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行(1)行走在川藏线上

孤独大个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2016年3月28日随着春暖花开我们兄弟酝酿已久的西藏之行,自今天起开始踏上了旅程。</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前往拉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一年一度艳阳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兄弟驾车再起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雪域峰峦高万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难及白叟不老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艳阳天一般是指春天)</span></p> <h3><font color="#010101">  中国人的景观大道~318国道川藏线,一生一次走过才有感受。</font></h3> <p class="ql-block"> 为了这次旅行的顺利,出门前我们做了不少的功课包括:时间按排,路线选择,车辆保养,行装配备,还专门研究了沿途的吃穿住行等情况。同时和以前一样我们随车携带了电磁炉,电高压锅,案板,菜刀和必要的餐具,住下后早上熬个稀饭,晚上来个火锅什么的甚是方便,我们做好了所能想到的一切准备工作。</p><p class="ql-block"> 虽然在此之前我们已有了多次长途自驾游的经验,但是面对这次旅行我还是有点忐忑。毕竟这是在走川藏线,老哥儿三又都60岁以上了,年龄加在一起已达190岁,而且是单车前往。</p><p class="ql-block"> 但是川藏线是所有旅行人魂牵梦绕的所在,即使未来的旅途中有着再多的困难,有着再多的不确定性,也无法挡住我们老哥儿三那三颗不老的心,就这样我们出发了。</p><p class="ql-block"> </p> <p> 用相机留住沿途的风光。</p><p> 318国道川藏线,是318这条景观大道最美,最精彩的一段,它东起成都西到拉萨全长2140公里。它沿途风景千变万化,行在其中可以体验“隔山不同天”,“一天有四季”的奇妙感觉,同时它被公认为是中国路况最险峻,通行难度最大的公路。这对喜欢旅行和探险的人来说,这是一条人生必走的道路。你只有走过才有感受。</p><p><br></p> <p class="ql-block"> 我们一车四人于3月28日从山西省长治市出发当天下榻汉中,29日绕行成都在雅安住了下来,30日我们从雅安出发正式踏上了318国道川藏线。上了318国道后沿青衣江溯江而上便来到了二朗山隧道前。</p><p class="ql-block"> 二朗山是青衣江和大渡河的分水岭,也是自然地理的分界线,还是千里川藏线的第一个咽喉险关被称为天堑。二朗山隧道的贯通改变了这里的通行条件使天堑变通途。</p> <p class="ql-block"> 当我们驾车驶穿过二郎山遂道后映入眼帘的是一派雄浑壮观但略显荒凉的高原风光,这和山那边成都盆地内树木遮道植被茂盛的景色形成了明鲜的视觉上的反差,反差之大超出了我们的想象。</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这就是川藏线,这就是高原,隔山回望不同天。。</span></p> <h3> 站在二朗山上远眺山脚下的大渡河峡谷和坐落于峡谷中的泸定城。</h3><h3> 如今的川藏公路通行状况巳大有改观,一般车辆跑川藏线匀无问题,当然最好还是选择底盘较高的车辆为益,因为路上免不了遇上塌方,泥石流,暴雨等造成的路毁路段的修复工程和道路的翻修改扩建工程等情况,这时底盘较高的车辆更有利于通过。</h3><h3><br></h3> <p class="ql-block">  大渡桥横铁索寒。</p><p class="ql-block"> 铁索桥横跨大渡河的两岸,由13根铁索12164个铁环连接而成,当年康熙帝亲笔题写的“泸定桥”的御碑立于桥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大渡河水流湍急形成了自然天堑,沿河自古为汉藏两地的分界线。站在大渡河边才知道当年红军为什么要东渡大渡河而不沿西岸北上,这是因为西岸是藏区,山高路险,人烟稀少补给困难,必然会给红军的北上带来无法设想的严重后果,所以红军才上演了一场飞夺泸定桥绝处逢生的好戏。</p> <p class="ql-block">  跨越大渡河,途经康定后我们将翻越此次旅途中的第一个海拨4000米以上的高山垭口~折多山垭口</p><p class="ql-block"> 折多山海拨4962米,垭口海拨4298米。有康巴第一关之称,折多山的公路来回盘绕,当地人有句话叫做“吓死人的二朗山,翻死人的折多山”。</p><p class="ql-block"> 在如此高的海拨上,从车上下来没走几步我们就感到了胸闷气短多少有些不适,好在大伙匀未出现太严重的高原反应。</p> <p class="ql-block">  翻过了折多山就进入了藏民居聚区,从此时起,我们将一直在圣洁的雪山和五彩的经幡倍伴下向着拉萨前进。</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这就是川藏线,这就是高原,雪山经幡伴你行。</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第二天早上我们从新都桥出发,来到川藏线上的天路十八弯观景台上,正在眺望远处海拨7556米的贡嘎雪山时,一队军车从身边驶过。也就是从这时起幸运之神就一直伴随着我们整个旅程。</p> <p class="ql-block">  这是刚才从我们身边驶过的那支军车车队通过观景台下方的天路十八弯盘山路时的情景,够壮观的吧。要知道在这样的位置上目瞩近百辆整装划一的车队浩浩荡荡的从十八弯上通过,不是什么时候都能见到的,这是我们此次旅途中第一次感到了幸运之神的降临。</p> <p class="ql-block">  理塘毛垭大草原:阔5000平方公里,平均海拨4000米以上,世界第一高城理塘县城就座落其间,是七世和十世达赖转世之处。</p><p class="ql-block"> 因昨夜下榻在海拨3630米的新都桥,我出现了失眠症状的高原反应一夜未眠,今天又连续翻越了4412米的高尔寺山垭口,4659米的剪子弯山垭口和4718米的卡子拉山垭口等三座4000米以上的高山垭口,再加上路途颠簸胃里一直不舒服,不过还好其他人无亊。</p> <p class="ql-block">  应该说高原反应对初上高原的人来说或多或少都会有些,但远没有人们传说的那么可怕,一路下来我们都没有出现头痛等较严重的高反。</p><p class="ql-block"> 这次出行为了预防高反,我们随车携带了“氧立得”(一种微型制氧器,只有一个饭盒大小,加入药粉和水混合后便能产生氧气,并且可重复使用的一个小物件,医疗器械商店有售)。出发前曾试用过一次外整个旅行途中我们均没真正地使用过,当然高反的程度因人而异做好预防还是很有必要的。</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这就是川藏线,这就是高原,高原反应预思量。</span></p> <p class="ql-block">  在海拨4014米的世界第一高城用过午餐后,出理塘县城翻越海拨4685米的海子拉山垭口,这是我们一天之内翻越的第四个4000米以上的高山垭口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从雅安到拉萨沿途要翻越10个海拨4000以上的高山垭口和两个海拨超过5000米的高山垭口。</p><p class="ql-block"> 全程共有12个高山垭口等待着我们去一一征服。</p> <p class="ql-block">  海子拉山上有1145个大小不等的海子也就是湖泊,这些湖泊都是古冰川的遗址,</p><p class="ql-block"> 318国道傍的姐妹湖距海子拉山垭口不远,湛蓝的天空白云翻滚,高原上的阳光穿过云层和雪山照在一对尚未解冻的湖面上,就象两面镜子嵌在群峰之中。静静的好似两个待嫁的少女显得那么的圣洁。</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这就是川藏线,这就是高原,山明水静白云飞。</span></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因我用手机拍的照片角度不太好,末能显示出两个湖的全貌,所以在此我选用了我大哥用相机拍的这张照片。其余的照片全部出自本人的手机,从照片的效果上看,手机和相机的区别还是满大的吧)。</p> <p class="ql-block">  湖边的小石堆,就是藏民们用来祈福的玛尼堆。这样的玛尼堆和经幡在藏区会经常出现在公路两傍的高山垭口,江边湖畔,村头寨尾,路口道边等处,它寄托着藏民们的敬仰,祈福,梦想,期望……。</p><p class="ql-block"> 告别了在蓝天白云映衬下的姐妹湖,一路下坡便来到四川境内西行的最后一座县城巴塘。</p> <p class="ql-block">  巴塘一座整洁干净的高原小城,因海拨降到了2425米使我立刻恢复了精神。我们在县城里随便的走了走,小城的建筑风格带着浓浓的藏味,街道上人车不多,显得格外的安宁祥和,和内地的县城一样,城中心的小广场上也有几位大妈在跳广场舞。</p><p class="ql-block"> 我们来到一家看上去还有点档次的火锅店顺便在此解决了晩餐,这家店的品种挺全味道也还不错,再加上因晕车我几乎一天没吃什么东西了,所以菜没少吃酒没少喝,晕晕乎乎的回到客栈一觉睡到了大天亮。</p><p class="ql-block"> 照片上是我们下榻的客栈外景,看上去是不是藏味十足。</p> <p class="ql-block">  今天出发前首先我们要给车辆加满油,因为再往前行就要进入到西藏境内了,油价要比四川贵得多。一些当地司机在给车辆加满油后还要用力晃动车辆,以图能往油箱中再多加进点去,这是因为川藏线上规定除车辆的油箱外不得另外携带燃油,还有一个内地不曾有的规定就是加油时需要出示驾驶证,行车证,以及所加油的数量并按规定进行登记。</p><p class="ql-block"> 等待加油时,我和一位长着一头卷发,开着辆又旧又破面包车的藏族小伙儿聊了起来,我问:“就你这车能跑到拉萨么”?他笑着说:“现在的路况好得很,只要你肯出钱哪都能去”。后来我们一路走下来,事实证明他不是在吹牛。</p><p class="ql-block"> 加满了油出巴塘县城,没多久就来到了金沙江畔,汽车沿着江东岸顺江而行,江边的白塔,五颜六色的经幡,以及路边的几小块青稞田和远处的大山,共同的组成了藏区独特的人文景观。</p> <p class="ql-block">  跨过了金沙江大桥就进到了西藏的行政区域了。自此时起我们将开始横跨三江流域,进入到了川藏线上较为艰险的旅途。</p><p class="ql-block"> 也就是从现在开始沿途要在检查站进行登记了,不仅要登记所有人的身份证还要登记通过该检查站的时间,同时给你开具一张路条,上面注明到下一个检查站的公里数和应到的时间,如果你未按规定提前到了下一检查站,提前一分钟将罚你多等十分钟,以此来限止你的车速。</p><p class="ql-block"> 这张金沙江大桥的照片,是等待通过检查站时在西藏一则拍下的。</p> <p class="ql-block">  为了避免提前到达下一个检查站,我们干脆在路边的小河傍清洗起坐驾来。</p><p class="ql-block"> 说来也巧此处正是当年夏天,央视新闻中报道的318国道川藏线被大水冲毁一百多处的海通沟路段,后来成了川藏线上最难通行的段路之一。但我们路过此处时新铺的沥青路面平整干净,路傍溪流中的河水清澈见底,是进入西藏后最好走的路段之一。可不到半年的时间竟然发生了如此翻天復地的变化。</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这就是西藏,这就是高原,沿途路况不可测。</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继续前行时,车的前方出现了四个骑友组成的骑行小队,他们的勇气和毅力着实令人由衷的敬佩。在以后的旅途中我们还将多次遇到这样挑战自我的骑士们。</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这就是川藏线,这就是高原,挑战自我最佳处。</span></p> <p class="ql-block">  越往前行路上的车辆越少,上到垭口路边较宽的地方我们下车方便,看到前面不远处停着一辆货车,车傍两位藏族司机席地而坐正在午餐,好奇心驱使我走上前去想看看他们的食物,他们非常友好,不仅让我看了他们的食物(一壶奶茶,一大块牦牛肉和一袋粘粑),我和他们聊了会儿天,他们说他两是亲兄弟俩,合伙买下了这台货车用来跑运输挣点钱以贴补家用。但到了冬天的高原上大雪封山道路难行,一般就不跑长途了,附近有活就跑跑,无活就歇着,一年下来只能跑7~8个月,虽然如此但他们对现在的生活和生活状态还是非常满足的。临别时征得他们的同意拍下了这张照片。</p><p class="ql-block"> 总的来说一路走下来,藏族的老百姓给人的感觉总是不紧不慢且淳朴随和。</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这就是西藏,这就是高原,民风淳朴人随和。</span></p> <p class="ql-block">  盘山路崎岖向上翻越了海拨4718米的宗巴拉山垭口到达川藏线和滇藏线交汇处的芒康县城,在此我们稍做停留,便驾车出县城再翻越海拨4338米的拉乌山垭口后便一头扎到了澜沧江大峡谷的谷底。在谷底处从桥上跨过澜沧江后,沿着狭窄的盘山公路从澜沧江畔一直上到海拨3940米的觉巴山垭口,30公里的路程有着近2000多米的相对高差,我们的汽车在险峭的陡崖边上曲折而行,路边即没有防撞墩也没有路标,许多路段是从陡峭的山体上硬生生地开凿出来的,上依绝壁下临深渊,行到此处令人心惊肉跳,从这时开始让我们真正领略到了川藏线的落差和险峻。</p> <p class="ql-block">  东达山垭口海拨5008米,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站在海拨五千米以上的地方,这也是我们翻越的第一个5000米以上的高山垭口。大概是适应了高原环境(毕竟上高原已经是第三天了)没有太强的不适感。</p><p class="ql-block"> 身处高原,一定要慢走慢行尽量避免大运动量的活动和大声说话,特别要注意保暖防止感冒,如身体出现发热症状一定要尽快就医,另外初上高原,在海拨3000千米以上的地方时千万不能饮酒。</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这就是西藏,这就是高原,垭口海拨超五千。</span></p> <p class="ql-block">  今天我们早早的到达了海拨3877米的左贡,这是一个跨不过去的地方,因为前方能住宿的地方是海拨更高的4015米的邦达,所以这里就成了留宿的不二选择地。即然住下的早,我们就到当地的菜市场上买了一条活鱼和些绿叶菜回来,在宾馆的客房里,我们支起随车携带的电磁炉,来了个鲜鱼火锅,但因身处高原席间未敢饮酒。</p><p class="ql-block"> 川藏线上沿途的餐馆和客栈几乎清一色的都是四川的汉族人开的,饭菜以川菜为主,味道还行,价格比内地略高,住宿没问题以中低档居多,卫生条件也还说的过去,就是大多数客房按装的是蹲便器,按装坐便器的很少,给我们这些个老帮子们带来了稍许不便,特别是我的膝盖有旧伤蹲不下去,所以往往为了找到配有座便器的客房得跑遍整条街。</p> <p class="ql-block">  昨晚住左贡因海拨较高我又失眠了。</p><p class="ql-block"> 科普小知识,高原反应:第一次上到海拨3000米以上时,大多数人或多或少的都会出现高原反应,一般来说第1~2日症状最明显,后逐渐减轻,大多6~7日基本消失,少数可持续。主要表现为头痛,记忆与思维能力减退,失眠,多梦,疲倦,食欲不振,呼吸深,频率加快,心动过速,部分有血压升高等,高反的程度老人低于青年人,女人低于男人,与男性的体重指数呈正相关。</p><p class="ql-block"> 看来人们常说身体越好反应越大还是有一定道理的,我的失眠就是典型的高原反应。(沿途下榻于雅安,巴塘,波密,林芝等海拨较低处时就能睡个好觉。而住在海拨3500米以上的新都桥,左贡,拉萨等处时失眠症就伴随而来)。所以在高原上旅行尽可能选择海拨较低处过夜,这样有利于体力的恢复。</p><p class="ql-block"> 今天出左贡不远就遇到路面翻修,坑坑洼洼再加上尘土飞扬甚是难行,这种搓板路面断断续续的有五六十公里。这应该是我们所经历的最差路段了,以此看来现在的川藏线是不是并不象人们传说的那么恐怖了。</p> <p class="ql-block">  翻过4618米的业拉山垭口,就驶入了怒江大峡谷,318国道沿着陡峭的山势不断的折转而下,途经了气势磅礴的72拐后,继续行驶在没完没了的急弯接着急弯,下坡接着下坡的险峻公路上。</p> <p class="ql-block">  从海拨4658米的业拉山垭口一路下到海拨2740米的怒江边,40多公里的路程落差却达到了1800米(晋城市和焦作市的海拨落差为602米,也就是说40公里的路走完了晋城到焦作的3倍落差),可想而知此路有多么险峻。</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这就是西藏,这就是高原,千峰万壑路难行。</span></p> <p class="ql-block">  这段怒江峡谷属干热河谷地貌,越往下越荒凉,下到怒江谷底时,车窗外四周几乎是寸草不生。</p><p class="ql-block"> 远处的那座桥就是怒江桥,这座看似不起眼的桥,可是有武警战士24小时护卫着,通过该桥时车辆不得停车,不得拍照,是座戒备森严的桥梁。</p> <p>  有下坡就有上坡,跨过怒江后又开始了漫长的爬坡路段,这段路的路面上常能看到大小不等的落石,要说起来比刚才下坡时更加危险,因为落石不由你掌控。</p><p><br></p> <p>  驶出了怒江峡谷,道路两边的山体平缓了许多,不需要贴着崖壁行车了,也就没了落石的危险,这一路上紧张的心情也就放松了下来,这不又来了欣赏车窗外景色的兴致。</p> <p>  在蓝天白云下,圣洁的阳光洒在高原上,红色苍凉的大山和村庄田园的绿色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夺人眼球。</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这就是西藏,这就是高原,山川壮美诗画间。</span></p> <p class="ql-block">  转山的藏民成群结队以女性居多,他(她)们一手或拿着念珠或转动着经筒,一手持着根木棍环绕着五颜六色的大山,不紧不慢的沿公路缓缓而行。</p> <p class="ql-block">  路经藏民村寨时,附近总能见到几头无人看管的牦牛在公路上无精打采地散着步,对来往的车辆视而不见,你不得不放慢车速小心翼翼地从它们傍边绕过。</p><p class="ql-block"> 总的来说这里的牲畜给人第一印像就是慢悠悠的懒洋洋的,这可能和他们生活在高原之上空气稀薄运动量不易过大有关吧。</p> <p class="ql-block">  到了西藏才感觉到这里的牦牛远不如想像中的大,有些成年牦牛甚至比内地绵羊的个头大不了多少,不仅如此我们所见到的猪,马,牛,羊,都是又瘦又小的,这应该也和高原环璄有一定关系吧。特别是这段路傍一派荒凉,我们亲眼看见路傍的牦牛啃食废弃的纸箱碎片,这种生存环境令我深感震撼。</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这就是西藏,这就是高原,环境恶劣生存艰。</span></p> <p class="ql-block">  翻越又一个海拨4325米的安久拉山垭口后一路下坡,道路两侧悬崖陡立,落石时不时地滾下,好在有一连串的防落石的棚洞,这种防落石的方法是不是挺好的,使得过往的车辆和路人增加了不少的安全感。</p> <p class="ql-block">  继续前行车辆驶出狭窄的沟口,眼前豁然一亮,我们来到了然乌湖,然乌湖分上下两湖,说是两个湖其实是一个湖,只不过有一处湖面过于狭窄人们习惯将其分为上湖和下湖,因318国道是沿着下湖而行的,所以我们决定暂时离开318国道到上湖看看。在通透的空气中湖面一览无余,我们一路上走走停停完全被然乌湖的美景所征服了。</p> <p class="ql-block">  然乌湖湖面海拨3807米,长26公里,宽1至5公里,湖周雪峰连绵起伏,而半山腰以下的缓坡地上则长满了墨绿苍劲的原始针叶林,在雪山和森林环抱之中的然乌湖显得格外静谧而妩媚。它那明镜般的湖面倒映着四周的雪峰翠林和那蓝天白云,景色异常迷人,在这里我们领略到了高原上特有的美丽壮观的风貌。</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这就是西藏,这就是高原,雪山巍峨水如镜。</span></p> <p class="ql-block"> 当我们从上湖返回到318国道准备沿着下湖继续前行时,我们偶遇这位虔诚的藏民三步一叩首的前往拉萨,而拉萨距此地大概还有750公里之遥,他将用自己的身躯去丈量这段路程。</p><p class="ql-block"> 我们和他有个简短的交谈,他告诉我们他的妻子开着一辆面包车在前面打前站,这辆面包车就是他们活动的家,吃饭睡觉全在上面,我问他是从什么地方过来的,他告诉我了一个从未听说的地名,同时告诉我:他们已经出来近1个月了,现在是4月初,而川藏线大雪封路结束的时间也正好在3月初,看来他们夫妻是最早一批前往拉萨朝圣的藏民。当你亲眼目睹了这近乎残酷的朝拜仪式时,我想任何人都不敢对此有丝毫的不敬,仿佛你的心灵在此时也得到了一次洗理和净化。</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然乌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蓝天白云浮水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雪山青松守岸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然乌之水蒼天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留下美景在人间。</span></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告别了美丽的然乌湖一路下坡,这段路一改前面三大峡谷雄浑苍凉的风光,整个色彩丰富了许多,随着海拨的降低,路傍的景色悄悄地发生着变化,针叶林渐渐少了而阔叶植物越来越多。</p> <p class="ql-block">  此时318国道引我们驶入一条美丽的山谷之中,在这条窄窄山谷两侧徒峭的山体上生长着茂密的原始森林,这些树木好像是平形的生长在峭壁之上,一条不知名的河流载着雪山溶水翻滚着白色的浪花和公路并排而行。在路边的森林间和急流傍不时的飘过一团团浓雾使得整条山谷显得格外幽深宁静。</p><p class="ql-block"> 这条清得发绿的山涧急流一直引领着我们来到了波密。</p> <p class="ql-block">  号称东方小瑞士的波密呈现在我们的面前。我大哥去过欧洲多次,几乎跑遍了西南欧各国,当他见到这第一眼时直呼:真的像来到了阿尔卑斯山下。</p><p class="ql-block"> 蓝天,白云,雪山,森林,桃花,青稞,河流,藏寨,好像是老天把所有的这些拿到了一起,揉碎后又重新展开的一幅发邹的画布,大自然是那么的美,美的令人心醉。</p><p class="ql-block"> 这张照片是因为我们在规定的时间内提前了10多分钟到达了波密检查站,这是我在等待到点通过检查站时随手用手机拍的一张照片。</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这就是西藏,这就是高原,雪山河流从未染。</span></p> <p class="ql-block">  今天起床吃过早餐我们起程前往桃花沟,出波密县城沿着318国道前行十几公里,在一条叉道的路边上竖着一块很不起眼的木牌,上面写着桃花沟三个字,稍不留神就有可能驶过了。波密桃花沟其实是帕隆藏布江的一条支流谷地,道路和河岸两边散布着一些藏寨,藏寨周围生长着众多的野生桃树。</p><p class="ql-block"> 在这没有任何人为雕琢的沟内,洁白的雪山,宁静的藏寨,碧绿的青稞田,粉白的桃花,墨绿的针叶林,金黄色的草坪,再加上那流清澈见底流动着的河流构成了一幅仙境般的画卷,我们开着车走走停停完全陶醉在这美景之中,应该说这里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桃花源。</p> <p class="ql-block">  路边桃花伴我行。</p><p class="ql-block"><br></p> <h3>  桃园深处有人家。</h3> <h3>  雪山皑皑藏寨美。</h3> <p class="ql-block"> 墙里桃花墙外红。</p><p class="ql-block"> 当我们望着沟内的桃花和近在咫尺的雪山,使我感到此次旅行的前期工作没有白做,这正是我们掐着时间算天数所希望看到的景色,一切都是那么的如人所愿,早了桃花未开,晚了桃花巳落,老哥儿三开玩笑的说我们是来赶桃花运的。</p> <p class="ql-block">  我们是3月28号从长治出发的,当天晚上住汉中。3月29号下榻在雅安,3月30日自雅安出发踏上了川藏线。我们之所以选择这个时候出行是因为:1.此时是西藏旅游的淡季沿途车少人少(西藏的旅游旺季为5~10月份)2.道路上冰雪已基本消融,3.晴天多阴雨天少,发生山洪和泥石流的概率低有利于行车安全。4.山峰之上的雪线较低,5.此时正是桃花盛开青稞返青的季节,6.旅游淡季,食宿和门票价格也相对便宜,如布达拉宫旺季门票200元,淡季门票100元,。当然有利就有弊,最大的弊就是沿途的高山草甸和高原牧场尚未返青,权衡利弊我们认为还是此时出行更好,因为到西藏旅游体验的是雪域高原的壮美。沿途山峦的雪线如果太高的话其欣赏性必打折扣。而且我们这次还要前往云南和黔东南,并计划赶在五.一前返回长治避开旅游高峰和高速路上的拥堵。从后来整个行程的效果来看,我认为我们所选择的出行时间是正确的也是幸运的。</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波密桃花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雪峰连绵舞银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帕隆江畔林木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桃花怒放红两岸,</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深山藏寨春意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这就是西藏,这就是高原,山高水清花欲燃。</span></p> <p class="ql-block">  我们驾车沿桃花沟原路返回时,途中上来了两个搭顺风车前往城里上初中的藏族女孩,女孩们的普通话说得很好,一路上这两个女孩一点也不怯生,大大方方的非常有礼貌。在与她们聊天中得知,她们从小学起就接受的是藏汉双语教育,整个波密县只有一所初中,她们的吃,住,学费全都是免费的。要上高中的话得去230公里外的林芝,因为波密县城没有设高中。</p><p class="ql-block"> 不过想想也是波密全县人口仅有3.2万,分布在16500平方公里的县域内。现在咱们可以做一个简单的对比,我生活的所在地山西省长治市下辖4区8县总面积为1395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18万,也就是说整个长治市的区域面积比波密县小3400平方公里,而人口却是波密县的100倍。所以在此地真设立了高中怕也没那么多的学龄人口不是。</p> <p class="ql-block">  计划中我们将从波密转道墨脱。但是通往墨脱的道路只允许四驱车通行,象我们这样的两驱车是不允许的。同时得到消息说通往墨脱的道路被泥石流冲断了正在抢修所以只得遗憾的放弃了。我们沿着318国道继续前往下一站林芝。</p> <p class="ql-block">  快中午时,我们无意间看到路边有个晋秦饭店的招牌,决定停车进去看看,还别说老板和伙计都是咱们山西的老乡,不过只有一个伙计还是老板的婆姨。我们点了刀削面,还真吃出了家乡的味道。</p><p class="ql-block"> 高原上水的沸点低,食物煮不熟,所以下个面条也得用高压锅来煮。</p><p class="ql-block"> 和老板聊起来得知他们两口子是山西运城人,他们租用的是乡政府的房子,每年3月份来10月份回,一年只能经营七八个月,其它时间大雪封山没有多少车辆过往也就没有了生意可做,所以只能回山西老家等到第二年开春再来。</p><p class="ql-block"> 这时又来了四男三女,一行七人两车,岁数匀在六十上下,一聊得知他们是从北京走滇藏线过来的,到拉萨后准备走新藏线前往新疆。哇塞!还真有比我们更能跑的。</p><p class="ql-block"> 临走时我们和老板约定返程时还来此就餐。我们没有失言。</p> <p class="ql-block">  继续前行不久就来到了令司机们谈路变色的通麦天险。</p><p class="ql-block"> 这里号称“世界第二大泥石流群”,有“死亡路段”之称,过去全长14公里的路段平均要走两个多小时。</p> <p class="ql-block">  当我们来到此路段时,五隧两桥的整治工作已接近尾声,除横跨在帕隆藏布江上的迫龙沟特大桥尚未通车外,其它工程匀已竣工投入了使用,所以通麦天险已成为了过去,未给我们造成太多的困难。</p><p class="ql-block"> 不过那时因迫龙沟大桥尚末通车,车辆还需下到帕隆藏布江的江边,行走十多公里的老路,这段旧路坡陡,路窄,弯急,路况较差,两辆大车错车时都较为困难,还好虽无专人指挥交通,但司机们都能自觉的互相礼让。</p> <p class="ql-block"> 站在帕隆藏布江的江边,远眺横跨于该江之上尚未通车的迫龙沟特大桥。大桥在碧绿的群山和雪白的云带衬托下显得格外美丽壮观,它的通车将意味着通麦天险从此不复存在了。</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这就是西藏,这就是高原,天险不再变通途。</span></p> <h3>  行走在江边的老路上,可以欣赏到帕隆藏布江两岸的美景,这也算是一个额外的收获吧,这样的美景在大桥通车后将远离人们的视线了。</h3> <p class="ql-block">  越过已不成为天险的通麦天险,便来到了鲁朗。这是一处被雪山和原始森林环抱的地方。</p> <h3>  林木茂盛,古树参天。</h3> <p class="ql-block">  云雾缭绕,涧水清澈。</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这就是西藏,这就是高原,风景如画谁比肩。</span></p> <p> 318国道上的海拨4385米的色季拉垭口,是观赏南迦巴瓦峰的最佳位置。</p> <p> 南迦巴瓦峰海拨7782米,高度排世界高峰行列的第15位。终年云雾缭绕,从不轻易露出真面目,所以人称为“羞女峰”。被《中国地理》杂志评为中国十座最美山峰之首。</p><p><br></p> <p> 当南迦巴瓦峰出现在我们面前时,我第一反映是,这应该就是我们所希望见到的那座山峰了,但还不能完全确定,我们在半山腰寻找到一处较宽的路边,停下车来正在拍照。后面上来一辆越野车停在我们的车傍,车上下来三名军人,其中一名下得车来便急呼快拿照像机,当拿到像机后他们不停的互相拍照留影,我大哥向他们请教这是不是南峰时,其中一人答道这就是南峰,并随口报出了南峰的海拨。</p><p> 当得知我们是来旅游而且是第一次路过此地时,他们连声称:幸运!幸运!你们可真幸运!随后告诉我们:他们是千里川藏线上的运输兵,虽无数次经过此地,但从没能够象今天这样如此清晰而完整的看到南峰。他们还介绍说,就是当地人一年下来也未必能看到几次南峰的全貌,你们第一次路过就赶上了,你们的运气真好。</p><p> 经他们这一的介绍,我才体会到我们和南迦巴瓦峰的这次相遇是多么的难得。因为此前我们对南峰的了解,仅停留在最美和如果有幸可以看到这两段普通的文字中,未曾想到如此不易,而且还被我们有幸赶上了。</p><p>这张照片的弯道处就是和那三个军人相遇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当我们上到色季拉山垭口时。才发现这里有这么多的人,手持着长枪短炮向那座美丽的山峰发起着猛烈的进攻  。</p><p class="ql-block"> 后来在与他们聊天时得知,这其中不泛有许多专业的和非专业的摄影爱好者,他们住在山下附近的藏寨中,就是为了等待着这个难得的时机,一听到消息就会带着装备开车赶过来,一个目的就是为了能拍到一张好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南迦巴瓦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天生丽质羞女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终年云锁在闺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今日有幸芳容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惊鸿一瞥更销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这就是西藏,这就是高原,奇峰绝岭刺破天。</span></p> <p class="ql-block">  这是藏民们在色季拉山垭口上,面对南迦巴瓦峰堆砌的超大号的玛尼堆和敬上的经幡,其玛尼堆的规模之大和经幡的数量之多,是我们此次西藏之行所见到的唯一一次。</p> <p class="ql-block"> 今天我们准备从林芝早点动身前往拉萨,所以早早的就起床了,吃过早饭便上了路。</p><p class="ql-block"> 从林芝到拉萨的高速公路已部分通车了,而且还不收过路费,但中间翻越米拉山的一段高速公路还在修筑中尚未通车。</p><p class="ql-block"> 我们到达海拨5013米的米拉山垭口时,看到垭口下方高速公路的隧道正在施工中,这是川藏线上海拨最高的垭口,也是通往拉萨的最后一个高山垭口。</p><p class="ql-block"> 我们来时在四川境内,看到从雅安到泸定的高速公路也正在施工中,可以想象到,不远的将来318国道上的许多美景将随着高速公路的修建和隧道的贯通而远离人们的视野。</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这就是西藏,这就是高原,极目远眺众山小。</span></p> <h3>  清晨的拉萨街头,许多藏民们手握经筒或念珠向布达拉宫走去,开始了他们一天的转山仪式,离布达拉宫越近前来转山的人也就越多,慢慢的形成了人的洪流。</h3> <p class="ql-block"> 当我们进入到布达拉宫转经甬道时,这里已是人潮如涌了。</p><p class="ql-block"> 这条转经甬道围绕布达拉宫一圈,包括布达拉宫山前的人行便道,背后的宗角禄康公园,以及侧面的一条步行街形成了一个封闭的通道。转经的藏民和游人是可免费进出的,但要经过安检方可入内。我们正好下榻于公园北门对面,跨过大街就可进入公园。</p><p class="ql-block"> 今早我们从公园北门通过安检入内后,和转经的人们一起沿着顺时针方向,从龙王潭傍穿过整座公园和步行街,来到了布达拉宫正面,围绕着布达拉宫走了多半圈,不仅顺便游览了公园的美景,幸运的是误打误撞有机会从不同角度领略了布达拉宫的全貌。</p> <p class="ql-block"> 这是在宗角禄康公园内看到的布达拉宫的背面。</p><p class="ql-block"> 17世纪布达拉宫扩建时,在此处取土积水成潭,形成如今的措吉吉湖。“宗角”的意思是宫堡后面,“禄康”意为鲁神殿,后被汉人把“宗角禄康”误传为“龙王潭”,所以人们也称措吉吉湖为龙王潭。宗角禄康公园水清林幽景色迷人,数种水禽嬉戏湖中,公园内的转经甬道上设有一溜经筒,长度近一公里,每天从早到晚来此转经的人们川流不息。</p> <h3>  布达拉宫下留个影。</h3><h3><br></h3> <p class="ql-block">  拉萨市海拨3650米,在高原拾节而上爬这么多级的台阶,这使得外地来此参观者的人们都是气喘吁吁缓步而行,参观的队伍中少了些喧闹多了些肃静。</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这就是西藏,这就是布达拉宫,雄伟壮观令人叹。</span></p> <p class="ql-block">  这位老僧人应是位高僧,被众僧簇拥着想必来头不小。</p> <p class="ql-block"> 中途休息,巧遇藏族一家祖孙三代坐于傍边,我大哥拿出一块巧克力递给小孙孙,开始不接,在其母的劝导下才怯生生地接了过去,这时傍边的奶奶满面笑容用藏语对我大哥了句什么,我是没听懂,不过我想她一定是在表示友好和谢意的吧。</p><p class="ql-block"> 今天的藏区除年长的藏族老人外,年青人或多或少的都会说几句汉语,他们不论男女都喜欢戴顶礼帽,身穿藏袍,手持念珠,他们面对你的友好问候都会毫不吝啬的表示出善意。</p><p class="ql-block"> 他们生活在这片壮美的雪域高原上,对藏传佛教的信仰和藏民族文化虔诚地固守着,这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 顺着台阶来到一处平台之上,傍边的建筑一则上开着个小门,在此就要检票进入布达拉宫了,宫内是禁止拍照的。</p><p class="ql-block"> 我们从布达拉宫的山脚下上到这个平台之上,在这不长的途中我们休息了一次。这不由得让我想到了那些行走在川藏线的骑友们,他们骑着单车挑战的可是10个海拨4000米以上和2个5000米以上的垭口,而且单车上载着他们的衣物(因海拨落差大起码要携带三季衣物)再加上食品和日常必须用具,那可是重装骑行啊!</p> <p class="ql-block">  上午参观完布达拉宫,下午我们又走进了大昭寺。</p><p class="ql-block"> 大昭寺是藏区的第一大寺,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在藏传佛教中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 站在大昭寺的金顶上可以看到远处的布达拉宫。</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这就是西藏,这就是大昭寺,红墙金顶熠熠生辉。</span></p> <p class="ql-block"> 大昭寺墙外有一条围绕着大昭寺一圈的步行街,这就是著名的八廓街,这条街不仅仅是条商业街,它更是藏民们用来绕着大昭寺转经的甬道。</p><p class="ql-block"> 我初来不知,参观完大昭寺后,出得寺院门我信步前行,这时我大哥把我叫住说我走错了方向,说得我是一头雾水,后来经他一解释我才恍然大悟在这条街上应按顺时针方向行走,因为藏民是按顺时针方向转经的,这条街原本就是条转经的甬道,你逆时针逛街有不敬之嫌。</p><p class="ql-block"> 当你看到这张八廓街的照片,人们都是朝一个方向行走时你就不会感到奇怪了吧。</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游走在拉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雪山巍巍蓝天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拜拜神佛转转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白云悠悠终无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洗洗脑子静静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这就是西藏,这就是高原,返朴归真人超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照片上的水面,就是布达拉宫背后宗角禄康公园内的龙王潭)</span></p> <p class="ql-block"> 我们原计划用一天的时间去趟纳木错,但因考虑我到了海拨3650米的拉萨后,又连续两天晚上没休息好,如果一天内再往返奔波差不多500公里,而且全程大都处在4000多米的高海拨区域内(纳木错湖面海拨4718米,其中还要翻越海拨5190米的念青唐古拉山垭口)怕我体能出现问题。再者计划中的云南和黔东南还在后面等着我们,所以决定修改原计划从拉萨直接往回返。</p><p class="ql-block"> 今早起来拉萨的天略显阴沉,时不时地撒下点毛毛雨,少了高原上强烈阳光的照射,路边的景物柔和了许多,反到给人们一种舒适感,</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告别拉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雨中桃花分外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盛放送我踏归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树虽无心人有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迊宾送往情更浓。</span></p> <p class="ql-block">  出了拉萨,我们又踏上了318国道,开始了逆行川藏线的行程,虽然是原路返回,但一路上却给我们带来了不一样的体验和意外的惊喜。</p><p class="ql-block"> 首先再次途经色季拉山垭口时突遇一场暴雪,这是我有生以来所经历过的最大的一场雪了,虽说风不大但雪片却大得吓人,瞬间就给整座色季拉山换了身银装。</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这就是西藏,这就是高原,一天之内有四季。</span></p> <p class="ql-block">  当我们又一次来到鲁朗,这里已经让人认不出来了,一场大雪把此处变成了林海雪原。这样的美景一定不能错过,拿起相机把它留在影像中。</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鲁朗林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沟深林密峰接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叠嶂丛峦浮云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雪花飘撒罩幽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松涛风呤荡山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这就是西藏,这就是高原,沟深林密峰接天</span></p> <p class="ql-block">  返程时的然乌湖一反来时的蓝天,白云,雪山,青松的多彩多姿,此时完全被云烟所笼罩,看不见蓝天,看不见白云,看不见雪峰,只能朦朦胧胧的看到一池碧水。</p><p class="ql-block"> 此时的然乌湖更像一个刚出浴的少女,披着一件薄纱阿娜多姿的站在你的面前,少了些妩媚多了些朦胧,令人更加不舍离去。</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这就是西藏,这就是高原,抚水笼烟体态娇。</span></p> <p class="ql-block">  来时从雅安一路走到拉萨全程艳阳高照,让我们有幸领略到了西藏高原上特有的蓝天白云雪山的风光。此时在同一条路上,又让我们欣赏着到了高原上独有的雪雨交加云缠雾绕下的美景,我对我们这次旅行路线和时间选择上感到万分的庆幸,幸运之神始终伴随着我们前行。</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这就是西藏,这就是高原,一处景观两重天。</span></p> <p class="ql-block">  几天前我们就是在然乌湖边,亲眼见到三步一扣首的朝拜者,今天我们又在同一路段上遇到了不愄风雪的转山者,他(她)们有着同样的信仰,同样的追求,同样的虔诚,他(她)们就是这样生生不息地生活在这片美丽的高原之上。</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这就是西藏,这就是高原,清心寡欲人虔诚。</span></p> <p class="ql-block">  随着海拨的降低,一小时前的大雪变成了小雨,现在雨也慢慢的停了。</p><p class="ql-block"> 远山近物都笼罩在白云之中,那一团团雪白的云彩好像棉絮一样贴着树梢、贴着房顶、贴着青稞、贴着白塔、贴着经幡、贴着玛尼堆随着微风慢慢地飘舞着,越来越低、越来越近,仿佛伸手就能把她揽到怀中。</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这就是西藏,这就是高原,风疾风徐,云卷云舒。</span></p> <p class="ql-block">  此时高大的雪山已被白云裹缠着不见了踪影,只有山脚下的森林、藏寨、青稞、桃花、还有那路边的白塔和经幡,留在原处迊接着我们的回归,这时你仿佛又来到了一处陌生之地,已根本无法确认是否曾来过这里。</p> <p class="ql-block">  当你身处在这云的流动,雾的躲闪中的美伦美幻的仙境中,让人多了些幻觉少了些真实。</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逆行川藏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川藏线上多变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纵情游走顺自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来时艳阳去时雪,</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同一景致两重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这就是西藏,这就是高原,美伦美幻令人醉。</span></p> <p class="ql-block"> 今天早上出发时云层较厚,路面已干了,但空气中仍充实着高原上少有的淡淡的潮气,路边的景物显得格外干净清晰。我们在加油时遇见了一位开着辆皮卡车的丽江小伙子,我们便合他结伴而行,当快到海拨5008米的东达山垭口时天已放晴,但路面上却结着厚厚的一层冰,高原上那强烈的阳光照在冰面上晃得人眼难以睁开。</p><p class="ql-block"> 前面的车辆纷纷停下来在装防滑链,丽江小伙儿告诉我们,如要等到路面上冰消雪融至少要到午后。这使我们犯了难,继续前行没有防滑链行车安全无保障,如等到冰雪消融今天将无法赶到下一个预设目的地~云南的德钦。正在我们一愁莫展之时,丽江小伙儿告诉我们他决意继续前行,我们当即表示愿意跟随。两车一前一后缓慢的从前车傍驶过,一路上小心翼翼的终于上到海拨5008米的东达山垭口,回头一看有好几辆SUV和越野车也跟着上来了。同时另一个惊喜出现在我们的眼前,下山道路上的冰雪已开始融化了,说来也是我们是在东返的途中,上午大山东面的阳光要比西面强的多,而且还是5008米高原上的阳光,所以山东面的冰雪自然比西面融化的快。</p><p class="ql-block"> 我们有惊无险的又闯过一关。</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这就是西藏,这就是高原,冰封路断是常态。</span></p> <p class="ql-block">  沿318国道逆行至海拨3870米的芒康,我们弃东而南,告别了伴随我们半月之久的川藏线,由此踏上了214国道开始了逆行滇藏线之旅。</p><p class="ql-block"> 滇藏线和川藏线有所不同,川藏线东西横跨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三大峡谷,其路况是山高,谷深,路陡,弯急,相对落差大,而我们现在行驶在滇藏线上,却是由北向南沿着横断山脉的澜沧江大峡谷顺江而下。</p><p class="ql-block"> 在滇藏线上行车却一点不比川藏线轻松。因为沿江的公路一侧是山崖另一侧是深谷,而且地质状况较差,沿途几乎全是落石路段,路边的一个个“落石路段小心驾驶”的警示牌,看着都令人心惊胆颤,生怕灾祸自天而降。</p> <p class="ql-block">  澜沧江大峡谷,山高谷深,在这样的大峡谷中穿行倍感我们自身的渺小。透过车窗向澜沧江谷底望去,只见悬挂于绝壁间的小小藏寨和围绕在藏寨傍那几块绿油油的青稞田,在荒凉的大山烘染下显得格外的有张力,就像一颗颗绿色的宝石镶嵌在苍凉雄浑的大峡谷之中,给人一种超越自然的美。</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这就是滇藏线,这就是高原,山高谷深人胆寒。</span></p> <p class="ql-block">  德钦一个座落于山谷间的城市,一座守护在梅里雪山脚下的山城,是滇藏线上云南境内的最后的一座县城。当然像我们逆行滇藏线的话就应该是进入云南境内的第一座县城了。嘿!有点绕口不说了。</p><p class="ql-block"> 因为今天东达山上的冰凌使我们耽误了不少时间,所以赶到德钦时已到了撑灯时分,当时天又下着毛毛细雨无法看清这座城市的真容,但住宿条件非常好,这是我们踏上高原旅途以来最满意的一次,虽然处在海拨3400米处下榻,但我已适应了高原环境,没有感到任何不适。睡前我还在想,看这天气情况明天肯定无缘看到梅里雪山了,抱着稍许的遗憾很快就进入了梦乡。</p><p class="ql-block"> 今天一觉醒来天已开始放晴了,这给我们带来了一丝希望,驾车驶出县城延着214国道来到山上时,天空中的乌云正在散去,天际边已露出了一抺蓝色。这时站在公路上回望县城,才知道原来整座县城是座落在这么个狭窄的山谷之中的。</p> <p class="ql-block">  当我们路经梅里雪山时幸运又一次降临了我们,虽然云层很厚几乎遮住了整座梅里雪山,但却没能遮挡住那美丽的卡瓦格博峰,此时的卡瓦格博峰像一把锋利的宝剑直剌蓝天,而山巅之下那厚厚的白云使得这座美丽的山峰又多了些神秘感。</p><p class="ql-block"> 梅里雪山是藏传佛教的朝觐圣地,它的十三座高峰被人们称为太子十三峰,是全世界公认的最美雪山,其主峰卡瓦格博峰海拨6740米是藏区的八大神山之一,也是人类至今未能征服的处女峰。</p><p class="ql-block"> 1991年中日联合登山队17名队员在攀登该峰时,因雪崩全部遇难魂断雪山深处,成为世界登山史上的第二大山难。此后的五年中又有多支中外蹬山队试图蹬顶匀未成功。2000年中国政府对外宣布今后永远禁止任何人攀登卡瓦格博峰,这是我国唯一一座因为文化保护和宗教信仰而禁止攀登的高峰,卡瓦格博峰从那时起也就成为了全世界唯一一座永远不会被人类征服的高峰了,它将是人类留给整个地球唯一的一片永远的净土。</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梅里雪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梅里雪山城府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冰肌玉洁处女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英雄魂断榴裙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至今不愿入豪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这就是滇藏线,这就是高原,无限风光在险峰。</span></p> <p class="ql-block">  幸运来了挡都挡不住,又一座著名的雪山~白马雪山也争宠着向我们展示着它的美貌。</p><p class="ql-block"> 白马雪山海拨5430米不仅风光秀美还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滇金丝猴的最后栖息地,注意到树上挂着的像胡须一样的东西了吗?那就是滇金丝猴的主要食物之一的松萝。</p><p class="ql-block"> 松萝: 生长于深山的老树枝干或高山崖石之上,成悬丝状,又名老君须,关公须。松萝对生长环境的空气要求非常高,遭受污染便会短时间内迅速灭绝,所以有“环境监测员”之美称。而松萝的灭绝,将是滇金丝猴的末日。为了这些可爱的生灵我们应行动起来,保护环境从我做起。</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这就是滇藏线,这就是高原,物种多样有灵性。</span></p> <p class="ql-block">  香格里拉海拨3300米,是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的首府,是我们此次高原行的最后一处藏族居聚地。</p><p class="ql-block"> 此前的美景在沿线的途中,自然无雕琢。此后的景观将主要集中于景区和景点之中了。这其中各有所长也各存所短,怎么个玩法,到哪去玩根据自己的喜好,喜欢就好,高兴就好,能出去走走就好。</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这就是高原,这就是藏区,最美风景在途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敬请收看续篇《高原行·2》</span></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文中照片除一张外,全部出自于手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