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那些最美的二重唱(一)—— A te, o cara

从巴黎看世界的Andre🇫🇷

开头的话:<div><br><div></div><div> 其实本来是要该先写个《歌剧四百年》系列的,不过这个题目实在太大,还在搜集整理资料之中,所以就先写这个系列的。</div><div><br></div><div></div><div> 既然是聊音乐,按André的习惯,自然不会是光只有干巴巴的文字叙述,况且歌剧是视听盛宴,所以这个系列基本上不考虑没有图像的纯音频。尽管由于技术条件所限,很多史上经典的大师级诠释只留下了录音,但也只能割舍。原则上为了保证质量,André都是亲自操刀,从私人珍藏的DVD或蓝光碟以及HDTV录像中直接压制,也有个别网上下载的视频资料,但那种画面模糊不清的枪版绝对不用。</div><div><br></div><div></div><div> 每期的视频中,至少保证能有一个配有原文歌词,个别能找到现成中文翻译的当然就直接套用以节省时间,但估计很多情况下只能自己翻译了。</div><div><br></div><div></div><div> 好,言归正传,这期先聊聊美声时代英年早逝的意大利作曲家贝里尼最后一部歌剧《清教徒》第一幕中的这首二重唱。</div></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文琴佐-贝里尼(Vincenzo Bellini,1801-1835)</b></div> 这个小帅哥出生于意大利西西里岛的卡塔尼亚,只活了短短的34岁。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管风琴演奏师,因此他也算是生于音乐世家了。和同样短寿却高产的莫扎特不同,贝里尼的创作主要集中在歌剧上,一生也仅有区区十部作品问世,而且,尽管从小便耳濡目染,又早早地远赴那不勒斯学习音乐,但贝帅哥刚出道时并不被大家看好成像莫扎特那样几百年才会出一个的天才。他的十部歌剧中,前几部如今已经基本被人遗忘了,然而,他却写出了美声时代最优美的旋律:《诺尔玛》中的女高音独唱Casta diva和《清教徒》中的这首A te, o cara。<div><br><div></div><div> 贝帅哥一生未婚,其略带女性柔美的外表给后人留下一些关于他性取向的无限遐想。其实贝帅哥在女生面前也算是个情场高手:当他还在那不勒斯的音乐学院当学生时,就爱上了兼职打工所教的一个学生玛达蕾娜。为了讨好自己认定的准岳父母,也为了证明自己的才华,他还因此开始了第一部歌剧的创作,并且完成后也算取得了一些小小的成功。不过这并不足以打动姑娘的父母,这桩婚事最后还是不了了之了。几年之后,贝帅哥又与一位漂亮的有夫之妇朱迪塔搞了段长达五年的婚外情,直到1833年,朱迪塔的丈夫最终发现了这段私情,并且将她赶出了家门。面对梨花带雨楚楚可伶的美人,我们的小帅哥没有像浪漫小说里那样趁机抱得佳人归,而是选择了逃避。说实话这点确实做的有些不太男人了。按他的说法是:不想让婚姻的琐碎窒息住创作的灵感。当然,这冠冕堂皇的理由是否能站得住脚暂且不谈,帅哥的人品也不在我们的讨论范围之内,我们只关心他的音乐。无独有偶的是,恰好也在这一年,贝帅哥写完了他的第九部也是倒数第二部歌剧:一个以婚外恋和私通为题材的《贝阿特丽斯-迪-腾达》。</div><div><br></div><div></div><div> 1835年,贝帅哥来到巴黎,开始准备他的最后一部歌剧《清教徒》的上演。演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又有两部新的歌剧订单接踵而来。贝帅哥于是索性在巴黎西南塞纳河边的Puteaux住下来准备潜心创作。据说让帅哥决定留在法国的原因,除了要搞创作之外(其实作曲这事儿在那里不都一样可以搞?),还有就是他又看上了一位漂亮且富裕的法国姑娘,并且真准备要结婚了(所以那些关于贝帅哥有基情的说法根本站不住脚嘛)。另外,贝帅哥的情商确实也有些问题,他很容易无端猜忌别人,跟好些朋友都闹翻过,比如他就胡乱猜忌正当红的两位意大利歌剧作曲家罗西尼(附注:英文叫揉稀泥,法文叫和稀泥)和唐尼采蒂嫉妒他的才华、处处给他使绊,所以不愿回意大利去(其实罗西尼对他挺友好的,帅哥去世后还是罗西尼出面来为他张罗的丧事)。</div><div><br></div><div></div><div> 这年初夏,德国诗人海涅来巴黎,两人结识成为朋友,但后来的一次聚餐时,海涅无意间玩笑了一句,说帅哥啊我挺敬重你是个天才,但天才会遭上帝嫉妒的,你看啊,比方说那个莫扎特、拉斐尔什么的不就都是早早地就挂掉了……所以哈,别太玩命了不是?生性多疑又迷信的帅哥当时脸上就挂不住了,结果这友谊的小船又说翻就翻了……</div><div><br></div><div></div><div> 也不知道是不是海涅这话让帅哥的心理阴影面积迅速扩大,反正9月初,帅哥便一病不起,短短十三天后就告别人世,真是应验了海涅那张乌鸦嘴。</div></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贝里尼死后被送回卡塔尼亚教堂安葬</b></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贝里尼曾经被印在意大利5000里拉的纸币上</b></div> 歌剧《清教徒》<div><br><div></div><div> 《清教徒》的故事情节跟大多数歌剧一样都很狗血的:话说英国内战中克伦威尔派获胜,国王查理一世被处死,他的王后,法国国王路易十三的妹妹亨丽埃塔被关在朴茨茅斯的城堡里,也即将被判处死刑。拥有这座城堡的沃尔顿勋爵有个女儿叫艾尔薇拉,跟一个叫阿尔图罗的勋爵算是青梅竹马,可他们两家又各自分属不同的政治阵营:阿尔图罗是保王党,沃尔顿家却是拥护克伦威尔的革命派,所以沃尔顿就决定把艾尔薇拉许配给同为革命党人的福斯爵士。</div><div><br></div><div></div><div> 不过因为艾尔薇拉却一根筋地非阿尔图罗不嫁,做父亲的拗不过女儿,最后也就同意了,于是阿尔图罗得到了特别的许可,能进入城堡来迎娶艾尔薇拉。当然因为这边的福斯爵士也是一心要娶艾尔薇拉的,所以在这订婚仪式上不同派别的双方都剑拔弩张地,有点像鸿门宴。阿尔图罗给艾尔薇拉带来了订婚信物和婚纱,就在大家正忙着筹办婚礼之时,阿尔图罗在城堡里到处乱逛,碰巧遇见了逃出牢房的亨丽埃塔王后。作为死硬的保王分子,阿尔图罗当然也就顾不上结什么婚了,得赶紧帮着王后逃命要紧。于是他让王后戴上婚纱遮住面容,准备把她送出城堡,不料半路却遇到了福斯爵士。情敌相见、分外眼红,一番打斗中,王后的婚纱落了下来,福斯一看:哟呵?敢情这家伙还脚踩两只船啊?什么时候跟王后又勾搭上了,还想私奔?算了,顺水人情放你们一马,这下艾尔薇拉不就是我的了!</div><div><br></div><div></div><div> 结果福斯回去添油加醋地一番,正喜滋滋地憧憬着新婚甜蜜生活的艾尔薇拉听了后当场就翻白眼了……这可真是痴情女遇上负心汉,拆白党啊!一阵手忙脚乱掐人中后,艾尔薇拉这口气才算回过来,可福斯的算盘也落空了:艾尔薇拉醒是醒了,但是按本山大叔的话来说(此处加上东北口音):”受了强烈的刺激“,所以因此疯掉了。</div><div><br></div><div></div><div> 然后呢,阿尔图罗带着王后东躲西藏,颠沛流离,也算尝尽了人世艰辛。最后还是被抓住了,就在即将被当作叛乱份子处死的当口,传来了克伦威尔他老人家大赦政治犯的消息,于是阿尔图罗的这条命也总算保住了,消息又传到城堡里,已经疯疯癫癫很久了的艾尔薇拉听到后又是一个激灵:她的病居然好了!</div><div><br></div><div></div><div> 于是喜事当然又得接着办,一对有情人终成眷属……</div></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法国国王路易十三的妹妹,英国王后亨丽埃塔</b></div> 说这个故事狗血是因为:其实查理一世在被克伦威尔砍掉脑袋之前,就先把亨丽埃塔王后和子女送回到法国娘家去了,所以哪还有什么被关进城堡这一说呢?而且我们看这故事情节,是不是让人想起《罗密欧与朱丽叶》,还有唐尼采蒂根据司各特的小说写的歌剧《拉美摩尔的露琪亚》等等、等等……<div><br><div></div><div> 好了,闲话少说,现在我们就来欣赏这首二重唱A te, o cara</div><div><br></div><div></div><div> 这首曲子是在歌剧的第一幕中间,阿尔图罗来向艾尔薇拉求婚时唱的。说是二重唱也有点不是太准确,因为男高音占的篇幅远远超过女高音部分,而且还穿插着一些合唱,加上里面有个High C,所以很多时候也被当成男高音的独唱曲目。但这并不是说女高音部分就相对容易,事实上贝里尼作为美声时代最杰出的驾驭旋律的大师之一,他的线条写得极其悠扬婉转并富于技术挑战性,男高音部分不光只是那个High C,就是其他几个A,也是很难唱好的。女高音的部分同样如此,结尾处有两个分别长达12秒的A,并且从渐强到渐弱,而且往往需要半声演唱来体现其柔美,所以唱的生硬的也大有其人,还有些气息不够长的,就只好让指挥加快些节拍来偷上几秒钟了。</div><div><br></div><div></div><div> 另外这首曲子的伴奏也写得极美:弦乐的分解和弦配上长笛+双簧管和长笛+单簧管在高音上吹出的优美旋律,营造出一种似梦似幻的感觉,跟《诺尔玛》中的Casta diva的伴奏非常相似。</div><div><br></div><div></div><div> 这首曲子我没能找到现成的中文翻译,所以就试着自己译了下。谈到歌剧翻译顺便说两句:意大利文由于其特有的元音和谐,比如la stanza della casa mia,全是以元音a结尾,因而显得非常悦耳富于旋律感,被公认为最适合歌唱的语言,又加上其直接脱胎于拉丁语,相对其他欧洲语言显得更加简洁凝练。本来歌词的翻译就很难,因为要翻出韵律来,不能像大白话,所以往往只能求传神而不能逐字死译,歌剧的翻译就更难了,因为有时为了从上下文来理解,往往需要把整部作品都读过。</div></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2009年 荷兰阿姆斯特丹歌剧院 约翰-奥斯伯恩 / 玛丽奥拉-康塔蕾洛 </b></div><div></div><div> 先放一段我最喜欢的版本之一:2009年荷兰阿姆斯特丹歌剧院的演出。两位主演男高音约翰-奥斯伯恩和女高音玛丽奥拉-康塔蕾洛虽然都不是太熟悉,但演唱都非常出色。舞台的布景很有现代风格,这也是阿姆斯特丹歌剧院的特色。</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2014年 意大利博洛尼亚 胡安-迪耶戈-弗洛雷兹 / 尼诺-玛查伊泽 </b></div><div></div><div> 第二个视频是2014年意大利博洛尼亚歌剧院的版本,男高音是如今当红的英俊小生,秘鲁的弗洛雷兹,女高音是来自格鲁吉亚的尼诺-玛查伊泽。</div><div><br></div><div></div><div> 小帅哥弗洛列兹,应该是最近半个世纪以来男高音当中继柯帅(柯莱利)之后第一帅人了,真是应了那句话:长得帅的没我唱得好,唱得好的没我长得帅。他声音也是极其漂亮,听他的演唱就像当年看上影厂的译制片里听童自荣配音一样。真是从外表到声音都帅的不要不要的……</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尼诺-玛查伊泽,看看是不是长得可乱真安吉丽娜-朱莉?</b></div> 看她的名字让我想起另一位也是来自格鲁吉亚的次女高音尼诺-苏古拉泽Nino Surguladze,好像格鲁吉亚女孩有很多取名叫尼诺的,这在其他欧洲语言里应该是个男孩名字吧?有懂格鲁吉亚语的来给说说? 小帅哥好像很喜欢眨眼啊。尼诺那第一个12秒的长音唱下来貌似有些虚脱了。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2008年 意大利西西里岛巴勒莫歌剧院 何塞-布罗斯 / 德西蕾-兰卡托勒 </b></div><div></div><div> 再来一个2008年意大利西西里岛巴勒莫歌剧院的版本,这个版本的舞台设计、布景和服装跟上面小帅哥的那个博洛尼亚版明显是同一套班子。</div><div><br></div><div></div><div> 男高音是西班牙的何塞-布罗斯,不是很熟悉,不过声音不错。女高音就是巴勒莫本地的,叫德西蕾-兰卡托勒,挺漂亮的一个女孩。</div> 前面稍许加了点合唱的部分。从这个视频开始,就不加翻译字幕了,毕竟做字幕太费时间了。不过有些视频也会加点点评。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2015年 维也纳歌剧院 约翰-泰塞尔 / 奥尔嘉-佩蕾恰科 </b></div><div></div><div> 从俄罗斯嫁到意大利的奥尔嘉,是目前正在急剧蹿红的新生代女星之一,也是我的最爱。作为80后,这个有着一付清脆甜美嗓音的丫头倒是个不折不扣的手机控,三天两头忙着在朋友圈里晒幸福。这个月9号,她刚参加了在摩纳哥蒙特卡罗歌剧院举行的纪念破瓦落地大叔的音乐会,演出之前好几天就开始在网上大呼小喊地让大家别忘了看法国电视二台的实况转播给她捧场。</div><div><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满满的幸福照</b></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奥尔嘉在今年的圣彼得堡露天音乐会上</b></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奥尔嘉在纽约大都会演出《清教徒》</b></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维也纳演出的剧照</b></div> 男高音不认识,不过唱的真心还不错,几个高音都算比较轻松拿下了。奥尔嘉的演唱,两个长音足足的12秒,松弛干净,一切言语评论都显得多余,只能用完美来形容了。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2016年 马德里皇家歌剧院 哈比耶尔-卡马雷纳 / 狄安娜-达姆娆 </b></div><div></div><div> 达姆娆在莫扎特歌剧《魔笛》里扮演夜后狰狞的表情和声音,在坊间已成为议论的焦点,赞许的将其奉为圭臬,反对的则是一大堆吐槽,好吧,来看看她会带给我们怎样的艾尔薇拉。</div> 唉,达姆娆真的不适合这个角色。 <div style="text-align: left;"><b> 1985年 奥地利布雷根茨歌剧节 </b></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 萨尔瓦托莱-菲西凯拉 / 埃迪塔-格鲁贝罗娃 </b></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br></b></div><div></div><div> 保加利亚女高音埃迪塔-格鲁贝罗娃,被坊间爱称为格娃,在国内不少粉丝心中,已经是神级般的人物了。不过可能是因为这段视频毕竟是录制于三十年前了,质量有限,所以格娃的水准貌似也平平,两个长音各唱了10秒左右就草草收场,倒也还中规中矩。而男猪脚的那一路抢拍就更有喜感了。</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2014年 佛罗伦萨歌剧院 </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安东尼诺-西拉古萨 / 杰西卡-普拉特</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div><div> 这个版本中的两位也是没怎么听说过的新人,不过女猪脚确实让我惊叹了,从头至尾用坐姿居然还能保持两个完整的12秒长音,功力是相当的了得啊!可能也是拜她那敦实的身材所赐吧。至于男猪脚,呵呵,不说什么了,看视频吧……</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2008年 纽约大都会歌剧院 </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埃里克-卡特勒 / 安娜-内特莱布科</b></div><div></div><div> 现在将隆重推出:与<b>米兰斯卡拉</b>、<b>奥地利维也纳</b>并称为世界三大歌剧圣地的美国<b>纽约大都会歌剧院</b>,由红透半边天的俄罗斯大美女<b><font color="#ed2308">安娜-内特莱布科</font></b>(坊间爱称:<b><font color="#ed2308">肥安娜</font></b>)亲自主演的版本。</div><div><br></div><div></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先上几张安娜当年的万人迷照片给大伙儿养养眼:</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再来一张:</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再来:</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还有:</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再来个清纯的,奥黛丽-赫本高仿版(可能是《战争与和平》中的扮相吧)</div> 注意了……<div><br><div></div><div></div><div></div><div></div><div></div><div></div><div></div><div></div><div></div><div>现在……</div><div><br></div><div></div><div></div><div></div><div></div><div></div><div></div><div></div><div></div><div></div><div></div><div></div><div>恐怖的来了…… </div></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肥安娜的形象现在已经真有点惨不忍睹了,那么她的声音呢?……</div> 说实话这个版本的服装布景什么的还真是挺漂亮的,不过这两位,安娜的各种跑调和压舌根,还有那位英俊小生硬挤出来的几个高音,实在是有些对不住大都会的名声啊……<div><br></div> 最后再放一个破瓦落地大叔与萨瑟兰演唱的版本。虽说破大叔的演唱经常被人诟病,但平心而论,他这几个高音,还真没有什么人能比得了。 <br>  好了,本期就此结束。下期将介绍《卡门》第一幕中的二重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