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有误区?家长需谨慎!

山有木兮木有芝。

<h3>近年来关于早教理论权威性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都是以脑科学研究结果作为支撑。问题是,虽然这些支撑早教的科研结果确实是真正的研究结果,但它们却遭到了过度解读乃至误读。对脑科学研究成果的过度解读,正在伤害我们的儿童教育,甚至伤害我们的孩子。&nbsp;</h3> <h3>0~3岁是大脑神经元发育的高峰期?</h3><h3><br></h3><h3>人类大脑皮层发育的进程他们会这样解释: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说话、视力、听力区域的神经元突触的密度,在1岁前就达到了最高峰,掌握抽象思维、逻辑思维等高级区域的神经元突触密度在2到3岁时达到最高。&nbsp;</h3><div><br></div><div>然而,这只是大脑结构的发展,并非功能的发展。 这两者之间有天壤之别。 3岁以后的儿童,神经元突触的密度量就开始逐渐减少,到10岁时又显示出一个非常稀疏的状态。 为什么在0到3岁时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nbsp;</div><div><br></div><div>说得形象点,这就像造房子时要拉很多的线,最初总是看到很多线集中在一起,看起来非常混乱,但是,当这些线明确了各自的功能和位置后,露在外面的线就越来越疏散、整齐了。 因此,一开始的高密度和以后的逐渐稀疏,是大脑功能发育的过程,而功能发育则是这些神经元突触逐渐发育,大脑筛选后才会渐渐发展的。 现在临床上已经证明,很多学习障碍的孩子和老年痴呆症患者,他们的神经元突触非常密集,但这是大脑筛选无力造成的。&nbsp;</div> <h3>高质量的早教可以提高孩子的智商?</h3><h3><br></h3><h3>很多早教商品都号称可以提高语言能力、数学能力和智商等认知能力。 美国早教科学研究发现,进入早教前儿童的智商都差不多,进入早教后,有早教的儿童智商提高了很多,进入小学后,也有很大的领先优势,但是到了10岁后,早教儿童没有优势了——其实并非的早教的落后了,只是对比组跟上了。因此,早教的优势是短暂的。<br></h3><div>&nbsp;</div><div>这里并不是在否认早教,而是让我们更加明白,早教更应该关注孩子哪些方面的成长。 2014年几位经济学家对早教的一组实验数据重新分析后发现,影响孩子成年后成就的最主要因素是——行为情绪自控和学习动机,这两者的影响非常大,远远超过了认知能力的成长。因此,早教带来的最大影响是对行为情绪自控和学习动机的影响,而不是认知的影响。</div><div><br></div><div>好的早教,应该关注的是孩子“内在的成长”,包括孩子要学会耐心等待、学会继续努力尝试、学会去讨论和正向表达自己的情绪。&nbsp;</div><div><br></div> <h3>儿童早教需要复杂丰富的环境刺激?</h3><div><br></div><div>复杂的环境刺激能够刺激儿童的大脑发育,这一实验是用小老鼠做的。当时的科研小组从来没有想过要把这个实验用在儿童教育中,他们只是研究了大脑。 但是,从此以后,“复杂丰富的环境”这个词就用到了现在,一些早教机构甚至家长把孩子当成了“老鼠”,并且建成了想象中的复杂丰富的环境刺激。</div><div>&nbsp;</div><div>还有一点需要说明,当时的科研小组在实验中有一个说明,后来一直被忽视,那就是他们所说的“复杂丰富的环境”是指相对于笼子中的单调复杂,小老鼠生活在复杂丰富的自然环境中,而不是人工制造的复杂丰富的环境。&nbsp;</div><div><br></div><div>孩子真正需要的环境是参与他生活的人有良好的互动。 美国前几年做过一个大规模的科研调查,调查了全国的671个幼儿园教室,2439名儿童,希望研究幼儿园环境质量与儿童学习、语言和社交能力发展的相关性。其中包括教师是否专业、教师和孩子的数量比,教材、环境设备、相关医疗健康服务、食品、家庭服务、师生互动等。&nbsp;</div><div><br></div><div>跟踪了一年,结果发现,只有“师生互动的质量”是唯一一个影响了孩子认知、情感发展是因素。这样的互动是自然平凡的互动,而不是刻意的互动。 互动也不需要通过早教机构进行,儿童在最自然的环境中就在互动。&nbsp;</div> <h3>温馨提示:在日常生活中父母是最重要</h3><h3><br></h3><h3>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过:我们日复一日地给孩子们喂饭、换尿布、穿衣服,安排游戏,擦眼泪等一系列活动。在这样似乎平凡的生活工作中,我们有时会淡忘自己的重要性,特别是在受我们照顾和教育的孩子的生命中。 当孩子需要时,我们能够在他们身边,这一点是很重要的。最终对孩子有最大影响力的,是我们真诚实在的为人。</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