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坪的傈僳族共有27600余人,其中花傈僳24000余人,是傈僳族中最具浓郁民族风情的一支,主要聚居在通达、永兴、兴泉的青龙等地。花傈僳传统的民居很独特,一种是木楞式,用圆木和方垛构成;另一种是栅栏式,在选定的地面上打十几根木桩,用竹席、木板立栏而成。主房中央设火塘,火塘上方设大火灶,晚上全家人围火塘入睡。傈僳族历史悠久,属华坪的土著民族,为氐羌族后裔。信奉原始宗教,相信万物有灵,凡丧葬、节庆、疾病都要请巫师“尼扒”杀牲祭鬼,敬神卜卦。傈僳族人待客热情,遇有佳宾,主人便与客人同饮“合欢酒”。花傈僳服饰最为鲜艳美观,妇女均在上衣及长裙上镶绣许多花边,头缠花布头巾,耳附大铜环或银环,裙长及地,行走时显得婀娜多姿,优美迷人。花傈僳歌舞别具一格,与其他民族歌舞迥然不同。山歌内容丰富,唱法多样。民间舞蹈多姿多彩,动作随音乐时而浓烈、时而悠缓,男的憨厚有力、女的潇洒自如。民间音乐相当丰富,除山歌之外,还有口弦、吹树叶、葫芦笙等。 据傈僳族叙事史诗《创世纪》及唐人著述的《云南志》等史料记载,公元前后,华坪已有花傈傈居住,是华坪最早的土著民族。华坪花傈僳是一个世代眷恋着大山的少数民族,居住在海拔1600—2700米的地区。这里气候温凉、雨量充沛、森林植被良好,生长着长青松、沙松、高山阔叶林和名贵中药材。他们长期与大自然休戚与共,生息繁衍。农业生产以种植玉米、小麦、苦荞、洋芋为主,经济以畜牧业为主,同时也在发展干果、药材等。过去耕作方式以“刀耕火种”为主,耕作粗放。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花傈僳地区加强基础建设,接受了先进生产技术、教育和文化,生产生活稳定,经济社会得到了较快发展。<div>华坪花傈僳依山而居,傍溪而牧,勤耕织,善歌舞,纯情质朴。千百年来,花傈僳保留了优秀的民族原生文化,其传统节日、服饰、饮食、婚俗文化等,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开发价值。广阔的大自然给了花傈僳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广阔的文化发展空间,造就了蔡学珍、王志芳、王嫦英等一代花傈僳歌手。(李云昌)</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