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秋高气爽、风和日丽的下午,我来到座落在思南路上的思南公馆。走进宽敞的大门,恍如走到了十九世纪的法国乡村。那掩映在郁郁葱葱香樟树中的一幢幢别墅,宛如一个个风韵犹在的迟暮美人,安静地伫立在绿茵茵的花草丛中。在秋日阳光暖暖地照耀下,显得格外的风情万钟。这里就是曾被人们誉为近代“活着”的人文建筑博物馆—义品村。</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那原由四排十七幢独立的花园住宅组成的花园弄堂。每一幢建筑都有个400平方米的独立小花园。每幢住宅四周都被桂花、竹林、香樟、榆树所包围。那山墙上攀滿了宽大叶子的爬山虎,把这些若隐若现的小楼打扮格外迷人,充满了魅力。</p> 义品村建造于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是当时租界当局为在上海打造“东方巴黎”中心区而精心规划的产物。由比利时义品洋行设计建造。是当时上海成片花园住宅最集中的区域之一。尽管这些红瓦、灰墙、鹅卯石铺成的建筑並不十分豪华,但整个建造十分考究。每幢住宅都有小窗点缀,南北都开设宽大的落地窗,东西角上都设有一大二小漂亮的拱圈。特别是屋顶上的红色的筒瓦和淡黄色的拉毛墙面,营造出一种柔和内敛、尊贵的生活氛围。令人刮目看,敬而生畏。 住在义品村的第一代居民,都是当时外国的传教士,政府官员以及上海社会的名流达人。京剧大师梅兰芳,民国爱国人士柳亚子,爱国将领程潜,民国政府爱国高官薜笃弼等都在这里留下足迹。特别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建筑—周公馆,更为义品村赋于传奇色彩。 走过一段用很紧很密竹篱笆编织的围墙,推开黑漆漆的铁门,我走进了令人肃然起敬的周公馆。这是一幢被爬山虎植物爬滿的四层法式建筑。整个建筑用红瓦砖相嵌。二楼的大阳台有露天楼梯直通花园。花园里有假山,设置喷水池。四周种滿了冬青,龙柏和棕榈,在绿茵茵的草坪中央,有一棵枝繁叶茂的大塔松。周恩来总理全身塑像就矗立在花园旁边。
抗战胜利后,周恩来,董必武率中共代表团就在这里办公,会见社会各界爱国人士。因国民党当局不充许以中共名义在上海设办事处,因此就用周恩来的名字代称。每当夏秋季节,周恩来总喜欢晚饭后在花园里散步,与工作人员亲切交谈、研究工作。1946年11月,周总理特邀请董必武、郭沫若、许光平、乔冠华等人为朱德六十岁生日祝寿。1947年,国共二党谈判中断,被迫撤离。听说当时在周公馆的周围布滿国民党的特务。我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就在这样十分恶劣的环境下工作。我深深为他们的大无畏的精神所感动。 思南路87号,是我国戏剧表演大师梅兰芳的旧居。1932年“九一八”事件后,为拒绝为日本演出,梅兰芳离开北京,全家迁居上海,蓄须明志,蛰居在这里。梅兰芳书屋里挂着清代书画家金冬心真迹及“梅花诗屋”斋额,后人就把这里称之为“梅花诗屋”。这是一幢四层西班牙式的花园洋房,楼房前有个颇大的花园,梅兰芳常在园中散步,练功。直到1945年抗战胜利后,才重新登舞台。1932年至1945年是梅兰芳在这里度过他生命中最灿烂的时期。如今,这里的空气中似乎依然留存着大师的遗韵。 <p class="ql-block"> 如今当年的义品村已旧貌換新颜了。在上海老领导的关心下,原卢湾区的领导知难而上,以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魄力对义品村为核心的花园住宅弄堂,进行保护性改造和扩建。现在建己成了集人文历史和时尚蕴于一身的最具有老上海特色的地标性区域的思南公馆。面积是原义品村的二倍,但少了些昔日的风姿,不少名人故居也改造成充满浓郁海上风情的高档宾馆。在洋溢着书香的思南读书会的公馆前,我陷入深深的沉思之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