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记忆天池</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天池,长白山天池。</p><p class="ql-block"> 在海拔二千一百九十四米的长白山群峰环抱之中。她天高水阔,艰险、美丽而神秘。天池之水穿过牛郎渡,汇成潺潺汩汩的秉槎河,流经一千二百五十米,便雷霆万钧,直泻六十八米,形成虹霓霞雾五彩滨纷的长白瀑布。她卷浮石穿冠桥,化做波涛浩淼的松花江的源流。松花江从此而一泻千里,与黑龙江、乌苏里江汇合,流入太平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0, 0, 0);"> 我的少年时代,是在松花江边渡过的。那时,面对滚滚东流的江水,曾好奇的发问:"这水是从那里来的?它有源吗?"。后来,上中学学地理,才知道它发源于长白山天池。长白山天池是什么样子?一种好奇一种希冀一种企盼的心里,伴我读完中学和大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0, 0, 0);"> 直到一九九一年初夏,也就是我参加工作的第十四个年头,我到吉林露水河开会,才实现了多年的夙愿。至今,那留给我的天池记忆,仍清晰分明——</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天池艰险</b></p><p class="ql-block"> 艰险就艰险在登天池的路上。登天池的路有两条。</p><p class="ql-block"> 一是旅游路。</p><p class="ql-block"> 水泥混凝土路面。乘车通过这条路,可直达白头山顶的火山口,但到不了天池边。按照会议的安排,我们乘车从这条路上山。坐在车里,随着盘山道弯弯曲曲的走向,螺旋式的缓缓上升。如行云流水腾云驾雾飘飘若仙。近处细看,车轮沿悬崖陡壁一步一步移挪。远眺长白林海云浪翻卷,叫人胆战心惊。过了这艰险的路段,可见那皑皑的高上积雪和绽开的长白杜鹃。还有那矮曲多枝处于半丛生状态的岳桦林。那树冠低垂挣扎向上匍匐在山坡上的姿态令我惊叹不已,它的生命是如此的顽强!汽车在盘山路上爬行了一个多小时,终于到达了山顶。</p><p class="ql-block"> 山顶是较为开阔的平地,被浓雾笼罩着,对面三尺以外不见人,渐渐地阳光灿烂起来,火山口边那突兀灰黑色的岩石开始裸露出来。抓住这个机会,在导游的指点下,我们三三两两、小心翼翼地攀到岩石上向火山口深处探望,那湛兰色宛如明镜的天池湖面,令你神往,令你陶醉令你赞叹令你心旷神怡。一会儿长白云雾似乳白的面纱飘过来,遮住了天池的脸,让你失望地等待。一会儿那面纱又被阳光掀去,天池又露出娇羞的容貌。就这样,面纱一会儿遮上,一会儿掀开,持续了近三十分钟左右,就再没有掀开。雾开始越来越浓越来越浓。收回视线移至崖下,才发现在岩石缝隙里先来这里的游人失落的纱巾、手套、提兜之类的物品五颜六色。从岩石上下来之后,想到刚才那种探险寻奇的行动,真是不寒而栗!</p><p class="ql-block"><br></p> <h3><font style="color:rgb(0,0,0);"> <br /> 二是游人攀登自然形成的路。</font></h3><h3><font style="color:rgb(0,0,0);"> 这条路由于特险,一般地说,集体活动从不安排从这条路登天池。我们从白头山顶乘车下来之后,左行至温泉处洗温泉。由于安排的时间较长,在陪同我的同学丛恿下,我和黑龙江、吉林、辽宁被戏称为"东北虎"的同志,结伴从这条路登天池。过了松花江第一桥——冠桥,沿着近60度的陡坡,穿绕嶙峋的火山灰岩,踩着随时都可能滑落的浮石,随着行人登山的队伍,一步一步地往上攀登。没有登过山的人,不知道登山之难。象我这 样很少登山特别是初次登这样坡陡浮石多且危险性大的山的人,远远不如我那生在山里长在山里的同学。他们捷足先登,在半山腰向我招手,鼓励我加快速度。这时,我正处在上下左右都是浮石的山腰上。硕大的浮石块,一堆接一堆地摞挤在一起,使人感到摇摇欲坠,恐怕稍有不慎便会粉身碎骨。在左右为难之际,我索性坐在后边的一块石头上,掏出手帕一边擦汗一边喘着粗气。待平静下来之后,我才发现自己只顾低头往上攀登,却脱离了大部队行进的路线,偏离近五六十米远。往上看是悬崖峭壁,往下瞅沟谷阴森。不仅联想起临行前导游讲述的前几天在这条路登天池的母女俩跌入山涧身亡的悲惨故事。怎么办?是上还是下?我又望了望在山腰上招手的同学,横下一条心:上!不到长城非好汉,越 是艰险越向前,我暗暗地鼓励自己。经过同学呼喊着指点,我后退十米左右,又向右拐了二十多米远,找到了游人登山的路线。<br /></font></h3> <h3><font style="color:rgb(0,0,0);"> 经验告诉我:再往上攀登时,必须要沿着游人经过的足迹,不能自己再重新开辟路线。否则,还要走弯路。吃一堑长一指,失败乃成功之母。这回儿,我一边登一边注意方向。总算没有再犯路线错误。不多会儿便到达山顶悬崖下较为平缓之处,追上了在那休息的同学,下意识地看了一下手表,从山底登到这里足足用了50分钟!休息片刻,继续向天池边挺进。此时脚下的路不再是浮石,而是一条较窄的羊肠小道,坚硬的岩石圆润而光滑,左侧是70度的陡坡,一直到谷底全是浮石。走到最窄处只有五十分。滴答滴答的山水从90度的陡壁上流下来,在脚下的石路上形成涓涓细流。我扶着崖壁,冒着溅落在头上的山水,紧贴着石崖,小心翼翼地挪了过去,然后轻轻地松了一口气。过了这最危险之处,踩着突兀不平的山石,便到了乘槎河瀑布交汇处。站在这个垭口上,鸟瞰浮云沟壑和瀑布溅起的氤氲紫烟,令你豁然开朗而一览众山小。那耸立的岩石刀削的崖壁和被火山爆发后烟熏火燎的山峰,令你是那样地不可思议。同时,一种舍我其谁也的独领风骚的感觉和胜利者的自豪感油然而生。自然地体会到马克思关于攀登到光辉顶点的名言的真切意义。</font></h3>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天池美丽</b></p><p class="ql-block"> 沿着弯弯曲曲嶙嶙峋峋的路,顺着瀑布始落处的右侧前行二百米左右,便到了乘槎河边。啊,乘槎河!多么神奇多么浪漫多么诗意。"海客乘槎上紫氲,星娥罢织一相闻"(唐·李商隐《海客》诗)"起草鸣先路,乘槎动要津"(唐·杜甫《奉赠萧二十使君》诗)这唐人的诗句和那乘槎上天的神话以及《博物志》卷三"天河与海通,近世有人居海渚者…,乘槎而去"的描写交织在一起,美丽成一种深遂的意境,让你去尽情地遐想和构思。此时此刻,眼前这条纤细晶亮的天河从天池那边潺潺汩汩地奔来,犹如天池迎宾的侍者,对你欢声笑语,引导你走向她的主人。它虽然没有长江的浩瀚黄河的壮阔黑龙江的幽深,但是它的高远它的圣洁它的纤细 令你神驰魂往。自由自在地在这高山平原漫步,深深地吸上一口无污染特别清新的空气,尽情地享受轻松享受愉快享受潇洒,那登山的疲劳和闯过艰险的担心荡然无存。仿佛世界所有的美好都凝固在这里。这里的山这里的水这里的风这里的云这里的生命便是最典型的化身。大约二十分钟左右,我们到了天池边。远眺对面那巍巍耸立的山峰,近看涟漪轻漾的一湖碧水,简直被如此极至的景色陶醉得如痴如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h3><font style="color:rgb(0,0,0);"> 啊,天池!我终于来到了你的身边,圆了我中学时代的梦。那天池水清彻透明,站在池边一眼可望见池底那五颜六色的鹅卵石。蹲在池边伸手捡起几块仔细观察:圆润、小巧,纹络分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一堆堆一块块的艺术品上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时的天池,没有风号没有涛声没有乌云,风和日丽得处处高山镜里天。除了我们四个“东北虎”和美藉学者一家三口人之外,池边再没有游人,这里静极了!那稀稀落落的茵茵小草和飞红吐绿的鲜花,象少女头上的点缀,把天池打扮得更加婀娜。那雍容华贵的长白杜鹃,那洁白如雪美丽多姿的高山罂粟,那犹如红衣少女的高山百合,那体态奇异的白山乌头,那宛如金耳环的高山菊花,编织出天池如画般的风景。“请君若到天池上,须把银壶灌玉浆”(《白山天池记》)我拿着同学为我准备的军用水壶,蹲在天池边,把水壶按在清凉的池水里,“咕噜噜”,池面一连出现了几个气泡,很快就灌满了一壶“玉浆”,盖好盖儿放在池边。</font></h3> <h3><font style="color:rgb(0,0,0);"><br /> 这时,同学招呼我过去一起和美藉学者的小女孩合影留念。刚好拍了三张,就见对面山峰上云罩雾遮,黑阵阵阴森森,风卷着云云带着风,呼啸着翻 滚着如万马奔腾一般从对面向我们奔来。真是“水光潋艳睛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我们又赶紧拍了几张照片,就急勿勿地往山下跑,生怕倾盆大雨倒下来,因为我们谁也没带雨具。下山比上山还艰难。又经过一次探险的过程,总算平安地从天上回到了地下。这时候,又晴空万里风和日丽。不仅一滴雨没下而且感到刚才的经过似乎是一种幻觉。钻进吉普车里整里背包,这才发现我灌的那壶天池水连同水壶落在天池边,留下了这次到天池的最大遗憾。然而那放在天池边的水壶和天池一起定格在我的照片上,成了永远的纪念。</font></h3>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天池神秘</b></p><p class="ql-block"> 天池形如莲叶初露水面,略呈椭圆形。实际上是火山喷发自然形成的火山口湖。湖南北长四点八五公里,东西宽三点三五公里,汇水面积二十一点四一平方公里,水面面积九点八二平方公里,水边周长十三点一公里,最大水深三百七十三米,平均水深二百零四米,总储水量二十点零四亿立方米。大自然神秘而巨大的力量创造了她。以她为中心的火山喷发已经过去了大约二百万年。虽然能量减弱了,但是还仍多次喷发。据记载从16世纪到现在就有三次:1597年8月一次,1688年4月一次,1702年4月一次,距今已有279年。</p><p class="ql-block"> 随着历史的变迁志书的记载和民间的传说,给她披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山海经》、《八旗通志》、《长白山江冈志略》等对她都有记载。她又名闼门、龙潭、温凉泊、图门泊等,标志着她的波澜壮阔,说明她的源远流长。在清史《东华录》中明确记载着:"我朝先世发祥于长白山一带"。历史小说《清宫秘史》对清始祖布库里雍顺身世的描写,就是在这里其母佛库伦"感朱果而孕"生雍顺。因此,这里在清朝是皇家禁地,除皇族外,其它人不得进入。</p><p class="ql-block"><br></p> <h3><font style="color:rgb(0,0,0);"> 除了她悠久的历史之外,在民间还有许多优美的神话传说。有池中雷声轰鸣、百里可闻的"龙宫演操",有水中澎湃如鸣金响玉的"龙宫鼓乐",还有道人下临天池到龙宫拜访的故事。</font></h3><h3><font style="color:rgb(0,0,0);"> 更有趣的是,相传某年三月,忽然有一朵黑云自西北飘然而来,一阵狂风暴雨,冰雹齐落,烟波浩淼的天池,顿时咫尺难辨。十数日之后,又从天池中升起几朵五色彩云,绕天池一周后直向东南飞去,唯有黑白两朵居后。又过十数日,只见几朵彩云簇拥着白云从东南飞回落入池中。民间传说这是黑龙江龙王会同天池龙王去朝拜东海龙王。那分布在天池周围的崇德寺、补天石、牛郎渡、金线泉等名胜古迹更引人入胜。</font></h3><h3><font style="color:rgb(0,0,0);"> 特别是关于天池怪兽的传说,更增添了她的神秘色彩。据说有人发现这种怪物头象牛,嘴象鸭子,露出水面的脊背呈梭形,深黑色,它游得很快,划出的水线有几十米长。去年黑龙江日报连载的小说《天池之吻》曾对怪兽有过一番描述。天池是否真的有怪兽,至今还是个不解之迷,有待于人们去研究、去探索。</font></h3>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0, 0, 0);"> 但是,天池给我留下的神秘色彩,仍然使我梦萦魂绕,始终牵动我的好奇心,吸引我去关心我去猜测。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0, 0, 0);"> 哦,天池!你的艰险让我懂得了攀登的意义,你的美丽让我领略了潇洒的感受,你的神秘让我萌发了求索的向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0, 0, 0);"> 现在长白山天池已被联合国纳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登天池了解天池开发天池利用天池,将是我们民族末来的一项伟大的使命。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信总会有那么一天,天池将揭开那神秘而美丽的面纱,以崭新的恣态清晰的面貌迎接国内外宾客,展示我们民族的骄傲与辉煌。(原载季风,1996-03)</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0, 0, 0);"><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