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早想做本关于我们父母的影集,为着曾经忘却的记忆,为着父母逝去的青春。</h1><h1> 是的,我们的父母,曾经英姿飒爽,经历了波澜壮阔的年代,见证过新中国的诞生与初创。他们之中,有从学校直接投笔从戎的;有受先进组织影响走上革命道路的;有参加过延安保卫战、抗美援朝、西藏平叛、国土防空等重要历史事件或经历过空军初创、转场整编、“三支两军”、援越援柬等峥嵘岁月的;有的父母相识相恋本身就充满传奇、富有故事;也有更多的父母就是普通人,没有惊天动地、令人骄傲的业绩,却也有着属于自己或家庭的难忘情怀和精彩瞬间。</h1><h1> 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帮助年迈或逝去的父母找回这些记忆,那怕仅仅只是几张照片、几段文字,却都是弥足珍贵的。这是对历史遗存的抢救,也是对父母、我们和后辈的交代。每位同学请最少提供4张照片,父母单人的、父母合影和全家福,多供多选。请提供父母个人简介、相恋简况和自已对父母的记忆文字。</h1><h1> 这是件艰苦细致的工作,需要大家投入地一起来做。制作过程,也是重新认识和感悟父母人生的过程。相信会有意想不到的大收获。 </h1><h1> 还等什么呢?赶快行动吧,手快的同学己经制作完成了!</h1><h1> 影集长期开放,随时可以发送、增删图片、更改文字,直至最终定稿。 </h1><h1> 希望所有的同学、同学的同学踴跃参与、积极赐稿,为我们的父母、为我们自己留下不老的印记!</h1> <h1> 父亲尹三贤和母亲夏亚平 。</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母亲的回忆</b></h1><h1> “和平年代的家属工作都是管些鸡毛蒜皮的事情,不值一提,印象较深的有两件事:一是备战的失落。上世纪七十年代为防苏修对我的突然核袭击,曾带着家属们挖战壕,几个月奋战,磨破了三双鞋(当时好心疼),结果地下水渗出,成了一条大水沟,前功尽弃,难过了好久。二是虐心的安抚。空军部队最怕飞机失事,几个鲜活的生命牺牲,几家顿失依靠。那年在贵阳时50师新任师长飞机失事,我去作家属安抚工作,几天几夜不能回家,耳边始终充满着撕心裂肺的哭声,更难受的是面对残缺的战友遗体心灵所受的折磨,至今让人难以忘怀。唉,对不幸的事往往有更深的记忆呀。”
听着母亲的回忆我浮想联翩:在我心目中,她是个严苛的慈母,是部队中正统的女干部,是个“马列主义老太太”(笑)。她至今仍关心着国内外的大事,看书报甚至不戴眼晴。<br></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lass="Apple-style-span" color="#167efb">张智勇同学的父母</font></b></h1> <h1> 父亲张金泰是白族人,是云南丽江仅有的两名飞行员之一。他1950年在陆军14军入伍,1953年由第二航空学校毕业,先后在临潼、李新店、贵阳、鲁山等地工作,1980年转业到云南昆明的军工单位。1993年退休。</h1> <h1> 母亲逄秀琴山东高密人,原为高密橡胶厂工人,1962年随军,后在部队家属工厂工作。在部队时,父亲总是忙、一周只能回来一天。因此,家里经常由母亲一个人料理家务、拉扯我们,真的很辛苦、不容易。在这里,我代表所有部队的孩子对母亲们说一声:您们辛苦了!</h1> <h1> 父母相识于高密机场,这是他们的结婚照。</h1> <h1> 这是我们的全家福。由右至左分别是我、大弟和小妹。注意了没?我可是穿着貂皮大衣呢(笑)。</h1> <h1> 父子兵。</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lass="Apple-style-span" color="#167efb">潘少军、潘金凤同学的父母</font></b></h1> <h1> 潘少军、潘金凤同学的父亲潘岷高。</h1> <h1> 潘少军、潘金凤同学的父母潘岷高、苏次群。</h1> <h1> 潘少军、潘金凤同学的全家福。由左至右分别是大妹红霞、母亲、父亲、潘金凤、潘少军,前排为小妹。</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lass="Apple-style-span" color="#167efb"> 潘武同学的父母</font></b></h1> <h1> 父亲潘林。</h1><h1> 父亲是在学校时秘密入党的。其后,跟随同是党员的堂哥一起到已解放的石家庄入伍。经西柏坡培训后(这是父亲后来到该地旅游时才知道的),被分配到西北野战军司令部,在彭总身边从事机要工作。其时,解放大西北的战斗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h1><h1> 解放后,父亲先后在兰州、酒泉、汉中、西安、临潼等地学习、工作。1966年第二次到25师任职,并将家由西安搬至临潼。1969年父亲随部队移防至河南,一直工作至转业、离休。</h1> <h1> 父亲与小妹。</h1><h1> 与父亲相关的记忆不多,印象比较深的,一是他曾亲手为我抄写、制作语文、算术课本。那是在我小学跳级没有新年级课本时。其隽秀的字体、别致的装桢,着实让我在新同学面前神气了一把。二是他对妹妹的娇惯。每当他下班回来看见妹妹时,严肃的面孔立刻欢笑起来,任由妹妹撒娇玩闹。三是他见到毛主席的激动。记得一天傍晚,当我和寄宿在我家的同学刚点上金霉素眼药膏准备睡觉时,我们的爸爸都回来了。他们是在北京接受了毛主席接见后光荣地回来的。这一夜,大院张灯结彩,操场灯火辉煌,欢迎仪式热闹非凡。我们也强睁开粘结的眼,在人群中幸福的穿行。父亲回到家后,仍难抑制激动的心情,仔细向我们讲述他幸福的分分秒秒……。四是他对我的嘱托。我当兵离家时,父亲仅送我三句话:服从领导,团结同志,好好干。这朴实的话语,伴随我走过近40年的军旅生涯。</h1> <h1> 母亲段秀芳。</h1><h1> 母亲初小毕业,在农村算是文化人,进城后很快参加了工作。但随着姐姐和我的出生以及工作的操劳,不久就染上重病,辗转到各地治疗,做过大手术,但她坚忍乐观,从未在子女面前叫过苦和难。家属工厂开办后,她积极工作,认真负责,受到同事和阿姨们的尊重和好评,后来还加入了党组织。随父亲转业至地方后,她担当了保育员工作,干一行爱一行,始终是单位的模范标兵。 </h1> <h1> 父母合影,抱着的是姐姐。</h1><h1> 父亲和母亲之间,没有轰轰烈烈的爱情,却有生死相依、相濡以沫的浓浓亲情。他们忠诚于党,钟情于事业,工作认真,待人真诚,为子女树立了好榜样。</h1> <h1> 这是我们全家1979年底的合影照。前排是父母,后排由左至右依次为妹妹、我和姐姐。其时,我己入伍三年,在导弹部队任发射连控制排长。为保持身高上的和谐,照相时我微弯着双腿(笑)。</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lass="Apple-style-span" color="#167efb">徐永华、李桂琴同学父亲的合影</font></h1> <h1> 左为徐永华同学的父亲徐伯生,右为李桂琴同学的父亲李君。</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lass="Apple-style-span" color="#167efb">何进文同学的父亲</font></h1> <h1> 前排:何进文同学的父母何祥生、任桂花,小弟,后排:何进文妹, 妻,何进文、大弟。</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lass="Apple-style-span" color="#167efb">张玉凤、张玉梅、张玉莲同学的父母</font></h1> <h1> 父亲张治平。</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lass="Apple-style-span" color="#167efb">陆文英同学的父母</font></h1> <h1> 父亲陆坤宝,1951年入伍。其时,抗美援朝战争正激烈进行着。待他所在的部队开到鸭绿江边时,战事已和缓。为着父亲的当兵,爷爷奶奶和村里闹得很僵,甚至被关了起来。是啊,父亲是家中的顶梁柱、正在学习木工手艺,怎能舍得呢?后来父亲选了飞,成了卫国的空中骄子,爷爷奶奶的脸上才笑开了花。父亲1978年转业,现居江苏江阴。 </h1> <h1> 母亲徐金妹,从小在上海纺织厂做童工,1962年随军。从南方到北方,什么都不适应。不会做面食,不会做棉衣裤、棉鞋,只会煮稀饭,家里的曰子过的很艰难。是三里河的邻居们,是智勇妈妈、田燕妈妈等,手把手教她、相互换工帮她,才使母亲逐步地独立生活起来。母亲多病,常住院,也是阿姨们的热心照顾,让我们家度过难关。在母亲和我们的心中,阿姨们的恩情永生难忘。</h1> <h1> 全家福。后排从左至右依次为:妹妹、弟弟和我。</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lass="Apple-style-span" color="#167efb"> 章虹同学的父母</font></h1> <h1> 父亲章钊,建国前入伍。当时,部队驻扎在西安父亲就读的高中里,连长见他篮球打得好,就说:小伙子,加入队伍吧,我们需要你这样的人才。父亲就这样随几个同学一起跟部队走了。 之后,打过仗,走过很多地方。当过文化教员、警卫连长和训练科长。记忆中的爸爸高高大大,一直特别帅,人缘好。星期天常常有很多叔叔来家里玩,常常玩到夜很深。离开工作岗位后,家里仍常有叔叔来聚会、打麻将。 </h1> <h1> 母亲王兰,西安医学院毕业后进入兰州军区文工团合唱队,复员后在土门新华书店工作。随军到临潼后先做家属,后到家属工厂工作。 </h1> <h1> 全家福。</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lass="Apple-style-span" color="#167efb">李勇同学的父母</font></h1> <h1> 父亲李学智最美好的人生阶段奉献给了空军飞行事业,近3000小时的飞行时间记录了他保卫祖国领空的点点滴滴。他是蓝天卫士中平凡的一员。</h1><h1> 父亲家住沂蒙山区,因贫穷从未上过学。解放战争后期在家乡参加游击队并入党。朝鲜战争爆发时参加志愿军,在丹东训练时被选为空军飞行员(全团仅3人)。随后进入第一航校学习2年。在苏联教官严格训练和自己超乎想象的艰苦努力下,硬是由一个大字不识几个的步兵战士成长为一名达到初中文化水平、各课成绩合格的轰炸机飞行员(空中通信)。25师是他飞行生涯的鼎盛时期,每年的飞行小时都在本大队名列前位。还曾赴工厂担任过2年试飞员,经历并成功处置多起空中险情,与机组同志一起受个人三等功奖励。 </h1><h1> 父亲1976年转业到家乡镇政府从事优抚工作,几年来深受大家好评。尤其对抗美援朝在乡复退军人更投入特殊关爱和感情。中越战事发生后,父亲以2个儿子参战的榜样力量安抚军属的心,自己则悄悄把对孩子的担忧埋在心底。</h1><h1> 父亲离开优抚工作岗位时,近百位优抚对象自发送行,其情其景使我深受感动,也从心里为父亲自豪。 </h1><h1> 如今父亲已86岁,身体依然健康,关心时事新闻,看淡生老病死。他说,人都有老去的一天。比起那些在飞行训练和作战中牺牲的战友,我是幸运的;能活到今天,已很满足。</h1><h1> 父亲的军人生涯只是军队大院父亲们的一个缩影。</h1> <h1> 母亲马彩英在家乡任过妇女会负责人,也是村共青团领导,随军后在家属工厂工作,当过组长,一生默默支持父亲的飞行事业,是典型的好“军嫂”。</h1> <h1> 后排右起:我、我妻、弟弟、弟媳、大妹。前排右起:小妹、父亲、母亲、姨妹。怀抱者为我儿子。</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lass="Apple-style-span" color="#167efb">张伟(张临安)的父母</font></h1> <h1> 父亲张恩荣1927年出生,由铁匠爷爷供两年私塾、几年伴读后在县城米行做学徒时成为党的地下交通员。身份暴露后加入游击队,时年14岁。后参加八路军,由于认识几千个字,被仼命为连队文化教员,并受特别照顾和保护。再后来,父亲所在部队并入教导旅,教导旅并入第6军,随王震一路打到新疆。其间经历不少硬仗恶仗、九死一生。</h1><h1> 建国后父亲到南京空军政治干部学院学习,毕业分配至25师。1971年调武空机关,1975年又回25师工作至离休。</h1><h1> 父亲在战争年代英勇作战,先后立大功、二、三等功多次,受到毛泽东主席亲切接见。</h1> <h1> 母亲杜秀莲1936年生,与父亲结婚后到县城工作,后随军。1971年在武汉物资站、1975年在师军人服务社、1979年在郑州百货公司工作,至退休。</h1> <p class="ql-block">父母结婚时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父亲和王泰安、贾洪海等叔叔在一起。</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lass="Apple-style-span" color="#167efb">乔宏(乔丽霞)的父母 </font></h1> <h1> 父亲乔成才,先后在临汾西北地区通信专科学校、长春空军第二航空学校学习。1952年毕业分配到航空兵25师,1972年调入航空兵50师,1975年返回25师工作,1982年转业,1991年4月离休。</h1><h1> </h1> <h1> 母亲孙明珠1957随军到部队,1963年后在部队幼儿园当保育员,后随父亲转业至临汾。</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lass="Apple-style-span" color="#167efb">秦付轩同学的父母</font></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lass="Apple-style-span" color="#167efb">于海军同学的父母</font></h1> <h1> 父亲于继德与母亲刘兰玉的青春岁月。</h1> <p class="ql-block">妈妈刘兰玉年轻时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妈妈刘兰玉近照</p> <h1> 与哥哥、姐姐、弟弟、妹妹为老母亲过大寿。</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lass="Apple-style-span" color="#167efb">周淑珍同学的父母</font></h1> <h1> 父亲周恒南福建福鼎人,1949年5月入伍,之前当放牛娃。父亲在部队信念坚定、打仗勇敢。1951年入选飞行员,经刻苦学习,以优异成绩毕业于哈尔滨航空学校。其后,分别在山东、河北、江苏工作,1962年调入航空兵25师,1971年调50师,1976年3月返回25师,1977年改行做后勤工作,1979年12月转业回福鼎。父亲一辈子工作认真负责,待人正直善良,深得同事赞扬,也为我们做了好榜样。</h1><h1> 父亲入伍前没上过学,普通话也说不好,姓名被错记成“周困难”多年,直到入党外调时才纠正过来,弄了个大笑话。父亲尝到没文化的苦,更要求我们4个孩子都要好好学习。</h1> <h1> 母亲李钰花高小文化,结婚前在福鼎老家当保育员,是优秀共青团员。1959年随军到北方,是在邻居阿姨们的帮助下逐步适应生活的。她身体不好,却全力支持父亲工作,默默承受家庭重担。她乐于助人,有时撇下8岁的我在家看弟弟而去给有病的阿姨做饭。她爱看小说,常能绘声绘色地给邻居小朋友们讲故事。她育子有方,我们在她宽严有度的教育中健康快乐成长。母亲后来到家属工厂工作,随父亲转业后又在地方工作,年年都被评为先进工作者,直到退休。</h1> <h1> 父母的结婚照。他们于1958年8月1日在部队结婚。这是父亲特意选定的日子。父母的婚姻虽是媒人之约,但他们携手相伴走过49个年头,彼此恩恩爱爱,相互难以割舍。</h1> <h1> 全家福。这是1979年12月我们回老家路过上海时拍的。前排为父母,后排左起:小妹、大妹、我和弟弟。</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lass="Apple-style-span" color="#167efb">王崇同学的父母</font></h1> <h1> 参加西藏平叛的74团部分飞行员在青海玉树合影。</h1> <h1> 父亲王卿机组成员。</h1> <h1> 父亲王卿。</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lass="Apple-style-span" color="#167efb">贾素华、贾寅生同学的父母</font></h1> <h1> 父亲贾洪海1943年参加革命,先后参加县大队、八路军,历经多次战斗。曾在执行侦察中死里逃生,却因同行的战友牺牲、在后来的政治运动中多次被审查。有幸成为飞行员,却因对飞机的构造原理更有兴趣而转行任机械师,并一干几十年。他敢担当,在执行西藏平叛任务飞行故障频发时,顶着巨大压力、立下军令状,在规定时限内查明故障原因、提出修改权威数据的大胆建议,避免了类似故障的再次发生。他很较真,当发现有的机械员拆卸飞机部件动作不规范、极易造成隐性损伤时,就亲自示范、手把手教授,有时情急还动起巴掌。有人担心他把人打下几米高的扶梯摔伤。他却说,我们摔伤是小事,飞机摔毁、飞行员牺牲是大事。父亲是这样工作、也是这样要求我的。他是我的榜样,是我心中永远的神。</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lass="Apple-style-span" color="#167efb">张义民同学的父母</font></h1> <h1> 父亲张云峰1931年人,1948年参军至西北野战军6军16师48团,参加过扶眉战役、兰卅战役和进军新疆。后随16师1600名骨干到陕西省户县参加组建航空兵25师,并随部队至临潼、确山,一直在25师任职,1983年离休。<br> 他是从新疆出来的1600人中,最后一个离开25师的。</h1> <h1> 父母合影。</h1> <h1> 父母合影。 </h1> <h1> 我们的全家福。</h1> <h1> 我们的全家福。</h1> <h1> 我们的全家福。</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lass="Apple-style-span" color="#167efb">李旭同学的父母</font></h1> <h1> 父亲李宝才1927年出生、1944年参加革命,曾任杨得志部队的师保卫科长,参加过数次战斗。有幸被选为我军第一批飞行员,因成绩优异被作为“种子”留下,其它同期学员毕业后直接飞往朝鲜战场,打出了我军的威风,却大多牺牲在异国他乡。父亲在25师先后从事飞行和后勤管理工作。1976年,响应国家号召带头转业至老家邯郸,先后从事企业管理、干部调配等工作,闯出一片新天地,是军转干部的楷模。</h1><h1> 如今,老人己90高龄,仍精神矍铄、风趣幽默。</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lass="Apple-style-span" color="#167efb">赵俊峰同学的父母</font></h1> <h1> 父亲赵元山1948年入伍,参加过解放兰州战役和新疆哈密剿匪战斗并荣立战功。其时,战斗异常凶险,我军伤亡近400人,西北野战军著名战将、陆军16师副师长罗少伟成为职务最高的牺牲者,年仅32岁。父亲所在炮兵营一位副指导员也英勇牺牲。之后,父亲作为战斗骨干随部队改编为航空兵25师,长期做政治工作,在师属多个单位任职,并两次到地方单位“支左”。1976年转业回石家庄,现离休在家颐养天年。2016年91岁。</h1> <h1> 母亲张春雪早年随军,曾在家属工厂工作,后随父亲回到石家庄工作,现退休在家。</h1><h1> 这是我们的全家福。4兄弟由左至右分别是老三、老二、老大和老四(前)。</h1> <h1> 老伉俪喜庆合影。</h1> <h1> 四世同堂全家福。</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lass="Apple-style-span" color="#167efb">李顺芝、李伟芳同学的父母</font></h1> <h1> 我的父亲。</h1><h1> 父亲李文华1929年出生,山西襄汾人,中学毕业,1947年参军,选入哈尔滨航空学校,毕业后曾在陕西、河南、贵州、山西工作。1980年转业至山西临汾电控厂工作,之后离休。他在我们儿女心目中永远是一个既严谨又慈祥的父亲。</h1> <h1> 父母与我和姐姐。</h1><h1> 母亲邓巧凤1931年生,婚后跟随父亲辗转各地,一直在部队家属工厂工作,后转为国家正式职工。她勤俭持家,养育我们姐弟5人,现退休在家。她的健康是我们儿女的幸福。</h1> <h1> 我们的全家福。除我和姐姐外,还有三个弟弟。</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lass="Apple-style-span" color="#167efb">刘凯同学的父母</font></h1> <h1> 父亲刘志臣1928年出生,1947年加入第四野战军,参加过攻打锦州、解放四平、辽沈战役及南下作战。组建空军时,被选拔到长春航校学习,1952年毕业分配到航空兵25师,先后在陕西临潼、河南李新店和鲁山场站工作。1981年转业到河北省秦皇岛市工作,直至离休。</h1> <h1> 母亲李淑芬1934年出生,先后在陕西临潼印刷厂、李新店家属工厂和鲁山场站军人服务社工作。随父亲回地方后,在市民政局社会福利院工作。</h1> <h1> 全家福。除父母外,由右至左依次为刘凯,大妹,小妹。</h1> <h1> 这也是我们的全家福,已四世同堂了。前排右起:刘凯,大外甥女,母亲,父亲,小侄子,大妹夫、小外甥女。后排右起:我夫人,儿子,小妹,小妹夫、小弟,弟媳妇,大妹。我儿子、小侄子均当过兵,侄子现仍在服役。</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王春萍同学的父母</b></h1> <p class="ql-block">我的爸爸王泰安</p> <h1> 爸爸王泰安和妈妈张廷兰</h1><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妈妈张廷兰在山东文登医院与姥姥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我们家的全家福。后排右起:我、爸爸、妈妈、大妹,前排右起:小弟、大弟。</p><p class="ql-block">难忘一九七六年十二的一场雪。这是我们跟随父亲前往陕西户县十六航空校前,在二十五师家住的院子前的最后一张合影。</p> <p class="ql-block">爸爸妈妈在兰空干休所门前(1982年)</p> <p class="ql-block">这是父母最感荣耀的一张全家福:妹妹、妹夫都是十六航空学校的会计;大女婿当时是兰州军区总后汽车运输团跑青芷运输线的运输兵;左边坐的大弟弟在兰州军区通讯总站当兵,在新兵连表现突出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当兵第一年每月六元津贴费,年底就给母亲捎回了60元钱。在部队干到正团职后,自主择业回到西安。右边坐的小弟弟是父亲在陕西十六航空学校时,二十五师到西安招兵,父亲受十六航空学校的重托争取了十个参军名额,小弟弟及他的同学十个生龙火虎的小伙子穿上军装走进了父辈们曾经工作过的老部队。他很争气,没有给老子丢脸。我无比怀念和留恋在二十五师老部队生活、生长的十六年,百感交集,思绪万千,看到当年与父母几十年在一起工作的伯伯、叔叔阿姨们,我都会有一种很亲很亲的亲人般的感觉。我女儿结婚时,我的父母都已去世了,我将我家的老邻居张玉莲的父亲张治平伯伯请到女儿婚礼上来代表我们的父母。他老人家坐在那里,我感觉父母又回到了我们的身边,感到很幸福、很踏实、很圆满……。</p>