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 , 我的祖籍在山东。

一平

<h3>“寻根”一一每个人,都有祖祖辈辈曾经出生和生活过的原籍。这就是我们的根。尽管他的后代走的很远很远。甚至是国外,但是都向往着,回到自己祖辈和父辈的出生地。寻找那一份记忆。这就叫“寻根”。</h3><h3>寻根一一在中国人的心灵深处和血脉之中是那样的强烈。</h3><h3>日前,妹夫亲属有婚事,需要到山东,山东是我父亲的老家,从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父亲奉上级命令,漂洋过海来到东北,直到1984年去世,从没有机会回老家看看,一是没有时间,二是缺少资金。这次妹妹借此机会回老家看一看,也是为了了却父亲的心愿一一“寻根”。</h3> <h3>来到了大连看到了大海。当年父亲就是从这里踏上东北的土地的。</h3> <h3>大连港,现在是我国大型的国际级的港口之一了。</h3> <h3>港口内停泊的大型客轮。</h3> <h3>即将登上的客轮,“渤海玉珠”号,气势雄伟,壮观!</h3> <h3>经过数小时的海上风浪颠簸。抵达了山东烟台港。</h3> <h3>到了亲戚家,亲戚家是现在典型的农家院落,自留田里种满了崂山绿茶。日子过的挺富庶。</h3> <h3>自留田里的崂山绿茶,还有一些蔬菜。都长得很茂盛!</h3> <h3>来到了父亲的老家,山东省莱州市驿道镇东周廷村。这里原来叫山东省掖县驿道乡东周延村,现在划归了莱州市管辖。位居山东半岛内陆,虽然北侧距离高速公路不足十里,但是村子还是不富裕。比较封闭落后。</h3> <h3>这是村委会办公楼,二层的小楼,有办公室,有图书室,有活动室。</h3> <h3>这是拍到的图书室活动室和办公室。两层小楼的村委会还是挺气派的。</h3> <h3>这是村委会旁边的一条街道里的农贸市场,交易的都是农副产品。最多农产品是姜。</h3> <h3>这是村子里的大道,和两侧的房屋。</h3><h3>看来还是经过规划的,道路比较规整,但是小路,很窄,横一条扁担过不去。</h3> <h3>经过规划的农家院落,基本上成行成趟,但是细看就看出来房子己经很老旧了。</h3><h3>山东老家地处黄河下游,十年九涝,父亲在回忆录里没少提到,正因为如此,老家一直是贫困的。</h3><h3>父亲的祖辈、父辈都靠扛长活为生,(雇农成份)养活不了一大家子人,父亲的上一辈人(我爷爷那辈)之中兄弟八个,活到成年只有四个,其余的病饿而死。活下来的老哥四个,因为穷都娶不起媳妇。为了传宗接代,养老送终。老哥四个凑钱给最小的弟弟(我爷爷)娶了媳妇(我奶奶)才有了我父亲哥仨。按照当时的约定,生下来的孩子,分别过继给几个大伯做儿子,给老人养老送终。每一个儿子都负担一个伯父的生老病死。这样的家庭。在当时有很多。父亲哥仨每个人从一生下来,都有一个亲生父亲和一个过继的父亲。沉重的生活负担,压在每个人头上。父亲是老大,二叔从小就患肺结核,不能干重活,年龄很大了才娶亲,二婶是个从小就缺乏营养发育不良的人,看上去只有十三四岁的样子。三叔比父亲小10岁,家庭的重担早早地压在了父亲身上。父亲只念了四年半的私塾,就下地干活。农闲时到城里打零工。父亲20多岁在龙口小饭馆当跑堂时,结识了地下党,当地下交通员。一年多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党龄从1937年7月7日的“七、七”卢沟桥事变开始计算。</h3> <h3>抗日战争时期,为了地下工作的需要,和家人不受日寇的迫害。父亲改了姓,因为以前真实的姓氏,当地太少了,特别容易暴露家人,所以,改了姥姥家的姓氏。那一片地区姜姓是大姓,不容易暴露家族。从这个村"南姜家庄社区”的名称就可以看出来!齐鲁大地,姜姓很多。很普遍,好掩护。</h3> <h3>父亲在回忆录里多次提到,抗战时期,山东是被日寇血洗过多次的地方。离东周延村不远的车栾庄是我奶奶的娘家。1941年秋天一个拂晓,日寇突然包围了这个140多户的村庄,把村里的八百多口人赶到小学校院内,周围堆上秫秸浇上汽油,村民们反抗就用刺刀扎,机枪扫射,把八百多口人活活烧死。这里有父亲的两位亲舅舅,和一个表舅。以及三个舅舅家的全部共十多口人。其中包括婴儿。表嫂因为回娘家要点粮食,带着五个月的孩子,幸免于难。表嫂和奶奶去收尸的时候,一片焦黑根本无法辨认,还是表嫂认出了没有烧坏的给表哥做的鞋,那是一个新婚妻子给丈夫做的,鞋底中间还纳的“古禄钱”图案,表嫂哭着对奶奶说,“四姑,不用找了。你侄子在这呢!这是我给他做的鞋。我的活计我认识。呜呜、、、、、”</h3><h3>父亲的表哥是一个1米85左右的油房的打油工,是个壮汉,被日寇的大火,烧得只剩下一米多长的焦骨了。日寇的兽行,不胜枚举。有一个叫“葛城村”的村子,1939年一年之中,就被烧了四次,日寇屠杀村民后就放火烧房。在回忆录中父亲说,日寇烧过的房子无计其数,“他们就烧,我们就盖。”</h3><h3>老百姓带着对日寇的深仇大恨纷纷参加八路军。几乎每一次日寇的屠杀,都会唤起一大批青壮年农民参加八路军的热情。抗战时期,山东是被日寇杀害最多的地方,也是反抗日寇最激烈的地方,更是老解放区最早成立的地方。<br /></h3> <h3>现在的房屋虽然破旧,但还是砖瓦的,父亲在老家时基本上都是土坯房。大水一淹就倒。山东老家,太贫困了。我记得小时候,五六十年代时,基本上奶奶来信,都是要钱在队里买粮,盖房子,给二叔,二婶治病,农村的贫困那是真的贫困。没有劳动力的家庭,几乎一贫如洗。直到父亲去世,他都没有能回到老家看一眼。我家也是七八口人的家庭。父亲从参加革命,一直到1953年都是供给制,只管吃和穿,没有一分钱工资。1945年到东北来后都是这样。三叔1946年参加解放军,紧接着抗美援朝入朝参战,因为他从小学徒学的裁缝手艺,所以安排在军需部门,没有直接上战场,只受了一些轻伤,抗美援朝停战后,三叔就从部队转业到了上海落户。所以老家只剩下奶奶和二叔二婶。老的老,病的病。残的残。日子过得可想而知。一直到父亲去世的1984年,我去给奶奶申请抚恤金,父亲单位的同志不相信老家竟然还有九十多岁的老母亲,特意去做了外调。回来时,只简单的对我们姐妹们说“没想到老局长的老母亲家竟然这样贫困。连电都没有,还点煤油灯、、、、、、”</h3> <h3>现在山东老家已经没有人了。奶奶是在父亲去世两年以后1986年去世的。二婶,二叔也在那之后几年相继去世了。家里的老房子早已没有了。大概也是规划了。远离村庄的房子,都归置到了村里。</h3><h3>这座院落的大门,还带有旧时代的模样,便给拍了下来,作为一个古老的回忆吧!</h3> <h3>这座老房子的院内,栽种了一棵果树。那是柿子树。枝头挂满的果实。诉说了一段古老。</h3><div>父亲在临离开家到东北时,在老家的房前栽下几棵石榴树,到东北后父亲打游击。剿匪,东奔西走。与老家失去了联系。山东连年战争,居无定所。也不知父亲的下落。一直到建国后1954年,才恢复了联系。每年奶奶都寄来两小袋四斤的白面。地瓜干,十几个石榴,寄托思念。每当这时。父亲万分感慨,因为老家实在是没有太多的麦子,这白面和地瓜干。都是充饥的粮食啊!老家的困难父亲是最清楚,最感同身受的!</div> <h3>这栋房子墙上挂满了丝瓜,这是典型的农家。山东老家在我们的记忆里永远不能泯灭!血脉相承,丝丝相连。</h3><h3>这片土地,是我们祖祖辈辈生存的地方。她的每一寸土地都浸满了祖辈们的鲜血!汗水!眼泪!情思!虽然我们从未踏上过这片土地,但她与我们心心相印,血肉相连。一脉相承,永不忘怀!</h3><h3>带着对山东老家的深深眷恋,双手掬上一大把老家的泥土吧!带回去奉献到父亲的墓前,做为对父亲四十多年来,对故乡、对山东老家,最深切的思念的一个梦圆!</h3><h3>山东一一这一片热土,走出了千千万万个革命志士,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她孕育了创建新中国的一大批爱国精英。</h3><h3>山东老家一一是我们永远的“根”,不管将来走到何处,我们都会骄傲的称自己为“山东人”。</h3><h3>再见了“东周廷”!再见了“山东老家”!我们永远的“根”!</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