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泼墨底蕴,捕捉雾凇精微

浩然天地

拓展泼墨底蕴,捕捉雾凇精微 作者:白海 我出生在东北松花江上,这里是雾凇绽放的故乡。我的童年就是在这银白色的梦幻中度过的。也许是大自然的刻意安排,注定我与雾凇结缘,终生与她为伴。 回顾五十多年的艺术生涯,即是“走进去”和“打出来”的历程,也是从传统到创新的求索之路。 前二十年师古造化,遍临历代名家名作,从四王入手追朔到北宋荆浩、关同、李成、范宽的雪景作品,最后停靠在范宽的“雪景寒林图”绝世佳作中,誓作启蒙的珍爱。 后三十年自然造化,中年变法,为表现雾凇雪景自然造化求得心源。开始了爬冰卧雪,涉寻松花江岸晶莹剔透的雾凇;林海雪原深处的挂雪白桦;长白山的银色仙境;黄山的雾凇、雾草、雾石;泰山、华山等名山大川的凇雪景象无不留下我踏雪寻幽的足迹。 面对那鬼斧神功圣洁的琉璃世界,浑身的传统笔墨武器:皴、擦、点、染却显得那么僵硬、尴尬。顿时豁然领悟了石涛的“无法而法”,张大千为表现瑞士山弃笔而泼墨、泼彩,刘国松先生的“笔墨无用论”,“革中锋的命”的大胆呐喊……。 翻阅中国历代绘画史,却找不出表现雾凇作品和绘画技法的踪迹。然而“雾凇”一词,中国是世界上记载最早的国家,如今并被选定中国四大自然奇观之一,千百年来我国古人对雾凇就有了称呼和赞美,这不能不说是绘事者的历史遗憾。画“雾凇”即然不能靠“啃老”,那只好走自己的路。行“雾凇之法,乃自我立。”只要传承有序,中华文脉不断,坚守开拓为自己立下改革创新的宗旨。 纲领:以泼墨为形色之“体”, 以水为浮游运流之“用”, 以宣纸为蜕变孕育的温床, 以色彩晕章为霓裳, 以墨彩留白为东方之神韵。 墨法:三泼留白法(分别泼法、综合泼法、交错泼法),留白破墨法(泼墨、泼水、撞水法巧妙并用)以淡破重法(水调墨、水带墨相兼并用)以彩破墨法(泼墨、泼彩与渍水法巧妙并用)理念:意象水墨:意在泼先、笔在泼后、大胆泼墨、细心收拾、隐笔锋芒、刚柔有体。抽象水墨:意在泼后、应急调控、随势应发、笔墨隐行、道法自然 综上技法、理念,为表现冬季自然界的山峦、平原、森林、江河、溪瀑出现的雾凇奇观,提供了丰富的表现手段和理论依据。开创了传统泼墨不能留白肌理的先例和传统笔墨的以淡不能破重,以留白不能破墨的难题,拓宽了水、墨、宣纸三者特殊性能施展的极限,给中国画的雪景学术墨法领域,打开了一条新的支流。 “雾凇泼墨”注入我毕生的心血,虽然这条“覆霜坚冰”的艺术之路充满艰辛,我仍一意孤行的沿着这条圣洁的路虔诚朝拜。这是冰清玉洁之士的超尘脱俗之举,这是独立不羁、卓尔不群正直之士的心灵告白!逆风吹劲草,只要地球每年都有冬季,雪花还在飘洒,雾凇还在绽放,我自其乐无穷,创作不止。 2010年8月9日 于墨海堂 “泼墨法”是以泼入画,将心中之象自然流于纸上,显沌混初开之象,势机调控,以笔补回天之功运其至法,“一画”生发,从自然王国到必然王国,是人与自然合奏的交响曲。 施用此法进行创作,必有坚实的笔墨功底,高深的文化修养,进行长时期的泼墨训练,得心应用,和擅于激发灵感,以及具有石破惊天的胆识,才能进入“意在泼先,笔在泼后”的创作程序。才能得到自然神韵的精品佳作。 艺术的本质是创造,艺术的目的在表现; 艺术的思想跟时代,艺术的风格重个人。 模仿新的,不能代替模仿旧的; 抄袭西洋的,不能代替抄袭中国的。 画家白海 白线在他作品中,并非作为一种符号,而是他整个冰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