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可以懂,音乐何需“懂” 》------周海宏

子夜° 黑雨

<h3><b><font color="#ed2308">2016年11月22日,星海音乐学院图书馆二楼报告厅座无虚席。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周海宏教授,以“走进音乐的世界——兼谈艺术在人类生活中的意义”为题,为来自广东省“强师工程”200多位中小学音乐骨干教师做了一场精彩的讲座。</font></b></h3> <h3><b><font color="#b04fbb">周海宏,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著名音乐美学家、音乐心理学、教育学家。长年从事音乐审美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与教学工作,成就卓著。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奖、优秀博士论文奖获奖者,全国音乐心理学学会副会长,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音乐舞蹈委员会副主任委员。</font></b></h3> <h3><b><font color="#b04fbb">音乐可以懂,音乐何需“懂” !</font></b></h3><div><b><font color="#b04fbb">"I have a dream,我想世界上听音乐的人能够跟喝酒的人一样多!”。周教授从“我有一个梦想”讲起,很快,就调动起了全场的气氛。周教授说有一次他在用钢琴弹奏《夕阳萧鼓》(改编自《春江花月夜》)的时候,父亲要求他解释一下这首曲子中春、江、花、月、夜都是如何表现出来的。“……我竟不能回答。当时真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没想到父亲又来了一句:'以前只听说过对牛弹琴,没想到牛也能弹琴!’”,此言一出,全场大笑,周教授和大家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font></b></div> <h3><b><font color="#167efb">音乐何须“懂”?! 中央音乐学院的调查结果表明,“听不懂”是许多人难以欣赏严肃音乐的主要原因之一。一方面,“高山流水”的故事从主观上给听者造成了一种审美压力;另一方面,学校、教材、媒体对音乐的解读依赖于内容解说的误导,使人们觉得严肃音乐都有深刻的思想内容,这就使人无法走出要“听懂音乐”的误区。 &nbsp; &nbsp;</font></b></h3><div><b><font color="#167efb">周教授则告诉我们,一切根源在于音乐艺术的基本材料——音响的两个基本属性。“音响没有造型性,所以不能直接传达视觉形象;音响没有语义性,所以不能直接传达思想概念。其实,连专业的音乐工作者也'听不懂’音乐!”这不仅是对高山流水这个千古佳话的大胆颠覆,更重要的是解去了缚在人们身上的那根“听不懂”的绳索! “这里我们要提出一个口号:'音乐何须听懂’!闭上眼睛,打开耳朵,享受音乐之美,别想什么懂与不懂的事!”话音甫落,一阵柔和的音乐悠然响起,正是德国巴赫大师的作品。教室里一片安静,所有人都沉浸在美妙的音乐之中。 &nbsp;</font></b></div> <h3><b><font color="#167efb">&nbsp; &nbsp; &nbsp; &nbsp; 听“懂”音乐并不难,可是音乐真的不能表现视觉性和语义性的内容吗? 周教授播放了两段不同的音乐。现场结果表明,同学们对这两段音乐产生了基本一致的理解。难道这不是说明音乐是可以听懂的吗?</font></b></h3><div><b><font color="#167efb">&nbsp; &nbsp; &nbsp; &nbsp; 为了解释这种现象,周教授引入了“联觉”的概念。所谓“联觉”就是由一种感觉引起其他感觉的心理现象。周海宏把巧克力和薄荷糖分别比作低音和高音,抽象的概念一下子变得清晰易懂。其实联觉是人皆共有的基本感觉,在生活中是大量存在的。我们正是靠着这种联觉功能来“听懂”音乐。</font></b></div> <h3><b><font color="#167efb">周教授不但举了大量的音乐实例,还通过让同学们为广告选音乐、假想自己是作曲家、文化检察官等互动形式来培养和调动大家的联觉能力,同学们的积极参与让他的满意之情溢于言表:“谁说我们不懂音乐?我们非但懂,我们还可以做音乐制作人呢!”“看,你们太有才了!”幽默的鼓励再一次让轻松愉快的气氛蔓延开来。</font></b></h3> <h3><b><font color="#167efb">音乐理解何须“正确”、“'听不懂’把一大批人挡在了音乐艺术的大门之外,'理解错误’又把一批人推出了音乐艺术的大门之外!”周教授认为,正是担心“理解错误”,极大地束缚了听众想象力的展开。大多数作品、每一首作品的大部分,作曲家都没有透漏表现意图,不仅如此,对同一首作品,不同演奏家的理解也是千差万别,听众根本没有必要在乎自己的理解是否“正确”。</font></b></h3> <h3><b><font color="#167efb">周教授指出:“在音乐欣赏活动中,体验重于理解,个人的感受重于别人的理解,'听不出来’,'理解不对’,都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你有自己的丰富感受!”</font></b></h3> <h3><b><font color="#39b54a">对于究竟如何欣赏严肃音乐,周教授还给了我们两条建议:“放松地听,就像你在听轻音乐一样;尽情地想,展开自己联想的翅膀一样!”</font></b></h3> <h3><b><font color="#39b54a">“音乐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仅有通俗音乐是不够的。严肃音乐超越了简单的感官愉悦,触发心灵深处的感动和全身心的震撼。” 幸福的人生需要良好的“感性能力” ,周教授认为,作为一个完善的人,获得幸福生活不仅要有获得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的理性能力,更要有敏锐的感受、细腻的体验、和丰富的需要等这些感性能力。</font></b></h3> <h3><b><font color="#39b54a">高品质的生活要超越感官的愉悦,要提倡高品质的感性生活。 从垃圾场木然的养猪人到被难看的建筑侵蚀的崂山,周教授认为我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不仅在于经济与科技方面,更在于我们的国民对环境与生活的感性质量缺少要求。小到门铃,大到楼盘,无不渗透着感性美的魅力。</font></b></h3> <h3><b><font color="#167efb">而“感性素质的培养,要通过艺术教育来实现。在人类社会中,对于感性能力与感性需要的培养,艺术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让全社会都来重视艺术,重视艺术教育,重视个人艺术素养!”&nbsp;</font></b></h3> <h3><b><font color="#167efb">至此,周教授提到了举办本次讲座的核心目的,让全社会都来重视艺术,重视艺术教育,重视个人艺术素养,这是一个关系到中华民族未来命运的全局性的基础性的大问题。</font></b></h3> <h3><b><font color="#b04fbb">最后,周教授总结到,良好的感性体验是幸福人生的具体体现,个人的感性素质是获得幸福人生的条件,良好的感性环境是文明社会的具体体现,民族的感性素质是创造现代文明保证,没有丰富感性体验的人生是枯燥的人生,没有艺术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人生,不能享受音乐的人生是遗憾的人生。</font></b></h3> <h3><b><font color="#010101">在下午《海宏教授琴童家长课》中,周教授对现在的孩子学琴提出了很多个人的见解。他认为,在目前中国业余学琴教育存在的种种问题中,过于专业化倾向是最严重的问题,是导致“学琴苦”、“孩子不爱练琴”等等问题的根源之一。这种过于专业化的学琴教育,非但达不到家长所期待的专业化水平,反而会导致过高的教学成本投入,产生教育资源、生命资源的浪费,破坏了孩子学琴的动机,甚至造成“学了一门技术,恨了一门艺术”的恶果,最终偏离了家长让孩子学琴最终想要达到的目的;更严重的是,这种痛苦的学琴,破坏了孩子童年的幸福,浪费了孩子童年的宝贵时间,产生一生无法挽回的损失。</font></b></h3> <h3><b><font color="#010101">中华民族的每个孩子一生至少要学一件乐器(这在发达国家早已是现实),学琴教育要作为与语、数、外一样重要的基础教育贯穿童年与少年全程(大抵从4岁左右开始直到初三毕业)。实现这个目标的受益者不仅仅是家长,还包括以教琴为职业的广大器乐老师。但是由于从家长到老师都共同进入了“学琴就要正规”的认识误区,以致于,我们离实现这样宏大的教育目标还太远,需要我们共同努力。</font></b></h3> <h3><b><font color="#b04fbb">周教授认为,在学琴教育的策略上,是否坚持正规化要求,需要在以下6+1个因素中权衡:</font></b></h3><div><b><font color="#b04fbb">1.技术规范问题 2.职业目标问题 3.音乐才能问题 4.学习动机问题 5.教育结果问题 6.教育策略问题,再加一个:生理机能问题。</font></b></div> <h3><b><font color="#b04fbb">最后,周教授总结:通过学琴热爱音乐,通过音乐热爱艺术,通过艺术热爱生活,通过生活体验人生的幸福,通过艺术教育,提升孩子的感性能力、感性素质和感性智慧。</font></b></h3> <h3><b><font color="#ed2308">讲座持续6小时,全场气氛热烈。在话题的展开过程中,周教授引用和播放了大量的音乐作品。又因为周教授的讲课材料充分,讲解方式极富有启发性,加上幽默的语言,经典故事的穿插,使得整个讲座通俗易懂,深入浅出,老师们听得如醉如痴。全场不时传出会心的笑声和开心的掌声。</font></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