鸟语,朗朗书声。各个年代朝气蓬勃的学生伴随着我们。50年代至90年代,满满的回忆再不记下就迟了!</p> <p class="ql-block"> 这里的花草,看着它岁岁枯荣;这里的树木,看看它年年长高。红墙绿瓦的古老建筑,鸟语花香的美丽校园,清脆响亮的各种铃声,承载着我的童年、少年、青年、中年......</p> <p class="ql-block">有节门。在校园门口左侧,一座红墙绿瓦的小平房,我们一直称传达室。里面有一排多格子的大柜,分别每班一格存放信件书报。我们小孩子有事没事也爱泡那里玩,帮忙分分书信报纸。记得经常在门口值班的娟姐,对我们这群在传达室打闹的孩子从不驱赶,不责骂,与我们朋友般地相处,印象深刻。校园的起床、上课下课、熄灯等各种铃声都由这里控制。有一台电话,电话号码15176,从小我就牢牢记心上。每每有电话找人,只要不是上课时间,值班的职工就会到协和堂楼下广播室开广播:×××老师,请到传达室听电话!至于电话那头等多久就不知道了。</p> <p class="ql-block">这是年过70的罗慧川老师凭借他惊人的记忆力,手绘了从一师大门进去,左边琴房,右边篮球场,中间大斜坡直上协和堂的精美图画,真实重现了当年的场景。</p> <p class="ql-block">进了校门斜坡左侧,一排锯齿状的黄色建筑,是学校的琴房,有20多个独立房间,供学生练琴,每间房一架钢琴,门上有一大圆窗口可以观察里面。平常是上锁的,但有学生弹完琴后忘记锁门径直离开,就给了我们大好的机会进去乱弹琴。一格一格的琴房,也是我们捉迷藏的绝好场所。可惜不知何年拆了。</p> <p class="ql-block">1971年同学从海南回来探亲,琴房前面留影。</p> <p class="ql-block">长老堂,是我长大的地方!建于1924年~1926年,红墙绿瓦的3层建筑,楼顶是金字塔型的有一人多高的隔热层,我们叫4楼,堆放杂物。大楼分东西两边,各有一门进出,楼梯内伸手不见五指,虽然有灯,但熟悉地形的我们往往不用开灯,9级的楼梯通常就是摸黑地两三步连蹦带跳完成上下。2、3楼之间有门可东西相通,东边8户,西边8户共16户人家。每层各有一厨房、一厕所共用,虽然拥挤,但大家和谐相处,从不争吵。那些年代没有隐私可言,几乎家家都有年龄相仿的孩子,想去哪家玩推门就进,如同进出自家。漆黑的楼梯,相通的楼道,就是我们玩各种游戏的绝好场所。</p> <p class="ql-block">长老堂前面的空旷地也是我们的游戏天堂。大石级直通德山堂,平滑的水泥路是跳橡筋的好地方。楼前的一块空泥地,可曾记得我们曾经画下的八格?飞机?田螺?可曾记得每人都珍藏了几片精心打磨的瓦片,用来跳飞机、跳八格,就这么跳走了快乐的童年。楼前两棵千层树相隔不到10米,我们就在那里玩“黐电”游戏,玩一、二、三解放台湾、玩狐狸狐狸几点钟,各种搞怪的造型常引得去德山堂上课的哥哥姐姐们捧腹。“点兵点贼”游戏更是充满刺激,偌大的校园让当兵的和当贼的都有广阔的战场。</p> <p class="ql-block">我们一起在长老堂长大!一起上幼师附幼,一起上一师附小,一起分配上广州30中,初中毕业小梁去海南岛当知青,其余的我们几个又一起发配到太和读高中,现今70多岁了还经常在一起,从尿不湿到满头白发,这是什么样的缘份?</p> <p class="ql-block">长老堂的北面附带这一座小房子,是东边一楼住户的公共厨房和冲凉房,还有几个小单间分别住着莲姐、桂姐、秋姐、彩姐,她们都是学校的职工,家人不在身边,这里权当宿舍。</p> <p class="ql-block">现在8号楼连带这座小房子已经拆了,但后面那棵大榕树,还在,已经很老了......</p> <p class="ql-block">住在8号楼的美术老师钟荣耀作于1988年的水彩画《8号楼的库房》,就是长老堂东边一楼后面上世纪80年代末的情景。</p> <p class="ql-block">长老堂,文革初期改为8号楼,现在是这个样子了,时代的更迭,无可奈何!</p> <h3>曾经的长老堂小主人在面目全非的长老堂(8号楼)前留影。</h3> <p class="ql-block">长老堂(8号楼)前面有一个大花园 ― 桃李园,寓意老师桃李满天下,各个时期除了有桃树、李树,还有各种树木和灌木杂草,穿过桃李园,就是校园的中心协和堂了。这是上世纪80年代的桃李园。</p> <p class="ql-block">上世纪70年代的桃李园。</p> <h3>上世纪70年代的桃李园。</h3> <p class="ql-block">协和堂,一直是学校的中心、心脏。校长室、主任室、办公室、总务室、教工会都在一楼,二楼是图书馆,妈妈和图书管理员是好朋友,带着我在书库荡漾,随便借书的感觉真好,那里留下了我童年、少年时代的不可磨灭的美好记忆。</p> <p class="ql-block">如今的协和堂变化不大,只是周边环境变化大极了。</p> <p class="ql-block">范诗宇与罗倩文80年代初在协和堂前面留影,假山还在,但半人高的水池护墙已经拆了。远处圆门是桃李园。</p> <p class="ql-block">1971年同学从海南回来探亲在协和堂前留影。</p> <h3>儿时小伙伴在协和堂前留影</h3> <p class="ql-block">德山堂,1948年为纪念廖德山先生而建。虽然是教学楼,但我们一直称之为德山堂,文革期间改为7号楼。虽然只有两层,但要上去,必须经过10几级楼梯拾级而上,在我们眼中是需要仰望的雄伟建筑。</p> <p class="ql-block">落成一年后,1949年的德山堂。</p> <p class="ql-block">钟荣耀老师作于1980年的水彩画《德山堂走廊》。每到晚自修下课,学生们唱着歌儿,说说笑笑地经过长老堂回宿舍,充满着快乐!</p> <p class="ql-block">钟荣耀老师的水彩画,展现的是德山堂南面的楼梯,右侧是一个地下室进口,是我们经常进去探险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与钟老师水彩画角度相近的德山堂照片。</p> <h3>德山堂一角</h3> <h3>德山堂现在也面目全非了</h3> <p class="ql-block">这是罗慧川老师凭记忆手绘的德山堂后面的平房,后来纽丝伦堂毁于大火后,原住那里的暖冰、乐生、宋叔等住户在这些平房暂住了一段时期。</p> <p class="ql-block">德山堂后面是Π型平房,也是教室,我们也经常到那里玩。</p> <p class="ql-block">坎拿大堂,始建于1933年,由加拿大长老会捐资兴建。“坎拿大”为早年“加拿大”的译音。文革期间改为9号楼。</p> <p class="ql-block">坎拿大堂我们一直称女生宿舍,去饭堂打饭必经之路,姐姐们的欢笑声、歌声经常感染着我们。宿舍后面是学生的公共冲凉房,我们也经常结伴去那里冲凉,享受着澡堂的乐趣。</p> <p class="ql-block">坎拿大堂左侧是学生饭堂,后来取消了教工饭堂,师生一起共用饭堂了。记得当年相当文雅,不称食堂,不称饭堂,一直都称膳堂。(罗慧川老师手绘)</p> <p class="ql-block">现今坎拿大堂已经推倒重建。堂前是有200米跑道的大操场,也是我们度过童年快乐时光的乐园。虽然是煤渣跑道,但百米赛跑、200米接力是我们的游戏之一,跳高池、跳远池、双杠、单杠、高低杠、浪桥,攀登架,更是留下了我们童年的汗水。经济困难时期曾经在大操场种满了番薯、玉米、不用说对于小孩子的我们也是大大益善了。</p> <p class="ql-block">经济困难期间大操场种满了经济作物。(罗慧川老师手绘)</p> <h3>大操场旁的浪桥与攀登架。</h3> <p class="ql-block">上世纪60年代在大操场留影。左边一角就是坎拿大堂,右边是长老堂没入镜。</p> <h3>儿时的小伙伴回到旧居地,重现当年百米赛跑的英姿。</h3> <p class="ql-block">大操场的西边有一长排黄色的平房,我们叫体育室,也是我们常去的活动场所,是室内的运动馆,单杠、双杠、高低杠、鞍马、吊环、平衡木、体操垫等各种体育器材一应俱全,那里也留下了我们不少的汗水。现在已全部拆平不留痕迹。</p> <h3>钟荣耀老师作于1981年的水彩画《一师的田径场》,记录了体育室的概貌。</h3> <p class="ql-block">同寅楼,建于1946年,也是学生宿舍,文革期间改为10号楼,一师搬去吕田后,101中时代,这里成了教学仪器厂,生产什么仪器充满了神秘感。</p> <p class="ql-block">同寅楼2004年拆除重建,现在主要是新疆学生的生活场所。</p> <p class="ql-block">毕惠馨堂,为纪念协和第二任校长毕惠馨而建,建于1925年。是我们一直的校医室。一个医生,两个护士,是我们小时候的健康守护者,医术高明的梁医生,后来是谢医生,两个护士阿姨我们尊称关生、易生,和蔼可亲,一个打针,一个开药,对我们关怀备至。楼下还有几个房间是住院部,学生有病不是赶回家了事,而是住在校医室治疗。二楼是几个老师的家。</p> <p class="ql-block">如今的校医室</p> <h3>碧卢堂,1934年纪念碧卢夫人所建</h3> <p class="ql-block">这座红墙绿瓦的碧卢堂。附小的冼校长在搬去长老堂3楼与我们做邻居前,她们一家就住在这里。曾经做过图书馆,60年代做过短期的机电学校,再后来幼师合并过来又成为幼师楼了。</p> <p class="ql-block">道恩堂。从记事起就我们就叫它科学馆,一楼正面是阶梯教室,多年以前,有阶梯教室还是挺超前的。二楼有化学实验室,妈妈曾经教过化学,小时候就喜欢跟着去看她做各种化学实验。后来广州市有电视了,二楼的一间大教室成了电视室,一部黑白电视机,有着我们许多童年的记忆。晚上去科学馆看电视是我们的晚间娱乐之一。据我儿时日记记载,电视上看过《火窟幽兰》、《不速之客》、《大闹天宫》、话剧《阮文追》等等。那时的电视是新闻居多,到了播送新闻,不感兴趣的我们一哄而散,临走不忘顺手把门口的光管开关打开,电视室顿时一片光亮,引得专心看电视的人齐声叫骂,我们便开心地走了。</p> <p class="ql-block">70年代的道恩堂。经济困难期间,大楼前面建了一大片水池养小球藻,以增加师生的营养,不过很难吃。</p> <p class="ql-block">1928年建的士多园。红墙绿瓦八角型的平房,在我印象中一直就是托儿所、幼儿园,现今已拆除。右边露出一角的是一座3层楼的女生宿舍,如今已荡然无存。</p> <p class="ql-block">建于1922年的立基楼,有别于校园内都是红墙绿瓦的建筑,是一座砖木结构的两层建筑,前面3棵鸡蛋花树,花开时节,香飘四溢。当年一师的语文科、数学科、音乐科、美术科、自然科等教研室都在这里,环境逼仄、简陋,木楼梯、木地板,走上去吱吱作响,摇摇欲坠。但这里的老师培养出遍布全市的中小学教师,令人敬佩!</p> <p class="ql-block">这座培养出无数老师的科研楼也不知何年拆除了,取而代之的是堂皇的师源楼</p> <p class="ql-block">建于1922年的纽丝伦堂,1940年已经很破败了。</p> <p class="ql-block">罗慧川老师根据记忆手绘六十年代的纽丝伦堂。曾经有合作社,相当于现在的小卖部,商品在我们眼里也算琳琅满目了。作为教工宿舍,有几户职工住在这里,而更多的地方是仓库,堆放杂物。一师文工团各种靓丽的服装道具也堆放这里。文革初期一场大火,整座大楼毁于一旦,以致我们一直称这里为火烧楼。后面的教师宿舍是一座黄色的二层楼房,6号楼,当时是教师单身宿舍,后来也成为家属宿舍了。右边的音乐教室是两间教室的平房,里面都是脚踏风琴,学生就是在这里接受音乐熏陶。左边的教工饭堂后来取消,搬到学生饭堂那边了。</p> <p class="ql-block">师源楼对出来就是篮球场,校园有4个篮球场,位于校道两旁,我们一般喜欢在上面这两个场玩,8号楼的女孩子们足可以组成一支水平不低的篮球队,尤其是慧清、素文、方红等人身手不凡,还时不时会与师范的姐姐们对阵,成绩不俗。</p> <p class="ql-block">校道两旁的篮球场,上面两个,下面两个,树还是那些树,当年看着哥哥姐姐们种下的小树苗已经长老了。</p> <p class="ql-block">罗慧川老师凭记忆手绘的校道。</p> <p class="ql-block">当年的大礼堂,现在拆除重建,叫立基堂。那时的娱乐节目不多,但每逢节日,这里总有晚会,每个班都会出几个节目,热闹非凡。一师文工团更是奉献出高水准的歌舞、话剧等节目。每到有晚会的日子,我们一定会早早地去霸前座,从头到尾,看得津津有味,晚会结束还会去后台偷看我们心目中的明星。</p> <p class="ql-block">现在的游泳池,当年我们叫西伯利亚,顾名思义就是校园的边远地区,是片荒地,杂草丛生。放学后或休息日,我们会去那里捉蜻蜓,捉蚱蜢,采朗珠。朗珠是一种野生植物的果实,成熟以后采集下来穿成一串珠链子,十分好看。西伯利亚的许多稀有草木,直到现在偶尔看到还能随口叫得出。依稀记得大炼钢时期这里建了许多小高炉,加入全民大炼钢运动。</p> <p class="ql-block">非常遗憾的是校园内多座红墙绿瓦的民国时的期精美建筑都已经拆除,再也回不去从前只留记忆。广州第一师范学校已离我们远去,当年的哥哥姐姐们都已是耄耋老人,与我们同龄的师范生也年过古稀。取而代之的是朝气蓬勃的充满现代气息的广州协和中学。再见了,我的一师我的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